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兴隆百货”出来,省城的秋风似乎更添了几分料峭,吹在脸上,带着一种陌生的、属于大城市的疏离感。林晓燕站在人来人往的街角,将那本深蓝色的笔记本紧紧按在胸前,仿佛能从那份顾知行留下的踏实触感中,汲取些许对抗挫败的力量。初战受挫的失落并未持续太久,她很快便收敛了心神,拿出那张标注详尽的地图,寻找下一个目标——“陈记土产”的方向。顾知行特意提过,这家店的老板对传统手艺有感情,这让她在微凉的秋意里,重新燃起一丝微弱的希望。
“陈记土产”坐落在一片老城区的街巷里,与“兴隆百货”所在的略显陈旧的商业区相比,这里更富有市井生活的烟火气。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光滑,两旁是些卖杂货、小吃、手工艺品的小铺面,空气里混杂着油炸食物的香气、中药铺的苦味,还有晾晒的咸鱼干特有的咸腥。陈记的店面不大,木质的招牌饱经风雨,字迹却还算清晰,门口挂着几串红辣椒和干玉米,透着一种朴拙的乡土气息。
晓燕推开那扇带着铜铃的木门,铃铛发出清脆的“叮当”声。店内光线偏暗,货架上密密麻麻地摆放着各种山货、干果、本地特色的酱菜和糕点,品类繁杂,却收拾得井井有条。一个穿着深蓝色旧中山装、头发花白、戴着老花镜的老人,正伏在柜台后的桌子上,就着一盏昏黄的台灯,用毛笔在一本泛黄的账本上记账,算盘珠子在他枯瘦的手指下发出规律的噼啪声。
听到铃声,老人抬起头,推了推滑到鼻梁的老花镜,目光透过镜片落在晓燕身上,带着几分审视,却并无“兴隆百货”赵经理那种公式化的冷漠。“姑娘,买点什么?”他的声音有些沙哑,带着本地口音。
“您好,请问是陈老板吗?”晓燕走上前,脸上带着谦和的笑容,“我是‘林记’食品厂的林晓燕,从县城来的,冒昧打扰您。”
“林记?”陈老板放下毛笔,仔细打量了她一番,眼神里掠过一丝思索,“哦……好像听人提起过,是做点心的,是吧?手艺好像还不错。”他指了指柜台前一张磨得发亮的条凳,“坐吧,姑娘。从县城过来,路可不近。”
这温和的态度,让晓燕紧绷的心弦稍稍松弛。她在条凳上坐下,将带来的样品礼盒轻轻放在柜台上。“陈老板,这是我们‘林记’的几样点心,都是老师傅手工做的,想请您尝尝,看看合不合咱们省城老主顾的口味。”
陈老板没有立刻去动那礼盒,而是先拿起旁边那本产品介绍册,慢悠悠地翻看起来。他的目光不再像赵经理那样快速扫过,而是停留在那些关于工艺、关于原料选择的文字上,手指有时还会在某一处轻轻点一点。看到李师傅现场操作的照片时,他甚至还微微点了点头。
“嗯,用料实在,老法子……现在肯这么下功夫的厂子,不多了。”他合上册子,这才动手解开礼盒上的绸带。他先拿起那块枣花酥,没有立刻吃,而是凑到鼻尖闻了闻,又对着光线看了看酥皮的层次,然后才小心地掰下一小块,送入口中,细细咀嚼。接着,他又尝了那“流金岁月”蛋黄酥,同样吃得仔细。
晓燕屏息凝神地看着他,心脏在胸腔里微微加速跳动。
良久,陈老板咽下口中的点心,拍了拍手上的碎屑,看向晓燕,眼神里多了几分认可:“枣花酥,猪油起酥,火候到位,甜而不腻,是老味道。这个蛋黄酥……有点新意,咸甜交织,酥皮也做得讲究。不错,东西是好的。”
一股暖流瞬间涌遍晓燕全身,她几乎要喜极而泣。这简单朴实的肯定,比任何华丽的夸赞都更让她觉得珍贵。“谢谢陈老板!您喜欢就好!”
“东西好,自然有人识货。”陈老板语气平和,他话锋一转,却带着几分现实的考量,“不过,姑娘,我这店小,走不了太大的量。而且,我这儿的老主顾,大多图个实惠,你这点心,用料好,手工费时,价钱怕是不便宜吧?”
晓燕的心又提了起来,她如实报出了价格,并解释道:“陈老板,我们的价格确实比市面上一些机械化生产的点心要高些,但成本都用在原料和手艺上了,利润很薄。”
陈老板沉吟了片刻,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柜台桌面,那噼啪的算盘声似乎又在他脑海中响起。“这样吧,”他抬起头,看着晓燕,“东西我先留下一些,放在店里试试看。要是卖得好,咱们再细谈。要是……反响一般,那也没办法,生意就是生意。”他没有承诺什么,却给了“林记”一个实实在在的机会。
这已经是目前能得到的最好结果了。晓燕连忙起身,由衷地道谢:“太感谢您了,陈老板!给我们这个机会!”
离开“陈记土产”时,天色已近黄昏。夕阳的余晖给老城区的青瓦白墙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晓燕走在渐次亮起灯火的巷弄里,心情与几个小时前从“兴隆百货”出来时已截然不同。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试销机会,却像在这座冰冷庞大的城市里,为她点亮了一盏微弱的、却充满温度的灯。她意识到,在省城,或许并非所有的地方都只认规模和名气,总有一些角落,依然珍视着手艺的温度和真诚的味道。
她拿出那个深蓝色的笔记本,借着最后的天光,认真地写下:“十月廿八日,傍晚,访陈记土产,陈老板。认可产品品质,允试销。需关注动销情况。”写到这里,她笔尖顿了顿,想起陈老板那句“生意就是生意”,又补充了一句:“省城市场,光有‘好酒’不够,还需找到识货的‘巷子’,以及,更具竞争力的定价或独特的价值主张。”
合上笔记本,她深深吸了一口带着食物香气和老城区特有气息的空气,感觉脚步都轻快了许多。明天,还要去见省报的那位编辑朋友,那或许会是另一个突破口。她抬起头,望向城市中心那些闪烁着霓虹的高楼,目光不再迷茫,而是充满了探索的决心。
夜色渐浓,城市的灯火次第亮起,如同繁星落地。晓燕知道,她在这座城市的闯荡,才刚刚开始。而那个在远方的人,此刻是否也在灯下,牵挂着她这趟充满未知的省城之行?这个念头悄然浮上心头,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甜,驱散了独在异乡的孤寂。
“陈记土产”坐落在一片老城区的街巷里,与“兴隆百货”所在的略显陈旧的商业区相比,这里更富有市井生活的烟火气。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光滑,两旁是些卖杂货、小吃、手工艺品的小铺面,空气里混杂着油炸食物的香气、中药铺的苦味,还有晾晒的咸鱼干特有的咸腥。陈记的店面不大,木质的招牌饱经风雨,字迹却还算清晰,门口挂着几串红辣椒和干玉米,透着一种朴拙的乡土气息。
晓燕推开那扇带着铜铃的木门,铃铛发出清脆的“叮当”声。店内光线偏暗,货架上密密麻麻地摆放着各种山货、干果、本地特色的酱菜和糕点,品类繁杂,却收拾得井井有条。一个穿着深蓝色旧中山装、头发花白、戴着老花镜的老人,正伏在柜台后的桌子上,就着一盏昏黄的台灯,用毛笔在一本泛黄的账本上记账,算盘珠子在他枯瘦的手指下发出规律的噼啪声。
听到铃声,老人抬起头,推了推滑到鼻梁的老花镜,目光透过镜片落在晓燕身上,带着几分审视,却并无“兴隆百货”赵经理那种公式化的冷漠。“姑娘,买点什么?”他的声音有些沙哑,带着本地口音。
“您好,请问是陈老板吗?”晓燕走上前,脸上带着谦和的笑容,“我是‘林记’食品厂的林晓燕,从县城来的,冒昧打扰您。”
“林记?”陈老板放下毛笔,仔细打量了她一番,眼神里掠过一丝思索,“哦……好像听人提起过,是做点心的,是吧?手艺好像还不错。”他指了指柜台前一张磨得发亮的条凳,“坐吧,姑娘。从县城过来,路可不近。”
这温和的态度,让晓燕紧绷的心弦稍稍松弛。她在条凳上坐下,将带来的样品礼盒轻轻放在柜台上。“陈老板,这是我们‘林记’的几样点心,都是老师傅手工做的,想请您尝尝,看看合不合咱们省城老主顾的口味。”
陈老板没有立刻去动那礼盒,而是先拿起旁边那本产品介绍册,慢悠悠地翻看起来。他的目光不再像赵经理那样快速扫过,而是停留在那些关于工艺、关于原料选择的文字上,手指有时还会在某一处轻轻点一点。看到李师傅现场操作的照片时,他甚至还微微点了点头。
“嗯,用料实在,老法子……现在肯这么下功夫的厂子,不多了。”他合上册子,这才动手解开礼盒上的绸带。他先拿起那块枣花酥,没有立刻吃,而是凑到鼻尖闻了闻,又对着光线看了看酥皮的层次,然后才小心地掰下一小块,送入口中,细细咀嚼。接着,他又尝了那“流金岁月”蛋黄酥,同样吃得仔细。
晓燕屏息凝神地看着他,心脏在胸腔里微微加速跳动。
良久,陈老板咽下口中的点心,拍了拍手上的碎屑,看向晓燕,眼神里多了几分认可:“枣花酥,猪油起酥,火候到位,甜而不腻,是老味道。这个蛋黄酥……有点新意,咸甜交织,酥皮也做得讲究。不错,东西是好的。”
一股暖流瞬间涌遍晓燕全身,她几乎要喜极而泣。这简单朴实的肯定,比任何华丽的夸赞都更让她觉得珍贵。“谢谢陈老板!您喜欢就好!”
“东西好,自然有人识货。”陈老板语气平和,他话锋一转,却带着几分现实的考量,“不过,姑娘,我这店小,走不了太大的量。而且,我这儿的老主顾,大多图个实惠,你这点心,用料好,手工费时,价钱怕是不便宜吧?”
晓燕的心又提了起来,她如实报出了价格,并解释道:“陈老板,我们的价格确实比市面上一些机械化生产的点心要高些,但成本都用在原料和手艺上了,利润很薄。”
陈老板沉吟了片刻,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柜台桌面,那噼啪的算盘声似乎又在他脑海中响起。“这样吧,”他抬起头,看着晓燕,“东西我先留下一些,放在店里试试看。要是卖得好,咱们再细谈。要是……反响一般,那也没办法,生意就是生意。”他没有承诺什么,却给了“林记”一个实实在在的机会。
这已经是目前能得到的最好结果了。晓燕连忙起身,由衷地道谢:“太感谢您了,陈老板!给我们这个机会!”
离开“陈记土产”时,天色已近黄昏。夕阳的余晖给老城区的青瓦白墙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晓燕走在渐次亮起灯火的巷弄里,心情与几个小时前从“兴隆百货”出来时已截然不同。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试销机会,却像在这座冰冷庞大的城市里,为她点亮了一盏微弱的、却充满温度的灯。她意识到,在省城,或许并非所有的地方都只认规模和名气,总有一些角落,依然珍视着手艺的温度和真诚的味道。
她拿出那个深蓝色的笔记本,借着最后的天光,认真地写下:“十月廿八日,傍晚,访陈记土产,陈老板。认可产品品质,允试销。需关注动销情况。”写到这里,她笔尖顿了顿,想起陈老板那句“生意就是生意”,又补充了一句:“省城市场,光有‘好酒’不够,还需找到识货的‘巷子’,以及,更具竞争力的定价或独特的价值主张。”
合上笔记本,她深深吸了一口带着食物香气和老城区特有气息的空气,感觉脚步都轻快了许多。明天,还要去见省报的那位编辑朋友,那或许会是另一个突破口。她抬起头,望向城市中心那些闪烁着霓虹的高楼,目光不再迷茫,而是充满了探索的决心。
夜色渐浓,城市的灯火次第亮起,如同繁星落地。晓燕知道,她在这座城市的闯荡,才刚刚开始。而那个在远方的人,此刻是否也在灯下,牵挂着她这趟充满未知的省城之行?这个念头悄然浮上心头,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甜,驱散了独在异乡的孤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