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盲盒藏乡韵:真物载回忆,假盒失温度-《文娱:从平行世界抄作业》

  《叶痕三韵》的巡演海报如同一阵春风,迅速吹遍了古枫村的每一个角落。当这些海报刚刚贴满古枫村的公告栏时,周曼就像一只勤劳的小蜜蜂,抱着一摞厚厚的糙纸走进了村委会。

  这摞糙纸可不一般,它们是凌薇精心设计的乡土文创盲盒草图。每一张糙纸都被剪成了巴掌大小的盒子形状,表面印着手绘的枫香树和槐树叶,这些图案栩栩如生,仿佛能让人闻到那股清新的自然气息。

  而且,为了营造出一种质朴的感觉,这些盒子的边角都被故意撕得毛糙,仿佛是被岁月磨砺过一般。

  盒盖则用细麻绳系着,绳结是老郑教的“根脉结”,这种绳结不仅美观,还寓意着古枫村的文化根源深厚、源远流长。

  周曼将这摞草图轻轻地放在桌上,然后对大家说:“省文旅厅说巡演要配文创周边,所以我们就设计了这个盲盒。”她一边说着,一边打开其中一张草图,展示给大家看。

  盲盒里装的是一些迷你手作,包括小份槐叶枕碎料(还带着淡淡的槐香)、微型枫香木梳、迷你拓印板和颜料。

  此外,每个盲盒里还会塞一张村民手写的便签,上面写着“我的乡土故事”,这无疑为整个盲盒增添了一份浓厚的人情味。

  岳川指尖划过草图上的盲盒,想起前世“非遗盲盒”的爆款逻辑——以未知感激发参与欲,用真材实料承载情感,而非单纯的商品。

  “就按这个来,”他补充道,“每个盲盒里的便签都让村民手写,张大爷、王奶奶、李娟,还有孩子们都要参与,字迹歪歪扭扭也没关系;

  迷你拓印板要用枫香树边角料做,不打磨光滑,留着自然木纹;槐叶枕碎料要真的用晒干的槐叶和陈皮混合,打开盒子就能闻到香味。”

  这话伪装成“贴合文创实用性的自然设计”,实则复刻前世人情味文创的成功模式,“星娱要是做盲盒,肯定会用塑料仿制品,印明星头像,塞签名照,咱们要的就是‘拆开即乡愁’的真实感。”

  夏晚晴立刻拿出录音笔,翻出之前录制的童谣和戏曲片段:“我给每个盲盒加个微型音乐芯片,”她指着草图上的角落,“芯片里存三十秒的音频,随机放《槐香谣》童声版、《枫溪调》选段,或者村民的原声念叨,比如张大爷说‘枫香木梳要磨七遍’,王奶奶说‘槐叶要晒三遍’,打开盲盒就能听到乡音。”

  这既延续了她音乐创作的职业定位,又让音乐成为盲盒的灵魂,不是附加的“音效”,而是触手可及的乡土记忆——她当即起身去村里的小卖部,买了些微型芯片和简易录音设备,准备下午就开始录制。

  凌薇负责盲盒包装制作,用本地手工糙纸裁剪粘贴,每个盒子都亲手系麻绳,绳结松紧不一,表面的手绘树叶也没有重样的,“星娱的盲盒肯定机器批量生产,图案统一,哪有这种手工的独一无二”;

  林野拿着相机,拍摄盲盒制作过程:张大爷用小刀削微型枫香木梳,木屑落在糙纸上;孩子们趴在桌上写便签,有的画小树叶,有的歪歪扭扭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