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站的油灯结了灯花,噼啪一声爆亮。
云知夏将最后一页《军药辨伪录》残页按在案上,指节因用力泛白。
阿灰蜷在角落的木凳上打盹,小脑袋一点一点撞在装着药草的布包上;老药驼伏在窗边改章程,老花镜滑到鼻尖,铅笔在纸页上沙沙游走,像秋虫啃食枯叶。
她解开腰间缀着的铜锁小匣,檀香混着陈纸味涌出来。
匣底躺着泛黄的“战伤分级救治图”,边角被汗水浸得发皱——那是她在北境军营蹲了三个月,看着伤兵从帐篷抬进抬出,用炭笔一笔笔描下的。
图旁压着阿灰默写的“断魂散”配伍,少年的字迹歪歪扭扭,却记得极准:“鬼面菇三钱,寒水石一两……”
“阿灰。”她突然开口。
小药奴猛地惊醒,木凳“哐当”撞翻,布包骨碌碌滚到她脚边。
他手忙脚乱去捡,发顶翘起的呆毛跟着乱颤:“医、医官,我没睡!我就眯了一小会儿——”
“过来。”云知夏抽出他默写的纸,指尖点在“鬼面菇”三个字上,“这味药,干燥后是什么颜色?”
“灰、灰黑色,像烧过的炭。”阿灰凑近看,声音发颤,“您上次说过,鬼面菇毒性藏在菌褶里,晒干了就缩成一团,和普通地耳菇分不出来……”
“分不出来?”云知夏将残页与图并在一起,烛火在她眼底跳动,“上个月凉州军送来的药渣里,我翻出半块鬼面菇干。当时药渣已经冷透,用显影药水滴了三次才看见蓝斑——”她抓起桌上的显影瓶晃了晃,玻璃在灯下泛着琥珀色,“若等药煎完,药渣凉透,这蓝斑就散了。那些老医正只会看颜色辨药材,能查得出?”
阿灰的眼睛突然亮起来:“所以您要把‘药渣未冷时滴药水’写进《辨伪录》!”
“对。”云知夏蘸了浓墨,在残页第三条后补写:“鬼面菇辨伪:取药渣趁热,滴显影水三滴,见蓝斑者为毒。”墨迹未干,她便推给阿灰,“背十遍。不是信不过你,是将来若我倒下——”她喉结动了动,声音轻得像落在纸页上的墨点,“你要能替我说话。”
阿灰捏着纸的手在抖,鼻尖泛着红:“我背!我背到梦里都能说出来!”
老药驼不知何时凑过来,布满老茧的手指抚过新写的字:“好,好。当年我在边镇,看着小崽子们喝了掺鬼面菇的药,浑身发蓝抽搐——现在有了这法子,能救多少人?”他抹了把眼角,又低头改章程,笔尖却重得戳破了纸。
窗外传来马蹄声,由远及近。
云知夏推开窗,晚风卷着沙粒扑在脸上——是萧临渊的亲卫到了。
“医官,京里传来消息。”守卫掀帘进来,手里攥着皱巴巴的密报,“兵部有人说您私传军中药方,勾结边民……还有言官说女子掌军药,阴气冲营,恐致兵变。”
云知夏的手指在案上叩了叩,冷笑:“来得倒快。”
“王爷已经动了。”守卫压低声音,“今日早朝,他带了靖王府亲卫百人,全甲列队进兵部大堂前的广场。三百具战地急救包堆得像小山,他亲自拆了一箱,红绸裹着药棉、止血散、缝合线,摆得整整齐齐。”守卫咽了口唾沫,“他说:‘这东西救活七百三十六名伤兵,你说它是妖术?那我大胤将士的命,就是被这‘妖术’捡回来的。’满朝文武没一个敢接话,连张尚书的胡子都抖成了筛子。”
云知夏望着渐亮的天色,嘴角勾起极淡的笑。
萧临渊那疯批的做派,倒比千言万语管用——与其和言官扯皮,不如用铁一般的事实砸在他们脸上。
三日后,边关的风卷着沙粒打在“战地医塾”的界碑上。
云知夏立在新划的百亩空地上,手里攥着界桩。
三十名伤兵列成歪歪扭扭的队伍,其中几个腿上还绑着夹板,走路一瘸一拐。
“第一课,不讲汤头,不授针法。”她扯下腰间的“战伤分级救治图”,展开挂在树干上,“跟我来。”
重伤区的帐篷里,刚缝合腹部的士兵正疼得冒冷汗。
云知夏指着他问:“他活不活?”
“活!”伤兵们吼得震天响。
三个月前,他们亲眼见云知夏在马背上给这人开腹取箭,缝了三十七针。
“谁救的?”
“云医官!”
云知夏摇头,手指重重敲在图上:“是我,更是这本《分级图》。”她扯着嗓子喊,风卷走她的话,又撞回来,“图上写着,腹部中箭要先压止血,再剪碎布做临时敷料,最后才是缝合——这些步骤,我能教你们,你们能教下一个人。战场上,最后一个能救你的人,可能是你自己!”
伤兵里有个黑脸的小队长突然抹了把脸:“医官,我不认字,但我能记图!您画的箭头我都刻在枪杆上了!”
人群哄笑,云知夏却红了眼眶。
她转身时,看见老药驼带着十余个边民郎中站在篱笆外,粗布衣裳沾着草屑,手里还攥着采药的铁铲。
“医官!”老药驼挥着胳膊喊,“我们来投效!”
话音未落,身后传来冷笑。
旧军医王伯年抚着长须走过来,青衫下摆沾着药渍:“粗鄙村医,岂配入军署?你等可知《黄帝内经》有云——”
“比救人。”云知夏截断他的话,“三具模拟伤兵,刀砍股动脉、箭穿肺叶、毒虫咬伤致休克。你等各选一人施救,限时半炷香。”
王伯年的脸涨成猪肝色:“这成何体统!我大胤军医讲究——”
“半炷香后,救回多的赢。”云知夏转身对老药驼挑眉,“敢吗?”
“有啥不敢!”老药驼撸起袖子,挑了刀伤的“伤兵”。
他从怀里摸出麻绳,在伤腿根扎了个死结,又撒了把草灰在伤口上:“止血带勒紧,草灰吸脓血,比你们那些金创药快!”
村医组的另一个老汉扑到箭伤“伤兵”跟前,直接用嘴去吸胸口的血泡:“肺叶破了要排气,晚半刻就憋死了!”
王伯年的弟子们却还在翻《千金方》,嘴里念叨“温补固本”,给刀伤“伤兵”敷了团人参泥——血越渗越多,把白绸子染成了红布。
半炷香后,村医组救回两人,军医组三人皆“亡”。
云知夏当众扯下旧军署的“太医院分署”牌匾,换上新做的“战地医塾”木牌:“今后招生,不论出身,只论救人之能。”她扫过王伯年发白的脸,“救不活人的,学再多名著也是废物。”
当夜,医塾地基刚夯完,守夜兵卒举着火把冲进云知夏的帐子:“医官!墙角埋了脏东西!”
她跟着跑过去,月光下,一包腐烂的药材混着猪内脏,还有张血字布条:“女医止步”。
“不是诅咒,是恐吓。”云知夏捏起布条闻了闻,血是新的,带点铁锈味——应该是杀鸡取的血,吓唬人罢了。
她命人将污物洗净晒干,连同布条装进制毒用的铅匣,又塞了本《边民施救实录》进去,“连夜送京城御史台。既然他们怕我办学,那就让全天下来见证——是谁,不准活人有出路。”
新砌的药炉在不远处烧着,火光映得她的影子在帐子上摇晃,像握着一把刀。
“医官!”哨兵突然从外面冲进来,“北境急报!”他喘得厉害,“探马说,匈奴王庭的狼旗动了,靖王已经率先锋营出了雁门关——”
云知夏的手猛地收紧,铅匣在掌心硌出红印。
她望着北方的夜空,那里有星子在云层后忽明忽暗,像极了战场上未熄的火把。
“备马。”她转身对阿灰说,“把《分级图》和《辨伪录》收进铜匣,再带三箱急救包。”
风卷着药香掠过医塾的界碑,新翻的泥土里,隐约有嫩芽在钻出来。
云知夏将最后一页《军药辨伪录》残页按在案上,指节因用力泛白。
阿灰蜷在角落的木凳上打盹,小脑袋一点一点撞在装着药草的布包上;老药驼伏在窗边改章程,老花镜滑到鼻尖,铅笔在纸页上沙沙游走,像秋虫啃食枯叶。
她解开腰间缀着的铜锁小匣,檀香混着陈纸味涌出来。
匣底躺着泛黄的“战伤分级救治图”,边角被汗水浸得发皱——那是她在北境军营蹲了三个月,看着伤兵从帐篷抬进抬出,用炭笔一笔笔描下的。
图旁压着阿灰默写的“断魂散”配伍,少年的字迹歪歪扭扭,却记得极准:“鬼面菇三钱,寒水石一两……”
“阿灰。”她突然开口。
小药奴猛地惊醒,木凳“哐当”撞翻,布包骨碌碌滚到她脚边。
他手忙脚乱去捡,发顶翘起的呆毛跟着乱颤:“医、医官,我没睡!我就眯了一小会儿——”
“过来。”云知夏抽出他默写的纸,指尖点在“鬼面菇”三个字上,“这味药,干燥后是什么颜色?”
“灰、灰黑色,像烧过的炭。”阿灰凑近看,声音发颤,“您上次说过,鬼面菇毒性藏在菌褶里,晒干了就缩成一团,和普通地耳菇分不出来……”
“分不出来?”云知夏将残页与图并在一起,烛火在她眼底跳动,“上个月凉州军送来的药渣里,我翻出半块鬼面菇干。当时药渣已经冷透,用显影药水滴了三次才看见蓝斑——”她抓起桌上的显影瓶晃了晃,玻璃在灯下泛着琥珀色,“若等药煎完,药渣凉透,这蓝斑就散了。那些老医正只会看颜色辨药材,能查得出?”
阿灰的眼睛突然亮起来:“所以您要把‘药渣未冷时滴药水’写进《辨伪录》!”
“对。”云知夏蘸了浓墨,在残页第三条后补写:“鬼面菇辨伪:取药渣趁热,滴显影水三滴,见蓝斑者为毒。”墨迹未干,她便推给阿灰,“背十遍。不是信不过你,是将来若我倒下——”她喉结动了动,声音轻得像落在纸页上的墨点,“你要能替我说话。”
阿灰捏着纸的手在抖,鼻尖泛着红:“我背!我背到梦里都能说出来!”
老药驼不知何时凑过来,布满老茧的手指抚过新写的字:“好,好。当年我在边镇,看着小崽子们喝了掺鬼面菇的药,浑身发蓝抽搐——现在有了这法子,能救多少人?”他抹了把眼角,又低头改章程,笔尖却重得戳破了纸。
窗外传来马蹄声,由远及近。
云知夏推开窗,晚风卷着沙粒扑在脸上——是萧临渊的亲卫到了。
“医官,京里传来消息。”守卫掀帘进来,手里攥着皱巴巴的密报,“兵部有人说您私传军中药方,勾结边民……还有言官说女子掌军药,阴气冲营,恐致兵变。”
云知夏的手指在案上叩了叩,冷笑:“来得倒快。”
“王爷已经动了。”守卫压低声音,“今日早朝,他带了靖王府亲卫百人,全甲列队进兵部大堂前的广场。三百具战地急救包堆得像小山,他亲自拆了一箱,红绸裹着药棉、止血散、缝合线,摆得整整齐齐。”守卫咽了口唾沫,“他说:‘这东西救活七百三十六名伤兵,你说它是妖术?那我大胤将士的命,就是被这‘妖术’捡回来的。’满朝文武没一个敢接话,连张尚书的胡子都抖成了筛子。”
云知夏望着渐亮的天色,嘴角勾起极淡的笑。
萧临渊那疯批的做派,倒比千言万语管用——与其和言官扯皮,不如用铁一般的事实砸在他们脸上。
三日后,边关的风卷着沙粒打在“战地医塾”的界碑上。
云知夏立在新划的百亩空地上,手里攥着界桩。
三十名伤兵列成歪歪扭扭的队伍,其中几个腿上还绑着夹板,走路一瘸一拐。
“第一课,不讲汤头,不授针法。”她扯下腰间的“战伤分级救治图”,展开挂在树干上,“跟我来。”
重伤区的帐篷里,刚缝合腹部的士兵正疼得冒冷汗。
云知夏指着他问:“他活不活?”
“活!”伤兵们吼得震天响。
三个月前,他们亲眼见云知夏在马背上给这人开腹取箭,缝了三十七针。
“谁救的?”
“云医官!”
云知夏摇头,手指重重敲在图上:“是我,更是这本《分级图》。”她扯着嗓子喊,风卷走她的话,又撞回来,“图上写着,腹部中箭要先压止血,再剪碎布做临时敷料,最后才是缝合——这些步骤,我能教你们,你们能教下一个人。战场上,最后一个能救你的人,可能是你自己!”
伤兵里有个黑脸的小队长突然抹了把脸:“医官,我不认字,但我能记图!您画的箭头我都刻在枪杆上了!”
人群哄笑,云知夏却红了眼眶。
她转身时,看见老药驼带着十余个边民郎中站在篱笆外,粗布衣裳沾着草屑,手里还攥着采药的铁铲。
“医官!”老药驼挥着胳膊喊,“我们来投效!”
话音未落,身后传来冷笑。
旧军医王伯年抚着长须走过来,青衫下摆沾着药渍:“粗鄙村医,岂配入军署?你等可知《黄帝内经》有云——”
“比救人。”云知夏截断他的话,“三具模拟伤兵,刀砍股动脉、箭穿肺叶、毒虫咬伤致休克。你等各选一人施救,限时半炷香。”
王伯年的脸涨成猪肝色:“这成何体统!我大胤军医讲究——”
“半炷香后,救回多的赢。”云知夏转身对老药驼挑眉,“敢吗?”
“有啥不敢!”老药驼撸起袖子,挑了刀伤的“伤兵”。
他从怀里摸出麻绳,在伤腿根扎了个死结,又撒了把草灰在伤口上:“止血带勒紧,草灰吸脓血,比你们那些金创药快!”
村医组的另一个老汉扑到箭伤“伤兵”跟前,直接用嘴去吸胸口的血泡:“肺叶破了要排气,晚半刻就憋死了!”
王伯年的弟子们却还在翻《千金方》,嘴里念叨“温补固本”,给刀伤“伤兵”敷了团人参泥——血越渗越多,把白绸子染成了红布。
半炷香后,村医组救回两人,军医组三人皆“亡”。
云知夏当众扯下旧军署的“太医院分署”牌匾,换上新做的“战地医塾”木牌:“今后招生,不论出身,只论救人之能。”她扫过王伯年发白的脸,“救不活人的,学再多名著也是废物。”
当夜,医塾地基刚夯完,守夜兵卒举着火把冲进云知夏的帐子:“医官!墙角埋了脏东西!”
她跟着跑过去,月光下,一包腐烂的药材混着猪内脏,还有张血字布条:“女医止步”。
“不是诅咒,是恐吓。”云知夏捏起布条闻了闻,血是新的,带点铁锈味——应该是杀鸡取的血,吓唬人罢了。
她命人将污物洗净晒干,连同布条装进制毒用的铅匣,又塞了本《边民施救实录》进去,“连夜送京城御史台。既然他们怕我办学,那就让全天下来见证——是谁,不准活人有出路。”
新砌的药炉在不远处烧着,火光映得她的影子在帐子上摇晃,像握着一把刀。
“医官!”哨兵突然从外面冲进来,“北境急报!”他喘得厉害,“探马说,匈奴王庭的狼旗动了,靖王已经率先锋营出了雁门关——”
云知夏的手猛地收紧,铅匣在掌心硌出红印。
她望着北方的夜空,那里有星子在云层后忽明忽暗,像极了战场上未熄的火把。
“备马。”她转身对阿灰说,“把《分级图》和《辨伪录》收进铜匣,再带三箱急救包。”
风卷着药香掠过医塾的界碑,新翻的泥土里,隐约有嫩芽在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