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年关里的新气象-《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

  扶持基金那笔款子,像一股活水,注入了“林记”近乎干涸的脉络里,虽未能立刻让它恢复往日的红火气血,却实实在在地,把那口悬在喉咙眼儿的气,给续上了。账面上有了钱,心里头便有了底。晓燕没敢大手大脚,精打细算着,先把那笔到期的信用社贷款连本带利还了个干净,卸下了最大的一块心病。剩下的,一部分用于支付拖欠的原料款,一部分留作年后生产的流动资金,还有一小部分,她咬咬牙,给每个工人都包了个红封,钱不多,是个心意,更是份宣告——“林记”,还没倒,也倒不了!

  年关跟前,厂子里反倒比往年冷清时节多了几分忙碌的热乎气儿。不是忙着生产,是忙着“拾掇”。晓燕发了话,趁着年下,把厂子里里外外,彻底清扫整顿一遍。车间里的机器,该检修的检修,该上油的上油;仓库里的积压,品相好的重新整理包装,略有瑕疵的,或是内部处理,或是降价销往更偏远的乡镇,总归要把库房腾挪清爽;那本被研究所批驳得“体无完肤”的“生产工艺规范”,沈技术员也憋着一股劲儿,对照着鲁工留下的笔记和研究所那些尖锐的问题,一条一条地重新琢磨,修改,补充数据,力求把那“主观”的描述,往“客观”的尺子上靠。

  李师傅依旧是车间里的定海神针。他不参与那些条条框框的修订,只带着几个没回家的老伙计,默默地擦拭保养那些跟了他大半辈子的家伙什儿。吊炉里的灰掏得干干净净,砖缝都用细泥重新抹过;和面的大缸小盆,刷洗得能照见人影;连那杆用了多年、木质都已泛着油润光泽的小秤,他也取下来,用软布细细地擦拭着秤杆和秤砣。他的动作慢条斯理,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郑重,仿佛在擦拭的不是工具,而是“林记”这门手艺的魂儿。

  偶尔,他会停下手中的活计,抬起眼,看着沈技术员和几个年轻人在车间一角,围着图纸和本子,争得面红耳赤,嘴里吐露着那些他半懂不懂的“参数”、“指标”。他的眉头会微微蹙起,眼神里掠过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像是看着一群在自己熟悉的田地里,用陌生工具挖掘的陌生人。但他什么也没说,只低下头,继续擦拭着他的老伙计。

  腊月三十,除夕。厂子里放了假,只剩下晓燕、李师傅、沈技术员和库管老赵几个家在外地的,还留在厂里。晓燕张罗着,在食堂里支起了大锅,炖了肉,蒸了馍,还特意开了一坛子厂里自酿的、度数不高的米酒。

  夜幕降临,县城里零零星星响起了鞭炮声。食堂里,灯火通明,肉香和酒气混在一起,驱散了冬夜的寒意。几个人围坐在一张大圆桌旁,虽不及往年人多热闹,却也别有一番劫后余生的温馨。

  晓燕端起酒杯,站起身:“李大爷,沈工,老赵,还有俺,咱这几个‘林记’的守岁人,碰一个!敬咱这不容易的一年,也敬咱往后,更好的光景!”

  李师傅没说话,只默默端起酒杯,一饮而尽。那辛辣的液体划过喉咙,让他布满皱纹的脸微微抽搐了一下。沈技术员则显得有些兴奋,话也多了起来:“晓燕说得对!等过了年,资金到位,咱们就跟研究所正式谈合作!把咱的‘规范’再完善,把新技术引进来!到时候,咱‘林记’的点心,肯定能更上一层楼!”

  他憧憬着未来,眼睛里闪着光,仿佛已经看到了“林记”在科学的指引下脱胎换骨的景象。

  李师傅听着,依旧沉默,只伸出筷子,夹了一大块炖得烂糊的肉,放进嘴里,慢慢地嚼着。那肉香,是熟悉的,实在的。

  老赵呷了一口酒,咂咂嘴,感叹道:“今年这年关,过得是真悬乎。要不是那笔扶持款子,咱这会儿,还不知道在哪儿喝西北风呢!”

  这话,说到了几人心坎上。一时间,桌上安静下来,只听得见外面隐约的鞭炮声,和锅里汤汁翻滚的咕嘟声。

  晓燕放下酒杯,看着跳跃的灯火,缓缓说道:“钱是救急了,可往后的路,还得靠咱自个儿一步步走。俺寻思着,过了年,有几桩事,得抓紧办。”

  几人都抬起头看着她。

  “头一桩,还是跟研究所合作的事。沈工,你那规划和新版的‘规范’,得尽快弄扎实了,咱再去一趟,底气也足些。”

  沈技术员连忙点头:“你放心,我加班加点也把它弄出来!”

  “第二桩,省城那铺子,不能光靠着年节这点生意。得想法子,让它常年立住。俺想着,等开了春,看看能不能在铺子旁边,再支个小摊儿,卖点现烤的、热乎的寻常点心,吸引住街坊。”

  “第三桩,”晓燕的目光转向李师傅,“咱厂子里,这老手艺的传承,不能断。李大爷,等开了年,还得请您多费心,带几个肯钻的年轻人,把这和面、看火的核心手艺,实实在在地传下去。光有规矩条文,没有这手上的真功夫,不成。”

  李师傅听着,混浊的老眼在灯光下闪动了一下,他没看晓燕,只盯着自己面前那杯酒,半晌,才瓮声瓮气地应了一句:“嗯。”

  这声“嗯”,不像以往那般带着抵触和无奈,倒像是应承下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守岁到半夜,外面的鞭炮声渐渐密集起来,新的一年到了。晓燕几人走出食堂,站在厂院当中。清冷的空气里弥漫着硝烟的味道,县城上空,偶尔有零星的烟花炸开,短暂地照亮一片夜空。

  老槐树光秃秃的枝桠在寒风中轻轻摇曳,像是在默默注视着脚下这片刚刚经历风雨、正孕育着新生的土地。

  晓燕深深吸了一口带着寒意和年味儿的空气,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期盼,也清楚前路的艰辛。资金的压力暂时缓解,可“德盛斋”的排挤,黄永发的虎视眈眈,研究所那高耸的门槛,还有内部新老观念的磨合,哪一样,都不是容易迈过去的坎。

  但此刻,站在这年关的节点上,听着远近传来的、象征辞旧迎新的爆竹声,她只觉得浑身都充满了力量。

  这新的一年,“林记”定要换个新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