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边尘复起?圣意亲征-《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

  《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第 241 章:边尘复起?圣意亲征

  正德十二年(1517 年)?春

  京城的春风裹挟着暖意,拂过太和殿的朱红廊柱,阶下百官身着朝服,神色肃然 —— 自正德八年冬至今,已近四载时光,这四年间,大明如被春风拂过的沃土,悄然焕发出新的生机。

  四年前宣府大捷后,陆砚昭率枭龙卫返回京城,便在朱厚照与内阁的全力支持下推行军制改革:先是从枭龙卫中选拔千余名精通火器战术、战场指挥的高阶军士与将领,分批输送至五军营、神机营及宣府、大同等边军,将 “梯次射击”“步炮协同” 等战术传遍全军;又在营中设立 “演武学堂”,分设将官科、军士科与卒伍科 —— 将官科教授兵法谋略与战场调度,军士科专攻火器操作与小队协同,卒伍科强化体能与基础格斗,四年间已培养出三千余名合格将士,成为大明军队的 “骨干摇篮”。

  经济上,朱厚照采纳陆砚昭提出的 “农商共济” 之策:在北方边疆推行 “军屯减赋”,鼓励边军士兵开垦荒地,收获粮食除自用外,多余部分由官府平价收购,既充实军粮,又减轻士兵负担;在江南地区疏通漕运,增设通商口岸,规范盐铁专营,降低商户赋税,短短四年,国库盈余从五十万两增至一百八十万两,粮仓储粮足以支撑三年军需,百姓安居乐业,商旅往来不绝。

  后宫之中亦是喜事连连:正德九年秋,沈皇后诞下皇子朱载基,封为皇太子;正德十年春,陆明瑶(陆砚昭之妹,后入宫封为贤妃)诞下皇子朱载墭;同年冬,贤嫔李氏诞下公主朱秀荣;正德十一年夏,淑妃张氏再诞公主朱秀宁。皇子公主接连降生,不仅让朱厚照龙颜大悦,更让朝堂上下对大明的未来多了几分安定与期待。

  然而这份安宁,却被瓦剌的马蹄声再次打破。

  太和殿内,朱厚照身着龙袍端坐龙椅,案上摊着一份染了墨渍的边报,语气凝重:“宣府八百里加急奏报,瓦剌也先吞并周边三部落,集结两万骑兵,半月内连破大同、应州边境两座县城,劫掠百姓数千人,边军虽奋力抵抗,却因敌军机动性太强,始终难以重创 —— 诸位臣工,可有退敌之策?”

  百官低声议论片刻,内阁首辅杨廷和率先出列躬身:“陛下,也先自三年前夺权后,招兵买马,势力日渐壮大,此次来犯蓄谋已久。臣以为,当以稳为主:命定远公陆砚昭率枭龙卫出征,再调大同、宣府边军协同,集中兵力守住应州要隘,待敌军粮尽,再伺机反击。”

  “杨首辅此言过于保守!” 兵部尚书王琼立刻反驳,“也先骑兵来去如风,若只守不攻,只会让他肆意劫掠,损耗我大明国力!依臣之见,当派精锐轻骑袭扰其粮道,再以枭龙卫火器优势正面牵制,双管齐下,方能击退敌军!”

  两人各执一词,朝堂上顿时分成两派,争论不休。朱厚照听得眉头紧锁,猛地拍了下龙椅扶手:“够了!朕登基十二年,瓦剌从脱欢到也先,屡次犯边,杀我百姓、夺我粮草,岂能一味退让?朕意已决 —— 御驾亲征!率枭龙卫与边军,亲赴应州,亲手让也先知道,我大明的山河,不是他能随意践踏的!”

  此言一出,朝堂瞬间寂静。杨廷和急忙上前半步,声音带着急切:“陛下万万不可!龙体安危关乎天下社稷,岂能亲赴险地?臣等愿领兵出征,定不辱使命,为陛下平定边患!”

  就在此时,陆砚昭从武将队列中走出,单膝跪地,语气恳切:“陛下,臣斗胆进言 —— 御驾亲征万万不可!应州地处边境,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敌军多为骑兵,擅长突袭,陛下若亲往,臣需分兵护驾,反而会分散作战兵力;且朝中需陛下坐镇,方能稳定民心、调度物资,若陛下离京,恐生变数。臣愿领枭龙卫两万将士,再加边军支援,定能击退也先,将捷报送回京城,不负陛下所托!”

  朱厚照看着陆砚昭,眼中闪过一丝犹豫 —— 他知道陆砚昭所言句句在理,可多年来对边患的愤懑、对亲临战场的渴望,让他不愿轻易放弃。他沉默片刻,摇了摇头:“陆爱卿,朕知你顾虑深远,可也先屡屡挑衅,朕若只在京城坐等捷报,何以面对边境受苦的百姓?何以彰显大明天威?此次亲征,朕意已决,你无需再劝!”

  陆砚昭还想再劝,朱厚照却抬手打断他:“朕知道你担心朕的安危,此次亲征,朕只在后方观战,不插手具体指挥,所有军务全由你决断 —— 如此安排,你总该放心了吧?”

  见朱厚照态度坚决,毫无转圜余地,陆砚昭知道再劝无益,只能俯身叩首:“臣遵旨!定竭尽所能,护陛下周全,荡平边患!”

  朱厚照见状,脸色稍缓,沉声道:“朕命你为御驾亲征总兵官,统领枭龙卫两万将士,节制大同、宣府边军,即刻筹备出征事宜!十日之内,务必完成武器检修、粮草调配、兵力集结,随朕启程!”

  “臣遵旨!定不负陛下信任,不负大明山河!” 陆砚昭高声领命,声音铿锵有力 —— 他早已知也先野心,这四年厉兵秣马,便是为了今日与之一决高下,如今虽多了护驾的重任,却也更添了必胜的决心。

  散朝后?枭龙卫中军帐

  陆砚昭刚返回营中,便让人传五营营将、装备后勤部部长赵小匠议事。帐内正中挂着应州地形图,案上堆满火器清单与边军兵力报表,气氛紧张而有序。

  “陛下决意亲征,十日之内必须做好万全准备,不容有失。” 陆砚昭手指落在地形图上的应州城位置,目光扫过众人,“李颖,你率前营将士即刻清点全军火器:连发八铳需拆解检查枪管,神威炮要更换新研发的冷锻炮管,火帽、弹药按三倍战损备足,明日午时前给我清单 —— 尤其要多备些护具,陛下观战的营帐需设在安全地带,周边要布三重防线。”

  “末将领命!定把护具与防线事宜优先安排!” 前营营将李颖躬身应下,转身快步离去。

  “周正,你带中营与后勤部运输队,去户部领取粮草 —— 按两万将士加陛下随行人员三个月用量准备,优先挑选耐储存的干粮与腌肉;再与沿途驿站对接,预留替换马匹与饮水,每五十里设一个补给点,确保行军途中万无一失。” 陆砚昭又看向中营营将周正,特意加重了 “万无一失” 四字。

  周正领命后,陆砚昭的目光落在赵小匠身上:“赵部长,工坊里的‘一窝蜂’火箭进展如何?能否赶在出征前装备部队?”

  赵小匠上前一步,脸上带着自信:“回公爷,‘一窝蜂’火箭已试射成功,一具发射架一次可发射三十支火箭,射程三百步,落地后能引燃周边草木,对骑兵集群杀伤力极强。工坊现有两百具发射架,只要军器监能及时供应硫磺、硝石与箭杆,十日之内可赶制五百具,足够装备先锋营!”

  “好!” 陆砚昭点头,“你即刻去军器监对接物料,优先保障‘一窝蜂’火箭生产;另外,让工匠们赶制一批轻便铁盾,盾面加衬牛皮,抵御瓦剌弓箭的同时,也方便士兵携带 —— 瓦剌骑兵善射,陛下观战区域的盾牌要加厚两倍,绝不能出半点差错。”

  “属下明白!这就去安排!” 赵小匠躬身退下。

  恰在此时,帐外传来通报声:“锦衣卫都指挥使王大人求见!”

  陆砚昭抬手道:“请他进来。”

  片刻后,王勇身着绣春刀制式官服,大步走进帐内,与陆砚昭对视一眼,各自颔首 —— 两人虽分属枭龙卫与锦衣卫两大系统,却因多次协同处理要务,早已形成对等协作的默契。

  “定远公,刚从东厂那边得讯,内阁几位反对亲征的老臣,正联络礼部、吏部官员商议‘死谏’,怕是要在出征前拦驾陈情,延误筹备进度。” 王勇直言不讳,语气平和却带着分量,“此事关乎亲征大局,我特来与你商议处置之法。”

  陆砚昭指尖轻叩案几,沉声道:“这些老臣是顾及圣驾安危,并无歹心,不宜强硬处置。王指挥使可派锦衣卫暗地传话,就说陛下亲征心意已决,且所有军务由我统筹调度,定会布好护驾防线,保圣驾万无一失,让他们安心在京辅佐太子监国即可 —— 若仍有人执意要闹,再联名奏请陛下定夺,不必我们越权处理。”

  “此法周全,既顾全了老臣颜面,又能稳住局面。” 王勇点头认同,话锋一转又道,“另有一事需知会你:锦衣卫江西千户所传回密报,宁王朱宸濠近期动作频繁,不仅以‘防匪’为名在南昌囤积粮草、打造兵器,还派人去九江联络水匪,似在打探船只调度的门路;更可疑的是,他派往京城的幕僚,近日常以拜访故友为名,接触前刘瑾旧部,怕是想拉拢余党为己所用。如今你要率军出征,京城与江西的动静需多留个心眼。”

  “宁王野心早有显露,只是眼下亲征事急,实在分身乏术。” 陆砚昭眉头微蹙,思索片刻后道,“我意:你命江西千户所加派密探,紧盯宁王的粮库、兵工坊动向,一旦发现他私调兵力或运送兵器,即刻快马奏报;九江水匪之事,可令江南锦衣卫就近围剿,断了他的水上助力。至于圣驾护驾,还需借锦衣卫之力 —— 能否从北镇抚司调两百名精通格斗与暗防的精锐,与枭龙卫护驾营协同布防?”

  “这是分内之事,无需多言。” 王勇爽快应下,“北镇抚司有一批常年负责宫禁护卫的好手,我今日便让人筛选集结,明日一早让他们入枭龙卫营磨合战术,确保护驾环节无缝衔接。”

  “有劳王指挥使。” 陆砚昭颔首致谢。

  王勇摆了摆手:“都是为大明镇守,不必客套。若锦衣卫再得其他密报,我会即刻让人通报你营中;你这边若有需锦衣卫配合的地方,也尽管派人传话。” 说罢,便起身告辞,行事干练利落。

  黄昏?枭龙卫内院

  帐门被轻轻推开,春桃端着一杯热茶走进来,看着陆砚昭专注查看地形图的身影,轻声道:“老爷,您从朝堂回来就没歇过,喝杯茶暖暖身子吧。演武学堂的教官刚送来消息,将官科的学员已完成应州战场的战术推演,要不要让他们过来当面汇报?”

  陆砚昭接过热茶,暖意顺着喉咙蔓延至四肢,他揉了揉眉心,眼中露出一丝疲惫,却很快被坚定取代:“让他们明日辰时过来 —— 此次亲征,正好带演武学堂五十名优秀学员随行,让他们在战场上实地观摩调度,也能多些人手协助整理军情。对了,替我收拾几件换洗衣物,把演武学堂编印的《火器战术详解》与那本《孙子兵法》带上,路上也能再琢磨琢磨应对瓦剌骑兵的战术;还有,陛下畏寒,把他常用的银质暖炉与狐裘软垫也备好,边境夜里风大,别让陛下着凉。”

  春桃点头应下,眼中虽藏着担忧,却也知道此时唯有把后勤琐事打理妥当,才能让他专心筹备军务。她放下茶杯,轻声道:“老爷放心,营里的事我会盯紧,演武学堂与后勤部那边也会反复核查物资清单,定不让您分心。我已让人炖了参汤,等会儿给您送来。”

  陆砚昭嗯了一声,目光重新落回地形图上 —— 十日之后,便是与也先决战之时,这一战,既要在应州战场击退瓦剌铁骑,又要护住御驾安全,还要提防京城与江西的暗流涌动,容不得半分差错。帐外,演武学堂传来整齐的呐喊声,工坊的锻造声与马蹄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曲激昂的战歌,预示着一场硬仗即将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