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后初晴,阳光照在皑皑白雪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苏晚站在院里,看着银装素裹的村庄,心中却有些发愁——连续几天的大雪,让作坊的原料运输成了问题,女工们也无法来上工。
“晚晚,在家吗?”院外传来赵婶子的声音。她踩着厚厚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走来,手里还提着个小布袋。
苏忙迎出去:“婶子怎么来了?路这么滑,多危险。”
赵婶子笑着摆手:“在家闲着也是闲着,给你送点我腌的酸菜,尝尝味道怎么样。”
这时,又有几个妇女结伴而来,都是平时关系不错的邻居。大家围着炉子坐下,喝着热茶,聊着家常,气氛温馨融洽。
李嫂看着院里整齐的鸡舍和兔笼,羡慕地说:“晚晚,你家的鸡下蛋可真勤快,我家的这几天下雪都不爱下蛋了。”
王婶也接话:“是啊,还有你腌的咸菜,味道就是不一样。我家那口子说,比供销社卖的好吃多了。”
苏晚心中一动。之前因为谣言的事,她多少有些心结,但看着这些真诚的面孔,忽然想通了——独木难成林,只有大家一起好,才是真正的好。
“其实也没什么秘诀。”她笑着说,“鸡不爱下蛋,可能是饲料太单一了。加点鱼粉或者骨粉,补充蛋白质,下蛋就勤快了。”
妇女们顿时来了兴趣:“鱼粉?骨粉?哪弄去啊?”
“鱼粉就是把小鱼晒干磨成粉,骨粉就是把骨头烧焦捣碎。”苏晚耐心解释,“都不难弄,就是费点工夫。”
她索性拿出纸笔,画起示意图:“比如骨粉,可以把吃剩的骨头收集起来,放在铁锅里小火慢烤,烤到酥脆后捣碎,拌在鸡食里就行。”
林长河不知何时也过来了,安静地站在门口听着。见苏晚需要示范,他默默去厨房取来一些骨头和铁锅,在炉子上实际操作起来。
妇女们围观的围观,记录的记录,个个认真专注。当骨粉真的制作出来时,大家都惊叹不已。
“原来这么简单!我怎么就没想到呢!”李嫂拍着大腿说。
苏晚又继续分享:“还有腌菜,关键是要控制好盐和糖的比例,再加点香料提味。比如腌黄瓜,可以加点蒜片和辣椒,这样更下饭。”
她毫无保留地讲解着各种技巧,从饲料配比到腌制方法,甚至还包括一些简单的防病知识。妇女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提出问题。
最让大家感动的是,苏晚不仅讲解,还送每人一小包特制的香料:“这是我自己配的,你们回去试试,不够再来拿。”
赵婶子感慨地说:“晚晚,你真是太大方了!这些秘诀要是别人,肯定藏着掖着。”
苏晚笑笑:“婶子说哪里话。咱们邻里邻居的,互相帮衬是应该的。大家都把日子过好了,咱们村才能越来越好。”
这时,林长河默默地又添了一壶热茶,还端来一盘新做的桃脯给大家品尝。这个细心的举动让妇女们更是赞叹不已。
“长河真是贴心,知道咱们聊累了。”
“晚晚好福气啊!”
苏晚与林长河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送走乡亲们后,院子里安静下来。苏晚忙着收拾茶具,林长河则默默地在扫地上的雪。
“长河哥,谢谢你。”苏晚忽然说,“刚才要不是你示范,我也讲不明白骨粉的做法。”
林长河停下手中的活:“你讲得很好。”
阳光照在他身上,为他镀上一层金边。苏晚注意到他的围巾有些松散,自然地走上前为他重新系好:“冷吗?”
林长河摇摇头,握住她的手:“冷的是你。”
果然,她的手指冰凉。他皱眉,将她的手包裹在自己温热的掌心中揉搓:“怎么不戴手套?”
“刚才忙着讲解,忘了。”苏晚不好意思地说。
林长河从口袋里掏出一副毛线手套——正是苏晚之前织的那副:“戴上。”
苏晚心里甜甜的,顺从地戴好手套。毛线带着他的体温,温暖直透心扉。
“长河哥,你说我这样做对吗?”她忽然问,“把技术都分享出去,会不会...”
“不会。”林长河打断她,“你做得对。”
他难得地说了一长段话:“技术藏不住。分享出去,大家记得你的好。藏着掖着,反而招人恨。”
这番话让苏晚豁然开朗。是啊,在这个讲究集体主义的年代,自私自利反而难以立足。只有互利共赢,才能长远发展。
接下来的几天,不断有村民来请教问题。有的问养殖技巧,有的问腌制方法,苏晚都耐心解答。林长河则用他灵巧的双手,帮大家改造鸡舍、制作工具。
最让人惊喜的是,几天后村里的鸡鸭果然下蛋更勤快了,家家户户的腌菜味道也提升了不少。村民们感激之余,主动送来各种农产品——一筐鸡蛋、几颗白菜、甚至还有自家做的豆腐。
“晚晚,多亏了你教的法子,我家的鸡这两天一天下一个蛋!”
“这是我按你说的方法腌的萝卜,你尝尝味道对不对?”
苏晚一一尝过,认真点评:“李嫂的盐放多了点,下次少放些;王婶的辣椒可以再炒香一点...”
这种真诚的交流,彻底化解了之前的隔阂。村民们不再用那种探究的眼神看她,而是真心实意地把她当成了致富带头人。
傍晚,苏晚和林长河一起喂鸡。夕阳的余晖洒在雪地上,映出淡淡的粉色。
“长河哥,你看。”苏晚指着鸡舍里满满的鸡蛋,“大家的日子都在变好呢。”
林长河点头,目光柔和:“是你的功劳。”
“是咱们的功劳。”苏晚纠正他,自然地挽住他的手臂,“没有你支持,我哪能做这么多。”
这时,她发现林长河的衣领处有些开线,显然是白天帮人干活时扯破了。
“别动,我给你缝缝。”她拉他在院里的石凳上坐下,取出随身带的针线包。
林长安静地坐着,任由她为自己缝补。夕阳下,她的侧脸格外柔和,眼神专注而温柔。针线在她手中灵活穿梭,很快就补好了破口。
“好了。”她低头咬断线头,一抬头正对上他深邃的目光。
两人距离很近,能感受到彼此的呼吸。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微妙的氛围,混合着雪后的清新和彼此的体温。
“晚晚。”林长河低声唤她。
“嗯?”苏晚轻声回应,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
他却只是伸手,轻轻拂去她发梢的一片雪花:“谢谢。”
这个克制的动作反而更让人心动。苏晚的脸微微发烫,低头掩饰:“谢什么,应该的。”
就在这时,几个孩子跑过来,手里捧着新下的鸡蛋:“晚晚姐,娘让送来的!”
苏晚笑着接过,抓了一把枣脯分给孩子们。孩子们欢天喜地地跑开了,银铃般的笑声在雪地里回荡。
看着孩子们远去的背影,苏晚忽然说:“长河哥,等咱们有了更大的厂房,可以招更多村民来做工,让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
林长河注视着她被夕阳镀上金边的身影,眼中满是温柔:“嗯,一定可以。”
夜幕降临,两人相携回屋。雪地上留下两排并行的脚印,紧密相依,向着家的方向延伸。
这一天的技术交流,不仅带来了实际的效益,更弥合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而在这个过程中,两颗心也靠得更近,共同期待着更美好的未来。
苏晚知道,前方的路还很长,但只要秉持着互利共赢的理念,脚踏实地走下去,就一定能让更多人过上幸福的生活。而最让她安心的是,无论未来如何,总有一个人会默默站在她身后,支持她的每一个决定。
月光照在雪地上,反射出温柔的光芒,仿佛在为这对携手同行的夫妻照亮前路。
“晚晚,在家吗?”院外传来赵婶子的声音。她踩着厚厚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走来,手里还提着个小布袋。
苏忙迎出去:“婶子怎么来了?路这么滑,多危险。”
赵婶子笑着摆手:“在家闲着也是闲着,给你送点我腌的酸菜,尝尝味道怎么样。”
这时,又有几个妇女结伴而来,都是平时关系不错的邻居。大家围着炉子坐下,喝着热茶,聊着家常,气氛温馨融洽。
李嫂看着院里整齐的鸡舍和兔笼,羡慕地说:“晚晚,你家的鸡下蛋可真勤快,我家的这几天下雪都不爱下蛋了。”
王婶也接话:“是啊,还有你腌的咸菜,味道就是不一样。我家那口子说,比供销社卖的好吃多了。”
苏晚心中一动。之前因为谣言的事,她多少有些心结,但看着这些真诚的面孔,忽然想通了——独木难成林,只有大家一起好,才是真正的好。
“其实也没什么秘诀。”她笑着说,“鸡不爱下蛋,可能是饲料太单一了。加点鱼粉或者骨粉,补充蛋白质,下蛋就勤快了。”
妇女们顿时来了兴趣:“鱼粉?骨粉?哪弄去啊?”
“鱼粉就是把小鱼晒干磨成粉,骨粉就是把骨头烧焦捣碎。”苏晚耐心解释,“都不难弄,就是费点工夫。”
她索性拿出纸笔,画起示意图:“比如骨粉,可以把吃剩的骨头收集起来,放在铁锅里小火慢烤,烤到酥脆后捣碎,拌在鸡食里就行。”
林长河不知何时也过来了,安静地站在门口听着。见苏晚需要示范,他默默去厨房取来一些骨头和铁锅,在炉子上实际操作起来。
妇女们围观的围观,记录的记录,个个认真专注。当骨粉真的制作出来时,大家都惊叹不已。
“原来这么简单!我怎么就没想到呢!”李嫂拍着大腿说。
苏晚又继续分享:“还有腌菜,关键是要控制好盐和糖的比例,再加点香料提味。比如腌黄瓜,可以加点蒜片和辣椒,这样更下饭。”
她毫无保留地讲解着各种技巧,从饲料配比到腌制方法,甚至还包括一些简单的防病知识。妇女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提出问题。
最让大家感动的是,苏晚不仅讲解,还送每人一小包特制的香料:“这是我自己配的,你们回去试试,不够再来拿。”
赵婶子感慨地说:“晚晚,你真是太大方了!这些秘诀要是别人,肯定藏着掖着。”
苏晚笑笑:“婶子说哪里话。咱们邻里邻居的,互相帮衬是应该的。大家都把日子过好了,咱们村才能越来越好。”
这时,林长河默默地又添了一壶热茶,还端来一盘新做的桃脯给大家品尝。这个细心的举动让妇女们更是赞叹不已。
“长河真是贴心,知道咱们聊累了。”
“晚晚好福气啊!”
苏晚与林长河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送走乡亲们后,院子里安静下来。苏晚忙着收拾茶具,林长河则默默地在扫地上的雪。
“长河哥,谢谢你。”苏晚忽然说,“刚才要不是你示范,我也讲不明白骨粉的做法。”
林长河停下手中的活:“你讲得很好。”
阳光照在他身上,为他镀上一层金边。苏晚注意到他的围巾有些松散,自然地走上前为他重新系好:“冷吗?”
林长河摇摇头,握住她的手:“冷的是你。”
果然,她的手指冰凉。他皱眉,将她的手包裹在自己温热的掌心中揉搓:“怎么不戴手套?”
“刚才忙着讲解,忘了。”苏晚不好意思地说。
林长河从口袋里掏出一副毛线手套——正是苏晚之前织的那副:“戴上。”
苏晚心里甜甜的,顺从地戴好手套。毛线带着他的体温,温暖直透心扉。
“长河哥,你说我这样做对吗?”她忽然问,“把技术都分享出去,会不会...”
“不会。”林长河打断她,“你做得对。”
他难得地说了一长段话:“技术藏不住。分享出去,大家记得你的好。藏着掖着,反而招人恨。”
这番话让苏晚豁然开朗。是啊,在这个讲究集体主义的年代,自私自利反而难以立足。只有互利共赢,才能长远发展。
接下来的几天,不断有村民来请教问题。有的问养殖技巧,有的问腌制方法,苏晚都耐心解答。林长河则用他灵巧的双手,帮大家改造鸡舍、制作工具。
最让人惊喜的是,几天后村里的鸡鸭果然下蛋更勤快了,家家户户的腌菜味道也提升了不少。村民们感激之余,主动送来各种农产品——一筐鸡蛋、几颗白菜、甚至还有自家做的豆腐。
“晚晚,多亏了你教的法子,我家的鸡这两天一天下一个蛋!”
“这是我按你说的方法腌的萝卜,你尝尝味道对不对?”
苏晚一一尝过,认真点评:“李嫂的盐放多了点,下次少放些;王婶的辣椒可以再炒香一点...”
这种真诚的交流,彻底化解了之前的隔阂。村民们不再用那种探究的眼神看她,而是真心实意地把她当成了致富带头人。
傍晚,苏晚和林长河一起喂鸡。夕阳的余晖洒在雪地上,映出淡淡的粉色。
“长河哥,你看。”苏晚指着鸡舍里满满的鸡蛋,“大家的日子都在变好呢。”
林长河点头,目光柔和:“是你的功劳。”
“是咱们的功劳。”苏晚纠正他,自然地挽住他的手臂,“没有你支持,我哪能做这么多。”
这时,她发现林长河的衣领处有些开线,显然是白天帮人干活时扯破了。
“别动,我给你缝缝。”她拉他在院里的石凳上坐下,取出随身带的针线包。
林长安静地坐着,任由她为自己缝补。夕阳下,她的侧脸格外柔和,眼神专注而温柔。针线在她手中灵活穿梭,很快就补好了破口。
“好了。”她低头咬断线头,一抬头正对上他深邃的目光。
两人距离很近,能感受到彼此的呼吸。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微妙的氛围,混合着雪后的清新和彼此的体温。
“晚晚。”林长河低声唤她。
“嗯?”苏晚轻声回应,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
他却只是伸手,轻轻拂去她发梢的一片雪花:“谢谢。”
这个克制的动作反而更让人心动。苏晚的脸微微发烫,低头掩饰:“谢什么,应该的。”
就在这时,几个孩子跑过来,手里捧着新下的鸡蛋:“晚晚姐,娘让送来的!”
苏晚笑着接过,抓了一把枣脯分给孩子们。孩子们欢天喜地地跑开了,银铃般的笑声在雪地里回荡。
看着孩子们远去的背影,苏晚忽然说:“长河哥,等咱们有了更大的厂房,可以招更多村民来做工,让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
林长河注视着她被夕阳镀上金边的身影,眼中满是温柔:“嗯,一定可以。”
夜幕降临,两人相携回屋。雪地上留下两排并行的脚印,紧密相依,向着家的方向延伸。
这一天的技术交流,不仅带来了实际的效益,更弥合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而在这个过程中,两颗心也靠得更近,共同期待着更美好的未来。
苏晚知道,前方的路还很长,但只要秉持着互利共赢的理念,脚踏实地走下去,就一定能让更多人过上幸福的生活。而最让她安心的是,无论未来如何,总有一个人会默默站在她身后,支持她的每一个决定。
月光照在雪地上,反射出温柔的光芒,仿佛在为这对携手同行的夫妻照亮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