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文化馆的展厅里,凌薇正踩着木梯,把古枫村的旧竹篮挂在展墙上——竹篮底的槐叶痕清晰可见,旁边用糙纸贴着张大爷的手写便签:“1973年逃山洪时带的,装着娘煮的玉米粥和枫树叶”。
下方的展柜里,立体根脉书按村落排列,每本书的铜制锁扣都闪着温润的光,旁边摆着对应的动画分镜手稿,凌薇特意把孩子们的手绘彩蛋贴在角落,歪歪扭扭的线条透着童真。
“展陈不用对称,”岳川站在展厅中央,指着墙面说,“把动画的实景素材投影在糙纸背景上,小说的插画打印成复古海报,立体书的样本留一本供游客翻阅,再在角落设个‘根脉留言角’,用李老墨的拓板让游客拓印自己的家乡名。”
这是“叶痕文创联动展”的核心设计,整合了之前的小说、动画、立体书、手作,复刻前世“跨界文创展”的爆款逻辑,伪装成“成果自然聚合的联动”。
“星娱要是办这种展,肯定会用LEd大屏循环放明星视频,摆机器生产的文创,咱们要的就是‘触手可及的真实’,让游客能摸、能翻、能参与。”
夏晚晴坐在展厅角落的旧木椅上,抱着吉他调试音色。她刚为联动展创作了主题曲《脉连千里》,主歌串联起各个村落的故事,副歌融入之前的插曲片段,间奏则用了市集上收集的童声合唱和自然声。
“我想在展厅设个‘流动舞台’,”她对岳川说,“每天定时弹唱,现场收集游客的乡愁故事,即兴改编进歌曲里,让音乐跟着展陈一起‘生长’。”
这既贴合她歌手的创作属性,又让音乐成为展陈的互动核心,不是固定的“背景音乐”,而是活的乡愁载体。
团队各司其职——周曼对接赶来的村民代表:张大爷带着枫香木梳、李娟捧着拓印手札、王奶奶拎着刚做好的槐叶枕,安排他们在“非遗演示区”轮流展示;
林野架起相机,拍摄展陈细节和村民的准备过程,镜头扫过立体书里夹着的真实树叶、动画手稿上的铅笔痕迹,还有王奶奶衣襟上的槐叶屑;
陆哲调试声景设备,让展厅不同区域响起对应的声音:银杏村的槐叶沙沙声、古枫村的风雪声、市集的叫卖声,游客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故乡的回响”;
岳川则在展厅入口的糙纸横幅上,用毛笔写下前言:“一叶一痕,是乡土的印记;一书一画,是根脉的延续——这里没有华丽的包装,只有藏在烟火里的真心。”
开展第一天,展厅就排起了长队。张大爷的枫香木梳摊位前,游客围着看他用砂纸打磨木梳,粗糙的手指抚过树结,他嘴里念叨:“这木梳要磨七遍,像做人,要经得住打磨才实在。”
林野的相机捕捉着木梳上的纹理,还有游客接过木梳时指尖的触碰,这些画面将剪辑成展陈的“实时影像”,循环播放。
夏晚晴的“流动舞台”前,很快围满了人。她弹起《脉连千里》,刚唱到“枫香雪落,枕香入梦”,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红了眼,举手说:“我爷爷是古枫村人,他临终前说,家里有个枫香木梳,可我从没见过……”
夏晚晴立刻停下弹唱,把话筒递给她,年轻人哽咽着讲完故事,张大爷突然从人群里走出,递给他一把新做的枫香木梳:“孩子,这木梳带着枫香树的根,拿着它,就像回到家了。”
陆哲把这段对话和现场的抽泣声都录下来,夏晚晴即兴改编歌词,把年轻人的故事编进副歌,歌声混着哽咽声,格外戳心。
周曼刚对接完媒体采访,就收到消息:星娱在省文化馆对面的商场搞了“同款乡愁联动展”,用3d全息投影模拟乡村场景,摆着机器生产的“非遗手作”,邀请流量明星现场签售“明星同款根脉文创”,甚至伪造了“古枫村枫香木梳”“银杏村槐叶枕”,价格高得离谱。
“他们的槐叶枕里装的是化纤棉,闻着一股香精味,”周曼翻着网友的吐槽,“明星签售时连枫香树和槐树都分不清,还说‘这都是乡土的味道’。”
对比之下,主角团队的联动展越发热闹——游客在“根脉留言角”拓印家乡名,有的拓完贴在墙上,有的小心翼翼收进包里;
孩子们围着李娟学拓印,颜料沾到脸上也不在意,笑得一脸灿烂;王奶奶的槐叶枕摊位前,游客跟着学穿针引线,针脚歪歪扭扭,却都认真无比。
有个从海外回来的老人,在立体书里看到古枫村的拓本,激动地说:“我找了五十年的根,没想到在这里看到了枫香树的拓痕,闻到了槐叶的香!”
岳川在展厅里巡视,看到一位母亲带着孩子,指着小说插画里的槐叶枕说:“妈妈小时候,外婆也给我做过这样的枕头,枕着它就能睡个好觉。”
孩子似懂非懂地点头,伸手摸了摸展柜里的槐叶枕,眼里满是好奇。岳川突然想起,之前计划的“全省巡展”可以加入“亲子体验环节”,让家长带着孩子学做手作、拓印树叶,把根脉传承从“看”变成“做”。
夏晚晴的“流动舞台”已经收集了十几个游客的乡愁故事,她把这些故事串联起来,改编成《脉连千里·续篇》,刚唱两句,就有更多游客举手想分享。
陆哲把这些实时录制的歌声和故事,同步上传到展厅的声景系统,让后续的游客也能听到:“这就是联动展的意义,”他对夏晚晴说,“星娱的展只会放预制的明星音频,哪有这种实时生长的真情实感。”
傍晚闭馆时,团队坐在展厅里,看着墙上贴满的拓印家乡名、游客留下的手写便签,还有村民代表收拾摊位的身影,心里满是成就感。
张大爷递过来一把小巧的枫香木梳:“给你和晚晴的,算是咱们根脉的信物。”木梳上的树结清晰可见,边缘带着轻微的毛糙,却比任何精致的礼物都珍贵。
夏晚晴抱着吉他,轻轻弹起《脉连千里·续篇》,歌声混着展厅里残留的槐香、枫香,飘向窗外。林野的相机拍下最后一幕:夕阳透过展厅的格窗,落在墙上的拓印和展柜里的立体书上,光影斑驳,像根脉在蔓延。
周曼拿着巡展计划表,笑着走过来说:“好多市、县都发来了邀请,想让联动展去巡展,还有学校想让我们搞‘乡土文创进校园’活动。”
岳川接过计划表,指尖划过一个个城市的名字,心里想着:从村到县,再到省,从一片树叶到跨界联动展,那些藏在真实里的根脉,正在以各种形式,走向更远的地方。
夏晚晴的歌声还在继续,歌词里的“叶痕千里,根脉相依”,像在回应着这些邀请,也像在诉说着:最动人的文娱,从来都藏在真实的烟火里,藏在不完美的真心的里,藏在代代相传的根脉里。
下方的展柜里,立体根脉书按村落排列,每本书的铜制锁扣都闪着温润的光,旁边摆着对应的动画分镜手稿,凌薇特意把孩子们的手绘彩蛋贴在角落,歪歪扭扭的线条透着童真。
“展陈不用对称,”岳川站在展厅中央,指着墙面说,“把动画的实景素材投影在糙纸背景上,小说的插画打印成复古海报,立体书的样本留一本供游客翻阅,再在角落设个‘根脉留言角’,用李老墨的拓板让游客拓印自己的家乡名。”
这是“叶痕文创联动展”的核心设计,整合了之前的小说、动画、立体书、手作,复刻前世“跨界文创展”的爆款逻辑,伪装成“成果自然聚合的联动”。
“星娱要是办这种展,肯定会用LEd大屏循环放明星视频,摆机器生产的文创,咱们要的就是‘触手可及的真实’,让游客能摸、能翻、能参与。”
夏晚晴坐在展厅角落的旧木椅上,抱着吉他调试音色。她刚为联动展创作了主题曲《脉连千里》,主歌串联起各个村落的故事,副歌融入之前的插曲片段,间奏则用了市集上收集的童声合唱和自然声。
“我想在展厅设个‘流动舞台’,”她对岳川说,“每天定时弹唱,现场收集游客的乡愁故事,即兴改编进歌曲里,让音乐跟着展陈一起‘生长’。”
这既贴合她歌手的创作属性,又让音乐成为展陈的互动核心,不是固定的“背景音乐”,而是活的乡愁载体。
团队各司其职——周曼对接赶来的村民代表:张大爷带着枫香木梳、李娟捧着拓印手札、王奶奶拎着刚做好的槐叶枕,安排他们在“非遗演示区”轮流展示;
林野架起相机,拍摄展陈细节和村民的准备过程,镜头扫过立体书里夹着的真实树叶、动画手稿上的铅笔痕迹,还有王奶奶衣襟上的槐叶屑;
陆哲调试声景设备,让展厅不同区域响起对应的声音:银杏村的槐叶沙沙声、古枫村的风雪声、市集的叫卖声,游客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故乡的回响”;
岳川则在展厅入口的糙纸横幅上,用毛笔写下前言:“一叶一痕,是乡土的印记;一书一画,是根脉的延续——这里没有华丽的包装,只有藏在烟火里的真心。”
开展第一天,展厅就排起了长队。张大爷的枫香木梳摊位前,游客围着看他用砂纸打磨木梳,粗糙的手指抚过树结,他嘴里念叨:“这木梳要磨七遍,像做人,要经得住打磨才实在。”
林野的相机捕捉着木梳上的纹理,还有游客接过木梳时指尖的触碰,这些画面将剪辑成展陈的“实时影像”,循环播放。
夏晚晴的“流动舞台”前,很快围满了人。她弹起《脉连千里》,刚唱到“枫香雪落,枕香入梦”,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红了眼,举手说:“我爷爷是古枫村人,他临终前说,家里有个枫香木梳,可我从没见过……”
夏晚晴立刻停下弹唱,把话筒递给她,年轻人哽咽着讲完故事,张大爷突然从人群里走出,递给他一把新做的枫香木梳:“孩子,这木梳带着枫香树的根,拿着它,就像回到家了。”
陆哲把这段对话和现场的抽泣声都录下来,夏晚晴即兴改编歌词,把年轻人的故事编进副歌,歌声混着哽咽声,格外戳心。
周曼刚对接完媒体采访,就收到消息:星娱在省文化馆对面的商场搞了“同款乡愁联动展”,用3d全息投影模拟乡村场景,摆着机器生产的“非遗手作”,邀请流量明星现场签售“明星同款根脉文创”,甚至伪造了“古枫村枫香木梳”“银杏村槐叶枕”,价格高得离谱。
“他们的槐叶枕里装的是化纤棉,闻着一股香精味,”周曼翻着网友的吐槽,“明星签售时连枫香树和槐树都分不清,还说‘这都是乡土的味道’。”
对比之下,主角团队的联动展越发热闹——游客在“根脉留言角”拓印家乡名,有的拓完贴在墙上,有的小心翼翼收进包里;
孩子们围着李娟学拓印,颜料沾到脸上也不在意,笑得一脸灿烂;王奶奶的槐叶枕摊位前,游客跟着学穿针引线,针脚歪歪扭扭,却都认真无比。
有个从海外回来的老人,在立体书里看到古枫村的拓本,激动地说:“我找了五十年的根,没想到在这里看到了枫香树的拓痕,闻到了槐叶的香!”
岳川在展厅里巡视,看到一位母亲带着孩子,指着小说插画里的槐叶枕说:“妈妈小时候,外婆也给我做过这样的枕头,枕着它就能睡个好觉。”
孩子似懂非懂地点头,伸手摸了摸展柜里的槐叶枕,眼里满是好奇。岳川突然想起,之前计划的“全省巡展”可以加入“亲子体验环节”,让家长带着孩子学做手作、拓印树叶,把根脉传承从“看”变成“做”。
夏晚晴的“流动舞台”已经收集了十几个游客的乡愁故事,她把这些故事串联起来,改编成《脉连千里·续篇》,刚唱两句,就有更多游客举手想分享。
陆哲把这些实时录制的歌声和故事,同步上传到展厅的声景系统,让后续的游客也能听到:“这就是联动展的意义,”他对夏晚晴说,“星娱的展只会放预制的明星音频,哪有这种实时生长的真情实感。”
傍晚闭馆时,团队坐在展厅里,看着墙上贴满的拓印家乡名、游客留下的手写便签,还有村民代表收拾摊位的身影,心里满是成就感。
张大爷递过来一把小巧的枫香木梳:“给你和晚晴的,算是咱们根脉的信物。”木梳上的树结清晰可见,边缘带着轻微的毛糙,却比任何精致的礼物都珍贵。
夏晚晴抱着吉他,轻轻弹起《脉连千里·续篇》,歌声混着展厅里残留的槐香、枫香,飘向窗外。林野的相机拍下最后一幕:夕阳透过展厅的格窗,落在墙上的拓印和展柜里的立体书上,光影斑驳,像根脉在蔓延。
周曼拿着巡展计划表,笑着走过来说:“好多市、县都发来了邀请,想让联动展去巡展,还有学校想让我们搞‘乡土文创进校园’活动。”
岳川接过计划表,指尖划过一个个城市的名字,心里想着:从村到县,再到省,从一片树叶到跨界联动展,那些藏在真实里的根脉,正在以各种形式,走向更远的地方。
夏晚晴的歌声还在继续,歌词里的“叶痕千里,根脉相依”,像在回应着这些邀请,也像在诉说着:最动人的文娱,从来都藏在真实的烟火里,藏在不完美的真心的里,藏在代代相传的根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