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北伐:三国棋局的惊天落子
太和二年(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新春的气息尚未在曹魏都城洛阳弥漫开来,一份来自关陇的紧急军报,如惊雷般炸响——蜀汉大军,北伐了!
此时的魏帝曹叡,继位不过一年半,在三国君主里,是执政资历最浅的那个。
吴主孙权生于光和五年(182年),从建安五年(200年)接掌江东,已然执政二十八年,往后还要再主政二十四年,堪称三国“待机王”。
蜀后主刘禅生于建安十二年(207年),也已当了六年皇帝。
曹叡年纪比刘禅大上一两岁,可论辈分,却矮了一头——他父亲曹丕与孙权同岁,可“待机”时间太短,黄初元年(220年)篡汉建魏,黄初七年(226年)便驾崩了。
曹魏篡汉后,诸多遗留问题本就没得到妥善解决,曹丕生前迟迟不立太子,更是让曹魏本就危机四伏的继承问题雪上加霜。
依循周礼,立储要么凭嫡,要么依长。可曹家媳妇儿,早就忍不住吐槽:“曹氏自好立贱,未有能以义举者。”
(曹叡原配虞氏语)打曹操那会儿起,就不看重嫡庶长幼,立储之事,纠结得很,到了曹丕这一代,依旧如此。
曹叡是曹丕的嫡长子,本是毫无争议的第一继承人。可他生母甄氏失宠被诛,曹丕对他的感情,复杂得很,既愧疚,又心存芥蒂。
结果便是,曹丕虽儿子不少,也曾考虑过徐姬所生的曹礼,却迟迟不立太子,更没在政治上对曹叡进行必要培养。直到弥留之际,才最终册立曹叡为太子。
因为曹叡继承人的地位长期不定,继位前只能“不交朝臣,不问政事”,避嫌自保。如此一来,他既没机会积累足够的政治经验,也没能储备自己的班底。以至于继位之初,魏室重臣里,没几个认识他的。
魏国新君面前,堆着一大堆棘手事儿。可他既无得力干将,又缺主政思路,只能对老臣们组成的辅政班子言听计从。
曹丕临终前,给曹叡指定的辅政班子,以中军大将军曹真为首,搭配上一年才提拔进军事核心层的领军大将军陈群(此前为侍中、尚书令)、抚军大将军司马懿(此前为侍中、尚书右仆射)。
陈群和司马懿,分别出自颍川、河内的士族大家,政治立场属于曹操晚年最猜忌提防的故汉清流党。
这帮人,政治上拥汉却不拥曹。陈群本是刘备的豫州别驾,司马懿一度装病,拒绝曹操的征辟,两人都是迫不得已才入曹营,打心底里反对曹操“无问盗嫂受金”、唯才是举的人才政策。
建安初年,曹操“挟天子”以图恢复汉室,清流派还能积极支持他的统一事业。可到了建安末年,曹操与汉室分歧越来越大,尤其是加“九锡”之后,清流派就陷入了艰难抉择——曾经号召大家合力复兴汉室的带头大哥,自己先“叛变”了,这可如何是好?
其中,与曹操私人关系深厚的,选择消极对抗:荀彧饮药自尽;钟繇虽不背反曹,却提拔鼓吹反曹的魏讽,最终引发叛乱。
另一批少壮派中的极端分子,则策划了建安末年的一系列武装叛乱,像邺城的魏讽集团、许都的吉本集团、宛城的侯音集团等。
还有一批“大滑头”,积极靠拢、支持曹丕。他们一边装模作样支持曹丕篡汉,另一边又怂恿曹丕建立“九品中正制”,为更多清流派同党打开把持朝政的大门。
陈群、司马懿,就是这类“滑头”的代表,他们和曹丕私人友谊深厚,政治立场却与曹丕完全不同。
只有名义上居首辅之位的曹真,政治立场绝对忠诚。他是曹操的异姓养子,与曹丕一同长大,也是曹操军事核心团队谯沛帮的代表。他长期统领曹魏精锐的虎豹骑,还曾随曹操取汉中。
西线主帅夏侯渊在定军山战死,危急时刻,夏侯渊的参谋长(司马)郭淮擅自组织众将,推选张合暂代主帅。
向来疑心重的曹操,一边亲自赶赴汉中指挥,一边任命曹真为征蜀护军,与张合搭档,曹真由此成了曹魏西部战场事实上的一把手,连张合、徐晃等老将都受他节制。
曹丕篡汉后的黄初二年,曹真又率军平定河西诸胡叛乱,取得“斩首五万余级,获生口十万,羊一百一十一万口,牛八万”的辉煌战果,还为曹魏打通了西域通路。
总的来说,曹真军事经验丰富,可在政治上,却没什么主见。
尽管曹叡继位之初,次辅陈群就上奏,大谈君臣团结的重要性,但这个辅政班子,到底能不能拧成一股绳,大家都在观望。
曹魏,一时间陷入了“主少国疑”的艰难境地。
率先发难的,是东吴。
曹魏能否先发制人?
曹丕于黄初七年(226年)五月驾崩,八月,东吴便在荆襄战场发动大规模攻势——孙权亲自率军进攻江夏,又派左将军诸葛瑾攻打襄阳。
可正如曹魏方面判断的:“(孙)权习水战,所以敢下船陆攻者,冀掩不备也。今已与(文)聘相拒。夫攻守势倍,终不敢久矣。”精准点出东吴急于偷袭、准备不足,一旦陷入相持,便后继乏力。
果不其然,孙权很快被曹魏江夏太守文聘击退,襄阳方向的诸葛瑾,也被司马懿和曹真击败。
虽说打退了东吴的荆襄攻势,曹魏仍能感受到深深的威胁。
而东吴的战略盟友、西南方向的蜀汉,也出现了战争的征兆——次年(227年,魏太和元年)三月,蜀汉丞相诸葛亮亲率大军进驻汉中,并在临行前给后主上表——即闻名遐迩,相传一千余年,老翁稚童都会吟唱的《出师表》!
太和二年(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新春的气息尚未在曹魏都城洛阳弥漫开来,一份来自关陇的紧急军报,如惊雷般炸响——蜀汉大军,北伐了!
此时的魏帝曹叡,继位不过一年半,在三国君主里,是执政资历最浅的那个。
吴主孙权生于光和五年(182年),从建安五年(200年)接掌江东,已然执政二十八年,往后还要再主政二十四年,堪称三国“待机王”。
蜀后主刘禅生于建安十二年(207年),也已当了六年皇帝。
曹叡年纪比刘禅大上一两岁,可论辈分,却矮了一头——他父亲曹丕与孙权同岁,可“待机”时间太短,黄初元年(220年)篡汉建魏,黄初七年(226年)便驾崩了。
曹魏篡汉后,诸多遗留问题本就没得到妥善解决,曹丕生前迟迟不立太子,更是让曹魏本就危机四伏的继承问题雪上加霜。
依循周礼,立储要么凭嫡,要么依长。可曹家媳妇儿,早就忍不住吐槽:“曹氏自好立贱,未有能以义举者。”
(曹叡原配虞氏语)打曹操那会儿起,就不看重嫡庶长幼,立储之事,纠结得很,到了曹丕这一代,依旧如此。
曹叡是曹丕的嫡长子,本是毫无争议的第一继承人。可他生母甄氏失宠被诛,曹丕对他的感情,复杂得很,既愧疚,又心存芥蒂。
结果便是,曹丕虽儿子不少,也曾考虑过徐姬所生的曹礼,却迟迟不立太子,更没在政治上对曹叡进行必要培养。直到弥留之际,才最终册立曹叡为太子。
因为曹叡继承人的地位长期不定,继位前只能“不交朝臣,不问政事”,避嫌自保。如此一来,他既没机会积累足够的政治经验,也没能储备自己的班底。以至于继位之初,魏室重臣里,没几个认识他的。
魏国新君面前,堆着一大堆棘手事儿。可他既无得力干将,又缺主政思路,只能对老臣们组成的辅政班子言听计从。
曹丕临终前,给曹叡指定的辅政班子,以中军大将军曹真为首,搭配上一年才提拔进军事核心层的领军大将军陈群(此前为侍中、尚书令)、抚军大将军司马懿(此前为侍中、尚书右仆射)。
陈群和司马懿,分别出自颍川、河内的士族大家,政治立场属于曹操晚年最猜忌提防的故汉清流党。
这帮人,政治上拥汉却不拥曹。陈群本是刘备的豫州别驾,司马懿一度装病,拒绝曹操的征辟,两人都是迫不得已才入曹营,打心底里反对曹操“无问盗嫂受金”、唯才是举的人才政策。
建安初年,曹操“挟天子”以图恢复汉室,清流派还能积极支持他的统一事业。可到了建安末年,曹操与汉室分歧越来越大,尤其是加“九锡”之后,清流派就陷入了艰难抉择——曾经号召大家合力复兴汉室的带头大哥,自己先“叛变”了,这可如何是好?
其中,与曹操私人关系深厚的,选择消极对抗:荀彧饮药自尽;钟繇虽不背反曹,却提拔鼓吹反曹的魏讽,最终引发叛乱。
另一批少壮派中的极端分子,则策划了建安末年的一系列武装叛乱,像邺城的魏讽集团、许都的吉本集团、宛城的侯音集团等。
还有一批“大滑头”,积极靠拢、支持曹丕。他们一边装模作样支持曹丕篡汉,另一边又怂恿曹丕建立“九品中正制”,为更多清流派同党打开把持朝政的大门。
陈群、司马懿,就是这类“滑头”的代表,他们和曹丕私人友谊深厚,政治立场却与曹丕完全不同。
只有名义上居首辅之位的曹真,政治立场绝对忠诚。他是曹操的异姓养子,与曹丕一同长大,也是曹操军事核心团队谯沛帮的代表。他长期统领曹魏精锐的虎豹骑,还曾随曹操取汉中。
西线主帅夏侯渊在定军山战死,危急时刻,夏侯渊的参谋长(司马)郭淮擅自组织众将,推选张合暂代主帅。
向来疑心重的曹操,一边亲自赶赴汉中指挥,一边任命曹真为征蜀护军,与张合搭档,曹真由此成了曹魏西部战场事实上的一把手,连张合、徐晃等老将都受他节制。
曹丕篡汉后的黄初二年,曹真又率军平定河西诸胡叛乱,取得“斩首五万余级,获生口十万,羊一百一十一万口,牛八万”的辉煌战果,还为曹魏打通了西域通路。
总的来说,曹真军事经验丰富,可在政治上,却没什么主见。
尽管曹叡继位之初,次辅陈群就上奏,大谈君臣团结的重要性,但这个辅政班子,到底能不能拧成一股绳,大家都在观望。
曹魏,一时间陷入了“主少国疑”的艰难境地。
率先发难的,是东吴。
曹魏能否先发制人?
曹丕于黄初七年(226年)五月驾崩,八月,东吴便在荆襄战场发动大规模攻势——孙权亲自率军进攻江夏,又派左将军诸葛瑾攻打襄阳。
可正如曹魏方面判断的:“(孙)权习水战,所以敢下船陆攻者,冀掩不备也。今已与(文)聘相拒。夫攻守势倍,终不敢久矣。”精准点出东吴急于偷袭、准备不足,一旦陷入相持,便后继乏力。
果不其然,孙权很快被曹魏江夏太守文聘击退,襄阳方向的诸葛瑾,也被司马懿和曹真击败。
虽说打退了东吴的荆襄攻势,曹魏仍能感受到深深的威胁。
而东吴的战略盟友、西南方向的蜀汉,也出现了战争的征兆——次年(227年,魏太和元年)三月,蜀汉丞相诸葛亮亲率大军进驻汉中,并在临行前给后主上表——即闻名遐迩,相传一千余年,老翁稚童都会吟唱的《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