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三四点的阳光已褪去了正午的毒辣,变得温和而慵懒,斜斜地照在派出所的小院里,在斑驳的墙面上投下长长的影子。自行车棚里,他那辆二八大杠安静地立着。
“文宇,这就走啊?”门房张大爷揣着搪瓷缸子,笑呵呵地探出头。刚才办公室里隐约的喧闹和飘出的菜香,他显然也嗅到了一二。
“是啊,张大爷。”刘文宇推着车,笑容温煦地回应。他顺手从裤兜里摸出半包“大前门”,动作自然地塞进张大爷窗台上的报纸底下,“您留着抽,解闷儿。”
张大爷脸上的皱纹立刻舒展开,像一朵秋日里的菊花。他在这门房待了十几年,见识过形形色色的人,像刘文宇这样年纪轻轻却如此通透晓事的,实在少见。
“哎哟,这怎么话说的……你这孩子,总是这么客气。”
刘文宇笑着点点头,不再多言,抬腿利落地跨上自行车。车轮碾过地面的碎石,发出细碎的声响,驶出了西单派出所的大门,将那一方小院子的喧嚣与静谧都留在了身后。
街道上,属于五十年代末期的四九城,以一种略显缓慢却暗含生机的节奏展现在他眼前。
墙壁上斑驳的标语尚未完全褪色,行人的衣着大多仍是蓝、灰、绿的主调,但偶尔也能看到一两个穿着略显鲜艳“的确良”衬衫的年轻男女,骑着自行车叮铃铃地掠过,带来一丝不同的气息。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复杂的气味,有煤烟味、尘土气,偶尔飘过饭馆后厨的油烟香,还有属于岁月的淡淡霉湿气。
刘文宇漫无目的的骑着车,不紧不慢地穿行在胡同与大街之间。微风拂面,带走了在办公室里沾染的些许酒气。
刚才那小半缸二锅头的后劲微微泛了上来,让他脸颊有些发烫,但头脑却异常清醒。
不知不觉间,视野逐渐开阔,水汽的气息混合着水生植物的清新味道,渐渐浓郁起来。
什刹海那片粼粼的波光,已然在望。
此时的什刹海,远不似后世那般喧闹。水面开阔,岸边的垂柳郁郁葱葱,几艘旧木船闲散地靠在岸边,随着水波轻轻摇晃。
一些老人坐在马扎上,守着钓竿,神态安详如同入定。远处,几个半大的小子光着膀子,在比较僻静的水域扑腾着游泳,激起一片欢腾的水花。
更远处,钟鼓楼的剪影在夕阳的勾勒下,显得格外沉静巍峨。
刘文宇推着自行车,沿着什刹海岸边缓行,最终在离那群游泳的半大小子稍远、靠近一片芦苇荡的僻静角落停了下来。这里视野尚可,又能避开主要的人流,算是个偷闲的好去处。
“来都来了……”他心里嘀咕着,一股想要放松片刻的冲动涌了上来。
最近为了家里人的工作和房子的事情,他神经始终绷着一根弦,四处奔走,像今天下午这样纯粹属于自己的空闲时光,实在难得。
他左右看看,确认近处无人,便借着车身和芦苇的遮挡,心神微动。
下一秒,一个旧马扎、一套竹制钓竿、一个装鱼的鱼篓,还有一个小铁皮盒子,便凭空出现在他身旁的草地上。
刘文宇熟练地摆好马扎,支好鱼竿,打开那个小铁皮盒,里面是上次钓鱼时剩下的面团鱼饵。
他掰下一小块,用手指细细揉搓,增加其黏性,然后小心地挂在鱼钩上。动作虽然生疏了些,但肌肉记忆还在。
起身,扬臂,挥杆——鱼线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带着鱼钩“噗”地一声轻响,没入远处微漾的碧波之中。野鸡毛做的鱼漂漂在水面上,随着细浪轻轻起伏。
刘文宇坐回马扎上,手握鱼竿,目光落在那一动不动的鱼漂上,心神却渐渐飘远。
重生以来的种种经历,如同走马灯般在脑海中浮现。从最初的茫然适应,到利用前世的见识和系统的便利在这个时代立足,再到机缘巧合结识了刘秋实、冯建业等人……
每一步都走得谨慎,却也充实。家人的工作总算安置好了,未来的路似乎也清晰了一些。
这种难得的、无人打扰的静谧时刻,让他紧绷的神经慢慢松弛下来。
水波荡漾,柳枝轻摇,远处传来的嬉闹声也变得模糊,仿佛隔着一层毛玻璃。
他的眼神逐渐放空,大脑进入了一种似想非想、物我两忘的空明状态。
时间的概念变得模糊,他仿佛与这什刹海的午后融为一体,成了这幅宁静画卷的一部分。
不知过了多久,也许是一秒钟,也许是半个时辰。
突然,一声洪亮又带着几分急切的大喊,如同惊雷般在他耳边炸响:
“小同志!上鱼了!快拉竿!”
刘文宇浑身一个激灵,几乎是条件反射般,猛地双手握杆,使足了力气向上一扬!
只听“哗啦”一声水响,鱼线被急速拽出水面,鱼钩带着几点水珠,在空中划过一个仓促的弧度,最终无力地停在了半空,晃晃悠悠。
钩子上,空空如也。别说鱼了,连那团挂上的面团鱼饵,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期待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加上被骤然惊醒的心悸,让刘文宇心头瞬间涌起一股无名火。他气恼地转过头,想看看是哪个“热心肠”坏了自己的“好事”。
这一看,却不由得一愣。
站在他身后几步远,穿着一身半旧不新的灰色中山装,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正笑眯眯看着他的,不是别人,正是之前在密云水库钓鱼时有过两面之缘的那个健谈老头。
老头显然也认出了刘文宇,见他瞪过来,非但没觉得尴尬,反而脸上的笑容更盛了几分,露出一口被烟熏得有些发黄的牙齿。
他背着双手,踱着步子凑近了些,目光扫过那空荡荡的鱼钩,语气里带着熟稔的调侃:
“嘿,我说你小子,钓着鱼怎么还能走神儿?跟老僧入定了似的!得亏我喊了这一嗓子,要不然,真等来了大鱼,就你这愣神儿的功夫,怕是连人带竿都得被它拽水里去!到时候,可就成了鱼钓你喽!”
“文宇,这就走啊?”门房张大爷揣着搪瓷缸子,笑呵呵地探出头。刚才办公室里隐约的喧闹和飘出的菜香,他显然也嗅到了一二。
“是啊,张大爷。”刘文宇推着车,笑容温煦地回应。他顺手从裤兜里摸出半包“大前门”,动作自然地塞进张大爷窗台上的报纸底下,“您留着抽,解闷儿。”
张大爷脸上的皱纹立刻舒展开,像一朵秋日里的菊花。他在这门房待了十几年,见识过形形色色的人,像刘文宇这样年纪轻轻却如此通透晓事的,实在少见。
“哎哟,这怎么话说的……你这孩子,总是这么客气。”
刘文宇笑着点点头,不再多言,抬腿利落地跨上自行车。车轮碾过地面的碎石,发出细碎的声响,驶出了西单派出所的大门,将那一方小院子的喧嚣与静谧都留在了身后。
街道上,属于五十年代末期的四九城,以一种略显缓慢却暗含生机的节奏展现在他眼前。
墙壁上斑驳的标语尚未完全褪色,行人的衣着大多仍是蓝、灰、绿的主调,但偶尔也能看到一两个穿着略显鲜艳“的确良”衬衫的年轻男女,骑着自行车叮铃铃地掠过,带来一丝不同的气息。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复杂的气味,有煤烟味、尘土气,偶尔飘过饭馆后厨的油烟香,还有属于岁月的淡淡霉湿气。
刘文宇漫无目的的骑着车,不紧不慢地穿行在胡同与大街之间。微风拂面,带走了在办公室里沾染的些许酒气。
刚才那小半缸二锅头的后劲微微泛了上来,让他脸颊有些发烫,但头脑却异常清醒。
不知不觉间,视野逐渐开阔,水汽的气息混合着水生植物的清新味道,渐渐浓郁起来。
什刹海那片粼粼的波光,已然在望。
此时的什刹海,远不似后世那般喧闹。水面开阔,岸边的垂柳郁郁葱葱,几艘旧木船闲散地靠在岸边,随着水波轻轻摇晃。
一些老人坐在马扎上,守着钓竿,神态安详如同入定。远处,几个半大的小子光着膀子,在比较僻静的水域扑腾着游泳,激起一片欢腾的水花。
更远处,钟鼓楼的剪影在夕阳的勾勒下,显得格外沉静巍峨。
刘文宇推着自行车,沿着什刹海岸边缓行,最终在离那群游泳的半大小子稍远、靠近一片芦苇荡的僻静角落停了下来。这里视野尚可,又能避开主要的人流,算是个偷闲的好去处。
“来都来了……”他心里嘀咕着,一股想要放松片刻的冲动涌了上来。
最近为了家里人的工作和房子的事情,他神经始终绷着一根弦,四处奔走,像今天下午这样纯粹属于自己的空闲时光,实在难得。
他左右看看,确认近处无人,便借着车身和芦苇的遮挡,心神微动。
下一秒,一个旧马扎、一套竹制钓竿、一个装鱼的鱼篓,还有一个小铁皮盒子,便凭空出现在他身旁的草地上。
刘文宇熟练地摆好马扎,支好鱼竿,打开那个小铁皮盒,里面是上次钓鱼时剩下的面团鱼饵。
他掰下一小块,用手指细细揉搓,增加其黏性,然后小心地挂在鱼钩上。动作虽然生疏了些,但肌肉记忆还在。
起身,扬臂,挥杆——鱼线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带着鱼钩“噗”地一声轻响,没入远处微漾的碧波之中。野鸡毛做的鱼漂漂在水面上,随着细浪轻轻起伏。
刘文宇坐回马扎上,手握鱼竿,目光落在那一动不动的鱼漂上,心神却渐渐飘远。
重生以来的种种经历,如同走马灯般在脑海中浮现。从最初的茫然适应,到利用前世的见识和系统的便利在这个时代立足,再到机缘巧合结识了刘秋实、冯建业等人……
每一步都走得谨慎,却也充实。家人的工作总算安置好了,未来的路似乎也清晰了一些。
这种难得的、无人打扰的静谧时刻,让他紧绷的神经慢慢松弛下来。
水波荡漾,柳枝轻摇,远处传来的嬉闹声也变得模糊,仿佛隔着一层毛玻璃。
他的眼神逐渐放空,大脑进入了一种似想非想、物我两忘的空明状态。
时间的概念变得模糊,他仿佛与这什刹海的午后融为一体,成了这幅宁静画卷的一部分。
不知过了多久,也许是一秒钟,也许是半个时辰。
突然,一声洪亮又带着几分急切的大喊,如同惊雷般在他耳边炸响:
“小同志!上鱼了!快拉竿!”
刘文宇浑身一个激灵,几乎是条件反射般,猛地双手握杆,使足了力气向上一扬!
只听“哗啦”一声水响,鱼线被急速拽出水面,鱼钩带着几点水珠,在空中划过一个仓促的弧度,最终无力地停在了半空,晃晃悠悠。
钩子上,空空如也。别说鱼了,连那团挂上的面团鱼饵,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期待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加上被骤然惊醒的心悸,让刘文宇心头瞬间涌起一股无名火。他气恼地转过头,想看看是哪个“热心肠”坏了自己的“好事”。
这一看,却不由得一愣。
站在他身后几步远,穿着一身半旧不新的灰色中山装,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正笑眯眯看着他的,不是别人,正是之前在密云水库钓鱼时有过两面之缘的那个健谈老头。
老头显然也认出了刘文宇,见他瞪过来,非但没觉得尴尬,反而脸上的笑容更盛了几分,露出一口被烟熏得有些发黄的牙齿。
他背着双手,踱着步子凑近了些,目光扫过那空荡荡的鱼钩,语气里带着熟稔的调侃:
“嘿,我说你小子,钓着鱼怎么还能走神儿?跟老僧入定了似的!得亏我喊了这一嗓子,要不然,真等来了大鱼,就你这愣神儿的功夫,怕是连人带竿都得被它拽水里去!到时候,可就成了鱼钓你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