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诸葛亮的警觉:危局降临与联盟求助-《程序带我穿越回去》

  瞿塘峡的晨雾还未散尽,白帝城的城墙就像一头苍老的巨兽,蜷缩在长江北岸的山坳里。青灰色的城砖上布满裂痕,有的地方还留着去年汉中保卫战时的箭孔,风吹过砖缝,发出 “呜呜” 的声响,像在低声呜咽。城头上,一面褪色的 “刘” 字大旗斜斜挂着,旗角被江水打湿,沉甸甸地垂着,连风都吹不展。

  守军老卒王二柱抱着长枪,靠在城垛上打盹。他的铠甲是三年前的旧物,肩甲处裂了个大口子,用麻绳草草捆着;脚上的草鞋磨得露出了脚趾,沾着江边的湿泥。昨夜他守了半宿东门,只喝了两碗稀粥,此刻脑袋昏沉沉的,梦里全是夷陵战场上的火光和惨叫。“咳…… 咳咳……” 一阵剧烈的咳嗽把他惊醒,他摸了摸怀里揣着的半块麦饼 —— 这是今日的口粮,得省着吃。

  城墙下的校场上,赵云正带着三百名士兵操练。这些士兵大多是夷陵突围出来的残部,有的断了胳膊,有的瘸了腿,却依旧握着兵器,跟着赵云的口令出枪、劈砍。赵云的银色铠甲上,那道从夷陵战场上留下的刀伤还未完全愈合,动作幅度大了,伤口就会隐隐作痛。他看着士兵们疲惫却坚定的眼神,心里像压了块石头 —— 三千人,要守这座孤城,太难了。

  “将军!探马回来了!” 一名斥候从城外疾驰而来,马身上溅满了泥浆,斥候的左臂还渗着血,显然是路上遭遇了江东的游骑。他翻身滚下马,跪在赵云面前,声音嘶哑:“将军!吕蒙亲率五万大军,从江陵出发,沿江西进,预计三日内就会抵达白帝城!”

  赵云的心猛地一沉,快步扶起斥候:“可有看清江东军的阵型?带了多少攻城器械?”

  “看清了!” 斥候喘着粗气,从怀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草图,“江东军分三路进军,中路是步兵主力,左右两路是骑兵,还拉了十几架投石机和攻城锤 —— 看样子,是要一举攻破白帝城!”

  赵云拿着草图,转身就往临时行宫赶。行宫设在白帝城的旧县衙里,原本朱红色的大门早已褪色,门板上还留着刀劈的痕迹。走进厅堂,一股浓重的药味扑面而来 —— 刘备正躺在东首的木榻上,身上盖着一件洗得发白的锦被,锦被边缘绣着的龙凤图案早已模糊。他的脸色比昨日更苍白,嘴唇干裂得渗出血丝,每一次呼吸都带着沉重的喘息,像是从肺里扯出来的一样。

  “主公,江东军的消息来了。” 赵云走到榻前,尽量放缓语气,可声音还是带着几分急促,“吕蒙率军五万,三日内便到城下,还带了投石机和攻城锤。”

  刘备的眼睛缓缓睁开,眼神浑浊得像江边的泥水。他费力地抬了抬手,赵云连忙上前握住 —— 那只手枯瘦如柴,指节泛着青白色,连握力都快没了。“五万……” 刘备的声音细若蚊蚋,还没说完就剧烈咳嗽起来,咳得身体蜷缩成一团,胸口剧烈起伏。一旁侍立的小吏连忙递上温水,刘备喝了两口,才勉强平复下来,“咱们…… 咱们还有多少粮草?”

  “粮官刚清点过,” 赵云低声道,“粮仓里只剩三千石米,还有一些野菜和干肉,按每日每人两升米算,最多撑十日。”

  刘备闭上眼睛,两行泪水顺着眼角的皱纹滑落,滴在锦被上,晕开一小片湿痕。他想起建安五年,在徐州失散时,关羽千里走单骑来找他;想起赤壁之战后,和张飞一起拿下武陵、长沙时的意气风发;更想起上个月,从麦城送来的那缕染血的青巾 —— 那是他当年亲手为关羽系上的,如今却成了兄弟的遗物。“是我…… 是我害了云长,害了翼德,害了这么多弟兄……” 他的声音带着哽咽,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就在这时,厅堂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诸葛亮披着一件青色长衫,快步走了进来。他的发髻有些散乱,眼角带着血丝,显然又是一夜没睡。手里攥着的探报被他捏得皱巴巴的,纸角都磨破了。“主公,子龙,” 诸葛亮的声音带着几分沙哑,却依旧沉稳,“刚收到汉中传来的消息 —— 曹操增兵三万,令夏侯渊猛攻阳平关,墨涵的巴蜀军主力全被牵制在汉中,根本无力东援咱们。”

  “什么?” 赵云猛地抬头,眼里满是震惊,“那…… 那咱们岂不是孤立无援了?”

  诸葛亮走到案前,将探报摊开。纸上的字迹是影卫特有的暗号,翻译过来的内容触目惊心:夏侯渊已抵达阳平关下,每日用投石机轰击关墙,吴懿的守军伤亡过半,多次请求墨涵派兵支援,可巴蜀军主力全在汉中,抽不出一兵一卒。“曹操这是故意的,” 诸葛亮指着探报上的 “牵制巴蜀” 四字,语气凝重,“他要让孙权放心攻咱们,自己坐收渔利 —— 等咱们和孙权两败俱伤,他再挥师南下,吞并荆州和巴蜀。”

  刘备躺在榻上,听着诸葛亮的话,心里最后一丝希望也破灭了。他看着厅堂里的赵云和诸葛亮,突然觉得一阵眩晕 —— 这两个跟着他最久的人,一个勇冠三军,一个足智多谋,可如今却要陪着他困死在这座孤城里。“孔明……” 刘备的声音带着几分绝望,“要不…… 你们带着士兵走吧,往成都去,投奔墨涵…… 别跟着我一起送死。”

  “主公!” 赵云猛地单膝跪地,声音带着怒意,“末将誓死追随主公!就算战死白帝城,也绝不会弃主而逃!”

  诸葛亮也走到榻前,躬身道:“主公,臣自隆中跟随主公,便立志辅佐主公兴复汉室。如今虽身陷险境,却未到山穷水尽之时 —— 白帝城地势险要,瞿塘峡一夫当关,只要咱们坚守十日,或许还有转机。”

  “转机?” 刘备苦笑一声,摇了摇头,“墨涵被牵制在汉中,曹操与孙权勾结,哪里来的转机?”

  “转机,就在墨涵身上。” 诸葛亮转身走到案前,提起笔,却发现笔杆早已干裂,他蘸了蘸墨,又顿了顿,像是在斟酌措辞,“臣已写好求援信,信中详细说明了曹孙勾结的阴谋 —— 孙权若灭了主公,下一步必攻巴蜀;曹操若拿下汉中,也会转头对付墨涵。臣要让墨涵明白,咱们与他唇亡齿寒,唯有联手,才能渡过难关。”

  他一边说,一边在纸上飞快书写。墨汁顺着笔尖流淌,在素笺上写下 “曹贼挟天子以令诸侯,孙郎贪荆州而忘唇齿”“若备亡,巴蜀危在旦夕” 等句子,每一个字都写得力透纸背。写罢,他拿起案上的一枚玉印 —— 这是当年刘备任左将军时的印信,如今成了最有力的信物,在信末盖下鲜红的印泥。

  “主公,” 诸葛亮将信递给刘备过目,“臣已备好厚礼 —— 二十匹蜀锦,五十斤巴豆,还有当年主公从蜀地得来的那柄青铜剑。这些都是墨涵当年在成都时提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