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竞争对手的阴招-《七零锦绣小农媳》

  新老团队的融合,如同一场及时雨,滋润了“锦绣”这片日益繁茂的事业森林,使其内部凝聚力空前强韧,焕发出勃勃生机。订单稳步增长,品牌声誉日隆,一切似乎都正沿着苏晚规划的蓝图稳步向前。然而,商业的江湖,从来不曾风平浪静。当一艘小船成长为引人瞩目的巨轮时,它所承受的,便不再仅仅是自然的风浪,更有来自暗礁与同类船只的觊觎与撞击。

  这股阴冷的暗流,最初是以一种看似偶然的“个人选择”方式,悄然涌向“锦绣”的堤岸。

  第一个引起苏晚注意的是技术骨干周志刚工程师的异常。这位与林长河并肩作战、攻克了无数技术难题的元老,连续几天显得有些神思恍惚,在讨论新引进的德国自动化熨烫系统调试方案时,竟然几次走神,答非所问。一次下班后,苏晚甚至看到他在厂区外的林荫道上,与一个穿着体面、干部模样、面生的中年男人低声交谈,见到苏晚的车过来,两人便迅速分开,神色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局促。

  紧接着,外贸部的后起之秀,刚刚在“快速反应订单”项目中表现出色的赵晓明,在一次与重要港商客户的谈判前夜,以“家中有急事”为由,突然提出请假三天。谈判被迫推迟,虽然最终未造成实质性损失,但这种临阵请假的行为,在他一贯严谨负责的作风衬托下,显得格外突兀。

  随后,设计部也传来了不和谐音。有员工私下向陈雪反映,看到新招聘的另一位颇有天赋的年轻设计师小王,最近下班后经常被一辆黑色的上海牌小轿车接走,行踪神秘。

  起初,这些零星的异常并未引起大规模警觉,只被当作个别人的私事处理。但苏晚凭借着她敏锐的直觉和前世在商海沉浮的经验,隐隐嗅到了一丝不寻常的危险气息。她叮嘱林长河和杨会计多加留意,但并未声张。

  直到一个星期一的清晨,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风暴,以猝不及防的方式,轰然降临。

  核心技术人员,负责全厂核心设备维护、掌握着多项工艺改良诀窍的刘志强师傅,没有像往常一样提前到岗。直到上班铃响过半小时,他的工位依然空空如也。生产副厂长孙卫国感觉不妙,派人去他宿舍寻找,也是人去楼空。只在刘志强的工具箱底层,发现了一封简短得近乎冷酷的辞职信,信上没有说明任何具体原因,只含糊地写着“因个人发展需要,另谋高就”,连基本的工作交接都未曾提及。

  几乎是与此同时,赵晓明也出现在了苏晚的办公室门口,脸上带着复杂的愧疚与决绝,正式提交了辞呈。他的理由直接了许多:“苏厂长,非常感谢您的知遇之恩。只是……省城的‘红霞’服装总厂,给了我一个外贸部副科长的职位,薪资是现在的三倍,并且承诺解决省城户口和住房。我……我实在无法拒绝。”

  “红霞服装总厂”!

  这个名字像一块冰冷的巨石,投入了苏晚的心湖,激起千层浪。这是一家历史悠久、背景深厚、规模庞大的省属国营大厂,在计划经济时代曾是本省服装行业的绝对龙头。进入改革开放时期,虽然其机制略显僵化,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其在政策、资源、品牌历史积淀上的优势,绝非“锦绣”这样的乡镇企业所能比拟。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全厂,顿时引发了巨大的震动和恐慌。

  “刘师傅走了?怎么可能!他可是咱们厂的老人了!”

  “赵晓明也走了?还是去的‘红霞’?他们这是……这是被人挖了墙角啊!”

  “我的天,‘红霞’那样的大厂,竟然来挖我们的人?”

  “他们给了三倍工资!还分房子!这……这谁顶得住啊?”

  “下一个会是谁?咱们厂会不会……”

  流言蜚语与揣测不安,如同瘟疫般在车间、办公室蔓延。一种“人心思动”的暗涌,开始冲击着刚刚稳定下来的团队士气。所有人都明白,这绝非简单的个人跳槽,而是一场有针对性的、恶意的挖角行动!竞争对手的阴招,已然亮出了锋利的獠牙。

  冲突瞬间被提升到了关乎企业核心机密与生存安全的层面。刘志强的出走,带来的直接风险是技术泄露。他不仅全面掌握着现有所有自动化设备的调试、维护和核心参数,更重要的是,许多由林长河和他共同摸索、改良的独家生产工艺——例如特殊面料的预处理技巧、能让缝线更牢固美观的独特针法参数、乃至一些应对突发质量问题的“土法”应急方案——都装在他的脑子里。一旦这些被“红霞”获取,对方完全可以凭借其强大的生产能力,快速仿制甚至优化“锦绣”的产品,后果不堪设想!

  而赵晓明的离开,虽然不涉及核心技术,但他经手过大量重要的外贸客户资料,熟悉“锦绣”的出口渠道、报价策略和客户偏好,他的离职,同样带来了商业机密外泄和客户流失的巨大风险。

  一时间,锦绣制造厂内部阴云密布,人人自危。一种被背叛的愤怒,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笼罩在每个人心头。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危机,苏晚和林长河再次展现了他们之间无需言说的默契与分工。

  苏晚作为企业的掌舵人和对外形象,毅然扛起了应对商业竞争、稳定核心大局的重任。

  她首先以最快的速度,召开了全体管理层紧急会议。会议上,她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慌乱,尽管内心已是惊涛骇浪。她的声音清晰而冷静,像定海神针,试图稳住高层的军心:

  “诸位,‘红霞’这一手,确实打了我们一个措手不及。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锦绣’强大了,强大到让曾经的行业老大都感到了威胁,不得不使用这种上不得台面的手段!”她首先将这次危机定义为竞争对手的“忌惮”,反而肯定了“锦绣”的成功,巧妙地化解了部分屈辱感。

  “但是,慌,没有用!骂,也没有用!”她目光锐利地扫过在场每一个人,“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冷静下来,积极应对!”

  她立即启动核心技术应急预案。由林长河亲自牵头,周志刚辅助,对刘志强掌握的所有关键工艺参数、设备设置进行全面的复核与记录封存,并评估可能存在的泄露风险点,准备制定应对方案。同时,对外贸客户关系进行紧急梳理和维护。她亲自拿起电话,向几个最重要的国际客户说明了情况,强调“锦绣”的团队稳定性和履约能力不受影响,展现了负责的态度,试图将赵晓明离职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最后,她严令禁止内部传播恐慌情绪,要求各部门主管负起责任,稳定下属员工心态。

  然而,她能稳住管理层,却难以完全遏制底层员工的议论和浮动的人心。就在这内部暗流涌动最剧烈的时刻,更恶毒的第二波攻击接踵而至——谣言开始如同毒蛇般,在厂区内外悄然游走、散播。

  “听说了吗?‘锦绣’的资金链快断了!银行都不肯贷款了!”

  “苏厂长和上面领导闹翻了,以后政策优惠都没了!”

  “厂子里效益不行了,这才会被‘红霞’挖走核心的人,下一个就要大规模裁员了!”

  “林副厂长因为设备问题要被追责了!”

  这些谣言真假掺半,恶毒刁钻,精准地打击着员工最敏感的神经——工作、收入、未来。它们像无形的腐蚀剂,消磨着员工的信任与忠诚。一些原本就心思活络、或者对现状略有不满的员工,开始私下打听“红霞”的招聘消息,甚至有人开始偷偷准备简历。一股离心离德的暗潮,似乎正在形成。

  就在这内忧外患、人心惶惶的关键时刻,林长河的作用,凸显无疑。他默默地承担起了稳定内部军心、调查背后黑手的重任。

  在车间里,在食堂里,在员工宿舍区,人们看到林副厂长的身影出现得比以往更加频繁。他依旧沉默寡言,但那双锐利的眼睛,却仿佛能洞察人心。他没有召开大会进行空洞的说教,而是用行动传递着力量。

  他看到有年轻工人在机器前心神不宁,便走过去,亲手示范操作要领,用那双布满老茧却稳定无比的手,纠正对方的动作,淡淡地说一句:“机器认生,心稳,它才稳。”

  他看到有老员工聚在一起窃窃私语,议论裁员传闻,便会走过去,也不打断,只是静静地听一会儿,然后平静地插一句:“厂里的订单排到了下个季度,新生产线还在调试。活,只多不少。”

  他甚至会在深夜,提着一壶热水,走进依然亮着灯的技术部办公室,给正在加班复核参数的周志刚等人倒上水,拍拍他们的肩膀,什么也不说,但那坚实的陪伴,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慰藉。

  他的沉稳,他的坚定,他那如山岳般可靠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所有谣言最有力的反击。员工们看到林副厂长依旧如常地巡视、指导、工作,那颗悬着的心,便不知不觉地落回了实处几分。大家私下议论:“林厂长还在呢,天就塌不下来!”

  与此同时,林长河那退伍军人的敏锐和他在三教九流中历练出的调查能力,也悄然发动。他没有大张旗鼓,只是通过几个信得过的、厂内厂外的老关系,不动声色地开始摸排。那辆接走设计师小王的黑色上海牌轿车;那个与周志刚私下接触的干部模样的人;刘志强和赵晓明离开前后,与哪些陌生人有过接触……一条条细微的线索,被他耐心地收集、串联起来。

  所有的迹象,最终都隐隐指向了同一个方向——省城,“红霞”服装总厂,以及其背后若隐若现的、某个与“锦绣”有过节或者单纯眼红其发展的实权人物。一场有组织、有预谋的恶性竞争,已然图穷匕见。

  就在苏晚和林长河分头稳定内外局面,并暗中调查之际,一场考验所有人忠诚与信念的风暴眼,正在酝酿形成。

  不知是谁最先发起,或许是几个深受苏晚和林长河恩情与信任的老骨干,或许是那些在新老融合中找到了归属感的年轻大学生,又或许只是被连日来的谣言和压抑气氛激起了血性的普通工人。一场自发的、无声的“表态”,开始在“锦绣”的各个角落上演。

  首先是在一车间的公告栏上。老劳模张师傅,用他那歪歪扭扭却无比坚定的字迹,贴上了一张红纸,上面写着:“我张大山,生在锦绣,长在锦绣,锦绣就是我的家!谁撵我也不走!”落款处,是他用力按下的一个鲜红指印。

  这张红纸,像一团火种,瞬间点燃了所有人压抑在心中的情感。

  紧接着,二车间、三车间、裁剪车间、仓库……几乎每一个部门的公告栏上,都贴满了类似的“决心书”、“留任声明”。有的写得文采斐然,阐述与企业共成长的决心;有的只有朴素的几个大字——“我在,锦绣在!”;更多的是密密麻麻的签名和红手印,像一片片赤诚的火焰,燃烧在白色的墙壁上。

  赵婶子带着一帮最早跟随苏晚做缝纫组的老姐妹,直接找到了苏晚的办公室,老太太们情绪激动,七嘴八舌:

  “晚丫头!你别听外面那些杀千刀的瞎嚼舌根!我们这帮老骨头,哪儿也不去!”

  “就是!没有你苏晚,我们现在还在土里刨食呢!‘红霞’给金山银山也不去!”

  “谁要是敢在这个时候当叛徒,我第一个不答应!”

  设计部的陈雪,领着部门的年轻人们,集体向苏晚递交了一份联名信,信上写道:“苏厂长,是您给了我们实现设计梦想的舞台。‘锦绣’不仅是您的事业,也是我们挥洒青春、创造价值的热土。我们坚信,‘锦绣’的未来,远比‘红霞’的过去更辉煌!我们,选择与锦绣共进退!”

  外贸部剩下的员工,在一位老业务员的带领下,也向苏晚立下军令状,保证客户关系绝不会断,订单绝不会丢!

  技术部里,周志刚红着眼眶,走到林长河面前,声音哽咽:“林厂长,我……我前些天是糊涂了!‘红霞’的人找过我,许诺了好处……但我睡不着觉啊!想起咱们一起啃硬骨头、调试新设备的日子……我……我对不起您和苏厂长!我周志刚发誓,这辈子就跟定‘锦绣’了!技术上的事,我拿命保证,绝不会出纰漏!”

  这一幕幕,汇聚成一股滚烫的、忠诚的洪流,冲刷着连日来弥漫在厂区上空的阴霾与寒意。办公室里的苏晚,看着窗外那贴满红纸的公告栏,听着门外那喧腾而真挚的表白声,一直强撑着的坚强外壳终于碎裂,滚烫的泪水夺眶而出。但这泪水,不再是委屈和焦虑,而是感动、是欣慰、是无比强大的力量源泉!

  林长河不知何时来到了她的身边,他默默地将一方干净的手帕递到苏晚手中。他看着窗外那一片赤诚的红,看着群情激昂的员工们,那向来冷硬的嘴角,也微微勾起了一抹几不可察的、温暖的弧度。

  他低沉的声音在她耳边响起,带着一种尘埃落定的沉稳:

  “人心,没散。”

  “根基,就没倒。”

  是的,竞争对手的阴招,挖走了几个人,散播了谣言,试图从内部瓦解“锦绣”。但他们算错了一点——“锦绣”不仅仅是一个赚钱的企业,它更是由苏晚和林长河的人格魅力、由全体员工共同奋斗凝结的情感与梦想共同体。这份在艰难困苦中打磨出来的忠诚与归属感,远非简单的高薪和职位所能轻易撼动。

  大部分核心员工选择留下,用最质朴也最铿锵的方式,表达了对“锦绣”的忠诚。这场危机,非但没有击垮“锦绣”,反而像一次淬火,将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锤炼得更加坚不可摧。

  然而,苏晚和林长河都清楚,战斗才刚刚开始。

  挖角和谣言只是开始,更凶狠的招数,恐怕还在后头。他们必须尽快揪出幕后黑手,做好万全准备,迎接下一轮,或许更加猛烈的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