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朝议西厂,圣意终定-《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

  《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第 100 章:朝议西厂,圣意终定

  朱厚照决定赋予谷大用重启并掌管西厂之权的消息,如同巨石投入平静湖面,瞬间在朝堂上激起千层浪。内阁首辅李东阳,联合谢迁、刘健等一众内阁大臣,率领百官联名上奏,坚决反对西厂重开。

  这天早朝,气氛格外凝重。李东阳率先出列,手持奏章,神色肃穆,语气沉重地说道:“陛下,西厂此前设立,虽初衷为监察百官、维护朝纲,但其行事多有跋扈,滥用职权,屡兴大狱,致使朝堂人人自危,百官侧目。昔日汪直掌西厂,缇骑四出,罗织罪名,无辜之人惨遭迫害,朝纲大乱。如今四海升平,朝局稳定,实无重开西厂之必要。若重开西厂,恐又将陷入往日纷争混乱,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

  谢迁紧接着出列,躬身行礼,言辞恳切地说道:“陛下,西厂设立之时,特务横行,冤假错案频发,严重扰乱朝纲。那些被西厂构陷的官员,不乏忠良之士,他们或被罢官免职,或身陷囹圄,使得朝廷元气大伤。如今我大明正稳步发展,应致力于休养生息,轻徭薄赋,若此时重开西厂,恐寒了天下臣民之心,望陛下三思。”

  刘健也上前一步,神色忧虑地说道:“陛下,东厂与锦衣卫已然承担起监察缉捕之责,且在陛下圣明领导下,各司其职,运行良好。此时再开西厂,机构重叠,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更易引发权力倾轧,祸起萧墙,实非明智之举。过多的监察机构相互掣肘,反而会降低朝廷办事效率,不利于国家政务的推行。”

  百官纷纷附和,一时间,朝堂上反对之声此起彼伏。朱厚照坐在龙椅之上,眉头紧锁,听着群臣的谏言,心中也陷入了两难的沉思。他深知群臣所言并非无的放矢,西厂过往劣迹斑斑,可他又觉得刘瑾等人忠心耿耿,或许能将西厂管理得当,为自己所用。

  退朝之后,朱厚照思虑良久,决定传召陆砚昭进宫,听听他的看法。陆砚昭匆匆入宫,来到御书房,见朱厚照正对着奏章愁眉不展。

  陆砚昭行礼后,朱厚照示意他起身,说道:“陆爱卿,如今朝堂上下皆反对重开西厂,朕一时也没了主意,你向来见识不凡,且说说你的看法。”

  陆砚昭思索片刻,上前一步,恭敬地说道:“陛下,臣以为目前朝局稳定,东厂与锦衣卫协同维持治安与监察百官,已能满足朝廷所需。若重开西厂,一来,易使权力分散且失衡,引发各机构之间争权夺利,不利于朝廷内部团结。西厂若与东厂、锦衣卫三足鼎立,权力制衡难以把握,稍有不慎便会引发内斗,危及朝廷稳定。二来,西厂往日行事风格过于激进,虽能迅速查办一些案件,但手段残酷,易造成冤假错案,损害朝廷公信力。百姓与官员对西厂畏惧多于信任,这对陛下的圣德与朝廷形象皆有损害。三来,设立西厂需耗费大量钱粮,增加百姓负担。如今当务之急,是让百姓安居乐业,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所以,目前实无重开西厂之必要。”

  朱厚照微微点头,示意陆砚昭继续说下去。陆砚昭见状,深吸一口气,接着说道:“陛下,臣还有一建议,与其耗费资源重开西厂,不如开海通商。我大明沿海地区,渔业、手工业发达,海外对我大明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货物需求极大。若能开海,不仅可促进沿海经济繁荣,吸引各国商船往来,还能通过设立市舶司,对进出口货物征收关税,大大增加朝廷税收。如此一来,朝廷有了充足的财力,便能更好地发展军事、民生,增强国力。”

  朱厚照听着陆砚昭的分析与建议,眼中渐渐露出思索之色,缓缓点头,心中已有了决断。

  次日早朝,朱厚照面色凝重地坐在龙椅上,扫视群臣后说道:“昨日众卿对重开西厂一事所奏,朕已深思熟虑。陆爱卿与诸位大臣所言有理,如今朝局稳定,朕决定暂不重开西厂。但朕也希望各级官员能恪尽职守,不可因无西厂监察便有所懈怠。”

  众大臣纷纷跪地谢恩:“陛下圣明!”

  朱厚照接着说道:“此外,陆爱卿所提开海通商之建议,朕认为颇具可行性。朕命户部、礼部、工部等相关部门,会同沿海督抚,共同商讨开海事宜,务必制定出详细可行的方案,既保证朝廷税收,又能促进沿海地区繁荣稳定。”

  群臣再次领命。

  后宫之中,刘瑾等人听闻朱厚照决定不开西厂的消息,心中虽有不甘,但也只能顺势作罢。刘瑾召集马永成、谷大用等人,低声说道:“诸位稍安勿躁,陛下新登基没多久,若改革太多,确实易引发朝堂动荡。我们此时不可操之过急,先伺候好陛下,等待时机。只要陛下信任我们,何愁没有机会?”

  众人听后,皆觉得有理,纷纷点头表示赞同,暂时熄灭了心中的欲望,表面上继续兢兢业业地伺候正德皇帝,暗地里却仍在窥探着时机,图谋着更大的权力。而朱厚照则希望通过此举,既能安抚群臣,又能通过开海通商等举措,为大明开辟新的发展道路,实现自己心中的宏图大业。只是,朝堂之上的暗流涌动,又岂是他一时能够完全掌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