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惊蛰梦终醒,余音绕梁间-《我在大秦种田养家》

  陈禾的目光落在红薯苗上,那缓缓展开的叶片让她想起什么,思绪渐渐飘远,眼前竟浮现出陇西七乡熟悉的景象,那是陈麦穗曾生活过的地方,一段与红薯、农具和生存智慧紧密相连的过往,正慢慢展开。

  在陈禾思绪回到陇西七乡那片土地的同时,记忆中关于陈麦穗一段新的往事逐渐清晰。

  陈麦穗站在灶台前,指尖冻得发僵。

  灶台的火苗跳了一下,映得砖缝里那六个字忽明忽暗。陈麦穗盯着炭笔尖,手指冻得发僵,笔杆在掌心打滑。她解开腕上的艾草绳,一圈圈缠在笔上,再呵一口热气,重新压进砖缝。炭屑簌簌落下,像老屋漏的土。

  “我要活着,活得好。”

  她把最后一笔刻深了些。不是写在陶片上,也不是记在心里。是凿进灶台,和每日三餐的烟熏火燎长在一起。多年后的一天,当她再次站在灶台前,回忆起那个艰难时刻,又用炭笔在砖缝边多刻了一行小字:“廿三年,救囡那日。”刻完,她拍了拍手上的炭屑。这时,外头脚步声由远及近……

  外头脚步声由远及近,草鞋踩在泥水里,不紧不慢。门被推开时带进一股湿气,赵石柱肩上披着半干的蓑衣,手里拎着一串晒干的菌子。他抖了抖衣角,目光扫过灶台,又落在她胸前——那里别着一枚青铜徽章,边缘磨得发亮,刻着一匹腾跃的马。

  他没说话,转身把蓑衣挂到门后竹钩上,顺手从柜里取出干净布衫,走过去轻轻披在女儿肩上。囡囡正蹲在灶边拨火,抬头看了他一眼,又低头继续用小木棍戳灰堆里的红薯。

  赵石柱看着女儿囡囡蹲在灶边拨火,便也坐下吃饭。吃到一半,他起身,走到院中,从墙角搬出那把钝了的镰刀,蹲在磨石前,哗啦哗啦地磨起来。水珠顺着刀刃滚落,在泥地上砸出一个个小坑。

  屋里,陈麦穗左腕上总戴着一根艾草绳,那是她亲手编的,每隔几年就会换一根新的,但始终不离身。 她从鹿皮囊里掏出几把种子,挨个检查。指尖触到一块硬物,她顿了顿,没拿出来,只是用拇指在皮囊外轻轻摩挲了一下。那半块焦黑的粟米饼还在里面,和十年前一样,没动过,也没扔。她把皮囊往灶台高架上一放,正好搁在装麦种的陶罐上面。

  “麦姨,”囡囡啃着烤红薯,突然抬头,“你是神吗?”

  陈麦穗夹了一筷子酸菜放进她碗里:“吃你的饭。”

  “可阿禾先生说,你能让红薯在雪里长,能让井水自己往上流,还能用犁打出信号……”囡囡咽下一口,眼睛亮亮的,“这不是神才做的事吗?”

  赵石柱磨完镰刀,提着刀柄走进来,顺手把刀靠在墙边。他重新坐下,看着陈麦穗,低声道:“她是让你能吃饱饭的人。”

  屋里静了静。火苗在灶膛里轻轻晃,照得红薯皮裂开一道缝,热气缓缓冒出来。

  陈麦穗低头扒饭,嘴角微微翘了一下。她没解释,也没反驳。神不神的,她不在乎。她在乎的是春播前能不能把东坡那片地翻完,是西沟的坎儿井出水稳不稳,是今年的酱坛能不能多封两口。

  饭后,她收拾碗筷,顺手把那枚青铜徽章取下来,放在灶台边上。赵石柱瞥了一眼,没吭声,起身去井边打水。回来时,他把水桶放在厨房门口,又默默把磨好的镰刀挪到她常放农具的角落,刀口朝外,顺手就能拿到。

  囡囡打着哈欠去睡了。陈麦穗坐在灶前,就着余火热了一碗浆水,慢慢喝着。赵石柱坐在她对面的小凳上,手里捏着一根草绳,一圈圈绕着。

  “明天我去东坡。”他忽然说。

  “嗯。”

  “你一个人翻不过来。”

  “我知道。”

  他又绕了几圈,把草绳打了个结,扔进灶膛。火苗猛地一蹿,烧了半截绳子,剩下的一头垂在灰里,没再动。

  陈麦穗把碗放回木盆,起身走到高架前,她解开鹿皮囊的系绳,从中取出种子和那半块焦黑的粟米饼,又顺便整理了里面的炭笔和其他小物件。

  她没放回去,而是将那枚青铜徽章重新别回皮囊外侧,动作轻缓,像是怕惊了什么。随后把皮囊系好,放回高架,位置比刚才还高了一寸。

  赵石柱看着她忙完,忽然开口:“那年你说,要让所有人吃饱。”

  “我说过。”

  “现在呢?”

  “现在,”她坐下,搓了搓手,“还得让所有人活得像个人样。”

  他点点头,没再问。

  外头风停了,雨也歇了。屋檐滴水的声音断断续续,像走神的更鼓。灶火渐渐弱下去,只剩一点暗红的炭心,在灰里忽明忽暗。

  陈麦穗靠着墙,闭了会儿眼。再睁开时,看见赵石柱正低头整理她的鹿皮囊——他把种子袋重新扎紧,把备用的炭笔排好,最后,小心翼翼地把那枚青铜徽章别回皮囊外侧。

  “别弄丢了。”他说。

  “丢不了。”

  他嗯了一声,把皮囊放回高架。动作很轻,像是怕惊了什么。

  半夜,陈麦穗醒来,去院子里看了看晾在竹架上的酸菜。夜里起潮,菜叶上凝了水珠,沉甸甸的。她伸手碰了碰,水珠滚下来,砸在脚边的陶盆里,叮的一声。

  她转身回屋,路过灶台时,又看了一眼那六个字。火早灭了,可她知道它们还在那儿,刻得深,磨不掉。

  第二天一早,她背上鹿皮囊,扛起曲辕犁出门。陈禾在实验室望着红薯苗若有所思,恍惚间,她似乎又看到了陇西七乡那些熟悉的身影。此时在陇西七乡的晨曦中,陈麦穗背着鹿皮囊,踏上了劳作的路途,那鹿皮囊斜挎在肩上,沉甸甸的,里面有种子,有炭笔,有那半块焦黑的粟米饼。

  赵石柱已经在院外等着,手里牵着牛,肩上挂着两把磨好的镰刀。囡囡跟在后面,腰间别着那把青铜小镰刀,刀柄上缠着一撮狼毛。

  东坡的地已经翻了一半。陈麦穗把犁套好,扶稳把手,牛一走,犁口便切进土里,翻出一道深色的沟。她走得稳,脚步和呼吸一样匀。赵石柱在旁边清理田埂,囡囡则拿着小铲子,在垄边试种几株新薯苗。

  太阳升到头顶时,陈麦穗直起腰,抹了把汗。她从鹿皮囊里掏出水囊,喝了一口,递给赵石柱。他接过去,仰头灌了一大口,喉结上下动了两下,把水囊递还。

  “下午去西沟?”他问。

  “去。坎儿井的陶管得再查一遍。”

  “我跟你去。”

  “嗯。”

  囡囡跑过来,举着一株嫩苗:“麦姨,它发芽了!”

  陈麦穗接过苗,看了看根须:“土湿得正好。”

  她蹲下,亲手把苗栽进土里,压实。起身时,袖口蹭到了鹿皮囊的系绳,那枚青铜徽章轻轻晃了一下,在阳光下闪了道光。

  赵石柱看着她,忽然说:“你这身粗麻短褐,穿了快三十年了。”

  “结实。”她拍拍衣角,“不碍事。”

  “该做件新的。”

  “等收了这季薯。”

  他没再劝,弯腰捡起镰刀,走向下一段田埂。

  陈麦穗站在地头,鹿皮囊斜挎在肩,里面的种子、炭笔和粟米饼,是她多年的伙伴。

  她没回头,只轻轻说了句:“走吧。”

  赵石柱应了一声,牵牛过来。囡囡蹦跳着跑前头,小镰刀在腰间晃荡。

  犁沟一直延伸到山脚,像一条沉默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