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第 246 章:叛王受审?新政初启
正德十二年(1517 年)?秋
京城锦衣卫诏狱的刑讯室内,阴冷潮湿。宁王朱宸濠被铁链锁在刑架上,囚服沾满血污,曾经的嚣张气焰早已被消磨殆尽,只剩下浓重的喘息。陆砚昭与王勇并肩站在他面前,案上摊着厚厚的供词与证据,烛火摇曳,映照着两人凝重的神色。
“朱宸濠,你勾结瓦剌、私造兵器、聚众谋反,桩桩件件皆有证据,如今还有何话可说?” 陆砚昭声音冰冷,手中的绣春刀在烛光下泛着冷光。案上的供词上,清晰地记录着宁王如何联络前刘瑾旧部、如何贿赂地方官员、如何策划伏击圣驾的细节,每一页都有他的指印。
朱宸濠抬起布满血痕的脸,嘴角扯出一抹惨淡的笑:“成王败寇,既然被俘,要杀要剐悉听尊便,不必多问!”
“放肆!” 王勇厉声呵斥,“陛下念及宗室之情,未立刻处斩你,已是仁至义尽,你竟敢如此狂妄!老实交代,你与瓦剌也先还有哪些勾结?苏州、杭州的残余叛党藏在何处?”
朱宸濠闭上眼,不再言语,任凭王勇如何质问,始终一言不发。陆砚昭见状,对身旁的锦衣卫道:“带下去,明日交由陛下亲自审讯。密切看管,不许任何人接触他 —— 尤其是宗室官员,防止有人暗中传递消息。”
“属下明白!” 锦衣卫应声上前,拖着朱宸濠离去,铁链在地上拖出刺耳的声响。
刑讯室外,秋雨淅淅沥沥,打湿了青石地砖。王勇叹了口气:“这朱宸濠倒是硬气,审了三日,竟一句有用的都没说。”
“他不是硬气,是怕牵连更多人。” 陆砚昭望着雨中的庭院,“宁王经营江西多年,朝中定有不少官员与他有牵连,他若招供,怕是会引发朝堂动荡。明日陛下审讯,他或许会开口。”
王勇点头:“你说得对。另外,苏州、杭州的残余叛党已全部抓获,共三百余人,其中不乏地方知府与知县,如何处置?”
“先关押在锦衣卫诏狱,待陛下审完宁王,再一并处置。” 陆砚昭沉声道,“切记不可泄露消息,以免打草惊蛇。”
次日清晨?太和殿审叛
太和殿内,文武百官分列两侧,气氛肃穆。朱厚照身着龙袍端坐龙椅,案上摆着宁王的供词与证据。朱宸濠被押上殿来,跪在地上,头也不抬。
“朱宸濠,你身为宗室,朕待你不薄,为何要谋反?” 朱厚照的声音不高,却带着帝王的威严,震得朱宸濠浑身一颤。
朱宸濠磕了个头,声音沙哑:“臣罪该万死,无话可说。”
“无话可说?” 朱厚照拿起案上的密信,扔到他面前,“这是你写给也先的信,承诺若他能助你夺取皇位,便割让大同、宣府两地 —— 你可知这两地是大明的北疆屏障?割让出去,瓦剌便可长驱直入,危及京城!你为了一己私欲,竟不惜出卖大明江山,还有何颜面说自己是宗室?”
朱宸濠看着密信,脸色惨白,身体不住地颤抖。他知道,再也无法抵赖了。
“臣…… 臣罪该万死!” 朱宸濠连连磕头,额头磕得鲜血直流,“臣一时糊涂,被权力冲昏了头脑,才做出这等大逆不道之事。求陛下饶臣一命,臣愿意捐献所有家产,赔偿叛军造成的损失!”
朱厚照冷笑一声:“饶你一命?你谋反期间,杀害百姓数千人,烧毁房屋无数,南京城险些失守,这些血债,岂是你一句‘糊涂’就能抵消的?” 他顿了顿,高声道:“传朕旨意,宁王朱宸濠谋反叛逆,罪无可赦,明日午时处斩于午门之外,首级悬挂南昌城门示众三个月;其家属流放辽东,永世不得回京;参与谋反的官员,一律处死,家产抄没,赔偿受害百姓!”
“陛下饶命!陛下饶命啊!” 朱宸濠哭喊着,却被锦衣卫拖了下去。文武百官噤若寒蝉,无人敢求情 —— 宁王谋反证据确凿,朱厚照的处置已是从轻发落。
散朝后?御书房议赏
御书房内,朱厚照召来陆砚昭、王勇、杨廷和、王琼等心腹大臣,商议平叛后的封赏与新政。案上摆着一份草拟的封赏名单,朱厚照拿起名单,递给陆砚昭:“陆爱卿,你看看这份名单,可有不妥之处?”
陆砚昭接过名单,快速浏览后道:“陛下,封赏名单公正合理,只是……” 他顿了顿,“南京巡抚李嵩坚守城池有功,若不是他拖延时间,臣未必能及时赶到,建议加封为南京兵部尚书,以资鼓励。”
杨廷和附和道:“陛下,定远公所言极是。李嵩虽为文官,却有武将之勇,加封为南京兵部尚书,既能彰显陛下的恩宠,又能稳定江南局势。”
朱厚照点头:“准奏!另外,枭龙卫在此次平叛中表现突出,朕决定再扩编一万将士,由你统领;同时,从边军与禁军选拔优秀将士,充实枭龙卫,打造一支真正的精锐之师。”
“臣谢陛下信任!” 陆砚昭躬身谢恩。
王琼上前一步道:“陛下,平叛之后,边防仍需加强。臣建议在大同、宣府、延绥三地增设火器营,配备连发八铳与神威炮,同时派枭龙卫的教官前往训练,提高边军的战斗力。”
“准奏!” 朱厚照道,“王尚书,此事就交由你负责,所需经费从国库中调拨,务必在半年内完成。”
“臣遵旨!” 王琼躬身应下。
商议完封赏与边防,朱厚照的目光落在陆砚昭身上:“陆爱卿,此次平叛,你居功至伟,朕想晋封你为‘镇国公’,承袭你父亲的爵位,你意下如何?”
陆砚昭心中一震,连忙推辞:“陛下,臣父陆崇渊仍在,臣不敢承袭爵位。况且,此次平叛是全体将士共同努力的结果,臣不敢独揽功劳。请陛下收回成命!”
朱厚照笑道:“朕知道你孝顺,但你父亲已上表请辞,说你有能力承袭爵位,守护大明江山。你就不必推辞了 —— 这不仅是朕的旨意,也是你父亲的心愿。”
见朱厚照态度坚决,陆砚昭不再推辞:“臣谢陛下隆恩!定不负陛下与父亲的信任,守护好大明的山河!”
午后?陆府团聚
陆砚昭回到府中时,沈知薇与春桃早已在府门前等候。沈知薇身着锦衣卫指挥同知的官服,英姿飒爽;春桃则穿着一身素雅的长裙,手中抱着一个锦盒。
“老爷,您回来了!” 春桃迎上前,接过陆砚昭的披风,“陛下是不是又赏赐您了?”
陆砚昭笑着点头:“陛下晋封我为镇国公,承袭父亲的爵位。”
沈知薇眼中闪过一丝喜悦:“这是好事,父亲若是知道了,定会非常高兴。对了,父亲派人送来一封信,说他在老家一切安好,让您不必挂念。”
三人走进府中,客厅内已摆好了丰盛的饭菜。春桃打开锦盒,里面是一枚精致的玉佩,上面刻着 “平安” 二字:“这是我特意去大报恩寺求的玉佩,保佑老爷日后平安顺遂,不再有战事。”
陆砚昭接过玉佩,戴在脖子上,心中满是温暖:“有你们在,我就安心了。对了,演武学堂的学员们在此次平叛中表现突出,我已向陛下举荐,让他们分别担任边军与禁军的军官,传授火器战术。”
沈知薇道:“我也接到消息,锦衣卫要在江南增设千户所,由我推荐人选。我打算推荐此次平叛中表现优秀的锦衣卫斥候,他们熟悉江南地形,能更好地维护地方治安。”
春桃笑着说:“老爷和夫人都有要事忙碌,府里的事就交给我吧。我已经让人收拾好了书房,还备了老爷爱吃的桂花糕,您累了就去歇歇。”
陆砚昭握住沈知薇与春桃的手,眼中满是感激:“有你们在身边,真好。”
窗外的秋雨渐渐停了,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庭院里的桂花树上,金黄的桂花随风飘落,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香气。
三日后?午门处斩
午时三刻,午门外人山人海。百姓们纷纷前来观看宁王朱宸濠的处斩,人群中不时传来 “杀得好” 的呐喊声。朱宸濠被押到刑场上,面如死灰,早已没了往日的嚣张。
监斩官高声宣读宁王的罪状后,举起令牌:“时辰到,斩!”
刽子手举起大刀,一刀斩下,朱宸濠的首级滚落在地。百姓们欢呼雀跃,纷纷扔出石头与烂菜叶,发泄心中的愤怒。随后,锦衣卫将朱宸濠的首级装在木笼里,派人送往南昌,悬挂在城门上示众。
处斩结束后,陆砚昭站在午门城楼上,望着欢呼的百姓,心中感慨万千。王勇走到他身边:“宁王伏法,天下太平了。”
陆砚昭摇头:“天下太平,任重道远。边防仍需加强,民生仍需改善,这些都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王勇点头:“你说得对。对了,陛下让我告诉你,三日后举行庆功大典,宴请全体参战将士,同时宣布新政,开启大明的新篇章。”
陆砚昭望向远方的天空,眼中满是坚定:“好!我们定要辅佐陛下,让大明更加繁荣昌盛,让百姓安居乐业!”
三日后,庆功大典如期举行。京城的校场上,十万将士列阵整齐,接受朱厚照的检阅。朱厚照站在高台上,高声宣布新政:加强边防、整顿吏治、减轻赋税、鼓励农桑…… 百姓们欢呼雀跃,声音震耳欲聋。
陆砚昭站在将士们中间,看着朱厚照的身影,心中满是自豪。他知道,大明的未来充满希望,而他,将继续守护这片山河,守护这份希望,直到永远。
而此时的边疆,陆砚青正率边军将士训练火器;江南的南京,李嵩正忙着整顿吏治;京城的锦衣卫衙门,沈知薇正处理着地方的治安案件;陆府的后院,春桃正打理着庭院里的花草…… 所有人都在为大明的繁荣而努力,一幅国泰民安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正德十二年(1517 年)?秋
京城锦衣卫诏狱的刑讯室内,阴冷潮湿。宁王朱宸濠被铁链锁在刑架上,囚服沾满血污,曾经的嚣张气焰早已被消磨殆尽,只剩下浓重的喘息。陆砚昭与王勇并肩站在他面前,案上摊着厚厚的供词与证据,烛火摇曳,映照着两人凝重的神色。
“朱宸濠,你勾结瓦剌、私造兵器、聚众谋反,桩桩件件皆有证据,如今还有何话可说?” 陆砚昭声音冰冷,手中的绣春刀在烛光下泛着冷光。案上的供词上,清晰地记录着宁王如何联络前刘瑾旧部、如何贿赂地方官员、如何策划伏击圣驾的细节,每一页都有他的指印。
朱宸濠抬起布满血痕的脸,嘴角扯出一抹惨淡的笑:“成王败寇,既然被俘,要杀要剐悉听尊便,不必多问!”
“放肆!” 王勇厉声呵斥,“陛下念及宗室之情,未立刻处斩你,已是仁至义尽,你竟敢如此狂妄!老实交代,你与瓦剌也先还有哪些勾结?苏州、杭州的残余叛党藏在何处?”
朱宸濠闭上眼,不再言语,任凭王勇如何质问,始终一言不发。陆砚昭见状,对身旁的锦衣卫道:“带下去,明日交由陛下亲自审讯。密切看管,不许任何人接触他 —— 尤其是宗室官员,防止有人暗中传递消息。”
“属下明白!” 锦衣卫应声上前,拖着朱宸濠离去,铁链在地上拖出刺耳的声响。
刑讯室外,秋雨淅淅沥沥,打湿了青石地砖。王勇叹了口气:“这朱宸濠倒是硬气,审了三日,竟一句有用的都没说。”
“他不是硬气,是怕牵连更多人。” 陆砚昭望着雨中的庭院,“宁王经营江西多年,朝中定有不少官员与他有牵连,他若招供,怕是会引发朝堂动荡。明日陛下审讯,他或许会开口。”
王勇点头:“你说得对。另外,苏州、杭州的残余叛党已全部抓获,共三百余人,其中不乏地方知府与知县,如何处置?”
“先关押在锦衣卫诏狱,待陛下审完宁王,再一并处置。” 陆砚昭沉声道,“切记不可泄露消息,以免打草惊蛇。”
次日清晨?太和殿审叛
太和殿内,文武百官分列两侧,气氛肃穆。朱厚照身着龙袍端坐龙椅,案上摆着宁王的供词与证据。朱宸濠被押上殿来,跪在地上,头也不抬。
“朱宸濠,你身为宗室,朕待你不薄,为何要谋反?” 朱厚照的声音不高,却带着帝王的威严,震得朱宸濠浑身一颤。
朱宸濠磕了个头,声音沙哑:“臣罪该万死,无话可说。”
“无话可说?” 朱厚照拿起案上的密信,扔到他面前,“这是你写给也先的信,承诺若他能助你夺取皇位,便割让大同、宣府两地 —— 你可知这两地是大明的北疆屏障?割让出去,瓦剌便可长驱直入,危及京城!你为了一己私欲,竟不惜出卖大明江山,还有何颜面说自己是宗室?”
朱宸濠看着密信,脸色惨白,身体不住地颤抖。他知道,再也无法抵赖了。
“臣…… 臣罪该万死!” 朱宸濠连连磕头,额头磕得鲜血直流,“臣一时糊涂,被权力冲昏了头脑,才做出这等大逆不道之事。求陛下饶臣一命,臣愿意捐献所有家产,赔偿叛军造成的损失!”
朱厚照冷笑一声:“饶你一命?你谋反期间,杀害百姓数千人,烧毁房屋无数,南京城险些失守,这些血债,岂是你一句‘糊涂’就能抵消的?” 他顿了顿,高声道:“传朕旨意,宁王朱宸濠谋反叛逆,罪无可赦,明日午时处斩于午门之外,首级悬挂南昌城门示众三个月;其家属流放辽东,永世不得回京;参与谋反的官员,一律处死,家产抄没,赔偿受害百姓!”
“陛下饶命!陛下饶命啊!” 朱宸濠哭喊着,却被锦衣卫拖了下去。文武百官噤若寒蝉,无人敢求情 —— 宁王谋反证据确凿,朱厚照的处置已是从轻发落。
散朝后?御书房议赏
御书房内,朱厚照召来陆砚昭、王勇、杨廷和、王琼等心腹大臣,商议平叛后的封赏与新政。案上摆着一份草拟的封赏名单,朱厚照拿起名单,递给陆砚昭:“陆爱卿,你看看这份名单,可有不妥之处?”
陆砚昭接过名单,快速浏览后道:“陛下,封赏名单公正合理,只是……” 他顿了顿,“南京巡抚李嵩坚守城池有功,若不是他拖延时间,臣未必能及时赶到,建议加封为南京兵部尚书,以资鼓励。”
杨廷和附和道:“陛下,定远公所言极是。李嵩虽为文官,却有武将之勇,加封为南京兵部尚书,既能彰显陛下的恩宠,又能稳定江南局势。”
朱厚照点头:“准奏!另外,枭龙卫在此次平叛中表现突出,朕决定再扩编一万将士,由你统领;同时,从边军与禁军选拔优秀将士,充实枭龙卫,打造一支真正的精锐之师。”
“臣谢陛下信任!” 陆砚昭躬身谢恩。
王琼上前一步道:“陛下,平叛之后,边防仍需加强。臣建议在大同、宣府、延绥三地增设火器营,配备连发八铳与神威炮,同时派枭龙卫的教官前往训练,提高边军的战斗力。”
“准奏!” 朱厚照道,“王尚书,此事就交由你负责,所需经费从国库中调拨,务必在半年内完成。”
“臣遵旨!” 王琼躬身应下。
商议完封赏与边防,朱厚照的目光落在陆砚昭身上:“陆爱卿,此次平叛,你居功至伟,朕想晋封你为‘镇国公’,承袭你父亲的爵位,你意下如何?”
陆砚昭心中一震,连忙推辞:“陛下,臣父陆崇渊仍在,臣不敢承袭爵位。况且,此次平叛是全体将士共同努力的结果,臣不敢独揽功劳。请陛下收回成命!”
朱厚照笑道:“朕知道你孝顺,但你父亲已上表请辞,说你有能力承袭爵位,守护大明江山。你就不必推辞了 —— 这不仅是朕的旨意,也是你父亲的心愿。”
见朱厚照态度坚决,陆砚昭不再推辞:“臣谢陛下隆恩!定不负陛下与父亲的信任,守护好大明的山河!”
午后?陆府团聚
陆砚昭回到府中时,沈知薇与春桃早已在府门前等候。沈知薇身着锦衣卫指挥同知的官服,英姿飒爽;春桃则穿着一身素雅的长裙,手中抱着一个锦盒。
“老爷,您回来了!” 春桃迎上前,接过陆砚昭的披风,“陛下是不是又赏赐您了?”
陆砚昭笑着点头:“陛下晋封我为镇国公,承袭父亲的爵位。”
沈知薇眼中闪过一丝喜悦:“这是好事,父亲若是知道了,定会非常高兴。对了,父亲派人送来一封信,说他在老家一切安好,让您不必挂念。”
三人走进府中,客厅内已摆好了丰盛的饭菜。春桃打开锦盒,里面是一枚精致的玉佩,上面刻着 “平安” 二字:“这是我特意去大报恩寺求的玉佩,保佑老爷日后平安顺遂,不再有战事。”
陆砚昭接过玉佩,戴在脖子上,心中满是温暖:“有你们在,我就安心了。对了,演武学堂的学员们在此次平叛中表现突出,我已向陛下举荐,让他们分别担任边军与禁军的军官,传授火器战术。”
沈知薇道:“我也接到消息,锦衣卫要在江南增设千户所,由我推荐人选。我打算推荐此次平叛中表现优秀的锦衣卫斥候,他们熟悉江南地形,能更好地维护地方治安。”
春桃笑着说:“老爷和夫人都有要事忙碌,府里的事就交给我吧。我已经让人收拾好了书房,还备了老爷爱吃的桂花糕,您累了就去歇歇。”
陆砚昭握住沈知薇与春桃的手,眼中满是感激:“有你们在身边,真好。”
窗外的秋雨渐渐停了,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庭院里的桂花树上,金黄的桂花随风飘落,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香气。
三日后?午门处斩
午时三刻,午门外人山人海。百姓们纷纷前来观看宁王朱宸濠的处斩,人群中不时传来 “杀得好” 的呐喊声。朱宸濠被押到刑场上,面如死灰,早已没了往日的嚣张。
监斩官高声宣读宁王的罪状后,举起令牌:“时辰到,斩!”
刽子手举起大刀,一刀斩下,朱宸濠的首级滚落在地。百姓们欢呼雀跃,纷纷扔出石头与烂菜叶,发泄心中的愤怒。随后,锦衣卫将朱宸濠的首级装在木笼里,派人送往南昌,悬挂在城门上示众。
处斩结束后,陆砚昭站在午门城楼上,望着欢呼的百姓,心中感慨万千。王勇走到他身边:“宁王伏法,天下太平了。”
陆砚昭摇头:“天下太平,任重道远。边防仍需加强,民生仍需改善,这些都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王勇点头:“你说得对。对了,陛下让我告诉你,三日后举行庆功大典,宴请全体参战将士,同时宣布新政,开启大明的新篇章。”
陆砚昭望向远方的天空,眼中满是坚定:“好!我们定要辅佐陛下,让大明更加繁荣昌盛,让百姓安居乐业!”
三日后,庆功大典如期举行。京城的校场上,十万将士列阵整齐,接受朱厚照的检阅。朱厚照站在高台上,高声宣布新政:加强边防、整顿吏治、减轻赋税、鼓励农桑…… 百姓们欢呼雀跃,声音震耳欲聋。
陆砚昭站在将士们中间,看着朱厚照的身影,心中满是自豪。他知道,大明的未来充满希望,而他,将继续守护这片山河,守护这份希望,直到永远。
而此时的边疆,陆砚青正率边军将士训练火器;江南的南京,李嵩正忙着整顿吏治;京城的锦衣卫衙门,沈知薇正处理着地方的治安案件;陆府的后院,春桃正打理着庭院里的花草…… 所有人都在为大明的繁荣而努力,一幅国泰民安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