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穿越七零做会计》

  阳光正暖。

  木齐章三人正在店铺门口安静等待,木建军有些无聊地踢着脚边的小石子,陈星靠墙站着。

  这时,一个身影出现在胡同口,由远及近。

  来人推着一辆旧自行车,车把上挂着一个褪了色的工具包。

  他身材精瘦,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劳动布工作服,上面沾着点点斑驳的油漆痕迹。

  正是赵工匠。

  他快步走到近前,脸上带着风尘仆仆的痕迹,额上还有细密的汗珠。

  看到木齐章三人,他连忙停下车子,脸上露出一个有些拘谨但十分真诚的笑容:

  “对不住,对不住,让几位同志久等了吧?”

  他语气带着歉意,一边用搭在脖子上的旧毛巾擦了擦汗。

  “没有没有,赵师傅您很准时。”

  木齐章迎上前一步,微笑着回应。

  她迅速打量了一下赵工匠,面相憨厚,眼神实在,手掌粗糙,指甲缝里还残留着些许腻子粉,一看就是常年在第一线干活的手艺人。

  这第一印象,让她心里踏实了不少。

  陈星也走了过来,对赵工匠点了点头,算是打招呼。

  他的目光扫过赵工匠的工具包和自行车,眼神锐利,但并未表现出任何怀疑。

  “这就是铺面了,赵师傅您里面请,先看看情况。”

  木齐章侧身打开门锁,做了个请的手势。

  赵工匠连忙点头,跟着走进店铺。

  他没有立刻说话,而是先站在屋子中央,认真地环顾四周。

  他看得非常仔细:抬头检查屋顶和墙角是否有漏水或开裂,蹲下身用手指摸了摸地面的平整度,又凑近墙壁,仔细查看墙皮的剥落情况和基层的牢固程度。

  看完一圈,他才转向木齐章,搓了搓手,语气诚恳地说:

  “同志,这屋子有些年头了,墙皮酥了不少地方,直接刷漆肯定不行,挂不住。

  得先把松动的墙皮全部铲掉,用腻子找平,打磨光滑了,才能上漆。

  这样刷出来,墙面才平整光亮,也耐久。”

  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工序,解释得清晰明了。

  木齐章认真听着,不时点头。

  她对装修是外行,但赵工匠这番话,听起来在理且负责。

  她补充道:

  “赵师傅,我们是打算开服装店的,墙面一定要干净亮堂。

  漆料要用好一点的,颜色要白得正,不能泛黄。”

  “我懂,我懂。”

  赵工匠连连点头,眼神里透着一股“您放心”的认真劲儿:

  “卖衣服的店面,讲究的就是个清爽亮堂。

  漆料您放心,我老赵干活从不糊弄,一定用结实耐用的好漆,刷出来保准又白又亮。

  工期我也给您算好了,”

  他在心里快速盘算了一下:

  “铲墙皮、刮腻子、打磨、上漆,前后得干透,起码得……四天到五天。

  您看成不?”

  这时,陈星从工具包里拿出一个老旧的木工卷尺,对赵工匠说:

  “赵师傅,我们再一起量一下具体尺寸,算料也准确些。”

  “哎,好,好!”

  赵工匠赶紧应道,主动上前配合陈星。

  两人一个拉尺,一个记录,配合默契。

  陈星负责读取和报数,声音清晰,赵工匠则负责固定尺头和对尺,动作熟练。

  量到一些特殊角落时,赵工匠还会主动指出需要注意的细节,比如墙角是否垂直,窗框边沿如何处理等。

  陈星默默听着,偶尔提出一两个关键问题,赵工匠都一一认真解答。

  整个量房过程,高效且专业。

  木齐章在一旁看着,心里更加安定。

  陈星的细致和赵工匠的熟练,让她对这次合作充满了信心。

  尺寸量完,料也初步估算好。

  陈星看向木齐章,用眼神询问她的意见。

  木齐章微微点头。

  陈星便对赵工匠说:

  “赵师傅,就按您说的工序和工期来。

  工钱也按咱们之前说定的市价。

  料您负责采购,我们验收,实报实销。

  您看怎么样?”

  赵工匠一听,脸上顿时带着点如释重负的笑容,搓着手连连说:

  “成,成,太谢谢几位同志信任了。

  我老赵保证把活干得漂漂亮亮的。”

  木齐章从口袋里掏出店铺的钥匙,递向赵工匠。

  这个动作,意味着他们将这间未来的“根据地”暂时托付给了眼前这个初次见面的手艺人。

  赵工匠见状,神情立刻变得格外郑重。

  他先在衣服上擦了擦手,然后才双手接过,紧紧攥在手心。

  他看着木齐章和陈星,语气无比认真:“同志您放心,我肯定把活干好,也对得起您这把钥匙。”

  “我们相信赵师傅。”

  木齐章微笑着说道,事情就此敲定。

  赵工匠拿着钥匙,推着自行车离开时,脚步都轻快了许多。

  看着赵工匠远去的背影,木建军挠挠头:“这就把钥匙给他了?”

  陈星看着胡同口,语气平静:“他需要这活计,会比我们更上心。”

  木齐章点点头,心中充满期待。

  钥匙交给了赵工匠,仿佛也把一份沉甸甸的期待和暂时的轻松一同交付了出去。

  忙碌了大半天,此刻走在回家的路上,脚步都不自觉地透出一种卸下重担后的轻快。

  木建军最是藏不住情绪,他用力伸了个懒腰,骨头节发出“嘎巴”一声脆响,脸上带着如释重负的笑容:

  “哎呀妈呀,可算是把最磨人的活儿甩出去了。

  接下来就等赵师傅给咱变戏法儿了。”

  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仿佛已经看到了店铺粉刷一新的样子。

  木齐章走在他旁边,嘴角也带着浅浅的笑意。

  她自然而然地开始规划下一步:

  “店铺装修得四五天,咱们不能干等着。

  正好趁这个空档,把剩下的那批春装彻底清掉,回笼资金。”

  木建军立刻附和,“那些衣服搁着也是搁着,早点卖了踏实。”

  对于眼前能看得见的工作,他总是充满干劲。

  这时,一直沉默走在一旁的陈星开口了:

  “铺面弄好了,不能空着,货源必须接上。”

  这句话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立刻让木齐章和木建军都收敛了笑容。

  是啊,店铺开起来,最根本的还是要有源源不断的货品。

  木齐章点点头,眉头微蹙,显然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陈星说得对。咱们不能像以前那样,卖完一批再跑一趟广州,太耽误时间,成本也高。

  最好能跟老班长或者刘老板那边谈妥,建立个稳定的渠道,让他们能定期给咱们发货。”

  这个想法之前就有,是生意做大做稳的必然选择,但在这个年代,实现起来却困难重重。

  木建军一听,眼睛先是一亮,随即又黯淡下去,他挠挠头,提出了最现实的问题:

  “可这……这咋联系啊?总不能隔三差五就打电报吧?

  那字儿少得可怜,价钱还死贵,但是写信一来一回半个多月过去了,黄花菜都凉了。”

  他的担忧正是这个时代异地商贸最真实的写照。

  没有即时通讯,信息传递缓慢且成本高昂。

  陈星接过话头,语气沉稳地分析着:

  “写信太慢,不适合谈生意。

  电报快,但按字收费,说不清楚细节,只能报个平安或者最紧要的事。

  打电话是相对好的选择,但……”

  他顿了顿,看向木齐章:“需要提前约时间,两边都得去邮局守着,也不方便,而且费用很高。”

  木齐章默默听着,心里清楚陈星说的每一个字都是实情。

  这个年代,远距离沟通的壁垒,是制约商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她想起前世一个电话一封邮件就能搞定的事情,在此刻却显得如此奢侈和艰难。

  “所以,”

  木齐章深吸一口气,总结道,“最靠谱的办法,还是得我们再去一趟广州。

  当面和老班长刘老板把合作细节敲定,建立信任,把发货的频率,款式选择,结算方式这些大事都定下来。

  有了第一次合作的基础,后面再通过电报或者偶尔的电话来微调,就会顺畅很多。”

  “还得去广州啊?”

  木建军一听又要长途跋涉,下意识地摸了摸上次被划伤现在已经结痂的手臂,脸上露出一丝畏难情绪。

  南方的经历,尤其是那次惊险的遭遇,让他心有余悸。

  陈星看了木建军一眼,目光沉稳:

  “之前不是说好了吗?这一趟必须去。

  不仅是谈发货,也要亲眼看看新的款式。

  做生意,不能断档,也不能闭门造车。”

  木齐章赞同地点点头:

  “陈星说得对。

  这一步绕不过去。

  不过这次,我们更有经验了,也知道该找谁,该注意什么。”

  她给二哥打气,也像是在给自己鼓劲。

  三人说着话,已经走到了自家小院门口。

  熟悉的门扉,带来一种安心的感觉。

  木建军掏出钥匙打开门锁,嘴里嘟囔着:

  “行吧行吧,去就去,不过这次可得更小心点。”

  他虽然有点怕,但想到能赚钱,还是咬牙下了决心。

  他转头看向陈星,语气带着信赖:

  “陈星哥,到时候还得靠你多照应着点。”

  陈星微微颔首,算是回应。

  他最后一个走进院子,反手闩好门。

  他看着木齐章,语气肯定:

  “清库存这几天,我提前去邮局,试着给老班长发个电报,约个大致的时间,免得我们扑空。”

  “好。”

  木齐章应道,这种提前规划减少不确定性的做法,正是陈星一贯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