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激烈交锋
烛火在议事厅的梁上投下摇晃的影子,像极了此刻众人心中翻涌的波澜。张远收回望向窗外的目光,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玉佩——那是块暖玉,被他常年带在身上,此刻却挡不住掌心渗出的薄汗。
赵山河的笑声刚歇,重剑“裂江”已被他稳稳按在地上,剑脊与青石碰撞的闷响,让厅内骤然安静下来。他粗眉一挑,看向主位上的几位长老:“笑归笑,正事儿还得说。黑石城那边传来的消息,你们都看见了?”
坐在左手第一位的白须长老咳嗽两声,将手中的密信往桌上一拍。信纸边缘已被他捏得发皱,上面“天字碑异动”五个朱砂字格外刺眼:“何止看见了,昨夜子时,驻守黑石城的弟子传回急报,说天字碑上的‘武’字竟在滴血。”
“滴血?”有人低呼出声。
天字碑矗立在黑石城中央三百年,碑上刻着的“忠、勇、仁、武”四字,是当年开国武帅手书,传闻藏着江湖武学的根本心法。三百年间风吹雨打从未异动,如今滴血,绝非吉兆。
张远指尖一顿,忽然想起三日前下山采购的药童带回的传闻。说黑石城近来夜里总有人影在碑前徘徊,皆是黑衣蒙面,出手狠辣,但凡靠近的江湖人,轻则断手断脚,重则暴尸街头。当时他只当是寻常匪患,此刻想来,那些人怕是冲着天字碑来的。
“不止异动。”赵山河忽然开口,声音沉得像压了铅,“我派去探查的弟子,今早发现了三具尸体,都是‘影阁’的手法。”
“影阁?”
这两个字一出,厅内顿时响起一片抽气声。影阁是近年崛起的邪派,行事诡秘,专做暗杀买卖,更传闻他们背后有更大的势力撑腰,妄图颠覆江湖格局。三年前他们曾在江南道屠戮了三个门派,手段之残忍,至今仍让人心寒。
坐在末位的林师弟猛地站起,腰间长剑“呛啷”出鞘半寸:“这群杂碎!三年前没能剿了他们,如今竟敢动天字碑的主意?长老,让我带一队弟子去黑石城,定要他们有来无回!”
“坐下!”白须长老低喝一声,“冲动什么?影阁敢在黑石城动手,必然布好了圈套。你这一去,不是送死,是给他们送人头!”
林师弟脸色涨红,却也知道长老说得在理,悻悻地坐回原位,只是紧握剑柄的指节已泛出青白。
张远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影阁要的不是天字碑本身,是碑里的东西。”
众人齐刷刷看向他。他站起身,走到厅中央的沙盘前——那沙盘是按黑石城地形所制,天字碑的位置被特意用白玉标出。他拿起木杆,在碑旁画了个圈:“影阁行事向来为利,可天字碑是江湖共主,动它等于与整个武林为敌。他们敢冒这个险,定是碑里有他们非取不可的东西。”
赵山河摸着下巴上的胡茬,若有所思:“你是说……当年武帅藏的心法?”
“不止心法。”张远摇头,“我曾在古籍里见过记载,天字碑下镇压着一条地脉,那地脉连着江湖七十二处灵穴。若地脉被破,不仅各大门派的武学根基会受影响,恐怕连黑石城都要陷下去。”
这话一出,连白须长老都变了脸色。他猛地起身,袍袖扫过案几,茶杯“哐当”落地,茶水溅湿了青砖:“荒谬!地脉之说不过是传说,岂能当真?”
“是不是传说,去看看便知。”赵山河扛起重剑,铜铃又开始作响,“但影阁既然动了手,咱们断云峰不能坐视不理。别忘了,当年武帅曾受过咱们祖师爷的恩惠,天字碑,咱们护定了。”
“护?怎么护?”白须长老冷笑,“影阁的阁主‘无影’至今没人见过他的真面目,手下八大护法皆是一等一的高手。咱们断云峰虽不是软柿子,可真要硬碰硬,怕是要折损不少弟子。”
“折损也要护!”林师弟再次拔剑,这次没人拦他。剑锋映着烛火,照得他眼里满是决绝,“难道要眼睁睁看着影阁毁了天字碑,让江湖落入他们手中?”
“林师弟说得对。”张远接过话头,木杆在沙盘上重重一点,“但硬拼不是办法。影阁擅长偷袭,咱们得先稳住阵脚。”他转向众人,语速渐快,“赵师兄,你带三百弟子从侧翼绕去黑石城,沿途清理影阁的暗哨,务必在三日内抵达碑旁十里的风陵渡。”
赵山河重重点头:“没问题。”
“白长老,”张远看向主位,“请您坐镇山门,调派药堂弟子准备伤药,再遣人快马加鞭通知其他门派,就说影阁异动,邀他们共守天字碑。”
白须长老虽仍有疑虑,但见张远条理清晰,也不再反驳,只是沉声道:“切记,不到万不得已,不可与影阁正面交锋。”
“至于我,”张远放下木杆,转身时,烛火恰好照亮他眼底的光,“我带五十名精锐,今夜就下山,先去黑石城探探虚实。”
“不可!”赵山河立刻反对,“你是掌门亲传弟子,怎能轻易涉险?要去也是我去!”
“你去了,谁带弟子绕后?”张远笑了笑,指尖在腰间玉佩上轻轻一按,玉佩竟从中分开,露出里面藏着的一张字条——那是掌门半年前下山前留给他的,只写了四个字:“守正辟邪”。
“掌门临走前说过,若天字碑有恙,断云峰需有人先去稳住局面。”他将字条重新藏好,语气坚定,“论轻功,我比你好;论隐匿,你那口重剑一露面,影阁的人怕是十里外就听见了。”
赵山河被他说得一噎,想想也是,自己这“裂江”剑重逾百斤,走在路上跟敲锣打鼓似的,确实不适合探路。他闷哼一声,从怀里掏出个黑黝黝的令牌丢过去:“拿着这个,是我早年在黑石城认识的一个老朋友的信物,遇事可去城南‘醉仙楼’找他。”
张远接住令牌,入手冰凉,上面刻着个“酒”字。他点头收好:“谢了。”
安排已定,众人各自散去准备。张远回到房里,换上一身便于行动的夜行衣,又将常用的“流云剑”系在背上。剑鞘是鲨鱼皮做的,摸上去滑腻顺手,剑身在月光下泛着淡淡的蓝光——那是淬过寒铁的缘故,见血封喉。
刚推开门,就见赵山河站在院里,手里拎着个包袱。他把包袱往张远怀里一塞:“里面是伤药和干粮,还有两锭银子。到了黑石城别硬撑,若事不可为,先撤回来,咱们再从长计议。”
张远掂了掂包袱,笑道:“放心,我还没娶媳妇呢,舍不得死。”
赵山河被他逗笑,抬手拍了拍他的肩膀,力道却比平时轻了许多:“去吧,等你消息。”
夜色如墨,五十名精锐已在山门外等候。他们皆是黑衣劲装,腰间佩刀,见张远出来,齐齐躬身:“愿随张师兄赴汤蹈火!”
张远抬手示意他们起身,目光扫过一张张年轻却坚毅的脸。这些弟子里,最小的才十六岁,是去年刚入山门的,此刻眼里却没有丝毫惧色。
他深吸一口气,月光恰好从云缝里漏下来,照亮他身前的路。路的尽头,是黑石城的方向,是天字碑的方向,更是无数江湖人心中那点不肯熄灭的光。
“出发。”
一声令下,五十道黑影如离弦之箭,悄无声息地滑入山林。夜风吹过树梢,带起阵阵呜咽,像是在为他们送行,又像是在预示着前方那场避无可避的激烈交锋。
而此时的黑石城,天字碑前的血迹已被清理干净,可碑上的“武”字却愈发鲜红,仿佛有血珠正顺着笔画缓缓流淌。暗处,一双双贪婪而阴冷的眼睛,正死死盯着这块矗立了三百年的石碑,等待着动手的时机。
一场席卷江湖的风暴,已在这寂静的夜里,悄然拉开了序幕。
烛火在议事厅的梁上投下摇晃的影子,像极了此刻众人心中翻涌的波澜。张远收回望向窗外的目光,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玉佩——那是块暖玉,被他常年带在身上,此刻却挡不住掌心渗出的薄汗。
赵山河的笑声刚歇,重剑“裂江”已被他稳稳按在地上,剑脊与青石碰撞的闷响,让厅内骤然安静下来。他粗眉一挑,看向主位上的几位长老:“笑归笑,正事儿还得说。黑石城那边传来的消息,你们都看见了?”
坐在左手第一位的白须长老咳嗽两声,将手中的密信往桌上一拍。信纸边缘已被他捏得发皱,上面“天字碑异动”五个朱砂字格外刺眼:“何止看见了,昨夜子时,驻守黑石城的弟子传回急报,说天字碑上的‘武’字竟在滴血。”
“滴血?”有人低呼出声。
天字碑矗立在黑石城中央三百年,碑上刻着的“忠、勇、仁、武”四字,是当年开国武帅手书,传闻藏着江湖武学的根本心法。三百年间风吹雨打从未异动,如今滴血,绝非吉兆。
张远指尖一顿,忽然想起三日前下山采购的药童带回的传闻。说黑石城近来夜里总有人影在碑前徘徊,皆是黑衣蒙面,出手狠辣,但凡靠近的江湖人,轻则断手断脚,重则暴尸街头。当时他只当是寻常匪患,此刻想来,那些人怕是冲着天字碑来的。
“不止异动。”赵山河忽然开口,声音沉得像压了铅,“我派去探查的弟子,今早发现了三具尸体,都是‘影阁’的手法。”
“影阁?”
这两个字一出,厅内顿时响起一片抽气声。影阁是近年崛起的邪派,行事诡秘,专做暗杀买卖,更传闻他们背后有更大的势力撑腰,妄图颠覆江湖格局。三年前他们曾在江南道屠戮了三个门派,手段之残忍,至今仍让人心寒。
坐在末位的林师弟猛地站起,腰间长剑“呛啷”出鞘半寸:“这群杂碎!三年前没能剿了他们,如今竟敢动天字碑的主意?长老,让我带一队弟子去黑石城,定要他们有来无回!”
“坐下!”白须长老低喝一声,“冲动什么?影阁敢在黑石城动手,必然布好了圈套。你这一去,不是送死,是给他们送人头!”
林师弟脸色涨红,却也知道长老说得在理,悻悻地坐回原位,只是紧握剑柄的指节已泛出青白。
张远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影阁要的不是天字碑本身,是碑里的东西。”
众人齐刷刷看向他。他站起身,走到厅中央的沙盘前——那沙盘是按黑石城地形所制,天字碑的位置被特意用白玉标出。他拿起木杆,在碑旁画了个圈:“影阁行事向来为利,可天字碑是江湖共主,动它等于与整个武林为敌。他们敢冒这个险,定是碑里有他们非取不可的东西。”
赵山河摸着下巴上的胡茬,若有所思:“你是说……当年武帅藏的心法?”
“不止心法。”张远摇头,“我曾在古籍里见过记载,天字碑下镇压着一条地脉,那地脉连着江湖七十二处灵穴。若地脉被破,不仅各大门派的武学根基会受影响,恐怕连黑石城都要陷下去。”
这话一出,连白须长老都变了脸色。他猛地起身,袍袖扫过案几,茶杯“哐当”落地,茶水溅湿了青砖:“荒谬!地脉之说不过是传说,岂能当真?”
“是不是传说,去看看便知。”赵山河扛起重剑,铜铃又开始作响,“但影阁既然动了手,咱们断云峰不能坐视不理。别忘了,当年武帅曾受过咱们祖师爷的恩惠,天字碑,咱们护定了。”
“护?怎么护?”白须长老冷笑,“影阁的阁主‘无影’至今没人见过他的真面目,手下八大护法皆是一等一的高手。咱们断云峰虽不是软柿子,可真要硬碰硬,怕是要折损不少弟子。”
“折损也要护!”林师弟再次拔剑,这次没人拦他。剑锋映着烛火,照得他眼里满是决绝,“难道要眼睁睁看着影阁毁了天字碑,让江湖落入他们手中?”
“林师弟说得对。”张远接过话头,木杆在沙盘上重重一点,“但硬拼不是办法。影阁擅长偷袭,咱们得先稳住阵脚。”他转向众人,语速渐快,“赵师兄,你带三百弟子从侧翼绕去黑石城,沿途清理影阁的暗哨,务必在三日内抵达碑旁十里的风陵渡。”
赵山河重重点头:“没问题。”
“白长老,”张远看向主位,“请您坐镇山门,调派药堂弟子准备伤药,再遣人快马加鞭通知其他门派,就说影阁异动,邀他们共守天字碑。”
白须长老虽仍有疑虑,但见张远条理清晰,也不再反驳,只是沉声道:“切记,不到万不得已,不可与影阁正面交锋。”
“至于我,”张远放下木杆,转身时,烛火恰好照亮他眼底的光,“我带五十名精锐,今夜就下山,先去黑石城探探虚实。”
“不可!”赵山河立刻反对,“你是掌门亲传弟子,怎能轻易涉险?要去也是我去!”
“你去了,谁带弟子绕后?”张远笑了笑,指尖在腰间玉佩上轻轻一按,玉佩竟从中分开,露出里面藏着的一张字条——那是掌门半年前下山前留给他的,只写了四个字:“守正辟邪”。
“掌门临走前说过,若天字碑有恙,断云峰需有人先去稳住局面。”他将字条重新藏好,语气坚定,“论轻功,我比你好;论隐匿,你那口重剑一露面,影阁的人怕是十里外就听见了。”
赵山河被他说得一噎,想想也是,自己这“裂江”剑重逾百斤,走在路上跟敲锣打鼓似的,确实不适合探路。他闷哼一声,从怀里掏出个黑黝黝的令牌丢过去:“拿着这个,是我早年在黑石城认识的一个老朋友的信物,遇事可去城南‘醉仙楼’找他。”
张远接住令牌,入手冰凉,上面刻着个“酒”字。他点头收好:“谢了。”
安排已定,众人各自散去准备。张远回到房里,换上一身便于行动的夜行衣,又将常用的“流云剑”系在背上。剑鞘是鲨鱼皮做的,摸上去滑腻顺手,剑身在月光下泛着淡淡的蓝光——那是淬过寒铁的缘故,见血封喉。
刚推开门,就见赵山河站在院里,手里拎着个包袱。他把包袱往张远怀里一塞:“里面是伤药和干粮,还有两锭银子。到了黑石城别硬撑,若事不可为,先撤回来,咱们再从长计议。”
张远掂了掂包袱,笑道:“放心,我还没娶媳妇呢,舍不得死。”
赵山河被他逗笑,抬手拍了拍他的肩膀,力道却比平时轻了许多:“去吧,等你消息。”
夜色如墨,五十名精锐已在山门外等候。他们皆是黑衣劲装,腰间佩刀,见张远出来,齐齐躬身:“愿随张师兄赴汤蹈火!”
张远抬手示意他们起身,目光扫过一张张年轻却坚毅的脸。这些弟子里,最小的才十六岁,是去年刚入山门的,此刻眼里却没有丝毫惧色。
他深吸一口气,月光恰好从云缝里漏下来,照亮他身前的路。路的尽头,是黑石城的方向,是天字碑的方向,更是无数江湖人心中那点不肯熄灭的光。
“出发。”
一声令下,五十道黑影如离弦之箭,悄无声息地滑入山林。夜风吹过树梢,带起阵阵呜咽,像是在为他们送行,又像是在预示着前方那场避无可避的激烈交锋。
而此时的黑石城,天字碑前的血迹已被清理干净,可碑上的“武”字却愈发鲜红,仿佛有血珠正顺着笔画缓缓流淌。暗处,一双双贪婪而阴冷的眼睛,正死死盯着这块矗立了三百年的石碑,等待着动手的时机。
一场席卷江湖的风暴,已在这寂静的夜里,悄然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