书接上回,256年,季冬十一月,朔风卷地过函谷,长安朱雀大街上残雪未消,却已被蒸腾的人气烘得暖了几分。
銮驾仪仗自泰山归来已逾三日,鎏金铜铃在御辇檐角轻晃,余音似还携着岱顶封禅时的云气——那一日,刘禅着十二章纹衮冕,登玉皇顶告天,礼官宣读的祭文里,“复光武之业,拓炎汉之疆”的字句,至今仍在长安士民口中传扬。
这日巳时,未央宫宣室殿暖阁内,地龙烧得正旺,沉香袅袅绕着梁上悬着的“汉承天运”匾额。
刘禅卸了朝服,只着素色锦袍,指尖摩挲着案上刚呈来的奏疏,目光扫过“乌孜别里山口”五字时,眉梢先自舒展。
殿外传来内侍轻报“阎宇将军求见”,他抬声道“宣”,话音未落,一身玄甲未卸的阎宇已跨步而入,甲叶碰撞的脆响,竟带着西域风沙的凛冽。
“臣阎宇,幸不辱命!”
阎宇单膝跪地,双手高举奏报,声线因长途奔袭仍带微哑,
“汉商与波斯使团于乌孜别里山口会盟三月,互通有无。我朝蜀锦、蜀布、铁器远销波斯,换回其国金币十三万枚,银币一百三十万有余,另有珊瑚、象牙、琉璃、香料若干,已三成存入西域府库,七成带回长安!”
刘禅接过奏疏,指尖触到纸页上细密的账目,眼底笑意渐深。
他起身扶起阎宇,目光扫过其肩头尚未拂去的征尘,温声道:
“将军往返万里,辛苦你了。这波斯金币,可是我大汉与西域通商以来,最大的一笔进项。”
说罢,他转向内侍,“传朕旨意,赏阎宇蜀锦十匹、金币百枚,其麾下参与通商的官吏、商贾,各按功绩擢升赏钱。”
阎宇谢恩起身,又躬身道:
“陛下,乌孜别里山口地处汉与波斯交界,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且波斯使团亦有长期通商之意。臣斗胆建议,在此处设立‘汉波互市’。
派官吏常驻管理,规范贸易,既可保商旅安全,又能增国库收入,更能彰显我大汉天威。”
刘禅闻言,缓步走到窗边,望着殿外院中覆雪的松柏,沉吟片刻。
他想起泰山封禅时,祭文中“协和万邦”的期许,又念及河西诸郡近年因通商渐趋富庶,颔首道:
“将军所言极是。互市既设,当派清廉官吏主理,严明律法,不许欺压外商,亦不许私贩违禁之物。传旨凉州刺史,即刻筹备互市规制,开春后便动工兴建。”
阎宇刚退下,内侍又报“太傅蒋琬求见”。
不多时,身着绯色朝服的蒋琬手持文书入殿,虽已年近六旬,步履仍稳健,只是眉宇间带着难掩的喜色。“陛下,大喜!”
蒋琬将文书呈至案上,声音里满是振奋,“沿海工匠奉旨建造的三桅战舰,第一批五十艘已尽数完工,分别泊于建业港、吴郡港、会稽港。臣已派水师官吏查验,舰身皆用岭南硬木打造,辅以桐油封缝,桅高逾十丈,可挂三色帆,载重量较旧楼船增三成,且能抗六级风浪,转向灵活,远胜往昔!”
“哦?竟已完工了?”
刘禅猛地抬手,指尖落在文书上“三桅战舰”四字,眼底骤然亮起精光。他自幼听诸葛亮讲论“天下三分”,后又闻蒋琬、费祎提及“远洋之利”,深知海疆辽阔,若能有坚船利炮,非但可固沿海防务,更能探寻海外异域。
刘禅深知,西欧16-17世纪有了三桅战舰便完成了地理大发现,如今,大汉已捷足先登,心中便存了“大汉亦当远航”的念头。
刘禅执起案上的象牙海图,指尖自九真港一路向西,划过南海、印度洋,最终停在一片空白处,
“昔年张骞通西域,开辟陆上丝绸之路;今有三桅战舰,若能扬帆出海,东可探日出之地,西可连贵霜、波斯,甚至传闻中的美洲大陆,亦非遥不可及!”
蒋琬闻言,亦俯身看向海图,眼中满是憧憬:
“陛下高瞻远瞩!臣已命工匠在舰上增设储物舱与淡水柜,可支持船员三月航程。只是战舰初成,适航性与稳定性尚需实测,臣请旨即刻派水师分队,自会稽港出航,沿东海、南海巡航,记录风浪、洋流,待测试完备,再组建远洋船队。”
“准!”
刘禅重重颔首,将海图卷好递还蒋琬,语气愈发坚定:
“传朕旨意,命蒋琬总领三桅战舰测试事宜,从水师中挑选精锐舵手、水手,务必细致周全,不可急于求成。另,原先建造的楼船,尽数调往沿海诸港与内河航道,专司货物运输,将沿海商路与内河漕运连为一体,助力民生。”
蒋琬领旨谢恩,又补充道:
“陛下,张嶷、关统二位将军率领的远航舰队,已于上月返回九真港。此次他们自九真出发,经南海至贵霜沿海,与贵霜王庭及沿岸城邦通商,换回金币三十万枚,另有明珠、象牙、药材等物,舰队将士亦无重大伤亡,只损了两艘小船。”
“好!好!”
刘禅连说两个“好”字,脸上笑意更浓。他起身踱至殿中,望着墙上悬挂的《大汉疆域图》,只见陆上丝绸之路自长安向西延伸,直抵波斯;
海上航线自九真、番禺出发,连接南海诸国,如今再添三桅战舰,大汉的影响力,怕是要远及万里之外了。
“传旨,赏张嶷、关统各蜀锦十匹、金币百枚,舰队将士按军功行赏,阵亡者家属赐田百亩、钱五万。”
刘禅顿了顿,又道,“另,命九真港扩建码头,增修仓库,以备日后远洋船队停靠;再召工部工匠,研究改进三桅战舰,争取明年再造百艘,组建两支远洋舰队,一支探东海诸岛,一支往印度洋深处探索。”
内侍躬身领旨,快步退出殿外。
暖阁内,沉香依旧袅袅,刘禅重新坐回御座,指尖轻叩案面,心中思绪翻涌。他想起父亲刘备临终前“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嘱托,
如今大汉既已平定东亚大陆,,又开疆拓土至外兴安岭、瀛洲岛、库页岛、琉球群岛等地,若能再凭远洋之力,将汉家文化传至异域,便是不负先帝所托,不负万民期望。
窗外,朔风渐歇,一缕阳光穿透云层,落在宣室殿的琉璃瓦上,折射出璀璨的金光。
殿内,刘禅拿起案上的奏疏,目光再次投向“乌孜别里山口”与“三桅战舰”的字句。
嘴角扬起一抹从容的笑意——炎汉的冬天即将过去,属于大汉的远洋时代,正伴着这初升的暖阳,缓缓拉开帷幕。
銮驾仪仗自泰山归来已逾三日,鎏金铜铃在御辇檐角轻晃,余音似还携着岱顶封禅时的云气——那一日,刘禅着十二章纹衮冕,登玉皇顶告天,礼官宣读的祭文里,“复光武之业,拓炎汉之疆”的字句,至今仍在长安士民口中传扬。
这日巳时,未央宫宣室殿暖阁内,地龙烧得正旺,沉香袅袅绕着梁上悬着的“汉承天运”匾额。
刘禅卸了朝服,只着素色锦袍,指尖摩挲着案上刚呈来的奏疏,目光扫过“乌孜别里山口”五字时,眉梢先自舒展。
殿外传来内侍轻报“阎宇将军求见”,他抬声道“宣”,话音未落,一身玄甲未卸的阎宇已跨步而入,甲叶碰撞的脆响,竟带着西域风沙的凛冽。
“臣阎宇,幸不辱命!”
阎宇单膝跪地,双手高举奏报,声线因长途奔袭仍带微哑,
“汉商与波斯使团于乌孜别里山口会盟三月,互通有无。我朝蜀锦、蜀布、铁器远销波斯,换回其国金币十三万枚,银币一百三十万有余,另有珊瑚、象牙、琉璃、香料若干,已三成存入西域府库,七成带回长安!”
刘禅接过奏疏,指尖触到纸页上细密的账目,眼底笑意渐深。
他起身扶起阎宇,目光扫过其肩头尚未拂去的征尘,温声道:
“将军往返万里,辛苦你了。这波斯金币,可是我大汉与西域通商以来,最大的一笔进项。”
说罢,他转向内侍,“传朕旨意,赏阎宇蜀锦十匹、金币百枚,其麾下参与通商的官吏、商贾,各按功绩擢升赏钱。”
阎宇谢恩起身,又躬身道:
“陛下,乌孜别里山口地处汉与波斯交界,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且波斯使团亦有长期通商之意。臣斗胆建议,在此处设立‘汉波互市’。
派官吏常驻管理,规范贸易,既可保商旅安全,又能增国库收入,更能彰显我大汉天威。”
刘禅闻言,缓步走到窗边,望着殿外院中覆雪的松柏,沉吟片刻。
他想起泰山封禅时,祭文中“协和万邦”的期许,又念及河西诸郡近年因通商渐趋富庶,颔首道:
“将军所言极是。互市既设,当派清廉官吏主理,严明律法,不许欺压外商,亦不许私贩违禁之物。传旨凉州刺史,即刻筹备互市规制,开春后便动工兴建。”
阎宇刚退下,内侍又报“太傅蒋琬求见”。
不多时,身着绯色朝服的蒋琬手持文书入殿,虽已年近六旬,步履仍稳健,只是眉宇间带着难掩的喜色。“陛下,大喜!”
蒋琬将文书呈至案上,声音里满是振奋,“沿海工匠奉旨建造的三桅战舰,第一批五十艘已尽数完工,分别泊于建业港、吴郡港、会稽港。臣已派水师官吏查验,舰身皆用岭南硬木打造,辅以桐油封缝,桅高逾十丈,可挂三色帆,载重量较旧楼船增三成,且能抗六级风浪,转向灵活,远胜往昔!”
“哦?竟已完工了?”
刘禅猛地抬手,指尖落在文书上“三桅战舰”四字,眼底骤然亮起精光。他自幼听诸葛亮讲论“天下三分”,后又闻蒋琬、费祎提及“远洋之利”,深知海疆辽阔,若能有坚船利炮,非但可固沿海防务,更能探寻海外异域。
刘禅深知,西欧16-17世纪有了三桅战舰便完成了地理大发现,如今,大汉已捷足先登,心中便存了“大汉亦当远航”的念头。
刘禅执起案上的象牙海图,指尖自九真港一路向西,划过南海、印度洋,最终停在一片空白处,
“昔年张骞通西域,开辟陆上丝绸之路;今有三桅战舰,若能扬帆出海,东可探日出之地,西可连贵霜、波斯,甚至传闻中的美洲大陆,亦非遥不可及!”
蒋琬闻言,亦俯身看向海图,眼中满是憧憬:
“陛下高瞻远瞩!臣已命工匠在舰上增设储物舱与淡水柜,可支持船员三月航程。只是战舰初成,适航性与稳定性尚需实测,臣请旨即刻派水师分队,自会稽港出航,沿东海、南海巡航,记录风浪、洋流,待测试完备,再组建远洋船队。”
“准!”
刘禅重重颔首,将海图卷好递还蒋琬,语气愈发坚定:
“传朕旨意,命蒋琬总领三桅战舰测试事宜,从水师中挑选精锐舵手、水手,务必细致周全,不可急于求成。另,原先建造的楼船,尽数调往沿海诸港与内河航道,专司货物运输,将沿海商路与内河漕运连为一体,助力民生。”
蒋琬领旨谢恩,又补充道:
“陛下,张嶷、关统二位将军率领的远航舰队,已于上月返回九真港。此次他们自九真出发,经南海至贵霜沿海,与贵霜王庭及沿岸城邦通商,换回金币三十万枚,另有明珠、象牙、药材等物,舰队将士亦无重大伤亡,只损了两艘小船。”
“好!好!”
刘禅连说两个“好”字,脸上笑意更浓。他起身踱至殿中,望着墙上悬挂的《大汉疆域图》,只见陆上丝绸之路自长安向西延伸,直抵波斯;
海上航线自九真、番禺出发,连接南海诸国,如今再添三桅战舰,大汉的影响力,怕是要远及万里之外了。
“传旨,赏张嶷、关统各蜀锦十匹、金币百枚,舰队将士按军功行赏,阵亡者家属赐田百亩、钱五万。”
刘禅顿了顿,又道,“另,命九真港扩建码头,增修仓库,以备日后远洋船队停靠;再召工部工匠,研究改进三桅战舰,争取明年再造百艘,组建两支远洋舰队,一支探东海诸岛,一支往印度洋深处探索。”
内侍躬身领旨,快步退出殿外。
暖阁内,沉香依旧袅袅,刘禅重新坐回御座,指尖轻叩案面,心中思绪翻涌。他想起父亲刘备临终前“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嘱托,
如今大汉既已平定东亚大陆,,又开疆拓土至外兴安岭、瀛洲岛、库页岛、琉球群岛等地,若能再凭远洋之力,将汉家文化传至异域,便是不负先帝所托,不负万民期望。
窗外,朔风渐歇,一缕阳光穿透云层,落在宣室殿的琉璃瓦上,折射出璀璨的金光。
殿内,刘禅拿起案上的奏疏,目光再次投向“乌孜别里山口”与“三桅战舰”的字句。
嘴角扬起一抹从容的笑意——炎汉的冬天即将过去,属于大汉的远洋时代,正伴着这初升的暖阳,缓缓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