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观北宋农艺-《快穿之我是时空管理员》

  第二日天刚蒙蒙亮,汴河村的公鸡刚打了第一声鸣,院门外就传来了老夫妇的声音:“肖姑娘,起了吗?今日要去田里插秧,你们要不要一起去看看?”

  肖雯雯正教刘破虏认 “禾”“麦” 二字,听到声音连忙应道:“张阿公、李阿婆,我们这就来!” 她心里一阵欣喜 —— 春耕时节正是观察北宋农业技术的好时机,之前在时空管理局资料里看到过北宋 “龙骨翻车”“曲辕犁” 的记载,今日正好能亲眼见证。

  刘破虏听说要去田里,兴奋地蹦起来:“肖姐姐,我能帮阿公阿婆插秧吗?我以前在渡口看到过别人插秧,好像很好玩!”

  “当然可以,但要小心别摔进田里。” 肖雯雯笑着帮他整理好短褐,又从货郎车里拿出一个小小的竹篮,装上两块胡饼和一壶水,“中午在田里吃,别饿着。”

  跟着张阿公往村外的田地走,沿途能看到不少农夫已经在田里忙碌。肖雯雯打开藏在 “《论语》” 里的记录仪,镜头对准田埂边的一架木质工具 —— 那是一架 “龙骨翻车”,由两个农夫踩着踏板,带动木链上的刮板转动,将汴河的水引到田地里。

  “张阿公,这翻车真是方便,比挑水省力多了。” 肖雯雯故意问道,一边观察一边记录,“这翻车是谁发明的?村里每家都有吗?”

  张阿公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说:“这是前朝就有的物件,不过去年官府派人来教我们改良了,现在踩起来更省力。我们村靠汴河近,大半人家都有,要是离河远的村子,还得用‘桔槔’提水呢。”

  走到自家的水田边,张阿公从牛棚里牵出一头黄牛,牛背上套着一架曲辕犁。肖雯雯注意到,犁铧是铁制的,呈弧形,比西晋时期的直辕犁更轻便。张阿公扶着犁柄,黄牛慢悠悠地往前走,犁铧轻松地划破泥土,留下整齐的田垄。

  “肖姑娘,你要是不嫌弃,也来试试?” 张阿公见肖雯雯看得认真,笑着递过犁柄。

  肖雯雯接过犁柄,试着扶着往前走 —— 曲辕犁的重心很稳,即使是她这样没干过农活的人,也能勉强掌控。她一边走,一边在心里记录:“天圣八年汴河村,春耕使用改良型曲辕犁,铁制犁铧,牛力牵引,每日可耕田约三亩;灌溉用龙骨翻车,双人踩踏,每时辰可引水入田约十石。”

  刘破虏则跟着李阿婆学插秧。他挽起裤腿,小心翼翼地走进水田,接过李阿婆递来的秧苗,学着她的样子,将秧苗插进泥土里。刚开始插得歪歪扭扭,还溅了一身泥水,却一点也不气馁,插坏了就重新拔起来再插,很快就掌握了技巧,插得又快又整齐。

  “小虏真是聪明,比我家那两个小子学得还快!” 李阿婆笑得合不拢嘴,“以后肯定是个能干的娃!”

  刘破虏听了,心里美滋滋的,插得更起劲了。中午休息时,他坐在田埂上,啃着胡饼,对肖雯雯说:“肖姐姐,种田真辛苦,农夫们要每天早起干活,才能有粮食吃。以后我要好好学本事,让农夫们不用这么辛苦。”

  肖雯雯摸了摸他的头,心里暗暗点头 —— 这孩子不仅聪明,还懂得体谅别人,正是她希望看到的成长。

  【新增】汴京市集:记手工业与市井

  几日后,肖雯雯决定带刘破虏去汴京城的市集 —— 那里不仅是北宋手工业的集中地,也是市井交易最活跃的地方,正好能完成手工业与市井生活的观测任务。

  清晨,两人推着货郎车,沿着汴河官道往汴京城走。官道上很热闹,有骑着马的官员、挑着货担的商贩、赶着牛车的农夫,还有不少牵着骆驼的胡商,显然是从西域来的。

  走了约莫两个时辰,终于看到了汴京城的城墙 —— 城墙高大雄伟,由青砖砌成,城楼上悬挂着 “汴梁” 二字的匾额。城门口有官差检查行人的路引,肖雯雯早有准备,从布囊里拿出时空管理局伪造的路引,顺利进了城。

  汴京城内更是繁华。主街宽约二十步,两旁是鳞次栉比的店铺,布幌上写着 “绫罗绸缎”“金银首饰”“笔墨纸砚” 等字样,还有不少小贩在街边摆摊,叫卖声此起彼伏:“新鲜的樱桃,刚从江南运来的!”“糖画糖人,好看又好吃!”“算卦看相,不准不要钱!”

  肖雯雯推着货郎车,带着刘破虏先去了 “织锦巷”—— 这里是汴京城最有名的纺织手工业聚集地。巷子里有十几家织锦铺,每家铺子里都有几台织机,织工们坐在织机前,手指灵活地穿梭着丝线,织出精美的花纹。

  走进一家最大的织锦铺,铺主连忙迎上来:“姑娘是来买织锦的?我们这有最新的‘蜀锦’‘吴绫’,还有西域来的‘胡锦’,您看看喜欢哪种?”

  肖雯雯笑着摇头:“我是来看看织机的,听说你们家的织机最先进,想见识见识。”

  铺主见她不是来买东西的,却也不恼,指着一台织机说:“姑娘真是有眼光!这是我们去年从苏州请来的匠人改良的‘花楼织机’,上面的花楼能提花,下面的织工能织造,两个人配合,一天能织出两丈多的锦缎,比以前的织机快了一倍!”

  肖雯雯凑近织机,仔细观察 —— 花楼织机高达两丈,上面有一个木架,织工站在木架上,通过拉动不同颜色的丝线,在锦缎上织出花纹;下面的织工则踩着踏板,控制经线的开合。她用记录仪悄悄拍下织机的结构,又问道:“这织锦的丝线都是从哪里来的?染色用的颜料呢?”

  “丝线有江南来的蚕丝,也有西域来的羊毛线;颜料都是天然的,红色用红花,蓝色用蓝草,黄色用栀子,染出来的颜色又鲜亮又不容易褪色。” 铺主滔滔不绝地介绍,“我们这织锦不仅在京城卖得好,还能通过汴河漕运,卖到江南、蜀地,甚至西域呢!”

  离开织锦巷,两人又去了 “铁匠街”。铁匠铺里火光冲天,铁匠们光着膀子,挥舞着铁锤,“叮叮当当” 地打造铁器。有打造农具的,有打造兵器的,还有打造日常用具的,如铁锅、菜刀、剪刀等。

  刘破虏站在铁匠铺外,看得目不转睛 —— 他以前在渡口见过船工用的铁锚,却从没见过铁器是怎么打造的。一个铁匠见他看得认真,笑着递过一把刚打好的小锄头:“小子,要不要试试?这锄头是给农夫挖地用的,刚打好,还热乎着呢。”

  刘破虏接过小锄头,入手沉甸甸的,锄头的刃口很锋利。他试着挥了挥,心里满是欢喜:“肖姐姐,这锄头真好看!要是农夫们用这个锄头种地,肯定很省力!”

  肖雯雯笑着点头,对铁匠说:“师傅的手艺真好,这锄头打造得又结实又锋利。不知打造这样一把锄头,要多少工钱?多久能打好?”

  铁匠擦了擦汗,说:“打造一把锄头要两文钱,要是加急,一天就能打好;要是不急,三天再来,我会更精细的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