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手握王牌,我选择谁也不站,我只站对人民有利的一边!
从静心茶舍出来,陈默没有立刻开车回去,而是在南湖边上找了条长椅坐下。
午后的阳光透过稀疏的柳条,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湖面微风拂过,漾起粼粼金波。一切都显得宁静而祥和。
但陈默的心,却比脚下湖水深处的暗流还要汹涌。
吴岚的那杯茶,温润醇厚,回味却复杂得惊人。那张被他推回去的支票,像一块无形的烙铁,在他和周书记一家之间,烙下了一个名为“恩情”的永久印记。
【救命之恩】,【无价】。
账本上那璀璨的金色光团,此刻就在他的脑海中静静悬浮,像一轮永不坠落的太阳,散发着让人心安,也让人敬畏的光芒。
他知道,从他推回支票的那一刻起,他手中就多了一张王牌。一张超越了所有官场规则、所有利益交换的,终极王牌。
这张牌,不是用来进攻的,而是用来防守的。它不是一柄可以随意挥舞的利剑,而是一面坚不可摧的盾牌。只要他不主动将这份恩情兑换成赤裸裸的利益,那么周书记一家对他的这份“亏欠感”,就会成为他最坚实的后盾。
吴岚最后那番看似闲聊的话,更是意味深长。
“建国最近,总跟我念叨凤凰市的房地产问题……”
“我听政研室的丁主任说,你主动接手了这个课题?”
这不是闲聊,这是点拨,是授权。
一位市委书记的夫人,在私下会面的场合,主动向一个刚从县里调上来的小科长,提及市委书记正头疼的、牵扯全市利益格局的核心问题。
这传递出的信号,已经不能更明确了。
周书记想动房地产这块蛋糕,但他有顾虑。顾虑什么?顾虑王启年,顾虑他背后盘根错杂的势力,顾虑捅破这个巨大泡沫后引发的剧烈动荡。
而丁文华把这个课题扔给自己,是想借刀杀人,用自己这颗新来的石子,去投石问路。
现在,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份即将出炉的报告上。
怎么写?
陈默的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凤凰市的权力棋盘。
周书记是执棋者,高坐云端。王启年是一枚过河的“车”,横冲直撞,势不可挡。丁文华则像一个伺机而动的“马”,走位刁钻,意图绊倒那辆横行的“车”。
而自己,就是那枚刚刚被放到棋盘上的“兵”。
按照丁文华的期望,这个“兵”应该直直地冲向“车”,哪怕被碾得粉碎,也能给“马”创造一次偷袭的机会。
可陈默不想当任何人的棋子。
有了“救命之恩”这张底牌,他已经有了不当棋子的资格。
他缓缓站起身,湖边的风吹起他的衣角。他看着远处那些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眼神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澈和坚定。
他谁也不站。
丁文华想借他的刀,他偏不给。王启年是蛀虫,他更不可能为其粉饰太平。
他要站的,是公理,是事实,是这片土地上,那些为了一个安身之所而耗尽半生积蓄的普通百姓。
回到市委分配的临时宿舍,陈默将自己关在房间里。他没有急着动笔,而是先将所有的档案、数据、笔记,全部摊开在地上,满满当当地铺了一地。
他像一个准备进行一场精密外科手术的医生,在术前最后一次审视病人的所有体征报告。
宏发集团的每一块地、银行的每一笔异常贷款、幸福里改造项目的每一份会议纪要……这些冰冷的文字和数字,在他的脑海中,与【人情账本】里那张血脉相连的利益巨网,一一对应,互相印证。
他需要的,不是一篇充满激昂言辞的战斗檄文,而是一份冷静、客观,却又字字诛心的验尸报告。
一份能让周书记看完之后,再无任何“投鼠忌器”之顾虑的报告。
他终于坐到书桌前,铺开稿纸,拧开了那支崭新的钢笔。
笔尖落在纸上,发出轻微的沙沙声。
报告的标题,他只写了十二个字:
《关于我市房地产市场潜在风险及对策研究》。
平实,严谨,不带任何个人情绪。
报告的第一部分,是“现状与隐忧”。
陈默没有使用任何带有感情色彩的词汇,通篇都是数据。凤凰市近五年房价收入比变化曲线、商品房空置率与国际警戒线对比图、居民部门杠杆率与全国平均水平对比……
一张张图表,一条条数据,像一把把冰冷的刻度尺,精准地量化出这个城市繁华表象下的巨大脓包。他甚至将宏发集团开发的几个标志性楼盘的历年价格走势匿名列出,那陡峭得近乎垂直的增长曲线,本身就是最触目惊心的控诉。
报告的第二部分,是“问题成因分析”。
这是最关键,也是最危险的部分。
陈默的笔尖在纸上悬停了许久。他不能直接点出王启宏,更不能提及王启年。但他必须让看到报告的人,清晰地知道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他采用了“现象归纳法”。
他写道:“……通过对近年来多个重大地产项目的复盘分析,我们发现存在以下几个值得高度警惕的共性现象。”
“其一,部分企业在土地招拍挂环节中,存在信息不对称优势,常能以远低于市场预期的价格获取核心地块,涉嫌破坏市场公平竞争原则。”
“其二,部分‘老大难’的拆迁项目,在特定企业接手后,推进速度异常顺利,其中是否存在行政力量的不当介入,有待商榷。”
“其三,金融机构对个别房地产企业的信贷审批过于宽松,甚至出现了违反审慎经营原则的‘绿色通道’,大量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吹大了资产泡沫,也积聚了巨大的金融风险。”
他每写一条,脑海中就浮现出王氏兄妹在那张利益网中的具体操作。他没有指名道姓,却将宏发集团的发家史,描摹得一清二楚。
这是一种更高级的指控。它不是举报,而是分析。它不提供结论,却引导读者自己得出结论。
任何一个熟悉凤凰市政情的领导,看到这几条,都会立刻联想到那个如日中天的宏发集团,以及主管城建、金融的常务副市长王启年。
写到这里,陈默停下来,喝了一口已经凉透的茶。他知道,仅有这些还不够,这只能让周书记下定决心,却无法给他提供解决问题的万全之策。
他要做的,是连药方都一并奉上。
报告的第三部分,是“对策与建议”。
这部分,是他整个报告的灵魂,也是他向周书记递交的“投名状”。
他提出了一个核心思路:“疏堵结合、分类施策、实现软着陆”。
“堵”,堵的是违规的口子。他提出,应立即成立由纪委、审计、国土、金融监管等多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对近五年来所有出让的土地和发放的开发贷款进行全面复核审查。
这一条,就是悬在王启年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疏”,疏的是民生之困。他建议,市政府应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和人才公寓建设,并探索开征房产税、空置税的可行性,用市场的手段,将资本从“炒房”引向实体经济。
这一条,是釜底抽薪,彻底断绝地产商继续绑架城市发展的根基。
他甚至还附上了一个极具巧思的建议:将部分因违规操作而被查封的、位置优越的商品房项目,直接改造为政府主导的公租房,既盘活了烂尾资产,又解决了民生急需,还能对那些心存侥幸的开发商形成强大震慑。
当最后一个字落下,窗外的天色已经再次泛白。
整整一夜,陈默滴水未进,只靠着一壶浓茶,写完了这份长达两万字的报告。
他将厚厚的稿纸整理好,从头到尾又仔细看了一遍。
字里行间,没有一句控诉,没有一句抱怨,只有冷静的分析和详实的数据。但通篇读下来,一股寒意却从纸背透出,让人不寒而栗。
这份报告,谁的队也没站。
它没有迎合丁文华借刀杀人的心思,也没有顾及王启年那庞大的权势。
它只站一个立场——对凤凰市的未来有利,对凤凰市的人民有利。
陈默知道,这份报告一旦交上去,就等于同时向丁文华和王启年宣告:我,陈默,不跟你们玩官场倾轧的那一套。
丁文华会失望,甚至恼怒,因为这把刀太快太锋利,超出了他的控制。
王启年则会立刻将他视为死敌,因为这份报告几乎是贴着他的脸,指出了他所有的要害。
他将彻底被推到风口浪尖。
但他不怕。
因为他知道,这份报告,有一个人一定会
从静心茶舍出来,陈默没有立刻开车回去,而是在南湖边上找了条长椅坐下。
午后的阳光透过稀疏的柳条,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湖面微风拂过,漾起粼粼金波。一切都显得宁静而祥和。
但陈默的心,却比脚下湖水深处的暗流还要汹涌。
吴岚的那杯茶,温润醇厚,回味却复杂得惊人。那张被他推回去的支票,像一块无形的烙铁,在他和周书记一家之间,烙下了一个名为“恩情”的永久印记。
【救命之恩】,【无价】。
账本上那璀璨的金色光团,此刻就在他的脑海中静静悬浮,像一轮永不坠落的太阳,散发着让人心安,也让人敬畏的光芒。
他知道,从他推回支票的那一刻起,他手中就多了一张王牌。一张超越了所有官场规则、所有利益交换的,终极王牌。
这张牌,不是用来进攻的,而是用来防守的。它不是一柄可以随意挥舞的利剑,而是一面坚不可摧的盾牌。只要他不主动将这份恩情兑换成赤裸裸的利益,那么周书记一家对他的这份“亏欠感”,就会成为他最坚实的后盾。
吴岚最后那番看似闲聊的话,更是意味深长。
“建国最近,总跟我念叨凤凰市的房地产问题……”
“我听政研室的丁主任说,你主动接手了这个课题?”
这不是闲聊,这是点拨,是授权。
一位市委书记的夫人,在私下会面的场合,主动向一个刚从县里调上来的小科长,提及市委书记正头疼的、牵扯全市利益格局的核心问题。
这传递出的信号,已经不能更明确了。
周书记想动房地产这块蛋糕,但他有顾虑。顾虑什么?顾虑王启年,顾虑他背后盘根错杂的势力,顾虑捅破这个巨大泡沫后引发的剧烈动荡。
而丁文华把这个课题扔给自己,是想借刀杀人,用自己这颗新来的石子,去投石问路。
现在,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份即将出炉的报告上。
怎么写?
陈默的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凤凰市的权力棋盘。
周书记是执棋者,高坐云端。王启年是一枚过河的“车”,横冲直撞,势不可挡。丁文华则像一个伺机而动的“马”,走位刁钻,意图绊倒那辆横行的“车”。
而自己,就是那枚刚刚被放到棋盘上的“兵”。
按照丁文华的期望,这个“兵”应该直直地冲向“车”,哪怕被碾得粉碎,也能给“马”创造一次偷袭的机会。
可陈默不想当任何人的棋子。
有了“救命之恩”这张底牌,他已经有了不当棋子的资格。
他缓缓站起身,湖边的风吹起他的衣角。他看着远处那些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眼神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澈和坚定。
他谁也不站。
丁文华想借他的刀,他偏不给。王启年是蛀虫,他更不可能为其粉饰太平。
他要站的,是公理,是事实,是这片土地上,那些为了一个安身之所而耗尽半生积蓄的普通百姓。
回到市委分配的临时宿舍,陈默将自己关在房间里。他没有急着动笔,而是先将所有的档案、数据、笔记,全部摊开在地上,满满当当地铺了一地。
他像一个准备进行一场精密外科手术的医生,在术前最后一次审视病人的所有体征报告。
宏发集团的每一块地、银行的每一笔异常贷款、幸福里改造项目的每一份会议纪要……这些冰冷的文字和数字,在他的脑海中,与【人情账本】里那张血脉相连的利益巨网,一一对应,互相印证。
他需要的,不是一篇充满激昂言辞的战斗檄文,而是一份冷静、客观,却又字字诛心的验尸报告。
一份能让周书记看完之后,再无任何“投鼠忌器”之顾虑的报告。
他终于坐到书桌前,铺开稿纸,拧开了那支崭新的钢笔。
笔尖落在纸上,发出轻微的沙沙声。
报告的标题,他只写了十二个字:
《关于我市房地产市场潜在风险及对策研究》。
平实,严谨,不带任何个人情绪。
报告的第一部分,是“现状与隐忧”。
陈默没有使用任何带有感情色彩的词汇,通篇都是数据。凤凰市近五年房价收入比变化曲线、商品房空置率与国际警戒线对比图、居民部门杠杆率与全国平均水平对比……
一张张图表,一条条数据,像一把把冰冷的刻度尺,精准地量化出这个城市繁华表象下的巨大脓包。他甚至将宏发集团开发的几个标志性楼盘的历年价格走势匿名列出,那陡峭得近乎垂直的增长曲线,本身就是最触目惊心的控诉。
报告的第二部分,是“问题成因分析”。
这是最关键,也是最危险的部分。
陈默的笔尖在纸上悬停了许久。他不能直接点出王启宏,更不能提及王启年。但他必须让看到报告的人,清晰地知道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他采用了“现象归纳法”。
他写道:“……通过对近年来多个重大地产项目的复盘分析,我们发现存在以下几个值得高度警惕的共性现象。”
“其一,部分企业在土地招拍挂环节中,存在信息不对称优势,常能以远低于市场预期的价格获取核心地块,涉嫌破坏市场公平竞争原则。”
“其二,部分‘老大难’的拆迁项目,在特定企业接手后,推进速度异常顺利,其中是否存在行政力量的不当介入,有待商榷。”
“其三,金融机构对个别房地产企业的信贷审批过于宽松,甚至出现了违反审慎经营原则的‘绿色通道’,大量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吹大了资产泡沫,也积聚了巨大的金融风险。”
他每写一条,脑海中就浮现出王氏兄妹在那张利益网中的具体操作。他没有指名道姓,却将宏发集团的发家史,描摹得一清二楚。
这是一种更高级的指控。它不是举报,而是分析。它不提供结论,却引导读者自己得出结论。
任何一个熟悉凤凰市政情的领导,看到这几条,都会立刻联想到那个如日中天的宏发集团,以及主管城建、金融的常务副市长王启年。
写到这里,陈默停下来,喝了一口已经凉透的茶。他知道,仅有这些还不够,这只能让周书记下定决心,却无法给他提供解决问题的万全之策。
他要做的,是连药方都一并奉上。
报告的第三部分,是“对策与建议”。
这部分,是他整个报告的灵魂,也是他向周书记递交的“投名状”。
他提出了一个核心思路:“疏堵结合、分类施策、实现软着陆”。
“堵”,堵的是违规的口子。他提出,应立即成立由纪委、审计、国土、金融监管等多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对近五年来所有出让的土地和发放的开发贷款进行全面复核审查。
这一条,就是悬在王启年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疏”,疏的是民生之困。他建议,市政府应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和人才公寓建设,并探索开征房产税、空置税的可行性,用市场的手段,将资本从“炒房”引向实体经济。
这一条,是釜底抽薪,彻底断绝地产商继续绑架城市发展的根基。
他甚至还附上了一个极具巧思的建议:将部分因违规操作而被查封的、位置优越的商品房项目,直接改造为政府主导的公租房,既盘活了烂尾资产,又解决了民生急需,还能对那些心存侥幸的开发商形成强大震慑。
当最后一个字落下,窗外的天色已经再次泛白。
整整一夜,陈默滴水未进,只靠着一壶浓茶,写完了这份长达两万字的报告。
他将厚厚的稿纸整理好,从头到尾又仔细看了一遍。
字里行间,没有一句控诉,没有一句抱怨,只有冷静的分析和详实的数据。但通篇读下来,一股寒意却从纸背透出,让人不寒而栗。
这份报告,谁的队也没站。
它没有迎合丁文华借刀杀人的心思,也没有顾及王启年那庞大的权势。
它只站一个立场——对凤凰市的未来有利,对凤凰市的人民有利。
陈默知道,这份报告一旦交上去,就等于同时向丁文华和王启年宣告:我,陈默,不跟你们玩官场倾轧的那一套。
丁文华会失望,甚至恼怒,因为这把刀太快太锋利,超出了他的控制。
王启年则会立刻将他视为死敌,因为这份报告几乎是贴着他的脸,指出了他所有的要害。
他将彻底被推到风口浪尖。
但他不怕。
因为他知道,这份报告,有一个人一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