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寒风,像一把蘸了凉水的刷子,在省城的大街小巷来回涂抹,空气干冷刺骨。然而,与这物理意义上的寒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整个城市逐渐升温、几乎要沸腾起来的年节气氛。沿街的商铺早早挂起了红灯笼,贴上了招贴画,供销社和百货公司里人满为患,抢购年货的人流摩肩接踵,空气中混合着炒货、糖果和布匹的独特气味,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忙碌而又期盼的神情。
这股节前的热潮,也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席卷了锦绣制造厂。
“厂长!市百货又追加了五百双劳保鞋,说要赶在年二十九前上柜!”
“外贸局那边来电,说海外客户对之前那批样品非常满意,希望我们在春节后能提供更大数量的报价!”
“周边三个县的供销社联合发来订单,点名要咱们‘锦绣’牌的棉服,说是当职工年终福利!”
订单如同腊月里的雪花,纷纷扬扬,几乎要将苏晚的办公桌掩埋。这突如其来的销售井喷,一方面得益于“先进典型”称号带来的品牌效应,另一方面,也是年底各单位发放福利、百姓购置新衣的刚性需求使然。往年的小作坊体量,从未经历过如此阵仗。
车间里,刚刚稳定下来的生产秩序,再次面临着极限的压力。机器的嗡鸣声比以前更加密集、急促,工人们走路都带着小跑,裁剪、缝纫、质检、包装……每一道工序都在满负荷运转。成品仓库里,打包好的货物堆成了小山,等着货运卡车拉走,但新的半成品又以更快的速度涌进来。
“大家加把劲!保质保量,完成任务!”苏晚穿梭在车间里,嗓音因为不断的协调和鼓劲而显得有些沙哑。她看着工人们忙碌的身影,心中既为生意的红火感到欣喜,又为眼前的超负荷运转感到担忧。
然而,比订单压力更棘手的问题,随着农历小年的到来,悄然浮现——人手不足。
锦绣制造厂的工人构成,大部分是来自附近乡村的农民,以及少部分像孙卫国这样的省城待业青年。对于传统的中国农民而言,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象征着团圆和祭祀祖先,除非万不得已,否则无论如何都要在除夕前赶回家中。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的日子刚过,请假条就开始一张张递到苏晚的桌上。
“厂长,我……我得回去了,家里老人孩子都等着呢。”一位来自邻村的女工,搓着衣角,不好意思地说。
“苏厂长,俺娘捎信来,让俺最迟腊月二十八必须到家,要杀年猪了。”又一个老师傅开了口。
“晚晚,婶子知道厂里忙,可这过年……家里一堆事,你叔一个人忙不过来啊……”连赵婶子也面露难色地来找她。
人心浮动,归心似箭。这是深植于血脉中的传统,任何制度和命令在它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苏晚理解,完全理解。她何尝不想回到那个生她养她的小村庄,看看身体日渐康复的父亲,陪母亲说说贴己话,闻一闻家乡熟悉的年味儿?
她无法拒绝,也不能拒绝。只能咬着牙,一一准假,同时尽力安抚,承诺会算清工资,发放年终奖励。
到了腊月二十六,厂里还能正常上班的工人,只剩下了不到三分之一,而且大多是像孙卫国这样家在本地、或者离家极近的年轻员工。庞大的生产任务和锐减的劳动力之间,形成了一道巨大的、几乎无法跨越的鸿沟。几条生产线被迫停了下来,堆积的订单像一座沉默的大山,压在苏晚的心头。
“厂长,这样下去不行啊!”张梅还没走,看着空了一大半的车间,急得直跺脚,“这么多货交不出去,开了年,咱们的招牌可就砸了!”
苏晚何尝不知?她站在安静的车间里,听着窗外隐约传来的街市喧闹和零星的鞭炮声,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感和压力席卷而来。这是她在省城打拼的第一个春节,没有熟悉的乡土气息,没有家人的环绕,只有冰冷的机器和堆积如山的、亟待完成的工作。一丝难以言说的苦涩和思乡之情,悄然爬上心头。
傍晚,她拖着沉重的步子回到出租屋。屋内冷锅冷灶,没有丝毫过年的热气。林长河还没回来,想必是在厂里处理善后。她无力地坐在椅子上,望着窗外别家窗户里透出的温暖灯光,鼻尖一阵发酸。十八岁重生回来那个冬天的记忆,父亲病重、退婚风波、大雪中嫁给林长河……一幕幕在脑海中闪过。不过短短两三年光景,她的人生已是天翻地覆。可在这万家团圆的时刻,那份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却格外尖锐。
门“吱呀”一声被推开,林长河带着一身寒气走了进来。他看见苏晚独自坐在昏暗中,愣了一下,随即默默走到她身边,没有开灯,只是将一只宽厚温热的手掌,轻轻按在了她微颤的肩上。
“想家了?”他低声问,声音在寂静的房间里格外清晰。
苏晚没有抬头,怕他看到自己微红的眼眶,只是轻轻“嗯”了一声。
沉默了片刻,林长河的声音再次响起,沉稳而坚定:“厂里,有我。”
简单的四个字,却像定海神针,瞬间稳住了苏晚几乎要决堤的情绪。她抬起头,在朦胧的暮色中看向他坚毅的侧脸。是啊,她不是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面对何种困境,这个男人总会站在她身边。
“订单……”她哑声开口。
“我来想办法。”林长河打断她,“你先歇会儿,我去弄点吃的。”
他转身,熟练地生起煤球炉,烧水,又从带来的布包里拿出几个还冒着热气的馒头和一小碟酱菜。温暖的烟火气渐渐驱散了屋内的冷清和苏晚心头的阴霾。
第二天,腊月二十七,林长河开始了他的“应对策略”。他先是召集了所有留厂的工人,包括孙卫国等本地青年和张梅等几个尚未离开的老员工。
林长河站在前面,没有过多煽情,只是平静地陈述现状:“情况,大家都清楚。订单紧,人手少。厂子是大家的饭碗,牌子砸了,谁也没好处。”他目光扫过众人,“愿意留下来加班赶工的,我林长河记在心里。春节三天,工资按五倍算。年夜饭,厂里管,有鱼有肉。”
他没有强迫,只给出条件和承诺。孙卫国第一个站出来:“厂长,我留下!反正我家就在城里,啥时候都能聚!”
张梅也紧随其后:“我也留下!晚晚和长河待咱们不薄,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
有几个家稍远但尚未动身的工人,互相看了看,一咬牙也站了出来:“算了,晚回去两天!咱也跟着干!”
一支二十人左右的“春节突击队”就这样迅速组成。林长河重新编排了工序,将有限的人力集中在最紧急、附加值最高的订单上。他亲自上阵,操作机器、搬运货物,哪里需要就出现在哪里。他那沉默却可靠的身影,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动员力量。
苏晚也振作起精神,负责后勤保障和对外联络。她亲自去采购肉、蛋、蔬菜,确保加班期间的伙食丰盛;她逐一给重要客户打电话,解释情况,恳请宽限几日,并承诺假期一过立刻优先发货。她的真诚和厂子以往的良好信誉,赢得了大部分客户的理解。
腊月二十九,除夕。
省城的年味已经浓得化不开了。空气中弥漫着油炸食物的香气,鞭炮声此起彼伏,孩子们穿着新衣在巷子里追逐嬉闹。锦绣制造厂的车间里,却依然是另一番景象。机器还在运转,只是速度比平时慢了些,工人们埋头工作,但气氛并不压抑,反而有种同心协力的暖流在悄然涌动。
傍晚,林长河下令提前收工。他和苏晚一起,在厂区空地上支起了几张大方桌,食堂大师傅端上了精心准备的年夜饭——红烧肉、清炖鸡、糖醋鲤鱼、还有满满几大盆饺子,甚至还有几瓶白酒和汽水。
没有家人环绕,没有乡土鞭炮,但这顿特殊的年夜饭,却吃得格外热闹、暖心。工人们围坐在一起,互相敬酒夹菜,说着吉祥话,笑声不断。孙卫国带头起哄,让两位厂长讲几句。
苏晚站起身,看着眼前这一张张或许带着疲惫却充满真诚的脸庞,眼眶再次湿润了。她举起一杯汽水,声音哽咽却清晰:“谢谢!谢谢大家!谢谢你们能在今天留下来,和我们一起守着我们这个‘大家’。我苏晚,敬大家!祝我们所有人,新的一年,平安顺遂,祝我们的‘锦绣’,前程似锦!”
工人们热烈鼓掌,纷纷举杯。林长河也站了起来,他没有多话,只是举起酒杯,沉声道:“辛苦。都在酒里。”说罢,一饮而尽。动作干脆利落,却让工人们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谢意。
年夜饭后,工人们各自回家或回宿舍,等待新年的钟声。喧嚣散去,厂区恢复了寂静,只剩下门口那两盏苏晚特意挂上去的红灯笼,在寒风中散发着温暖的光晕。
苏晚和林长河没有回冰冷的出租屋,而是回到了办公室。炉子上坐着水,咕嘟咕嘟地响着。窗外,零星的烟花蹿上夜空,炸开一瞬间的绚烂,映亮了室内的陈设。
“长河哥,这是我们第一个不在家过的年。”苏晚捧着热水杯,轻声说。
“嗯。”林长河坐在她对面,擦拭着一台半自动缝纫机的核心零件——这是他过年独有的“休息”方式。
“有点想爹娘,想村里……”苏晚的声音低了下去。
林长河停下动作,抬头看她:“等忙过这阵,我陪你回去。”
他的承诺总是很简单,却从未落空。苏晚心里一暖,点了点头。她走到窗边,看着远处城市星星点点的灯火,和夜空中偶尔绽放的烟花。
“虽然没在家,但我觉得,这个年过得特别有意义。”她转过身,靠在窗台上,脸上露出了释然又坚定的笑容,“我们靠自己的力量,在省城站稳了脚跟,有了自己的事业,还有这么多愿意跟我们同甘共苦的工人。长河哥,我不怕了。”
林长河走到她身边,与她并肩望向窗外。在这个举国团圆、他们却独自坚守的除夕夜,在这个陌生又熟悉的城市里,他们的心靠得前所未有的近。
“以后,”林长河低沉的声音打破寂静,“每年都会更好。”
零点的钟声似乎从很远的地方传来,隐约而悠长。更多的烟花在城市上空绽放,将夜幕装点得五彩斑斓。
苏晚侧过头,看着林长河被窗外流光勾勒出的硬朗轮廓,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力量。这个远离故乡、充满忙碌与坚守的春节,注定将成为他们记忆中最难忘、也最珍贵的一页。它见证了他们的奋斗,他们的担当,以及他们之间那无需言说、却坚不可摧的情谊。
新的一年,在希望与挑战中,如期而至。
这股节前的热潮,也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席卷了锦绣制造厂。
“厂长!市百货又追加了五百双劳保鞋,说要赶在年二十九前上柜!”
“外贸局那边来电,说海外客户对之前那批样品非常满意,希望我们在春节后能提供更大数量的报价!”
“周边三个县的供销社联合发来订单,点名要咱们‘锦绣’牌的棉服,说是当职工年终福利!”
订单如同腊月里的雪花,纷纷扬扬,几乎要将苏晚的办公桌掩埋。这突如其来的销售井喷,一方面得益于“先进典型”称号带来的品牌效应,另一方面,也是年底各单位发放福利、百姓购置新衣的刚性需求使然。往年的小作坊体量,从未经历过如此阵仗。
车间里,刚刚稳定下来的生产秩序,再次面临着极限的压力。机器的嗡鸣声比以前更加密集、急促,工人们走路都带着小跑,裁剪、缝纫、质检、包装……每一道工序都在满负荷运转。成品仓库里,打包好的货物堆成了小山,等着货运卡车拉走,但新的半成品又以更快的速度涌进来。
“大家加把劲!保质保量,完成任务!”苏晚穿梭在车间里,嗓音因为不断的协调和鼓劲而显得有些沙哑。她看着工人们忙碌的身影,心中既为生意的红火感到欣喜,又为眼前的超负荷运转感到担忧。
然而,比订单压力更棘手的问题,随着农历小年的到来,悄然浮现——人手不足。
锦绣制造厂的工人构成,大部分是来自附近乡村的农民,以及少部分像孙卫国这样的省城待业青年。对于传统的中国农民而言,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象征着团圆和祭祀祖先,除非万不得已,否则无论如何都要在除夕前赶回家中。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的日子刚过,请假条就开始一张张递到苏晚的桌上。
“厂长,我……我得回去了,家里老人孩子都等着呢。”一位来自邻村的女工,搓着衣角,不好意思地说。
“苏厂长,俺娘捎信来,让俺最迟腊月二十八必须到家,要杀年猪了。”又一个老师傅开了口。
“晚晚,婶子知道厂里忙,可这过年……家里一堆事,你叔一个人忙不过来啊……”连赵婶子也面露难色地来找她。
人心浮动,归心似箭。这是深植于血脉中的传统,任何制度和命令在它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苏晚理解,完全理解。她何尝不想回到那个生她养她的小村庄,看看身体日渐康复的父亲,陪母亲说说贴己话,闻一闻家乡熟悉的年味儿?
她无法拒绝,也不能拒绝。只能咬着牙,一一准假,同时尽力安抚,承诺会算清工资,发放年终奖励。
到了腊月二十六,厂里还能正常上班的工人,只剩下了不到三分之一,而且大多是像孙卫国这样家在本地、或者离家极近的年轻员工。庞大的生产任务和锐减的劳动力之间,形成了一道巨大的、几乎无法跨越的鸿沟。几条生产线被迫停了下来,堆积的订单像一座沉默的大山,压在苏晚的心头。
“厂长,这样下去不行啊!”张梅还没走,看着空了一大半的车间,急得直跺脚,“这么多货交不出去,开了年,咱们的招牌可就砸了!”
苏晚何尝不知?她站在安静的车间里,听着窗外隐约传来的街市喧闹和零星的鞭炮声,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感和压力席卷而来。这是她在省城打拼的第一个春节,没有熟悉的乡土气息,没有家人的环绕,只有冰冷的机器和堆积如山的、亟待完成的工作。一丝难以言说的苦涩和思乡之情,悄然爬上心头。
傍晚,她拖着沉重的步子回到出租屋。屋内冷锅冷灶,没有丝毫过年的热气。林长河还没回来,想必是在厂里处理善后。她无力地坐在椅子上,望着窗外别家窗户里透出的温暖灯光,鼻尖一阵发酸。十八岁重生回来那个冬天的记忆,父亲病重、退婚风波、大雪中嫁给林长河……一幕幕在脑海中闪过。不过短短两三年光景,她的人生已是天翻地覆。可在这万家团圆的时刻,那份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却格外尖锐。
门“吱呀”一声被推开,林长河带着一身寒气走了进来。他看见苏晚独自坐在昏暗中,愣了一下,随即默默走到她身边,没有开灯,只是将一只宽厚温热的手掌,轻轻按在了她微颤的肩上。
“想家了?”他低声问,声音在寂静的房间里格外清晰。
苏晚没有抬头,怕他看到自己微红的眼眶,只是轻轻“嗯”了一声。
沉默了片刻,林长河的声音再次响起,沉稳而坚定:“厂里,有我。”
简单的四个字,却像定海神针,瞬间稳住了苏晚几乎要决堤的情绪。她抬起头,在朦胧的暮色中看向他坚毅的侧脸。是啊,她不是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面对何种困境,这个男人总会站在她身边。
“订单……”她哑声开口。
“我来想办法。”林长河打断她,“你先歇会儿,我去弄点吃的。”
他转身,熟练地生起煤球炉,烧水,又从带来的布包里拿出几个还冒着热气的馒头和一小碟酱菜。温暖的烟火气渐渐驱散了屋内的冷清和苏晚心头的阴霾。
第二天,腊月二十七,林长河开始了他的“应对策略”。他先是召集了所有留厂的工人,包括孙卫国等本地青年和张梅等几个尚未离开的老员工。
林长河站在前面,没有过多煽情,只是平静地陈述现状:“情况,大家都清楚。订单紧,人手少。厂子是大家的饭碗,牌子砸了,谁也没好处。”他目光扫过众人,“愿意留下来加班赶工的,我林长河记在心里。春节三天,工资按五倍算。年夜饭,厂里管,有鱼有肉。”
他没有强迫,只给出条件和承诺。孙卫国第一个站出来:“厂长,我留下!反正我家就在城里,啥时候都能聚!”
张梅也紧随其后:“我也留下!晚晚和长河待咱们不薄,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
有几个家稍远但尚未动身的工人,互相看了看,一咬牙也站了出来:“算了,晚回去两天!咱也跟着干!”
一支二十人左右的“春节突击队”就这样迅速组成。林长河重新编排了工序,将有限的人力集中在最紧急、附加值最高的订单上。他亲自上阵,操作机器、搬运货物,哪里需要就出现在哪里。他那沉默却可靠的身影,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动员力量。
苏晚也振作起精神,负责后勤保障和对外联络。她亲自去采购肉、蛋、蔬菜,确保加班期间的伙食丰盛;她逐一给重要客户打电话,解释情况,恳请宽限几日,并承诺假期一过立刻优先发货。她的真诚和厂子以往的良好信誉,赢得了大部分客户的理解。
腊月二十九,除夕。
省城的年味已经浓得化不开了。空气中弥漫着油炸食物的香气,鞭炮声此起彼伏,孩子们穿着新衣在巷子里追逐嬉闹。锦绣制造厂的车间里,却依然是另一番景象。机器还在运转,只是速度比平时慢了些,工人们埋头工作,但气氛并不压抑,反而有种同心协力的暖流在悄然涌动。
傍晚,林长河下令提前收工。他和苏晚一起,在厂区空地上支起了几张大方桌,食堂大师傅端上了精心准备的年夜饭——红烧肉、清炖鸡、糖醋鲤鱼、还有满满几大盆饺子,甚至还有几瓶白酒和汽水。
没有家人环绕,没有乡土鞭炮,但这顿特殊的年夜饭,却吃得格外热闹、暖心。工人们围坐在一起,互相敬酒夹菜,说着吉祥话,笑声不断。孙卫国带头起哄,让两位厂长讲几句。
苏晚站起身,看着眼前这一张张或许带着疲惫却充满真诚的脸庞,眼眶再次湿润了。她举起一杯汽水,声音哽咽却清晰:“谢谢!谢谢大家!谢谢你们能在今天留下来,和我们一起守着我们这个‘大家’。我苏晚,敬大家!祝我们所有人,新的一年,平安顺遂,祝我们的‘锦绣’,前程似锦!”
工人们热烈鼓掌,纷纷举杯。林长河也站了起来,他没有多话,只是举起酒杯,沉声道:“辛苦。都在酒里。”说罢,一饮而尽。动作干脆利落,却让工人们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谢意。
年夜饭后,工人们各自回家或回宿舍,等待新年的钟声。喧嚣散去,厂区恢复了寂静,只剩下门口那两盏苏晚特意挂上去的红灯笼,在寒风中散发着温暖的光晕。
苏晚和林长河没有回冰冷的出租屋,而是回到了办公室。炉子上坐着水,咕嘟咕嘟地响着。窗外,零星的烟花蹿上夜空,炸开一瞬间的绚烂,映亮了室内的陈设。
“长河哥,这是我们第一个不在家过的年。”苏晚捧着热水杯,轻声说。
“嗯。”林长河坐在她对面,擦拭着一台半自动缝纫机的核心零件——这是他过年独有的“休息”方式。
“有点想爹娘,想村里……”苏晚的声音低了下去。
林长河停下动作,抬头看她:“等忙过这阵,我陪你回去。”
他的承诺总是很简单,却从未落空。苏晚心里一暖,点了点头。她走到窗边,看着远处城市星星点点的灯火,和夜空中偶尔绽放的烟花。
“虽然没在家,但我觉得,这个年过得特别有意义。”她转过身,靠在窗台上,脸上露出了释然又坚定的笑容,“我们靠自己的力量,在省城站稳了脚跟,有了自己的事业,还有这么多愿意跟我们同甘共苦的工人。长河哥,我不怕了。”
林长河走到她身边,与她并肩望向窗外。在这个举国团圆、他们却独自坚守的除夕夜,在这个陌生又熟悉的城市里,他们的心靠得前所未有的近。
“以后,”林长河低沉的声音打破寂静,“每年都会更好。”
零点的钟声似乎从很远的地方传来,隐约而悠长。更多的烟花在城市上空绽放,将夜幕装点得五彩斑斓。
苏晚侧过头,看着林长河被窗外流光勾勒出的硬朗轮廓,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力量。这个远离故乡、充满忙碌与坚守的春节,注定将成为他们记忆中最难忘、也最珍贵的一页。它见证了他们的奋斗,他们的担当,以及他们之间那无需言说、却坚不可摧的情谊。
新的一年,在希望与挑战中,如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