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吃货-《小师妹明明超强却想着怎么摆烂呢》

  上官婉儿每次都想着摆烂。

  宗门试炼?还有整整八年,足够她先睡够八十轮懒觉,再发八百次呆。

  第四年,咸鱼酒肆干脆扩成了“咸鱼山庄”。

  阿豆管账,老李管糖葫芦摊顺带看门,小丫头改名“李栗”,每天蹲在后院给师父剥炒栗子,剥一粒吃一粒,门派财务赤字肉眼可见地上涨。

  上官婉儿把山庄正厅的匾额题成“无为而治”,笔划潦草得像刚睡醒的蚯蚓。

  她本想题“摆烂圣地”,被阿豆以“影响生意”为由否决。

  宗门试炼还剩四年。

  外头的弟子卷生卷死,听说有人半夜在剑刃上刻阵法,有人把辟谷丹当糖豆磕,磕到灵脉上火。

  而咸鱼山庄每晚灯火通明——不是在修炼,是在开“深夜食堂”。

  菜谱一年比一年离谱:

  “剑气凉拌三丝”——用剑风把萝卜切成头发丝,入口自带冰碴子;

  “雷火炙烤全羊”——把雷符当炭火,羊烤到七分熟,符灰刚好入味;

  最绝的是“金丹酥皮汤”,用废丹搓成丸子,裹上油酥,一口咬开,灵力在舌尖炸成烟花,吃一个醉三天。

  李栗八岁,已经会端着盘子满山庄跑,奶声奶气推销:

  “走过路过别错过,吃一颗金丹酥,少走十年弯路!”

  客人们被炸得东倒西歪,第二天醒来,修为没涨,腰围先涨三圈。

  第五年,山庄来了位不速之客。

  白衣、冷面、腰间悬一柄无鞘霜剑,活像冰雕成精。

  他站在门口,把“无为而治”的匾额冻出一层白霜。

  “上官婉儿,”冰雕开口,声音比剑还冷,“宗门试炼,你当真不练?”

  上官婉儿正窝在吊床上啃鸡腿,闻言抬眼,认出这是当年同批入门、如今剑榜第一的顾长雪。

  她嚼得满嘴油光,含糊道:“练啊,等我吃完这条鸡腿。”

  顾长雪剑尖一点,吊床“刺啦”裂成两半。

  上官婉儿连人带被子滚在地上,鸡腿骨飞出去,正中李栗刚端来的金丹酥。

  “砰”一声,厨房炸了。

  烟尘里,上官婉儿爬出来,顶着一头面粉,终于叹了口气:

  “行吧,那就练练。”

  当晚,山庄关门谢客。

  顾长雪在院中布下剑阵,雪片似的剑光把夜空割成碎银。

  上官婉儿拎着那把八年没出鞘的剑,剑鞘上还有当年垫茶壶留下的圆形烫痕。

  她拔剑,剑身锈迹斑斑,像一截被遗忘的铁皮。

  顾长雪皱眉:“你就用这……”

  话没说完,上官婉儿手腕一抖。

  锈剑划过剑阵,像热刀切猪油,无声无息。

  漫天剑光倏地收拢,化作一片雪花,轻轻落在她指尖,融了。

  顾长雪愣住。

  上官婉儿把锈剑往肩上一扛,懒洋洋笑:

  “八年摆烂,不是不练,是懒得练给你们看。”

  她转头朝厨房喊:

  “李她转头朝厨房喊:“李栗,给顾公子上一份金丹酥!”李栗应了一声,蹦蹦跳跳地端着盘子出来,上面的金丹酥散发着诱人的香气。顾长雪看着眼前这个与传闻中截然不同的上官婉儿,心中泛起了一丝涟漪。

  接下来的日子,顾长雪留在了咸鱼山庄,与上官婉儿一同修炼。他发现,上官婉儿虽表面懒散,实则天赋中练剑。两人的交流也多了起来,从最初的剑技探讨,到后来分享生活琐事。

  宗门试炼的日子越来越近,山庄里的氛围也渐渐紧张起来。上官婉儿不再像从前那般悠闲,开始认真准备。顾长雪看着她的转变,心中竟生出一丝期待。在一个月色如水的夜晚,他对上官婉儿说:“试炼之后,我有话对你说。”上官婉儿挑了挑眉,笑道:“好,我等着。”两人的身影在月光下被拉得很长,似乎预示着一场新的故事即将开始。 栗,明天加菜!把冰雕哥哥那份也烤了,多放辣,省得他再冻我床。”

  顾长雪站在原地,雪落满肩,忽然觉得——

  这宗门试炼,似乎会比想象中热闹得多。

  于是她把剑谱垫在茶壶底下当隔热垫,把心法折成纸船放进荷花池,自己则瘫在竹榻上数天边飘过的云——数到第三朵像鸡腿形状的云时,她满意地翻了个身:这才是正道。

  摆烂的理由光明正大:反正时间多得发霉,不拿来浪费,难道要拿去练剑吗?

  偶尔师尊经过,看见她像一条晒干的咸鱼挂在栏杆上,气得胡子倒竖。上官婉儿只懒洋洋抬手挥挥:“弟子正在参悟‘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

  说完继续瘫着,心里的小算盘噼啪响:八年呢,先摆七年零三百六十四天,最后一天再爬起来随便比划两下,也算给宗门一个面子。

  第八年的立春,山门前的灵钟连敲三下,震得桃花簌簌落了她一头。

  上官婉儿把脸上的花瓣吹开,才想起——原来摆烂也有个保质期。

  她翻身下榻,发现竹榻的边沿早被她长年累月的瘫压出一道圆润的弧度,像被岁月啃掉一口的月亮。

  剑谱还垫在茶壶底下,只是水汽长年熏蒸,墨迹糊成了黑黑的一团,像只委屈的蝌蚪;纸船倒是真下了水,如今贴在荷塘石壁上,烂得只剩“心法”二字的半个偏旁。

  她挠挠头,突然觉得八年太短,短得连她当年用来当发带的咸鱼干都没来得及吃完最后一截。

  “算了。”她伸了个懒腰,骨节噼啪作响,“最后一天再努力也太给宗门面子,不如提前三天意思意思。”

  于是她把那柄落满尘的剑从房梁上摘下来,随手挽了个剑花——

  剑光一闪,劈开了挂在檐下八年的咸鱼,也劈开了她给自己织的那张懒洋洋的网。

  咸鱼“啪”地落地,上官婉儿低头一看:

  鱼肚子里竟掉出一块小小的木牌,正面刻着“试炼令”,反面刻着——

  “再摆烂,逐出师门。”

  落款是她自己的笔迹,时间恰是八年前立春。

  这些年里,一直都是上官婉儿在摆烂。

  她不怎么想修仙——准确地说,她连“想”都懒得想。

  别人打坐,她打瞌睡;

  别人闭关,她关窗;

  别人御剑,她御风——其实就是躺在飞剑上,让它自己飘,飘到哪算哪。

  她给自己的修行总结了一句话:

  “呼吸就是吐纳,眨眼就是入定,心跳就是周天循环。”

  于是,她每天的任务只剩三件事:

  睁眼,喘气,闭眼。

  山门里的灵鹤见她都要绕道飞,生怕被她传染懒气;

  同门师弟妹们把她的“修炼日常”写进小报,标题叫《咸鱼师姐的摆烂学》。

  她也看过两眼,点评道:

  “写得不够精髓——应该再加一句:‘大道三千,睡觉最快。’”

  偶尔夜深人静,月亮像一块冷冰冰的玉悬在窗外,

  她也会忽然睁眼,盯着房梁发呆。

  不是顿悟,也不是心魔,

  只是想起小时候,她曾用树枝在地上歪歪扭扭写过一句话:

  “我要成仙。”

  写完后,她就用土把字埋了,说:

  “先埋个伏笔,等我哪天有空再挖出来。”

  如今八年过去,

  她连那块地都找不着了。

  于是她又翻了个身,把被子往头上一蒙:

  “算了,伏笔太多,容易迷路。”

  修仙这事,

  她打算再摆一会儿,

  就摆到下一阵风来,

  把她的被子吹开为止。

  上官婉儿在外头的朋友,比她储物袋里的零嘴还多。

  城东卖糖人的老赵,一见她来就敲铜锣:“小祖宗,今天又摆烂到第几级?”

  城西挑担卖辣豆花的孙婆婆,远远就舀一大勺红油,辣得上官婉儿嘶嘶直吸气,还要再要半碗。

  城南桥头斗蛐蛐的小豆丁们,管她叫“咸鱼姐姐”,因为她总把赢来的铜板全换成麦芽糖分给他们,自己蹲在旁边啃鸡腿。

  她下山的理由光明正大:

  “闭关三日,饿死一半;摆烂三年,馋死自己。不如下山,先喂饱肚子再喂灵魂。”

  每月初一,山门大阵一开,她就拎着空布袋,踩着飞剑慢吞吞往城里蹭。

  飞剑太懒,她也懒得催,干脆在半空打个哈欠,任风把自己吹偏三里,正好落在烤鸭摊的烟囱顶上。

  老板见她像片叶子飘下来,哭笑不得:“姑娘,你是来吃饭,还是来加菜?”

  她最爱的是城北巷子里的“一盏灯”小馆。

  馆子破,门口只挂一盏油灯,灯罩被烟火熏得漆黑,可里面的老板娘会把螺蛳炒出仙丹味。

  上官婉儿每次都要三碗螺蛳粉、两碟炸酥肉,再配一罐冰镇梅子酒。

  吃到鼻尖冒汗,她才掏出一块下品灵石拍在桌上:“不用找啦,下次多放酸笋。”

  有一回,她带了个新朋友——山门里刚入门的小师弟。

  小师弟第一次下山,紧张得捏着剑诀不放。

  结果一碗臭豆腐端上来,他直接被熏得剑诀开花,差点把人家屋顶掀了。

  上官婉儿笑得差点滚到桌子底下,顺手夹起一块塞进他嘴里:“别怕,闻着臭,吃着香,跟修仙一个道理。”

  回山时,她的布袋永远鼓鼓囊囊:

  给老赵带一包山里的野蜂蜜;

  给孙婆婆装一盒灵泉浸的辣豆豉;

  给小豆丁们捆一兜会发光的夜明砂——据说夜里撒在院子里,能当星星看。

  她御剑而起,裙摆被晚风掀得像一面懒洋洋的旗。

  灯火在脚下铺开,像一条滚烫的银河。

  她打了个饱嗝,摸摸肚子,心满意足:

  “修仙有什么意思?下山吃饱,再回来摆烂,才是人间正道。”

  可这条“正道”,偏偏越走越热闹。

  第二年夏天,南城突然多了家“咸鱼酒肆”,掌柜是个戴面纱的姑娘,招牌菜叫“摆烂三件套”:

  一碗用宗门灵泉煮的螺蛳粉、一碟裹了剑气炸的酥肉、一壶掺了梅子酒与竹叶青的“不醉不归”。

  据说吃了能短暂提升修为,实则只想让人体会“撑到走不动”的终极摆烂。

  上官婉儿闻讯赶去,一掀帘子就笑出了声——

  掌柜正是她当年在桥头斗蛐蛐赢回来的小跟班阿豆,如今长高了,也学会把她的懒散哲学熬成汤底。

  阿豆冲她眨眼:“姐姐,我把你的懒招牌挂到城门口了,你不介意吧?”

  上官婉儿捏着筷子,在满屋灵气与烟火里眯眼:“介意什么?最好再写一行小字——‘本店由咸鱼仙子独家代言,吃完不躺,概不退款’。”

  后来,连宗门里那群天天闭关的师兄师姐也偷偷摸摸下山,排着队来打卡。

  他们端着碗,一边被辣得吸溜,一边痛心疾首:

  “原来我们缺的从来不是机缘,而是一顿热辣辣的摆烂。”

  第三年冬天,雪下得厚,山路被封。

  上官婉儿懒得出剑扫雪,干脆在酒肆后院搭了个“冬眠窝”——

  一张吊床、三只暖炉、五袋炒栗子,外加十坛梅子酒。

  她窝在里头,让阿豆把门板卸了半扇,挂块木牌:

  “仙子冬眠中,敲门请用鸡腿。”

  结果真有人提着鸡腿来敲门。

  来的是山下卖糖葫芦的老李,身后还牵着个流鼻涕的小丫头。

  老李搓着手,笑得憨厚:“仙子,我闺女灵根杂得跟糖葫芦似的,仙门不要,您看——能不能收她做个摆烂弟子?”

  小丫头吸溜着鼻涕,眼睛却亮得像两颗刚熬好的糖球。

  上官婉儿裹着被子,只露出一双困得发蔫的眼睛。

  她盯着小丫头看了半晌,忽然伸手:“糖葫芦先给我。”

  老李忙不迭递上。

  她嘎吱咬下一颗山楂,酸得眯眼,又甜得笑弯了眉:

  “行吧,从今儿起,你就是我咸鱼门开山首徒。”

  “咱们门派就一条规矩——”

  她指着后院那口破铁锅,锅里熬着辣油,咕嘟咕嘟冒泡,

  “每天先吃饱,再决定要不要修仙。”

  小丫头眨眨眼,把鼻涕蹭到袖子上,响亮地“嗯”了一声。

  雪越下越大,酒肆的灯笼在风里晃,像一尾不肯沉底的锦鲤。

  上官婉儿缩回吊床,听着徒弟蹲在锅边咽口水的声音,忽然觉得:

  摆烂摆了八年,好像一不小心,把整条人间的烟火都摆进了怀里。

  上官婉儿直接就是一个吃货,天天吃吃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