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药典焚了,新章开了-《弃妃重生我凭医术搅翻京》

  七日后,药王台旧址。

  残垣断壁已被尽数清除,取而代之的是一方开阔广场,青石铺地,四通八达。

  中央矗立着一座三丈高的石碑——通体墨黑,未刻一字,只在顶端悬着一枚温润玉简,在晨光中泛着微光。

  此地原为大胤王朝供奉“药神”的禁地,历代太医令在此焚香祭拜,秘传药典,凡人不得近观。

  而今,这里成了万人瞩目的“医道广场”。

  来自南北十六州的医者、药农、走方郎中、采药奴、甚至街头卖膏药的瘸腿老翁,皆跋山涉水而来。

  他们站在碑前,仰头望着那无字之碑,眼中燃着火,手心攥出汗。

  风自东方来,卷起云知夏玄色长袍的下摆。

  她立于碑前,身形单薄却如山岳不可撼动。

  七日前那一场焚典之火,烧尽了百年的蒙昧与谎言,也点燃了无数人心中沉睡的希望。

  她抬手,取出玉简。

  全场静默,连呼吸都放轻了。

  “旧药典已焚。”她的声音不高,却穿透人群,字字如钉,“因它写满谎言——以人血炼药魂,以童骨养药性,以虚妄代实证。那样的‘医术’,不配称为医。”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万千面孔。

  “新药典未立,”她继续道,“因它不该由一人执笔,不该藏于宫闱,更不该沦为权贵私器。它应由万人共写,由千案实证,由活人命去检验。”

  她将玉简高举过顶,阳光穿过玉质,在地面投下三行细小却清晰的影子。

  “此为新医道三律——”

  “一,凡药必验,不得以‘神感’代查!”

  “二,凡医必仁,不得以人试药!”

  “三,凡术必传,不得秘而不授!”

  话音落,她亲手将玉简悬于碑顶铜钩之上。

  微风拂过,玉简轻晃,影子在石碑上跳动,仿佛初生的脉搏。

  刹那间,残烛堂弟子自四面而出,皆着素麻药袍,肩背药囊,齐声诵读三律。

  声浪层层叠起,如潮拍岸,震得地面微颤。

  有人红了眼眶,有人跪地叩首,更有年迈老医颤抖着抚摸石碑,喃喃:“我学了一辈子‘感药通神’,到头来……竟是骗自己?”

  就在这万众激荡之时,老药痴陈三拄着拐杖,颤巍巍走上高台。

  他身后跟着百余名衣衫各异的百姓——有断臂复原的樵夫,有咳血痊愈的妇人,有曾被“药祭”选中的病童。

  他们手中捧着一册粗麻线装的册子,纸页泛黄,字迹歪斜,却一笔一划,写满病痛与药效。

  “掌令使!”陈三声音哽咽,“这是我等百人,亲历亲试,亲录之症、亲记之药……虽不工整,却是活人活命换来的真话!”

  云知夏神色微动,上前一步,双手接过那本《民间药录》。

  她指尖拂过纸面,触到某页上一个孩子的涂鸦——歪歪扭扭画着一颗红心,下面写着:“吃了夏娘子的药,我不吐血了。”

  她眼底掠过一丝极淡的暖意。

  “这才是药该有的样子。”她转身,走向碑底一方青铜匣,郑重将药录放入其中,“从人间来,回人间去。不靠神谕,不凭秘传,只靠实证与仁心。”

  “实证匣”三字,赫然刻于铜匣之上。

  人群沸腾了。

  有人高呼:“药归百姓!医归苍生!”

  有人捶胸顿足,痛哭流涕:“若早有今日,我儿何至于死于‘祭药’?”

  更有年轻学徒当场撕去身上绣有“药神符”的药袍,掷于尘土。

  云知夏静静看着这一切,心中无喜无悲。

  她知道,这一日,不过是开端。

  旧势力不会甘心退场,朝堂不会容忍一个女子搅动千年医权,那些靠“药感通神”攫取富贵的太医们,更不会放过她。

  但她不怕。

  她曾死过一次,死于同门师兄的毒针之下,只因她掌握的医术太过超前,威胁到了他们的地位。

  如今重生而来,她要的不是复仇,而是重建——以科学为基,以人性为本,以实证为刃,劈开这千年蒙昧的黑夜。

  她抬头,望向远处宫阙。

  那里,必有一场风暴在酝酿。

  而她,已立于风眼中央。

  忽然,一阵极轻的风掠过耳畔。

  她侧目,见小药灯正站在萧临渊身侧,盲眼微阖,嘴角含笑。

  战神王爷依旧冷峻,玄甲未卸,目光却始终落在她身上,深如寒潭,却又暗流汹涌。

  七日前焚典之时,他未阻她,也未助她,只是站在高处,护住身边那盲女,仿佛在守护某种即将破茧的希望。

  如今,他仍沉默,却已默许她在这片土地上种下新火。

  云知夏收回视线,心绪平静。

  她不需要他的爱,但她需要他的刀——当旧势力反扑时,那把曾斩敌千里的战刀,必须为医道清路。

  风渐起,吹动玉简微晃。

  那三行字,在光下愈发清晰。

  信实证,救活人,不炼魂。

  突然,小药灯轻轻拉了拉身边人的袖子,仰起脸,声音如露滴石:

  “好多光……在连……像一张大网。”药笛横唇,一缕清越的笛音破空而起。

  那声音初时如晨露滴石,轻不可闻,却在瞬息之间拔地而起,化作一道穿云裂石的旋律,直冲天际。

  笛音非宫非商,不循古律,却自成节奏——三短一长,三短一长,如心跳,如脉搏,如大地深处传来的呼吸。

  百名残烛堂弟子齐刷刷抽出腰间药杵,重重顿地。

  “咚!咚!咚——咚!”

  一声声,一记记,应和着笛音,整齐如战鼓,磅礴如潮涌。

  药杵击石,火星四溅,声浪滚滚扩散,竟与玉简上那三行影子隐隐共振。

  青石地面微颤,仿佛整座药王台旧址都在回应这前所未有的律动。

  小药灯仰着脸,盲眼微阖,睫毛轻颤。

  她忽然笑了,像听见了天地间最纯净的歌谣。

  “好多光……在连……”她喃喃,指尖无意识地在空中轻划,“像一张大网……从这里,连到城南的柴家药铺,连到北山采药人的草棚,连到东市卖膏药的老翁……每一处,都有一点光,现在,它们全亮了,连在一起了……”

  云知夏闭目。

  刹那间,她的“药感”如根须破土,顺着地脉蔓延而出。

  不是幻觉。

  全城九百药感点——那些她亲手救治过、留下药引或服用过“共鸣散”的病人,此刻竟在同一频率上轻轻震颤。

  心跳、呼吸、脉象,皆被这笛音牵引,形成一种奇异的共振。

  她的意识如丝线穿行其间,清晰感知每一处微弱却坚定的生命律动。

  成了。

  她心中平静,却有烈火在眼底燃起。

  这不是神迹,是科学的胜利。

  她以药理构建“共振体系”,以音律为引,以群体生命为基,终于在这片蒙昧的土地上,种下了第一棵“医道神经树”。

  从此,医者不再孤行,药效不再凭空臆测,千人千症,万药万效,皆可实时反馈,汇成洪流。

  她睁开眼,正对上一双深不见底的眸子。

  萧临渊不知何时已走到她身侧,玄甲冷光未褪,战意犹存。

  他望着那无字石碑,又缓缓转向她,声音低沉如雷滚过地底:

  “你成了他们的神。”

  风拂过她鬓角碎发,云知夏淡淡一笑,却不带半分得意。

  “我不是神。”她摇头,目光如炬,“神不救世,只会受供。我是引路人,是点火者。火一起,路就得走。”

  她抬手,指向皇宫方向。

  金瓦朱墙在远处巍然矗立,阳光照其上,却照不进那些深殿幽阁。

  “真正的战,才刚开始。”她语气平静,却字字如刀,“那些靠‘药感通神’骗了百年富贵的太医,那些以‘皇室秘方’压榨百姓的药官,那些拿孩童试药、炼‘长生药’的‘药蠹’……该清一清了。”

  话音未落,一道黑影悄然从人群边缘退离。

  那人裹在灰袍中,脚步极轻,几乎融于风尘。

  然而就在他转身刹那,袖口一滑,半卷残破竹简露了出来——暗红斑驳,赫然是干涸的血迹。

  竹简一角,隐约可见“皇室药契”四字,下方还压着半枚龙纹印痕,狰狞如爪。

  他疾步消失在街角,身影如鬼魅。

  云知夏眼角微动,似有所觉,却未动身。

  她不动,是因为她早已布下耳目。

  她不追,是因为——她等的就是他们动。

  风暴将至,她要的不是藏身避祸,而是引蛇出洞。

  她转身,走向残烛堂弟子列队之处,声音清冷如泉:

  “备‘显频液’,三日后,开‘千人诊脉局’。”

  众人领命,肃然退下。

  而此刻,在残烛堂后山药圃,一名叫阿愿的少女正蹲在药田边除草。

  锄头翻土,忽然“当”一声轻响。

  她低头拨开泥土,一块青灰色石板露出一角,表面刻满诡异符文——线条扭曲,如蛇缠绕,与白九卿曾用的毒蛊符文如出一辙,却在边缘多出一道盘龙印记,隐泛暗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