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星国维和部队 黎巴嫩任务区)
2010年,23岁的何景亮已是星国战略支援部队中声名鹊起的电子对抗技术尖兵。他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信号侦测、干扰与反制能力,在内部比武中常年稳居前十,是名副其实的技术王牌。
时年32岁的陈哲,时任某部作战参谋,早已听闻这位年轻天才的技术,两人因多次联合演习和技术交流会而相识。虽然隶属不同单位,但相似的严谨作风和对技术的极致追求,让他们很快成为了惺惺相惜的朋友。
2013年,陈哲被选拔调入星国驻黎巴嫩维和部队,担任多功能工兵分队的中队长。广袤的地中海东岸,任务区环境复杂危险,排雷、基建、医疗援助、保护平民……职责重大。两人虽远隔重洋,仍偶尔通过加密通讯交流近况。
然而命运的轨迹再次交汇。2016年,因任务需要,何景亮也被抽调至黎巴嫩维和部队,身份特殊,既是技术保障的核心,也需作为战斗员参与一线行动。两位老友在异国他乡的战地重逢。
在黎巴嫩,除了执行充满危险的维和任务,部队内部的高强度模拟对抗训练更是家常便饭。陈哲带领的工兵分队战斗力强悍,但有一个让全队战友都“闻风丧胆”的痛点。
每当他们分队进行野外驻训拉练时,分队的炊事员总会“恰好”被兄弟单位“借调”走!于是,给全队几十号人做饭的重任,就历史性地落在了中队长陈哲的肩上!
一次两次,战友们还能本着“吃苦耐劳”的精神硬着头皮咽下去。但次次如此,大家的胃就开始集体抗议了!谁人不知,陈哲中队长打仗是一把好手,但做饭……
简直是灾难级的“战场投毒”!
他的烹饪哲学只有一条:弄熟,管饱,不计代价! 至于色香味?那是不存在的奢侈品。
出自他手的菜肴,常常是焦黑如炭的“伪装牛排”、颜色诡异发绿的“神秘菜粥”、以及咸得能齁死骆驼的“盐焗一切”……
工兵分队的兄弟们私下流传着一句话:“宁可去排十颗雷,也不愿吃队长一顿饭!”
直到有一次,何景亮所在的技术分队与陈哲的工兵分队联合演习结束后,被热情(?)的陈哲拉去“共享战地盛宴”。
何景亮怀着对战友的信任,吃下了一口陈哲特制的“黎巴嫩风味乱炖”后,瞬间感觉眼前一黑,味蕾遭遇了毁灭性打击!他甚至一度严肃地怀疑,陈哲是不是被敌对势力策反了,正用这种慢性化学攻击的方式削弱我军战斗力!
从那天起,何景亮就多了一项“非官方任务”.......
拯救工兵分队战友们的胃!
只要一有空,他就硬拉着陈哲,跑到自己所在部队的炊事班“偷师学艺”。
于是,在弥漫着饭菜香气的野战厨房里,经常能看到一位校级军官(陈哲)和一位技术少校(何景亮),系着围裙,一脸严肃地跟在炊事班长后面,从如何控制火候、辨别调料开始,像小学生一样认真学习切菜、炒菜、煲汤……
久而久之,部队里开始流传一个段子:陈中队和何工兵(何景亮的戏称)是不是打算维和任务结束后,合伙在贝鲁特开一家“老兵饭店”?
功夫不负有心人。
在何景亮的“强行辅导”和炊事班长的倾囊相授下,陈哲的厨艺终于实现了从“生化武器”到“勉强能入口”再到“居然有点好吃”的三级跳!
当他终于能端出色香味俱全的四菜一汤时,工兵分队的战友们几乎热泪盈眶,仿佛看到了和平的曙光!这段“炊事班进修史”也成了两人军旅生涯中最具烟火气的回忆。
然而,战地的记忆不总是欢声笑语。
2020年,一次突如其来的恐怖袭击打破了任务区的平静。何景亮带领的技术小组在协助撤离当地平民时,遭遇了自杀式爆炸袭击。混乱中,一个看似无助的“难民”突然冲向人群,引爆了身上隐藏的IED简易爆炸装置!
巨大的爆炸声震耳欲聋!破片、碎石、硝烟瞬间吞噬了一切!何景亮反应极快,在爆炸发生的瞬间,他下意识地将身边最近的两个孩子死死护在身下!然而,巨大的冲击波和预置在IED内的致命钢珠还是无情地席卷了他!
陈哲当时正在附近执行警戒任务,听到爆炸声和惨叫声,心脏几乎骤停!他带着队员疯狂地冲向事发地点。
硝烟弥漫中,他看到何景亮倒在一片血泊里,他左臂肘关节以下的部分几乎被炸烂,鲜血如同泉涌般喷溅,染红了他破碎的军装和身下的土地,情况极其惨烈!但他身下的两个当地孩子,却因为他的保护,只受了些轻伤和惊吓。
“医务兵!快!!”陈哲的嘶吼声撕心裂肺,他冲上去,用最快的速度撕开急救包,用止血带死死扎在何景亮血肉模糊的左大臂上端,试图阻止那可怕的大动脉出血。何景亮脸色惨白如纸,意识已经开始模糊,额头上全是冷汗,但牙关紧咬,没有发出一声呻吟。
后续的抢救惊心动魄。由于伤势过重,加上战地医疗条件有限,为了保住性命,军医不得不做出了截肢的艰难决定……
那次事件后不久,陈哲的维和任期结束,退役回国。两人失去了联系。陈哲只辗转听说何景亮经历了漫长的治疗和康复,后来也退役了,但具体去了哪里,做了什么,无人知晓。
陈哲真的一度以为,他们当年在炊事班的玩笑话或许能成真,却没想到……
时光荏苒。如今,在距离黎巴嫩万里之遥的多伦多,两位历经生死的老战友以这样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重逢。他们都还活着,都还在以自己的方式活着。
这或许,就是昔日硝烟散尽后,对彼此最好的告慰。
那位洪门高层管理人员看着会长脸上复杂而深沉的感慨,忍不住再次好奇地问:“会长,那您和这位‘老师’……当年到底是做什么的?您好像从来没跟我们详细提过您的过去。”
陈哲从遥远的回忆中收回目光,抬头望向窗外多伦多湛蓝如洗的天空,脸上露出一丝高深莫测的微笑,他并没有回头,只是轻轻地说了一句:
“你猜猜看。”
留下那位高层一脸茫然地站在原地,挠了挠头,完全摸不着头脑。
(回忆:黎巴嫩 星国维和部队营地 训练场)
炽烈的阳光无情地炙烤着大地,远处的山峦在热浪中微微扭曲。训练场上杀声震天。
“我说陈哲!你小子带出来的兵就是他妈的猛!怎么每次模拟对抗演练,我们团都栽在你手里!这仗没法打了!”一个浑身泥土、脸上画着油彩的上校团长,一边毫无形象地啃着刚刚从陈哲队伍伙食桶里捞出来的、香气四溢的红烧肉,一边郁闷地大声抱怨。
另一边,一名同样满身尘土的士官跑步来到陈哲面前,立正,敬礼,声音洪亮地报告:
“报告!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队长陈哲!此次联合防卫演练已结束,我分队成功挫败‘敌’方三次渗透突击,完成所有预设目标!请指示!”
阳光照射在陈哲汗湿的作战服上,肩章上那代表校级军官的两杠三星熠熠生辉,比他手中端着的饭菜更加耀眼,彰显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与使命。
2010年,23岁的何景亮已是星国战略支援部队中声名鹊起的电子对抗技术尖兵。他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信号侦测、干扰与反制能力,在内部比武中常年稳居前十,是名副其实的技术王牌。
时年32岁的陈哲,时任某部作战参谋,早已听闻这位年轻天才的技术,两人因多次联合演习和技术交流会而相识。虽然隶属不同单位,但相似的严谨作风和对技术的极致追求,让他们很快成为了惺惺相惜的朋友。
2013年,陈哲被选拔调入星国驻黎巴嫩维和部队,担任多功能工兵分队的中队长。广袤的地中海东岸,任务区环境复杂危险,排雷、基建、医疗援助、保护平民……职责重大。两人虽远隔重洋,仍偶尔通过加密通讯交流近况。
然而命运的轨迹再次交汇。2016年,因任务需要,何景亮也被抽调至黎巴嫩维和部队,身份特殊,既是技术保障的核心,也需作为战斗员参与一线行动。两位老友在异国他乡的战地重逢。
在黎巴嫩,除了执行充满危险的维和任务,部队内部的高强度模拟对抗训练更是家常便饭。陈哲带领的工兵分队战斗力强悍,但有一个让全队战友都“闻风丧胆”的痛点。
每当他们分队进行野外驻训拉练时,分队的炊事员总会“恰好”被兄弟单位“借调”走!于是,给全队几十号人做饭的重任,就历史性地落在了中队长陈哲的肩上!
一次两次,战友们还能本着“吃苦耐劳”的精神硬着头皮咽下去。但次次如此,大家的胃就开始集体抗议了!谁人不知,陈哲中队长打仗是一把好手,但做饭……
简直是灾难级的“战场投毒”!
他的烹饪哲学只有一条:弄熟,管饱,不计代价! 至于色香味?那是不存在的奢侈品。
出自他手的菜肴,常常是焦黑如炭的“伪装牛排”、颜色诡异发绿的“神秘菜粥”、以及咸得能齁死骆驼的“盐焗一切”……
工兵分队的兄弟们私下流传着一句话:“宁可去排十颗雷,也不愿吃队长一顿饭!”
直到有一次,何景亮所在的技术分队与陈哲的工兵分队联合演习结束后,被热情(?)的陈哲拉去“共享战地盛宴”。
何景亮怀着对战友的信任,吃下了一口陈哲特制的“黎巴嫩风味乱炖”后,瞬间感觉眼前一黑,味蕾遭遇了毁灭性打击!他甚至一度严肃地怀疑,陈哲是不是被敌对势力策反了,正用这种慢性化学攻击的方式削弱我军战斗力!
从那天起,何景亮就多了一项“非官方任务”.......
拯救工兵分队战友们的胃!
只要一有空,他就硬拉着陈哲,跑到自己所在部队的炊事班“偷师学艺”。
于是,在弥漫着饭菜香气的野战厨房里,经常能看到一位校级军官(陈哲)和一位技术少校(何景亮),系着围裙,一脸严肃地跟在炊事班长后面,从如何控制火候、辨别调料开始,像小学生一样认真学习切菜、炒菜、煲汤……
久而久之,部队里开始流传一个段子:陈中队和何工兵(何景亮的戏称)是不是打算维和任务结束后,合伙在贝鲁特开一家“老兵饭店”?
功夫不负有心人。
在何景亮的“强行辅导”和炊事班长的倾囊相授下,陈哲的厨艺终于实现了从“生化武器”到“勉强能入口”再到“居然有点好吃”的三级跳!
当他终于能端出色香味俱全的四菜一汤时,工兵分队的战友们几乎热泪盈眶,仿佛看到了和平的曙光!这段“炊事班进修史”也成了两人军旅生涯中最具烟火气的回忆。
然而,战地的记忆不总是欢声笑语。
2020年,一次突如其来的恐怖袭击打破了任务区的平静。何景亮带领的技术小组在协助撤离当地平民时,遭遇了自杀式爆炸袭击。混乱中,一个看似无助的“难民”突然冲向人群,引爆了身上隐藏的IED简易爆炸装置!
巨大的爆炸声震耳欲聋!破片、碎石、硝烟瞬间吞噬了一切!何景亮反应极快,在爆炸发生的瞬间,他下意识地将身边最近的两个孩子死死护在身下!然而,巨大的冲击波和预置在IED内的致命钢珠还是无情地席卷了他!
陈哲当时正在附近执行警戒任务,听到爆炸声和惨叫声,心脏几乎骤停!他带着队员疯狂地冲向事发地点。
硝烟弥漫中,他看到何景亮倒在一片血泊里,他左臂肘关节以下的部分几乎被炸烂,鲜血如同泉涌般喷溅,染红了他破碎的军装和身下的土地,情况极其惨烈!但他身下的两个当地孩子,却因为他的保护,只受了些轻伤和惊吓。
“医务兵!快!!”陈哲的嘶吼声撕心裂肺,他冲上去,用最快的速度撕开急救包,用止血带死死扎在何景亮血肉模糊的左大臂上端,试图阻止那可怕的大动脉出血。何景亮脸色惨白如纸,意识已经开始模糊,额头上全是冷汗,但牙关紧咬,没有发出一声呻吟。
后续的抢救惊心动魄。由于伤势过重,加上战地医疗条件有限,为了保住性命,军医不得不做出了截肢的艰难决定……
那次事件后不久,陈哲的维和任期结束,退役回国。两人失去了联系。陈哲只辗转听说何景亮经历了漫长的治疗和康复,后来也退役了,但具体去了哪里,做了什么,无人知晓。
陈哲真的一度以为,他们当年在炊事班的玩笑话或许能成真,却没想到……
时光荏苒。如今,在距离黎巴嫩万里之遥的多伦多,两位历经生死的老战友以这样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重逢。他们都还活着,都还在以自己的方式活着。
这或许,就是昔日硝烟散尽后,对彼此最好的告慰。
那位洪门高层管理人员看着会长脸上复杂而深沉的感慨,忍不住再次好奇地问:“会长,那您和这位‘老师’……当年到底是做什么的?您好像从来没跟我们详细提过您的过去。”
陈哲从遥远的回忆中收回目光,抬头望向窗外多伦多湛蓝如洗的天空,脸上露出一丝高深莫测的微笑,他并没有回头,只是轻轻地说了一句:
“你猜猜看。”
留下那位高层一脸茫然地站在原地,挠了挠头,完全摸不着头脑。
(回忆:黎巴嫩 星国维和部队营地 训练场)
炽烈的阳光无情地炙烤着大地,远处的山峦在热浪中微微扭曲。训练场上杀声震天。
“我说陈哲!你小子带出来的兵就是他妈的猛!怎么每次模拟对抗演练,我们团都栽在你手里!这仗没法打了!”一个浑身泥土、脸上画着油彩的上校团长,一边毫无形象地啃着刚刚从陈哲队伍伙食桶里捞出来的、香气四溢的红烧肉,一边郁闷地大声抱怨。
另一边,一名同样满身尘土的士官跑步来到陈哲面前,立正,敬礼,声音洪亮地报告:
“报告!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队长陈哲!此次联合防卫演练已结束,我分队成功挫败‘敌’方三次渗透突击,完成所有预设目标!请指示!”
阳光照射在陈哲汗湿的作战服上,肩章上那代表校级军官的两杠三星熠熠生辉,比他手中端着的饭菜更加耀眼,彰显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