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深了,院里的老枣树褪尽了最后一片叶子,枝桠嶙峋地指向湛蓝的天空。苏晚站在作坊门口,望着里面忙碌的景象,忽然意识到——从她重生后提出第一个想法,到如今这个小有规模的作坊,已经整整一年了。
“时间过得真快。”她轻声自语,心中百感交集。
林长河刚从地里回来,听见她的话,顺着她的目光望去:“一年了。”
是啊,一年了。从最初只有一台破缝纫机,到如今三台缝纫机齐鸣;从只有她一个人摸索,到如今七八个女工各司其职;从单纯的缝纫活计,到如今缝纫、腌制、养殖多业并举。
这天晚上,送走最后一位女工后,苏晚没有立即收拾作坊,而是取出了那个宝贝铁盒——里面装着这一年来所有的账本和记录。
煤油灯下,她小心翼翼地摊开账本,林长河默默地为灯添了油,坐在她身边。
“咱们来算算这一年的收成吧。”苏晚的声音带着些许激动。
她翻开第一本账册,那还是用作业本纸钉成的简陋本子,记录着最初几笔微薄的收入:
“三月:绣花枕套一对,收入一元二角;改衣服三件,收入九角...”字迹稚嫩却工整。
往后翻,记录越来越规范,收入也越来越可观:
“五月:军工厂第一批鞋交货,净收入九十九元五角;
六月:咸菜首次供货供销社,收入十七元五角;
七月:鸡蛋兔毛销售收入十五元三角;
八月:工作服订单预付款五十元...”
一页页翻过去,苏晚的声音渐渐哽咽。这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她这一年来每一个熬夜的晚上,每一滴汗水,每一次挫折与突破的见证。
林长河安静地听着,目光始终落在她身上,带着难以言喻的温柔。
最后合计出来,扣除所有成本和开支,这一年的净收入竟然达到了八百六十七元!这还不包括那些实物收益——家里囤满的粮食、新添的衣物被褥、养殖的禽畜...
“八百六十七元...”苏晚重复着这个数字,手微微发抖。在这个一个壮劳力一天挣不到一元的年代,这无疑是一笔巨款。
林长河眼中也闪过惊讶,但很快化为骄傲:“你做到的。”
“是咱们做到的。”苏晚纠正他,眼中闪着泪光,“没有你,我什么都做不成。”
最让她激动的是,这一年不仅还清了所有旧债,还有了可观的积蓄。这意味着,他们彻底摆脱了贫困,真正站稳了脚跟。
“长河哥,咱们得庆祝一下!”苏晚忽然说,“感谢这一年来所有人的支持和努力。”
林长河点头:“好,你安排。”
说干就干。第二天,苏晚就去供销社割了二斤肉,买了一堆菜,还破例买了一瓶白酒。她通知所有女工,晚上收工后都留下来吃饭。
消息传开,作坊里一片欢腾。女工们个个喜笑颜开,干活都格外起劲。
傍晚,苏晚和母亲在厨房忙碌,林长河则带着男人们在院里摆桌子板凳。很快,一桌丰盛的菜肴准备好了:红烧肉、炖鸡、炒鸡蛋、咸菜拼盘,还有白面馒头管够。
女工们陆续到齐,还自发带来了些自家种的蔬菜瓜果。院子里顿时热闹起来,孩子们追逐打闹,大人们说笑寒暄,一派喜庆景象。
苏晚端起一碗茶水(以茶代酒),站起身来说话:“今天请大家来,是想感谢这一年来大家的支持和帮助。没有你们,就没有作坊的今天。这杯敬大家!”
众人纷纷举杯,脸上都洋溢着笑容。赵婶子大声说:“该我们谢你才是!晚晚,是你带着咱们过上了好日子!”
“是啊是啊!”众人附和,“以前哪敢想一个月能挣这么多钱!”
“我家小子都能穿上新衣裳了!”
“我婆婆的药钱再也不愁了!”
听着这些朴实的话语,苏晚的眼眶湿润了。重生以来所有的努力和委屈,在这一刻都值了。
林长河默默地为她夹菜,眼中满是骄傲。苏父苏母看着女儿,更是老泪纵横。
饭后,苏晚拿出准备好的小礼物——每人一条新毛巾和一块香皂。虽然不值多少钱,但在这个年代已经是难得的礼品了。
女工们欢天喜地地接过礼物,再三道谢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送走客人,院子里安静下来。苏晚和林长河一起收拾残局,默契得仿佛已经这样生活了许多年。
月光如水,洒在整洁的院子里。两人并肩坐在枣树下,享受着难得的宁静。
“长河哥,你还记得一年前的今天吗?”苏晚轻声问。
林长河点点头:“记得。你在灯下画鞋样,很认真。”
苏晚惊讶地看着他:“那么久的事,你都记得?”
“都记得。”他的目光深邃,“你做的每件事,都记得。”
这句话让苏晚的心柔软成一汪春水。她靠在他肩上,感受着他坚实的臂膀和温暖的气息。
“明年会更好。”她轻声说,“等开了春,咱们把东厢房正式改造成腌菜坊,再招几个人,扩大生产。”
“嗯。”林长河揽住她的肩,“都听你的。”
夜风渐凉,林长河自然地脱下外衣披在她身上。苏晚裹紧带着他体温的外衣,忽然想起什么:“对了,我也有礼物给你。”
她跑回屋里,拿出一个小布包。里面是一件她亲手织的毛衣,用的是最好的羊毛线,针脚细密均匀。
“试试合不合身。”她期待地说。
林长河愣了一下,接过毛衣。煤油灯下,毛衣的颜色格外温暖,针脚精致得不像出自新手之手。
“你什么时候织的?”他问,声音有些沙哑。
“晚上你睡着后。”苏晚不好意思地说,“快试试嘛。”
林长河换上毛衣,大小正好,衬得他更加挺拔。苏晚满意地围着他转了一圈:“真好看!我的眼光果然没错!”
忽然,林长河握住她的手,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盒子:“给你。”
苏晚惊讶地打开,里面是一对银耳环,样式简单却精致,在月光下闪着柔和的光。
“这...这太贵重了!”她惊呼,“你哪来的钱?”
“卖兔子的钱。”他轻描淡写,“你
“时间过得真快。”她轻声自语,心中百感交集。
林长河刚从地里回来,听见她的话,顺着她的目光望去:“一年了。”
是啊,一年了。从最初只有一台破缝纫机,到如今三台缝纫机齐鸣;从只有她一个人摸索,到如今七八个女工各司其职;从单纯的缝纫活计,到如今缝纫、腌制、养殖多业并举。
这天晚上,送走最后一位女工后,苏晚没有立即收拾作坊,而是取出了那个宝贝铁盒——里面装着这一年来所有的账本和记录。
煤油灯下,她小心翼翼地摊开账本,林长河默默地为灯添了油,坐在她身边。
“咱们来算算这一年的收成吧。”苏晚的声音带着些许激动。
她翻开第一本账册,那还是用作业本纸钉成的简陋本子,记录着最初几笔微薄的收入:
“三月:绣花枕套一对,收入一元二角;改衣服三件,收入九角...”字迹稚嫩却工整。
往后翻,记录越来越规范,收入也越来越可观:
“五月:军工厂第一批鞋交货,净收入九十九元五角;
六月:咸菜首次供货供销社,收入十七元五角;
七月:鸡蛋兔毛销售收入十五元三角;
八月:工作服订单预付款五十元...”
一页页翻过去,苏晚的声音渐渐哽咽。这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她这一年来每一个熬夜的晚上,每一滴汗水,每一次挫折与突破的见证。
林长河安静地听着,目光始终落在她身上,带着难以言喻的温柔。
最后合计出来,扣除所有成本和开支,这一年的净收入竟然达到了八百六十七元!这还不包括那些实物收益——家里囤满的粮食、新添的衣物被褥、养殖的禽畜...
“八百六十七元...”苏晚重复着这个数字,手微微发抖。在这个一个壮劳力一天挣不到一元的年代,这无疑是一笔巨款。
林长河眼中也闪过惊讶,但很快化为骄傲:“你做到的。”
“是咱们做到的。”苏晚纠正他,眼中闪着泪光,“没有你,我什么都做不成。”
最让她激动的是,这一年不仅还清了所有旧债,还有了可观的积蓄。这意味着,他们彻底摆脱了贫困,真正站稳了脚跟。
“长河哥,咱们得庆祝一下!”苏晚忽然说,“感谢这一年来所有人的支持和努力。”
林长河点头:“好,你安排。”
说干就干。第二天,苏晚就去供销社割了二斤肉,买了一堆菜,还破例买了一瓶白酒。她通知所有女工,晚上收工后都留下来吃饭。
消息传开,作坊里一片欢腾。女工们个个喜笑颜开,干活都格外起劲。
傍晚,苏晚和母亲在厨房忙碌,林长河则带着男人们在院里摆桌子板凳。很快,一桌丰盛的菜肴准备好了:红烧肉、炖鸡、炒鸡蛋、咸菜拼盘,还有白面馒头管够。
女工们陆续到齐,还自发带来了些自家种的蔬菜瓜果。院子里顿时热闹起来,孩子们追逐打闹,大人们说笑寒暄,一派喜庆景象。
苏晚端起一碗茶水(以茶代酒),站起身来说话:“今天请大家来,是想感谢这一年来大家的支持和帮助。没有你们,就没有作坊的今天。这杯敬大家!”
众人纷纷举杯,脸上都洋溢着笑容。赵婶子大声说:“该我们谢你才是!晚晚,是你带着咱们过上了好日子!”
“是啊是啊!”众人附和,“以前哪敢想一个月能挣这么多钱!”
“我家小子都能穿上新衣裳了!”
“我婆婆的药钱再也不愁了!”
听着这些朴实的话语,苏晚的眼眶湿润了。重生以来所有的努力和委屈,在这一刻都值了。
林长河默默地为她夹菜,眼中满是骄傲。苏父苏母看着女儿,更是老泪纵横。
饭后,苏晚拿出准备好的小礼物——每人一条新毛巾和一块香皂。虽然不值多少钱,但在这个年代已经是难得的礼品了。
女工们欢天喜地地接过礼物,再三道谢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送走客人,院子里安静下来。苏晚和林长河一起收拾残局,默契得仿佛已经这样生活了许多年。
月光如水,洒在整洁的院子里。两人并肩坐在枣树下,享受着难得的宁静。
“长河哥,你还记得一年前的今天吗?”苏晚轻声问。
林长河点点头:“记得。你在灯下画鞋样,很认真。”
苏晚惊讶地看着他:“那么久的事,你都记得?”
“都记得。”他的目光深邃,“你做的每件事,都记得。”
这句话让苏晚的心柔软成一汪春水。她靠在他肩上,感受着他坚实的臂膀和温暖的气息。
“明年会更好。”她轻声说,“等开了春,咱们把东厢房正式改造成腌菜坊,再招几个人,扩大生产。”
“嗯。”林长河揽住她的肩,“都听你的。”
夜风渐凉,林长河自然地脱下外衣披在她身上。苏晚裹紧带着他体温的外衣,忽然想起什么:“对了,我也有礼物给你。”
她跑回屋里,拿出一个小布包。里面是一件她亲手织的毛衣,用的是最好的羊毛线,针脚细密均匀。
“试试合不合身。”她期待地说。
林长河愣了一下,接过毛衣。煤油灯下,毛衣的颜色格外温暖,针脚精致得不像出自新手之手。
“你什么时候织的?”他问,声音有些沙哑。
“晚上你睡着后。”苏晚不好意思地说,“快试试嘛。”
林长河换上毛衣,大小正好,衬得他更加挺拔。苏晚满意地围着他转了一圈:“真好看!我的眼光果然没错!”
忽然,林长河握住她的手,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盒子:“给你。”
苏晚惊讶地打开,里面是一对银耳环,样式简单却精致,在月光下闪着柔和的光。
“这...这太贵重了!”她惊呼,“你哪来的钱?”
“卖兔子的钱。”他轻描淡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