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技术分析的基石:道氏理论与趋势-《股市悟道:十年投资路》

  掌握了换手率与量比,韩风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感知市场细微脉动的能力,能捕捉到资金短期的情绪与流向。然而,当他试图用这些工具去解释更长周期的市场运行,去理解为何有些股票能长达数年持续上涨,而有些则陷入漫漫熊途时,却感到力不从心。他像是一个拥有了精密望远镜的水手,能看清远处每一朵浪花的形态,却对整片海洋的洋流与潮汐规律一无所知。

  这种认知的局限,在一次回顾他模拟盘惨痛经历时变得尤为清晰。他曾在一只股票下跌途中,依据一个“底背离”的技术信号贸然抄底,结果股价在短暂反弹后继续破位下行,将他深套其中。他也曾在某只股票强势上涨后,因一个“顶背离”信号而提前下车,错过了后面更波澜壮阔的主升浪。

  “为什么这些看似精准的指标,在大的市场潮流面前,有时会如此苍白无力?”他陷入深深的困惑。他意识到,自己缺少一个能够统领全局、界定市场整体方向的“战略框架”。缺少了这个框架,所有的战术指标都像是无根的浮萍,失去了判断的基准。

  这个战略框架,就是趋势。而所有现代技术分析的源头,都指向了一个名字——查尔斯·道,以及他创立的道氏理论。

  韩风怀着近乎朝圣的心情,开始研读这门被称为“技术分析鼻祖”的理论。他了解到,道氏理论最初来源于查尔斯·道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的一系列社论,其后经过威廉·p·汉密尔顿等人的整理与发展,最终成形。它虽然古老,但其蕴含的智慧,至今仍是所有技术派交易者必须修习的第一课。

  道氏理论建立在三大核心假设之上,这三条假设,如同三根坚实的支柱,撑起了整个技术分析的大厦:

  1. 市场指数反映一切(除了“上帝的行为”):这被称为“贴现假说”。意思是,股票市场的平均价格指数(如道琼斯指数、上证指数)已经消化了一切已知的、可预见的的信息,包括每一个投资者对未来的希望、担忧、知识和猜测。任何已经发生或确定将要发生的事件的影响,都已被市场行为所包容和体现。

  2. 市场有三种趋势:这是道氏理论的精髓。趋势被定义为“一系列连续上升或下降的波峰与波谷”。它们被划分为:

  · 主要趋势(潮汐):持续一年或数年的长期趋势,如同海洋的潮汐,决定了市场是牛市还是熊市。

  · 次级趋势(波浪):持续三周至数月的调整趋势,是主要趋势中的逆流或回撤,如同潮汐中的波浪。它通常会回撤掉主要趋势幅度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

  · 小型趋势(涟漪):持续不到三周的短期波动,如同波浪上的涟漪,每日的杂波。道氏认为这类趋势容易被人为操纵,并无重要意义。

  3. 主要趋势分为三个阶段:无论是牛市还是熊市,其主要趋势的运行都清晰地呈现出三个阶段。

  · 牛市三阶段:

  · 积累阶段:有远见的投资者在市场一片悲观中,开始悄然买入,尽管经济数据可能依然糟糕,但市场下跌动能衰竭,不再创新低。

  · 公众参与阶段:大多数技术性交易者开始跟进,经济数据好转,公司盈利提升,新闻媒体开始唱多,价格呈现稳健上涨。

  · 狂热扩散阶段:公众大量涌入市场,市场情绪一片狂热,投机盛行,垃圾股飞上天,所有利好都被无限放大,但精明的投资者已经开始悄悄派发。

  · 熊市三阶段:

  · 派发阶段:有远见的投资者在市场一片狂热中,开始悄然卖出,尽管经济数据可能依然良好,但市场上行动能衰竭,不再创新高。

  · 恐慌阶段:买盘枯竭,坏消息开始出现,下跌变得急促而猛烈,投资者恐慌性抛售。

  · 绝望阶段:尽管可能已历经漫长下跌,但坏消息依然不绝于耳,投资者陷入绝望,不计成本地抛售一切资产,但市场下跌动能逐渐衰竭,真正的投资价值开始显现。

  韩风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这些思想。他第一次明白,市场并非杂乱无章的随机波动,而是有其内在的、周期性的运行规律。他将这套理论,与A股市场的历史走势进行对照。

  他调出了上证指数从2005年至今的月K线图。那波澜壮阔的2007年牛市,清晰地呈现出三个阶段:2005年至2006年初的“积累”,2006年至2007年中的“公众参与”,以及2007年下半年至6124点顶部的“狂热扩散”。随后的2008年熊市,则残酷地演绎了“派发”、“恐慌”与“绝望”的全过程。2015年的牛市与股灾,也几乎是这一剧本的完美重演。

  “原来如此!我之前的操作,完全是在逆势而为!”他恍然大悟。他在熊市的“恐慌阶段”去抄底,如同徒手去接下跌的飞刀;在牛市的“公众参与阶段”因小幅震荡而提前下车,则是被“涟漪”迷惑,错过了后面的“浪潮”。

  道氏理论还有两条重要的定理,进一步巩固了他的认知:

  · 两种指数必须相互验证:最初指工业指数与铁路指数,在A股市场,可以引申为上证指数与深证成指、沪深300与创业板指等需要形成共振。单一指数的突破,需要另一指数的确认,才能增加趋势判断的可靠性。

  · 交易量必须验证趋势:在主要趋势方向上,成交量应随之放大;在次级折返趋势中,成交量应随之萎缩。这与他之前学习的量价关系不谋而合,但放在了更宏大的趋势背景下。

  掌握了道氏理论的战略视角后,韩风开始学习如何在实际图表上识别趋势。他明白了,识别趋势最核心的方法,就是观察价格运行的波峰与波谷。

  · 上升趋势:定义为“一系列依次上升的波峰和波谷”。即,每一个高点(波峰)都高于前一个高点,每一个低点(波谷)也高于前一个低点。

  · 下降趋势:定义为“一系列依次下降的波峰和波谷”。即,每一个低点(波谷)都低于前一个低点,每一个高点(波峰)也低于前一个高点。

  · 震荡市(无趋势):波峰和波谷没有明显的高低顺序,价格在一个区间内横向运动。

  他尝试用这套方法去分析当前的市场。他发现,上证指数在经历了一轮下跌后,近期开始构筑一个平台,不再创新低,但上涨也缺乏力度,这属于典型的“震荡市”,是趋势不明确的阶段。而创业板指数,则明显处于一个波峰和波谷依次下移的“下降趋势”中。

  这个简单的观察,让他对市场的整体格局瞬间清晰。他明白了,在下降趋势中,最好的策略是空仓等待,所有的反弹都可能是出逃的机会,而非进攻的号角。而在上升趋势中,应坚定持有,忽略小的回调。在震荡市中,则可以在区间下沿寻找买点,在上沿寻找卖点。

  “顺势而为”,这四个字他听过无数次,但直到今天,他才真正理解了它的沉重分量与深刻内涵。它意味着敬畏市场,承认自己的渺小,不与大趋势为敌。它意味着放弃对每一个“涟漪”的预测,转而关注“潮汐”的方向。

  在今天的交易日志上,他画下了清晰的上升趋势与下降趋势示意图,并总结道:

  “日期:xxxx年x月x日

  今日学习主题:道氏理论与趋势——市场运行的战略地图。

  核心认知:

  1. 道氏理论三大假设:市场反映一切、趋势分为三种(主要\/次级\/小型)、主要趋势有三阶段(积累-参与-狂热 \/ 派发-恐慌-绝望)。

  2. 趋势的定义:由波峰与波谷的序列决定。上升趋势:高点更高,低点更高;下降趋势:低点更低,高点更低。

  3. 趋势的层级:主要趋势决定战略(做多\/做空\/观望),次级趋势提供战术时机(回调买入\/反弹卖出),小型趋势可以忽略。

  4. 核心思想:顺势而为。不要在熊市中妄想抄底,也不要在牛市中轻易猜顶。

  思考与感悟:

  · 这是认知上的一次巨大飞跃。从此看市场,有了‘格局’。从沉迷于微观指标,转向把握宏观方向。

  · 深刻理解了市场周期性与群体心理驱动的本质。所有的技术形态和指标,都应在趋势的框架下使用。

  · ‘永远不要与趋势作对’,这将是我未来交易生涯中最重要的座右铭。它解决了‘方向’这个最根本的问题。

  · 道氏理论无法精准预测每一次波动的高低点,它提供的是概率优势和对市场状态的诊断。

  **明日计划:学习‘形态语言’的开端——单根K线的信号,重新审视最基本的市场语言,但此次将放在趋势的背景下进行。”

  台灯下,韩风的心境与以往任何一次学习后都不同。少了一份掌握新工具的兴奋,多了一份对市场力量的敬畏与洞察后的宁静。他感觉自己仿佛终于看懂了这场宏大交响乐的总谱,知道了哪些乐章是激昂的主旋律,哪些是短暂的过渡与变奏。尽管他依然无法预知下一个音符的具体音高,但他已经能清晰地分辨出,整首乐曲是走向高潮,还是趋于平缓。这份对“势”的理解,将是他未来在股海航行中,最重要的压舱石。

  (第十七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