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的梅雨季节来得猝不及防。连绵的阴雨让工地泥泞不堪,新厂区的改造进度一拖再拖。苏晚和林长河每天往返于招待所和厂区之间,裤脚总是沾满泥浆,身心俱疲。
长河哥,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一个雨夜,苏晚望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水发愁,招待所离厂区太远,每天来回要两个多小时。
林长河正在擦拭被雨水打湿的皮鞋,闻言抬起头:我在找房子。
找房子?苏晚愣了一下,在省城?
林长河从抽屉里拿出几张纸条,看了几处,明天带你去看看。
这个决定让苏晚既期待又忐忑。在省城安家,这意味着他们真正要在这座城市扎根了。
第二天雨停了,林长河带着苏晚去看房。第一处是个筒子楼里的单间,楼道里堆满杂物,每家每户都在门口支着煤球炉做饭。第二处稍好些,但隔壁住着个爱喝酒的工人,半夜经常吵吵嚷嚷。
直到看到第三处,苏晚的眼睛才亮起来。那是城郊一栋二层小楼里的一间屋子,虽然只有二十平米,但朝南,带个小阳台。最让人心动的是,楼下有个小院子,可以种些花草。
就是这里了。苏晚站在阳台上,望着远处的新厂区,离厂子近,走路只要十分钟。
房东是个和气的退休教师,听说他们是乡镇企业主,特意降了租金:现在政策鼓励你们这样的能人,我能支持就支持。
搬家那天,是个难得的晴天。他们的全部家当只有两个木箱和一个铺盖卷。林长河借了辆板车,一趟就拉完了。
打开新家的门,阳光正透过窗户洒进来,在水泥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空荡荡的房间里,只有一张木板床、一个旧桌子和两把椅子。
有点简陋。林长河有些歉意地说,慢慢添置。
苏晚却开心得像个小姑娘:很好啊!这是咱们在省城的第一个家!
她迫不及待地开始布置:床上铺上新买的床单,桌上摆了个玻璃瓶,插上刚从路边采的野花,墙上挂上两人的结婚照。小小的房间顿时有了生气。
安顿下来的第一个夜晚,两人躺在崭新的床单上,都有些不真实的感觉。
长河哥,你掐我一下。苏晚轻声说,我不是在做梦吧?咱们在省城有家了。
林长河握住她的手:不是梦。
窗外传来城市的喧嚣——远处工厂的汽笛声,街上自行车的铃声,还有邻居家收音机里传出的戏曲声。这些声音与村里的蛙鸣犬吠截然不同,提醒着他们身处一个全新的环境。
城市生活的新鲜感很快被现实的烦恼冲淡。首先是用水问题。村里家家都有水井,随时可以打水。而这里整栋楼共用一个水龙头,每天早上都要排队接水。
一天清晨,苏晚端着搪瓷盆去接水,正好遇上楼下的王婶。对方瞥了她一眼,不冷不热地说:新来的?接水要快些,别磨蹭。
苏晚这才发现,城里人做事都带着一种急迫的节奏,与村里的悠闲截然不同。
更不习惯的是做饭。整栋楼共用一个小厨房,每家只能在固定时间段使用。苏晚第一次生煤球炉,被烟呛得直咳嗽,还是邻居看不过去帮忙才点着。
在村里用灶台多方便。她一边咳嗽一边感慨,城里怎么这么麻烦?
林长河默默记下这些问题,第二天就买了个小煤油炉:应急用。
最让苏晚头疼的是邻里关系。在村里,家家户户都知根知底,互相串门是常事。而在这里,邻居之间保持着礼貌的距离,关起门来各过各的。
一天,苏晚做了些酱菜,想分给邻居尝尝。对门的年轻夫妇客气地收下,却在她离开后悄悄把酱菜扔进了垃圾桶。这个发现让苏晚难过了一整天。
城里人是不是看不起我们?她委屈地问林长河。
林长河拍拍她的肩:慢慢来。
尽管有诸多不适,城市生活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走路十分钟就能到供销社,商品琳琅满目;想去哪里都有公交车,不用再靠双腿走路;晚上有电灯,不用再点煤油灯看书。
最让苏晚惊喜的是,离家不远就有个图书馆。她立即办了个借书证,如饥似渴地借阅企业管理方面的书籍。
长河哥,这里书真多!她兴奋地抱着几本书回家,想学什么都有!
林长河看着她开心的样子,眼中带着笑意:
长河哥,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一个雨夜,苏晚望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水发愁,招待所离厂区太远,每天来回要两个多小时。
林长河正在擦拭被雨水打湿的皮鞋,闻言抬起头:我在找房子。
找房子?苏晚愣了一下,在省城?
林长河从抽屉里拿出几张纸条,看了几处,明天带你去看看。
这个决定让苏晚既期待又忐忑。在省城安家,这意味着他们真正要在这座城市扎根了。
第二天雨停了,林长河带着苏晚去看房。第一处是个筒子楼里的单间,楼道里堆满杂物,每家每户都在门口支着煤球炉做饭。第二处稍好些,但隔壁住着个爱喝酒的工人,半夜经常吵吵嚷嚷。
直到看到第三处,苏晚的眼睛才亮起来。那是城郊一栋二层小楼里的一间屋子,虽然只有二十平米,但朝南,带个小阳台。最让人心动的是,楼下有个小院子,可以种些花草。
就是这里了。苏晚站在阳台上,望着远处的新厂区,离厂子近,走路只要十分钟。
房东是个和气的退休教师,听说他们是乡镇企业主,特意降了租金:现在政策鼓励你们这样的能人,我能支持就支持。
搬家那天,是个难得的晴天。他们的全部家当只有两个木箱和一个铺盖卷。林长河借了辆板车,一趟就拉完了。
打开新家的门,阳光正透过窗户洒进来,在水泥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空荡荡的房间里,只有一张木板床、一个旧桌子和两把椅子。
有点简陋。林长河有些歉意地说,慢慢添置。
苏晚却开心得像个小姑娘:很好啊!这是咱们在省城的第一个家!
她迫不及待地开始布置:床上铺上新买的床单,桌上摆了个玻璃瓶,插上刚从路边采的野花,墙上挂上两人的结婚照。小小的房间顿时有了生气。
安顿下来的第一个夜晚,两人躺在崭新的床单上,都有些不真实的感觉。
长河哥,你掐我一下。苏晚轻声说,我不是在做梦吧?咱们在省城有家了。
林长河握住她的手:不是梦。
窗外传来城市的喧嚣——远处工厂的汽笛声,街上自行车的铃声,还有邻居家收音机里传出的戏曲声。这些声音与村里的蛙鸣犬吠截然不同,提醒着他们身处一个全新的环境。
城市生活的新鲜感很快被现实的烦恼冲淡。首先是用水问题。村里家家都有水井,随时可以打水。而这里整栋楼共用一个水龙头,每天早上都要排队接水。
一天清晨,苏晚端着搪瓷盆去接水,正好遇上楼下的王婶。对方瞥了她一眼,不冷不热地说:新来的?接水要快些,别磨蹭。
苏晚这才发现,城里人做事都带着一种急迫的节奏,与村里的悠闲截然不同。
更不习惯的是做饭。整栋楼共用一个小厨房,每家只能在固定时间段使用。苏晚第一次生煤球炉,被烟呛得直咳嗽,还是邻居看不过去帮忙才点着。
在村里用灶台多方便。她一边咳嗽一边感慨,城里怎么这么麻烦?
林长河默默记下这些问题,第二天就买了个小煤油炉:应急用。
最让苏晚头疼的是邻里关系。在村里,家家户户都知根知底,互相串门是常事。而在这里,邻居之间保持着礼貌的距离,关起门来各过各的。
一天,苏晚做了些酱菜,想分给邻居尝尝。对门的年轻夫妇客气地收下,却在她离开后悄悄把酱菜扔进了垃圾桶。这个发现让苏晚难过了一整天。
城里人是不是看不起我们?她委屈地问林长河。
林长河拍拍她的肩:慢慢来。
尽管有诸多不适,城市生活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走路十分钟就能到供销社,商品琳琅满目;想去哪里都有公交车,不用再靠双腿走路;晚上有电灯,不用再点煤油灯看书。
最让苏晚惊喜的是,离家不远就有个图书馆。她立即办了个借书证,如饥似渴地借阅企业管理方面的书籍。
长河哥,这里书真多!她兴奋地抱着几本书回家,想学什么都有!
林长河看着她开心的样子,眼中带着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