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设计的力量-《七零锦绣小农媳》

  渠道网络的迅猛扩张,如同为“锦绣”这棵已然枝繁叶茂的大树,铺设了无数条深入市场土壤的发达根系,使其能够更高效地汲取养分,也将品牌的荫蔽覆盖到更广阔的区域。然而,苏晚深知,再强大的渠道,若没有足够吸引人的“果实”——即产品本身——作为支撑,终将是空中楼阁。当加盟店在全省各地如繁星般点亮,当统一的店面形象和专业的服务吸引了大量客流之后,最终留住顾客、并让他们心甘情愿为之付费的,终究是握在手中、穿在身上的那件衣服所承载的设计、质感与情感价值。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设计的力量,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而新招聘的设计师团队,尤其是作为核心的陈雪,开始从幕后走向台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早期,“锦绣”的设计更多是苏晚凭借前世记忆和敏锐市场嗅觉进行的“微创新”与“改良”,确保了产品的基本盘和市场接受度。但随着品牌定位的提升,尤其是专卖店体系需要更具辨识度和吸引力的产品来支撑其高端形象,这种模式已显不足。陈雪和她逐渐补充进来的设计团队,带来了系统的美学训练、更开阔的国际视野,以及对设计语言本身的深度思考。

  苏晚给予了设计部门极大的自主权和创作空间。她将设计部从技术部分离出来,成立了独立的设计中心,由陈雪担任主管。她鼓励设计师们不仅关注国际流行趋势,更要深入挖掘本土文化,从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工艺美术、甚至是古典文学和建筑中汲取灵感。

  “我们的目标,不是做第二个‘皮尔·卡丹’,也不是盲目追随巴黎、米兰的潮流。”苏晚在设计中心的第一次战略会议上,明确了方向,“我们要做的,是拥有中国灵魂、国际表达的‘锦绣’风格。要让我们的顾客,穿上‘锦绣’的衣服,不仅能感受到品质和时尚,更能感受到一种文化上的自信与归属。”

  这个定位,激发了陈雪和团队巨大的创作热情。她们不再仅仅满足于设计出“好看”、“好卖”的款式,而是开始尝试进行系列化的、主题性的创作。设计中心的墙上贴满了各种灵感图:敦煌壁画的飞天藻井、宋代瓷器的青釉色泽、苏州园林的窗棂构图、甚至是《诗经》中描绘的草木意象……

  陈雪团队呕心沥血推出的第一个文化主题系列——“墨韵”,主打中国传统水墨画的黑白灰意境和宽松写意的廓形。设计稿在内部评审时,就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生产副厂长孙卫国拿着设计图,眉头拧成了疙瘩:“这……这颜色是不是太素了?老百姓买衣服,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