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盆里的银炭燃得正稳,“毕剥”的轻响在寂静的厢房里格外清晰。橘红的火光舔着陶壁,将角落里的阴影逼退,却驱不散窗缝里钻进来的寒气。林芸熹把昨日主事送的毛毡挂在门框上,粗粝的羊毛勉强能挡些穿堂风,算是给这陋室加了层聊胜于无的屏障。
她坐在垫着稻草的木凳上,指尖蘸着陶碗里的冷水,在缺角的桌面上轻轻勾勒。旁人看了只会觉得是杂乱的线条,可在她眼中,这是寒渊城粮秣账目的贪腐模型——横线是时间轴,竖线是物资类别,圆圈标注着异常节点,几条斜穿的细线,正隐隐指向同一个中心点。
那个“王”字印鉴的主人,绝不止是克扣十石小麦那么简单。重复支取的炭火、虚增的草料损耗,这些看似零散的漏洞,串联起来就是一条完整的利益输送链。而能在傅初霁的眼皮底下操作这么久,背后必然有更硬的靠山。
傅初霁会怎么做?是假装没看见,维持表面的稳定?还是借着她递过去的梯子,彻底清理门户?林芸熹的指尖停在那个中心点上,冷水在桌面凝成一小片湿痕,像极了即将滴落的冷汗。她现在就像站在悬崖边,往前是与虎谋皮,往后是在“试用期”后被弃如敝履。
“吱呀——”
院门外的木栓被拉开的声音突然响起,打断了她的思绪。不是昨日老仆拖沓的脚步声,而是三道沉稳有力的步伐,带着金属甲叶摩擦的“窸窣”声,径直朝厢房走来。每一步都踩得极稳,透着军人特有的规整与煞气。
来了。
林芸熹神色未变,抬手用袖口擦去桌面上的水痕,那些线条与节点瞬间消失,只留下一片淡淡的湿迹。她刚站起身,房门就被轻轻叩响,三声,不重,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林姑娘。”门外是昨日那位文案司主事的声音,比上午时恭敬了数倍,尾音还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将军有请。”
林芸熹拉开门栓。天光刚蒙蒙亮,青灰色的晨雾还没散尽,院子里站着三名全身披挂的亲兵。他们穿着玄色盔甲,肩甲上刻着简洁的“傅”字纹,腰间佩着直刀,刀鞘擦得锃亮。三人站姿如松,眼神锐利得像鹰隼,扫过她时不带丝毫温度,浑身散发着沙场淬炼出的肃杀之气。
文案司主事垂手站在亲兵旁边,头埋得很低,不敢与她对视,连呼吸都放得极轻。这阵仗哪里是“邀请”,分明是押解。林芸熹甚至能看到亲兵按在刀柄上的手,指节微微泛白,随时准备动手。
“带路。”林芸熹没有问“为何”,也没有显露出半分慌乱,只是平静地吐出两个字,声音清冽如晨霜。
主事连忙应了声“是”,快步走在前面引路。三名亲兵跟在林芸熹身后,两人并行,一人断后,形成一个微妙的包围之势。穿过将军府的侧门时,林芸熹特意看了眼门房的登记册,上面用炭笔写着“王监军府,辰时三刻送炭十斤”,字迹潦草,却与昨日账册上“王”字印鉴的笔迹有几分相似。
将军府的书房藏在中庭西侧,是一座独立的青砖瓦房,没有雕梁画栋,只有屋檐下悬挂的几串风干的草药,散发着苦涩的清香。推开门的瞬间,一股混合着墨锭、皮革和炭火的冷冽气息扑面而来,与寒渊城的粗犷气息截然不同。
书房里没有奢华的摆设,四壁靠墙摆着半人高的书架,上面整齐地码着竹简和几本线装书,书架旁挂着几幅兵刃图谱,画着长枪、弯刀的锻造细节。房间中央是一张巨大的沙盘,用青石砌成,里面铺着细沙,插着小旗,清晰地刻画出寒渊城及周边的山川、河流、军营位置,连城墙的厚度、城门的朝向都标注得一清二楚。
傅初霁背对着她站在沙盘前,身姿挺拔如孤松。他没穿盔甲,只穿了一身玄色常服,腰间束着宽版玉带,黑发用一根玉簪束起,露出光洁的额头。晨光透过高窗的窗棂,在他身上投下明暗交织的阴影,将他的轮廓勾勒得愈发冷硬。
“昨日文案司的粮秣账,是你理的。”他没有回头,声音低沉如古钟,在空旷的书房里回荡,是陈述,而非询问。
“是。”林芸熹站在离沙盘三步远的地方,不卑不亢。她的目光快速扫过沙盘,注意到西北方向的小旗颜色与其他不同,旁边还刻着一个极小的“蛮”字——那里应该是蛮族的据点。
“看出了什么?”傅初霁终于转过身,左手背在身后,右手轻轻搭在沙盘边缘的木架上,指节修长,骨节分明。晨光落在他脸上,让他深邃的五官多了几分立体感,那双墨黑的眸子像寒潭,深不见底,直视着她时,带着一种能穿透人心的锐利。
“三处核心漏洞。”林芸熹语速平稳,没有丝毫迟疑,仿佛早已将答案刻在心里,“其一,去岁冬日炭火支取三千斤,是往年同期三倍,而去年冬季平均气温较往年仅低两度,且有五户吏员的支取记录重复,签字笔迹疑似伪造;其二,上月马草报损八百石,与入库量、骑兵营支取量核对后,差额两百石,足够两百匹战马食用十日,报损单上的监守签章模糊,与存档印鉴不符;其三,四月至六月,粮食损耗逐月递增,从每月五石增至十五石,却无相应的霉变、鼠患记录。”
她字字清晰,像算珠落在玉盘上,每一个数字都精准无误,不留丝毫转圜余地。书房里很静,只有她的声音和炭盆里偶尔迸出的火星声。
傅初霁的眉头几不可察地皱了一下,随即又舒展开。他踱步上前,玄色的衣摆扫过地面,没有发出丝毫声响,却让空气里的压迫感愈发浓重。“你可知,这些漏洞牵扯到何人?”他停在她面前,比她高出一个头还多,居高临下地看着她,目光如实质般压在她肩头。
“不知。”林芸熹迎上他的目光,神色坦然,“我只负责核对账目,找出异常。至于异常背后的人,是将军需要判断的事。”她把自己的位置摆得很正——只做发现问题的“审计员”,不做裁决是非的“法官”。这是智慧,更是在权力漩涡中自保的法则。
傅初霁的嘴角似乎极轻微地勾了一下,那弧度冷硬,快得像错觉。“王监军。”他吐出三个字,声音里没有丝毫波澜,却带着刀光剑影的凛冽,“朝廷派来的监军,也是旧党安插在寒渊城的钉子,专门盯着本将军的一举一动,时不时还会克扣军需,给本将军使绊子。”
林芸熹的心头猛地一凛。她猜到背后的人身份不简单,却没料到是监军——那是朝廷的耳目,直接对京城负责。她这个意外闯入的“账房先生”,瞬间被卷入了朝堂党争的漩涡中心,一个不慎,就是粉身碎骨的下场。
“本将军给你两个选择。”傅初霁的声音更沉了,带着一种金铁交鸣的冷硬,“一,把你发现的东西烂在肚子里,继续当你的透明人。本将军可以保证,一月之内,你衣食无忧,寒渊城没人敢动你。”
“二呢?”林芸熹几乎没有任何迟疑,直接问道。她清楚地知道,“透明人”的日子看似安稳,实则是慢性死亡——一个月后,她没有了利用价值,还是会被傅初霁抛弃。
傅初霁眼底闪过一丝极淡的讶异,似乎没料到她会如此干脆,连犹豫都没有。他沉默了片刻,才缓缓开口:“二,把你发现的所有证据整理成册,一笔一笔,钉死他。但从你交出册子的那一刻起,你就彻底站在了旧党的对立面。在寒渊城,除了本将军,没人能护你。京城那边的旧党,也会视你为眼中钉。”
这哪里是选择,分明是一场豪赌。赌傅初霁清理旧党的决心,赌她自己的审计能力足够“钉死”王监军,赌她在这场博弈中能展现出无可替代的价值。
书房里的空气彻底凝滞了,落针可闻。炭盆里的火星“啪”地一声炸开,溅起一点橘红的火星,很快又熄灭在冰冷的地面上。林芸熹能感觉到傅初霁的目光落在她脸上,带着审视,带着评估,甚至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
她抬起头,眸光清亮,映着窗外渗进来的晨光,竟有种洞穿人心的力量。“我选二。”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表忠心的誓言,只是平静地做出了选择。在她看来,这不是效忠,而是一场等价交换——用证据换生存权,用能力换在寒渊城立足的资本。与虎谋皮,也好过在泥泞中无声腐烂。
傅初霁凝视着她,足足有三息时间。他的目光从她苍白的脸颊扫到她紧抿的嘴唇,又落到她冻得发红却依旧稳定的手指上。最后,他终于开口,吐出一个字:“好。”
他转身走回沙盘旁,仿佛刚才那场决定她命运的对谈,不过是处理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公务。“你需要什么?”
“三样东西。”林芸熹立刻说道,“其一,昨日文案司所有与粮秣、炭火、草料相关的竹简,包括近三年的旧账;其二,一间静室,要干净,有炭火;其三,笔墨纸砚,还有……不受任何人打扰的权力。”
傅初霁没有回头,只是挥了挥手:“亲兵会带你去。有任何需求,找主事即可。”
林芸熹没有再多说,对着他的背影微微躬身,转身走出了书房。刚出门,就看到昨日那个沉默的老仆站在廊下,手里捧着一套干净的棉袍和一双棉鞋,见她出来,微微躬身,示意她跟上。
老仆带她去的静室在书房西侧的偏院,不大,却很干净,地上铺着青石板,墙角摆着一个烧得旺的炭盆,桌上放着笔墨纸砚,旁边的架子上已经堆满了竹简,足有半人高。“姑娘有任何事,只需敲三下窗棂,老奴就在外面。”老仆放下棉袍,依旧是面无表情的样子,却比第一次见面时多了几分客气。
林芸熹点了点头,关上了房门。她没有立刻开始工作,而是先换上了那套棉袍——棉袍是新做的,针脚细密,里面填的是上等的棉絮,穿上后瞬间驱散了身上的寒意。她走到炭盆边,伸手烤了烤火,指尖终于恢复了些温度。
接下来的三天,林芸熹彻底埋首在竹简堆里。她不再是简单地分类整理,而是进行深度审计,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揭开账目背后的猫腻。她把近三年的粮秣账按年份排开,交叉比对每年同期的支取量、损耗率,很快就发现王监军是从两年前开始动手脚的,一开始只是小打小闹,克扣几石粮食,后来胆子越来越大,竟开始虚报损耗、重复报销。
她找出了王监军伪造的签章——将真迹与伪造的笔迹放在一起,能清晰地看到伪造者下笔时的迟疑,笔画比真迹粗了半分;她核算了运输成本与粮价的波动,发现去年冬日炭火价格暴涨时,王监军上报的采购价竟比市场价低了三成,明显是虚报;她甚至从骑兵营的战马数量记录里,算出上月的马草实际需求量,与王监军上报的损耗量相差两百石,与账面上的差额完全吻合。
白天,她埋首竹简,连吃饭都要老仆送到房里,往往是馒头凉了都忘了吃;晚上,她就着炭火的光,用炭条在麻布上绘制数据模型,将每一笔贪腐的来龙去脉都标注得一清二楚。她的手指被竹简边缘划破了好几道小口子,渗出血珠,她只是用冷水冲一下,继续工作。前世做审计时,为了查清楚一个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她曾连续一周不眠不休,这种高强度的工作,对她来说早已是常态。
这三天里,傅初霁一次都没出现过,只有主事来过两次,送来新的竹简,看到她桌上堆积如山的账目和清晰的标注,眼神里的敬畏又深了几分。林芸熹能感觉到,静室外总有一道隐藏的目光,不远不近地守着——那是傅初霁的亲兵,在监视她,也在保护她。
第三日黄昏,当最后一缕阳光透过窗棂照进静室时,林芸熹终于放下了手中的炭条。她面前的桌上,摆着一份厚厚的麻布报告,上面用炭笔写着清晰的标题:《寒渊城近三年粮秣收支审计详册》。册子里分了三卷,每一卷都有明确的账目截图、数据比对、笔迹分析,最后还附上了一份贪腐金额的汇总表,精确到每一文钱。最关键的是,她找到了王监军将克扣的粮秣偷偷卖给蛮族的间接证据——一份标注着“送往西北”的粮草运输记录,目的地正是蛮族的据点方向,签字人是王监军的亲信。
林芸熹将报告仔细叠好,用麻绳捆结实,走到书房门口。守在门口的亲兵看到她,立刻通报进去。很快,里面传来傅初霁的声音:“进来。”
傅初霁正站在沙盘前,手里拿着一根细木杆,在标注着“蛮”字的位置轻轻点着。看到林芸熹进来,他转过身,目光落在她手里的麻布报告上。林芸熹将报告递过去,傅初霁接过,放在桌案上,缓缓展开。
他看得极快,手指划过麻布上的字迹,眼神从平静到锐利,再到冰冷。当看到那份运输记录时,他的手指猛地顿住,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整个书房里的气息都冷了下来,带着一种山雨欲来的压抑。
“足够了。”傅初霁合上报告,抬眸看向林芸熹,那双惯常冰封的眸子里,竟隐隐泛起一丝近乎欣赏的锐光,“你做得比本将军预想的更好。这些证据,足够让他死三次。”
他没有问她是如何发现伪造笔迹的,也没有问她是如何算出运输成本的——对他来说,过程不重要,能一击致命的结果,才是最有价值的。
林芸熹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站着。她知道,接下来的事情,已经不需要她参与了。她只是递上刀的人,挥刀的,是傅初霁。
是夜,寒渊城的宁静被马蹄声打破。
林芸熹躺在静室的床上,没有睡着。窗外传来密集的马蹄声,像闷雷一样碾过青石街道,直奔城东南的监军府邸。很快,就有火光冲天而起,映红了半个夜空,将窗纸都染成了橘红色。隐约有呵斥声、兵刃碰撞声、女人的哭喊声传来,尖锐而凄厉,却只持续了短短一炷香的时间,就彻底归于沉寂。
风从窗缝里钻进来,带着浓郁的铁锈味和血腥气,比往日城墙上的气息更浓烈,更刺鼻。林芸熹坐起身,走到窗边,透过窗缝往外看。监军府邸的方向火光依旧,能看到穿着玄色盔甲的亲兵进进出出,将一个个捆绑着的人押上马车,马车的车轮碾过地面,发出沉重的声响。
她知道,王监军完了。傅初霁用最直接、最血腥的方式,清理了这个旧党的钉子,也用这种方式告诉她——他选择的路,从来都是刀光剑影,没有退路。而她,既然选了和他同路,就必须适应这种血腥味。
天快亮时,火光终于熄灭了。马蹄声和人声都消失了,寒渊城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仿佛昨夜的清洗从未发生过。只有空气中残留的血腥气,提醒着人们这里曾发生过的一切。
翌日清晨,林芸熹推开静室的门。晨雾还没散尽,空气里带着刺骨的寒意。她刚走出偏院,就看到老仆站在院门口,手里捧着一个木盘,见她出来,连忙将木盘递到她面前。
木盘里没有银炭,也没有馒头,而是放着一柄造型古朴的短匕和一本线装册子。短匕的刀柄是黑色的,刻着简单的云纹,锋刃泛着幽冷的光,一看就不是凡品;册子是用上好的宣纸装订的,封面是深蓝色的锦缎,没有任何字迹,里面是空白的纸页。
“将军说,姑娘是个聪明人,知道这两样东西的意思。”老仆说完,躬身行了一礼,转身离开了。
林芸熹拿起那柄短匕,入手冰凉,却很趁手。她知道,这短匕既是护身的武器,也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她从此被卷入了更深的权力漩涡,必须学会用刀保护自己;而那本空白册子,是傅初霁给她的舞台,让她继续施展自己的能力,也意味着,她的“试用期”提前结束了,她成了傅初霁棋盘上的一颗正式棋子。
她握紧短匕,将册子抱在怀里,转身望向书房的方向。晨雾中,书房的轮廓隐约可见,像一头蛰伏的巨兽。她不知道傅初霁下一步会让她做什么——是审计军饷?还是核查军械?或是……查那些更深、更隐秘的账目?
林芸熹的嘴角勾起一抹极淡的笑容,那笑容里没有怯懦,只有冷静和一丝跃跃欲试。她低头看了看怀里的空白册子,指尖轻轻拂过光滑的纸页。
博弈的下一个回合,开始了。而这一次,她不再是被动求生,而是要主动出击,用手中的“算盘”,在寒渊城的棋盘上,为自己算出一条更宽的路。只是她不知道,傅初霁让她算的下一笔账,会牵扯出怎样的秘密,又会将她推向怎样的险境。
她坐在垫着稻草的木凳上,指尖蘸着陶碗里的冷水,在缺角的桌面上轻轻勾勒。旁人看了只会觉得是杂乱的线条,可在她眼中,这是寒渊城粮秣账目的贪腐模型——横线是时间轴,竖线是物资类别,圆圈标注着异常节点,几条斜穿的细线,正隐隐指向同一个中心点。
那个“王”字印鉴的主人,绝不止是克扣十石小麦那么简单。重复支取的炭火、虚增的草料损耗,这些看似零散的漏洞,串联起来就是一条完整的利益输送链。而能在傅初霁的眼皮底下操作这么久,背后必然有更硬的靠山。
傅初霁会怎么做?是假装没看见,维持表面的稳定?还是借着她递过去的梯子,彻底清理门户?林芸熹的指尖停在那个中心点上,冷水在桌面凝成一小片湿痕,像极了即将滴落的冷汗。她现在就像站在悬崖边,往前是与虎谋皮,往后是在“试用期”后被弃如敝履。
“吱呀——”
院门外的木栓被拉开的声音突然响起,打断了她的思绪。不是昨日老仆拖沓的脚步声,而是三道沉稳有力的步伐,带着金属甲叶摩擦的“窸窣”声,径直朝厢房走来。每一步都踩得极稳,透着军人特有的规整与煞气。
来了。
林芸熹神色未变,抬手用袖口擦去桌面上的水痕,那些线条与节点瞬间消失,只留下一片淡淡的湿迹。她刚站起身,房门就被轻轻叩响,三声,不重,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林姑娘。”门外是昨日那位文案司主事的声音,比上午时恭敬了数倍,尾音还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将军有请。”
林芸熹拉开门栓。天光刚蒙蒙亮,青灰色的晨雾还没散尽,院子里站着三名全身披挂的亲兵。他们穿着玄色盔甲,肩甲上刻着简洁的“傅”字纹,腰间佩着直刀,刀鞘擦得锃亮。三人站姿如松,眼神锐利得像鹰隼,扫过她时不带丝毫温度,浑身散发着沙场淬炼出的肃杀之气。
文案司主事垂手站在亲兵旁边,头埋得很低,不敢与她对视,连呼吸都放得极轻。这阵仗哪里是“邀请”,分明是押解。林芸熹甚至能看到亲兵按在刀柄上的手,指节微微泛白,随时准备动手。
“带路。”林芸熹没有问“为何”,也没有显露出半分慌乱,只是平静地吐出两个字,声音清冽如晨霜。
主事连忙应了声“是”,快步走在前面引路。三名亲兵跟在林芸熹身后,两人并行,一人断后,形成一个微妙的包围之势。穿过将军府的侧门时,林芸熹特意看了眼门房的登记册,上面用炭笔写着“王监军府,辰时三刻送炭十斤”,字迹潦草,却与昨日账册上“王”字印鉴的笔迹有几分相似。
将军府的书房藏在中庭西侧,是一座独立的青砖瓦房,没有雕梁画栋,只有屋檐下悬挂的几串风干的草药,散发着苦涩的清香。推开门的瞬间,一股混合着墨锭、皮革和炭火的冷冽气息扑面而来,与寒渊城的粗犷气息截然不同。
书房里没有奢华的摆设,四壁靠墙摆着半人高的书架,上面整齐地码着竹简和几本线装书,书架旁挂着几幅兵刃图谱,画着长枪、弯刀的锻造细节。房间中央是一张巨大的沙盘,用青石砌成,里面铺着细沙,插着小旗,清晰地刻画出寒渊城及周边的山川、河流、军营位置,连城墙的厚度、城门的朝向都标注得一清二楚。
傅初霁背对着她站在沙盘前,身姿挺拔如孤松。他没穿盔甲,只穿了一身玄色常服,腰间束着宽版玉带,黑发用一根玉簪束起,露出光洁的额头。晨光透过高窗的窗棂,在他身上投下明暗交织的阴影,将他的轮廓勾勒得愈发冷硬。
“昨日文案司的粮秣账,是你理的。”他没有回头,声音低沉如古钟,在空旷的书房里回荡,是陈述,而非询问。
“是。”林芸熹站在离沙盘三步远的地方,不卑不亢。她的目光快速扫过沙盘,注意到西北方向的小旗颜色与其他不同,旁边还刻着一个极小的“蛮”字——那里应该是蛮族的据点。
“看出了什么?”傅初霁终于转过身,左手背在身后,右手轻轻搭在沙盘边缘的木架上,指节修长,骨节分明。晨光落在他脸上,让他深邃的五官多了几分立体感,那双墨黑的眸子像寒潭,深不见底,直视着她时,带着一种能穿透人心的锐利。
“三处核心漏洞。”林芸熹语速平稳,没有丝毫迟疑,仿佛早已将答案刻在心里,“其一,去岁冬日炭火支取三千斤,是往年同期三倍,而去年冬季平均气温较往年仅低两度,且有五户吏员的支取记录重复,签字笔迹疑似伪造;其二,上月马草报损八百石,与入库量、骑兵营支取量核对后,差额两百石,足够两百匹战马食用十日,报损单上的监守签章模糊,与存档印鉴不符;其三,四月至六月,粮食损耗逐月递增,从每月五石增至十五石,却无相应的霉变、鼠患记录。”
她字字清晰,像算珠落在玉盘上,每一个数字都精准无误,不留丝毫转圜余地。书房里很静,只有她的声音和炭盆里偶尔迸出的火星声。
傅初霁的眉头几不可察地皱了一下,随即又舒展开。他踱步上前,玄色的衣摆扫过地面,没有发出丝毫声响,却让空气里的压迫感愈发浓重。“你可知,这些漏洞牵扯到何人?”他停在她面前,比她高出一个头还多,居高临下地看着她,目光如实质般压在她肩头。
“不知。”林芸熹迎上他的目光,神色坦然,“我只负责核对账目,找出异常。至于异常背后的人,是将军需要判断的事。”她把自己的位置摆得很正——只做发现问题的“审计员”,不做裁决是非的“法官”。这是智慧,更是在权力漩涡中自保的法则。
傅初霁的嘴角似乎极轻微地勾了一下,那弧度冷硬,快得像错觉。“王监军。”他吐出三个字,声音里没有丝毫波澜,却带着刀光剑影的凛冽,“朝廷派来的监军,也是旧党安插在寒渊城的钉子,专门盯着本将军的一举一动,时不时还会克扣军需,给本将军使绊子。”
林芸熹的心头猛地一凛。她猜到背后的人身份不简单,却没料到是监军——那是朝廷的耳目,直接对京城负责。她这个意外闯入的“账房先生”,瞬间被卷入了朝堂党争的漩涡中心,一个不慎,就是粉身碎骨的下场。
“本将军给你两个选择。”傅初霁的声音更沉了,带着一种金铁交鸣的冷硬,“一,把你发现的东西烂在肚子里,继续当你的透明人。本将军可以保证,一月之内,你衣食无忧,寒渊城没人敢动你。”
“二呢?”林芸熹几乎没有任何迟疑,直接问道。她清楚地知道,“透明人”的日子看似安稳,实则是慢性死亡——一个月后,她没有了利用价值,还是会被傅初霁抛弃。
傅初霁眼底闪过一丝极淡的讶异,似乎没料到她会如此干脆,连犹豫都没有。他沉默了片刻,才缓缓开口:“二,把你发现的所有证据整理成册,一笔一笔,钉死他。但从你交出册子的那一刻起,你就彻底站在了旧党的对立面。在寒渊城,除了本将军,没人能护你。京城那边的旧党,也会视你为眼中钉。”
这哪里是选择,分明是一场豪赌。赌傅初霁清理旧党的决心,赌她自己的审计能力足够“钉死”王监军,赌她在这场博弈中能展现出无可替代的价值。
书房里的空气彻底凝滞了,落针可闻。炭盆里的火星“啪”地一声炸开,溅起一点橘红的火星,很快又熄灭在冰冷的地面上。林芸熹能感觉到傅初霁的目光落在她脸上,带着审视,带着评估,甚至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
她抬起头,眸光清亮,映着窗外渗进来的晨光,竟有种洞穿人心的力量。“我选二。”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表忠心的誓言,只是平静地做出了选择。在她看来,这不是效忠,而是一场等价交换——用证据换生存权,用能力换在寒渊城立足的资本。与虎谋皮,也好过在泥泞中无声腐烂。
傅初霁凝视着她,足足有三息时间。他的目光从她苍白的脸颊扫到她紧抿的嘴唇,又落到她冻得发红却依旧稳定的手指上。最后,他终于开口,吐出一个字:“好。”
他转身走回沙盘旁,仿佛刚才那场决定她命运的对谈,不过是处理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公务。“你需要什么?”
“三样东西。”林芸熹立刻说道,“其一,昨日文案司所有与粮秣、炭火、草料相关的竹简,包括近三年的旧账;其二,一间静室,要干净,有炭火;其三,笔墨纸砚,还有……不受任何人打扰的权力。”
傅初霁没有回头,只是挥了挥手:“亲兵会带你去。有任何需求,找主事即可。”
林芸熹没有再多说,对着他的背影微微躬身,转身走出了书房。刚出门,就看到昨日那个沉默的老仆站在廊下,手里捧着一套干净的棉袍和一双棉鞋,见她出来,微微躬身,示意她跟上。
老仆带她去的静室在书房西侧的偏院,不大,却很干净,地上铺着青石板,墙角摆着一个烧得旺的炭盆,桌上放着笔墨纸砚,旁边的架子上已经堆满了竹简,足有半人高。“姑娘有任何事,只需敲三下窗棂,老奴就在外面。”老仆放下棉袍,依旧是面无表情的样子,却比第一次见面时多了几分客气。
林芸熹点了点头,关上了房门。她没有立刻开始工作,而是先换上了那套棉袍——棉袍是新做的,针脚细密,里面填的是上等的棉絮,穿上后瞬间驱散了身上的寒意。她走到炭盆边,伸手烤了烤火,指尖终于恢复了些温度。
接下来的三天,林芸熹彻底埋首在竹简堆里。她不再是简单地分类整理,而是进行深度审计,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揭开账目背后的猫腻。她把近三年的粮秣账按年份排开,交叉比对每年同期的支取量、损耗率,很快就发现王监军是从两年前开始动手脚的,一开始只是小打小闹,克扣几石粮食,后来胆子越来越大,竟开始虚报损耗、重复报销。
她找出了王监军伪造的签章——将真迹与伪造的笔迹放在一起,能清晰地看到伪造者下笔时的迟疑,笔画比真迹粗了半分;她核算了运输成本与粮价的波动,发现去年冬日炭火价格暴涨时,王监军上报的采购价竟比市场价低了三成,明显是虚报;她甚至从骑兵营的战马数量记录里,算出上月的马草实际需求量,与王监军上报的损耗量相差两百石,与账面上的差额完全吻合。
白天,她埋首竹简,连吃饭都要老仆送到房里,往往是馒头凉了都忘了吃;晚上,她就着炭火的光,用炭条在麻布上绘制数据模型,将每一笔贪腐的来龙去脉都标注得一清二楚。她的手指被竹简边缘划破了好几道小口子,渗出血珠,她只是用冷水冲一下,继续工作。前世做审计时,为了查清楚一个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她曾连续一周不眠不休,这种高强度的工作,对她来说早已是常态。
这三天里,傅初霁一次都没出现过,只有主事来过两次,送来新的竹简,看到她桌上堆积如山的账目和清晰的标注,眼神里的敬畏又深了几分。林芸熹能感觉到,静室外总有一道隐藏的目光,不远不近地守着——那是傅初霁的亲兵,在监视她,也在保护她。
第三日黄昏,当最后一缕阳光透过窗棂照进静室时,林芸熹终于放下了手中的炭条。她面前的桌上,摆着一份厚厚的麻布报告,上面用炭笔写着清晰的标题:《寒渊城近三年粮秣收支审计详册》。册子里分了三卷,每一卷都有明确的账目截图、数据比对、笔迹分析,最后还附上了一份贪腐金额的汇总表,精确到每一文钱。最关键的是,她找到了王监军将克扣的粮秣偷偷卖给蛮族的间接证据——一份标注着“送往西北”的粮草运输记录,目的地正是蛮族的据点方向,签字人是王监军的亲信。
林芸熹将报告仔细叠好,用麻绳捆结实,走到书房门口。守在门口的亲兵看到她,立刻通报进去。很快,里面传来傅初霁的声音:“进来。”
傅初霁正站在沙盘前,手里拿着一根细木杆,在标注着“蛮”字的位置轻轻点着。看到林芸熹进来,他转过身,目光落在她手里的麻布报告上。林芸熹将报告递过去,傅初霁接过,放在桌案上,缓缓展开。
他看得极快,手指划过麻布上的字迹,眼神从平静到锐利,再到冰冷。当看到那份运输记录时,他的手指猛地顿住,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整个书房里的气息都冷了下来,带着一种山雨欲来的压抑。
“足够了。”傅初霁合上报告,抬眸看向林芸熹,那双惯常冰封的眸子里,竟隐隐泛起一丝近乎欣赏的锐光,“你做得比本将军预想的更好。这些证据,足够让他死三次。”
他没有问她是如何发现伪造笔迹的,也没有问她是如何算出运输成本的——对他来说,过程不重要,能一击致命的结果,才是最有价值的。
林芸熹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站着。她知道,接下来的事情,已经不需要她参与了。她只是递上刀的人,挥刀的,是傅初霁。
是夜,寒渊城的宁静被马蹄声打破。
林芸熹躺在静室的床上,没有睡着。窗外传来密集的马蹄声,像闷雷一样碾过青石街道,直奔城东南的监军府邸。很快,就有火光冲天而起,映红了半个夜空,将窗纸都染成了橘红色。隐约有呵斥声、兵刃碰撞声、女人的哭喊声传来,尖锐而凄厉,却只持续了短短一炷香的时间,就彻底归于沉寂。
风从窗缝里钻进来,带着浓郁的铁锈味和血腥气,比往日城墙上的气息更浓烈,更刺鼻。林芸熹坐起身,走到窗边,透过窗缝往外看。监军府邸的方向火光依旧,能看到穿着玄色盔甲的亲兵进进出出,将一个个捆绑着的人押上马车,马车的车轮碾过地面,发出沉重的声响。
她知道,王监军完了。傅初霁用最直接、最血腥的方式,清理了这个旧党的钉子,也用这种方式告诉她——他选择的路,从来都是刀光剑影,没有退路。而她,既然选了和他同路,就必须适应这种血腥味。
天快亮时,火光终于熄灭了。马蹄声和人声都消失了,寒渊城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仿佛昨夜的清洗从未发生过。只有空气中残留的血腥气,提醒着人们这里曾发生过的一切。
翌日清晨,林芸熹推开静室的门。晨雾还没散尽,空气里带着刺骨的寒意。她刚走出偏院,就看到老仆站在院门口,手里捧着一个木盘,见她出来,连忙将木盘递到她面前。
木盘里没有银炭,也没有馒头,而是放着一柄造型古朴的短匕和一本线装册子。短匕的刀柄是黑色的,刻着简单的云纹,锋刃泛着幽冷的光,一看就不是凡品;册子是用上好的宣纸装订的,封面是深蓝色的锦缎,没有任何字迹,里面是空白的纸页。
“将军说,姑娘是个聪明人,知道这两样东西的意思。”老仆说完,躬身行了一礼,转身离开了。
林芸熹拿起那柄短匕,入手冰凉,却很趁手。她知道,这短匕既是护身的武器,也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她从此被卷入了更深的权力漩涡,必须学会用刀保护自己;而那本空白册子,是傅初霁给她的舞台,让她继续施展自己的能力,也意味着,她的“试用期”提前结束了,她成了傅初霁棋盘上的一颗正式棋子。
她握紧短匕,将册子抱在怀里,转身望向书房的方向。晨雾中,书房的轮廓隐约可见,像一头蛰伏的巨兽。她不知道傅初霁下一步会让她做什么——是审计军饷?还是核查军械?或是……查那些更深、更隐秘的账目?
林芸熹的嘴角勾起一抹极淡的笑容,那笑容里没有怯懦,只有冷静和一丝跃跃欲试。她低头看了看怀里的空白册子,指尖轻轻拂过光滑的纸页。
博弈的下一个回合,开始了。而这一次,她不再是被动求生,而是要主动出击,用手中的“算盘”,在寒渊城的棋盘上,为自己算出一条更宽的路。只是她不知道,傅初霁让她算的下一笔账,会牵扯出怎样的秘密,又会将她推向怎样的险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