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闻言,放下手里的活计,看了看老伴,又看向小儿子,语气温和却带着笃定:
“习惯,咋不习惯?你大姐姐夫都挺周到。就是……我这心里啊,还有好些话没来得及跟你二嫂细细交代。”
“她这刚怀上,许多事得多注意。再说了,小明、小亮那两个皮猴子,我这才见了多久?还没亲热够呢!我想着,再多住两天,帮你二嫂搭把手,也跟两个外孙多亲近亲近。”
刘大山也在一旁点了点头,瓮声瓮气地开口:“嗯,你娘说的是。城里住的虽然有点憋屈,不如村里敞亮,但孩子们都在跟前,热闹。回去也没啥急事,村里现在也没有工分挣,就多住两天吧。”
刘文宇见父母意见一致,心里也踏实了。他本就不是拘着老人的性子,一切以他们的意愿为主。他们愿意多住,自己也省了下午来回奔波。
“成,那就再多住两天。”刘文宇爽快地点点头。
我刚去李阁老胡同那边看了看施工的进度,几位主事的师傅说最多再有20多天就可以完工,到时候咱们一家都搬进那个院子里去,那院子空间大,到时候您就不会再觉得憋屈了。”
刘文宇一边说着一边站起身走到自行车旁,车后座两边,各挂着一个鼓鼓囊囊的面袋子。他解下其中一个,掂了掂,又解开另一个口,露出里面白花花、层次分明的猪肉和雪白的面粉。
“这是三十斤白面,还有这三十斤猪肉。”刘文宇将两个沉甸甸的面袋子提过来,放在父母脚边,“您二老在这里可千万别省着口粮。”
孙巧云现在对儿子动不动就拿粮食和肉回来,你已经完全免疫了。 看到两个面袋子也只是满意的点了点头:“正好晚上我再给几个孩子炖碗红烧肉!”
刘大山看着地上那两个实诚的面袋子,又抬眼看了看一脸淡然的小儿子,嘴唇动了动,最终只是深深吸了一口烟,没再说什么。
他知道,他这个三儿子是真的出息了,有主意,也有能力。他们做父母的,享受着就好,过多的追问和推辞,反而显得生分。
见父母没有推拒,刘文宇直起身子拍了拍手上的面粉灰,重新推上自行车:“爹,娘,那你们歇着,我外面还有事,等晚上再回来。”
“哎,好,你去忙你的,路上当心点。”母亲连忙叮嘱道。
刘文宇应了一声,推着自行车,转身走出了林家胡同二号院。
母亲孙巧云目送着小儿子离开,直到那挺拔的背影拐过莲花门才收回目光,落在地上的两个面袋子上。
她弯腰,伸手摸了摸那装着白面的袋子,指尖传来的厚实感,以及透过另一个袋子隐约能感觉到的、油脂丰富的猪肉触感,让她心里既踏实又感慨。
“这孩子……”她喃喃自语,脸上是掩不住的欣慰,“现在办事是越来越有章法了。” 她转头对依旧坐在马扎上抽烟的刘大山开口,“他爹,晚上我给孩子们炖碗红烧肉,再包顿白面饺子,你看咋样?”
刘大山“嗯”了一声,吐出一口烟圈,烟雾在午后的阳光里袅袅升腾。
他看着老伴脸上满足的笑容,又瞥了一眼那沉甸甸的“孝心”,布满皱纹的脸上也柔和了些许。
“你看着弄就行。” 简短的话语里,是默许,也是一家之主难得的松弛。
老三确实出息了,让他们这做父母的,在城里儿子家也能挺直腰板,不用太过计较嚼用,这份底气,是儿子给的。
刘文宇骑上自行车,并未直接前往下一个目的地。而是在确认无人注意后,寻了个僻静角落,从系统空间里又取出了两条“大前门”和两瓶西凤酒,用个布袋子仔细装好,挂在车把上。
准备妥当,他这才蹬车朝着西单派出所的方向而去。车轮滚滚,穿过几条热闹的街道,不多时,那熟悉的院墙和门口挂着的白底黑字牌子便映入眼帘。
派出所门口,门房张大爷正戴着老花镜看报纸,听到自行车铃声,抬起头,见是刘文宇,脸上立刻堆起了笑容:“呦,你小子咋又来了?”
“没事过来溜达溜达!”刘文宇利落地下车,从车把的布袋里摸出一包“大前门”,顺手就塞进了张大爷的上衣口袋。
“张大爷,所长在办公室没?”
“在在在,所长和指导员都在办公室里呢!”张大爷也没推辞,熟练地用手按了按口袋,脸上的笑容更热情了,压低声音道,“快进去吧,不过我看所长好像在收拾东西,不知道忙啥呢。”
刘文宇心里微微一动,面上却不露声色,笑着道了谢,将自行车在院里的车棚支好,拎着那个不起眼的布袋子,便熟门熟路地朝着所长办公室走去。
办公室的门虚掩着。刘文宇敲了两下,里面传来刘秋实中气十足的声音:“进来!”
推门进去,只见办公室里有些凌乱。刘秋实正站在办公桌后,将抽屉里的一些个人物品——搪瓷缸子、笔记本、几本书——往一个半旧的牛皮纸箱里放。
指导员郑景国则坐在一旁的椅子上,手里端着茶杯,看着刘秋实忙碌,时不时说上两句话。
“指导员好!所长好!”刘文宇脸上堆起笑容,朗声打招呼,目光快速在刘秋实和那个纸箱上扫过。
郑景国见到他,笑着点了点头:“文宇来了。”
刘秋实抬起头,看到是刘文宇,手上动作没停,挑了挑眉:“哟,你小子今天怎么有空跑我这儿来了?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他虽然语气带着惯常的调侃,但眉宇间似乎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情绪,不像纯粹的高兴,也不像烦恼。
刘文宇嘿嘿一笑,凑近几步,将手里的布袋子放在一旁的空椅子上,然后从怀里掏出那包“大前门”,给郑景国和刘秋实各敬了一支。
他先划着火柴,用手拢着,给郑景国点上,然后才给自己点着。做完这一切,他才带着几分玩笑,又带着几分试探的语气,看向刘秋实:
“刘叔,您这……是在干嘛呢?收拾得这么利索?不会是犯了什么原则性错误,被上头撸了帽子,准备卷铺盖跑路了吧?”
“习惯,咋不习惯?你大姐姐夫都挺周到。就是……我这心里啊,还有好些话没来得及跟你二嫂细细交代。”
“她这刚怀上,许多事得多注意。再说了,小明、小亮那两个皮猴子,我这才见了多久?还没亲热够呢!我想着,再多住两天,帮你二嫂搭把手,也跟两个外孙多亲近亲近。”
刘大山也在一旁点了点头,瓮声瓮气地开口:“嗯,你娘说的是。城里住的虽然有点憋屈,不如村里敞亮,但孩子们都在跟前,热闹。回去也没啥急事,村里现在也没有工分挣,就多住两天吧。”
刘文宇见父母意见一致,心里也踏实了。他本就不是拘着老人的性子,一切以他们的意愿为主。他们愿意多住,自己也省了下午来回奔波。
“成,那就再多住两天。”刘文宇爽快地点点头。
我刚去李阁老胡同那边看了看施工的进度,几位主事的师傅说最多再有20多天就可以完工,到时候咱们一家都搬进那个院子里去,那院子空间大,到时候您就不会再觉得憋屈了。”
刘文宇一边说着一边站起身走到自行车旁,车后座两边,各挂着一个鼓鼓囊囊的面袋子。他解下其中一个,掂了掂,又解开另一个口,露出里面白花花、层次分明的猪肉和雪白的面粉。
“这是三十斤白面,还有这三十斤猪肉。”刘文宇将两个沉甸甸的面袋子提过来,放在父母脚边,“您二老在这里可千万别省着口粮。”
孙巧云现在对儿子动不动就拿粮食和肉回来,你已经完全免疫了。 看到两个面袋子也只是满意的点了点头:“正好晚上我再给几个孩子炖碗红烧肉!”
刘大山看着地上那两个实诚的面袋子,又抬眼看了看一脸淡然的小儿子,嘴唇动了动,最终只是深深吸了一口烟,没再说什么。
他知道,他这个三儿子是真的出息了,有主意,也有能力。他们做父母的,享受着就好,过多的追问和推辞,反而显得生分。
见父母没有推拒,刘文宇直起身子拍了拍手上的面粉灰,重新推上自行车:“爹,娘,那你们歇着,我外面还有事,等晚上再回来。”
“哎,好,你去忙你的,路上当心点。”母亲连忙叮嘱道。
刘文宇应了一声,推着自行车,转身走出了林家胡同二号院。
母亲孙巧云目送着小儿子离开,直到那挺拔的背影拐过莲花门才收回目光,落在地上的两个面袋子上。
她弯腰,伸手摸了摸那装着白面的袋子,指尖传来的厚实感,以及透过另一个袋子隐约能感觉到的、油脂丰富的猪肉触感,让她心里既踏实又感慨。
“这孩子……”她喃喃自语,脸上是掩不住的欣慰,“现在办事是越来越有章法了。” 她转头对依旧坐在马扎上抽烟的刘大山开口,“他爹,晚上我给孩子们炖碗红烧肉,再包顿白面饺子,你看咋样?”
刘大山“嗯”了一声,吐出一口烟圈,烟雾在午后的阳光里袅袅升腾。
他看着老伴脸上满足的笑容,又瞥了一眼那沉甸甸的“孝心”,布满皱纹的脸上也柔和了些许。
“你看着弄就行。” 简短的话语里,是默许,也是一家之主难得的松弛。
老三确实出息了,让他们这做父母的,在城里儿子家也能挺直腰板,不用太过计较嚼用,这份底气,是儿子给的。
刘文宇骑上自行车,并未直接前往下一个目的地。而是在确认无人注意后,寻了个僻静角落,从系统空间里又取出了两条“大前门”和两瓶西凤酒,用个布袋子仔细装好,挂在车把上。
准备妥当,他这才蹬车朝着西单派出所的方向而去。车轮滚滚,穿过几条热闹的街道,不多时,那熟悉的院墙和门口挂着的白底黑字牌子便映入眼帘。
派出所门口,门房张大爷正戴着老花镜看报纸,听到自行车铃声,抬起头,见是刘文宇,脸上立刻堆起了笑容:“呦,你小子咋又来了?”
“没事过来溜达溜达!”刘文宇利落地下车,从车把的布袋里摸出一包“大前门”,顺手就塞进了张大爷的上衣口袋。
“张大爷,所长在办公室没?”
“在在在,所长和指导员都在办公室里呢!”张大爷也没推辞,熟练地用手按了按口袋,脸上的笑容更热情了,压低声音道,“快进去吧,不过我看所长好像在收拾东西,不知道忙啥呢。”
刘文宇心里微微一动,面上却不露声色,笑着道了谢,将自行车在院里的车棚支好,拎着那个不起眼的布袋子,便熟门熟路地朝着所长办公室走去。
办公室的门虚掩着。刘文宇敲了两下,里面传来刘秋实中气十足的声音:“进来!”
推门进去,只见办公室里有些凌乱。刘秋实正站在办公桌后,将抽屉里的一些个人物品——搪瓷缸子、笔记本、几本书——往一个半旧的牛皮纸箱里放。
指导员郑景国则坐在一旁的椅子上,手里端着茶杯,看着刘秋实忙碌,时不时说上两句话。
“指导员好!所长好!”刘文宇脸上堆起笑容,朗声打招呼,目光快速在刘秋实和那个纸箱上扫过。
郑景国见到他,笑着点了点头:“文宇来了。”
刘秋实抬起头,看到是刘文宇,手上动作没停,挑了挑眉:“哟,你小子今天怎么有空跑我这儿来了?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他虽然语气带着惯常的调侃,但眉宇间似乎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情绪,不像纯粹的高兴,也不像烦恼。
刘文宇嘿嘿一笑,凑近几步,将手里的布袋子放在一旁的空椅子上,然后从怀里掏出那包“大前门”,给郑景国和刘秋实各敬了一支。
他先划着火柴,用手拢着,给郑景国点上,然后才给自己点着。做完这一切,他才带着几分玩笑,又带着几分试探的语气,看向刘秋实:
“刘叔,您这……是在干嘛呢?收拾得这么利索?不会是犯了什么原则性错误,被上头撸了帽子,准备卷铺盖跑路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