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新政深化?朝堂布局-《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

  《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第 251 章:新政深化?朝堂布局

  正德十二年(1517 年)?腊月

  太和殿内暖意融融,地龙烧得正旺,驱散了冬日的严寒。朱厚照坐在龙椅上,面前摊着几份奏折,文武百官分列两侧,气氛庄重而有序 —— 这是庆功宴后的首次朝会,重点商议新政深化与边防布局,陆砚昭、王勇、杨廷和等核心大臣均位列其中。

  “诸位卿家,” 朱厚照的声音打破寂静,“平定宁王叛乱、肃清叛党余孽后,大明需趁此机会稳固根基。杨首辅,你拟定的‘农桑推广’与‘吏治考核’两项新政,可与诸卿详细说说。”

  杨廷和上前一步,展开奏折躬身禀报:“陛下,‘农桑推广’新政拟在江南、湖广等地增设‘农桑学堂’,由工部选派农技官授课,教百姓改良桑蚕品种与耕作技术;同时在各州府设立‘农桑奖’,每年评选高产农户,赏赐种子、农具与白银,激发百姓积极性。”

  他顿了顿,又道:“‘吏治考核’新政则需改革考核标准 —— 除原有政绩评估外,新增‘民生满意度’与‘贪腐核查’两项指标,由锦衣卫与户部联合督查,考核优秀者优先晋升,不合格者降职或罢黜,从根源上肃清贪腐。”

  话音刚落,户部尚书张启便上前道:“陛下,‘农桑学堂’与‘农桑奖’需大量银两支撑,目前国库虽有盈余,但边防仍需拨款,恐难同时支撑两项新政。臣建议先在江南试点,待成效显着后再逐步推广。”

  朱厚照沉吟片刻,看向陆砚昭与王勇:“两位爱卿可有看法?”

  陆砚昭上前道:“陛下,臣认为张尚书所言有理,但边防拨款可适当调整 —— 目前宣府有陆砚青与林峰率部驻守,瓦剌两部已签订互市盟约,短期内无大规模战事,可将宣府部分粮草拨款调拨给农桑新政,待明年秋收后再补充边防。另外,枭龙卫装备后勤部可协助工部制作农具,降低成本。”

  王勇也补充道:“陛下,锦衣卫可协助督查‘吏治考核’,尤其是地方官员的贪腐核查 —— 臣已命南镇抚司选拔五十名精锐,配合户部组建督查队,确保考核公平公正,不被地方势力干扰。”

  朱厚照点头:“准奏!‘农桑推广’先在江南试点,由杨廷和总负责;‘吏治考核’由户部与锦衣卫联合推进,王勇主抓督查;陆砚昭协调枭龙卫后勤部协助工部,确保新政落地。”

  散朝后?御书房议事

  御书房内,朱厚照留下陆砚昭、王勇与杨廷和三人,进一步商议边防与东厂整顿事宜。案上摆着宣府送来的军报,上面详细记录了兀良哈部的动向 —— 自庆功宴后,兀良哈部虽未再袭扰边境,却在草原集结兵力,似有异动。

  “宣府的防务仍需加强。” 朱厚照指着军报,“陆爱卿,林峰率左营 5000 人驰援宣府后,京郊仅余前、中、后三营共 1.5 万人,是否需要从直属营抽调兵力补充?”

  陆砚昭摇头:“陛下,直属营需驻守京畿,应对突发状况,不宜轻易调动。臣建议从通州调李颖右营 3000 人驻守京郊,剩余 7000 人仍留守通州,确保漕运安全;宣府方面,可让赵小匠加快改良火器运送,再派 50 名直属营教官协助边军训练,提升边军战力 —— 如此既不削弱京畿防卫,又能加强宣府实力。”

  杨廷和赞同道:“陛下,陆国公所言极是。目前漕运是京城粮草供应的关键,通州不可无重兵驻守;宣府有火器与教官支援,足以应对兀良哈部的小规模袭扰。”

  朱厚照又看向王勇:“东厂整顿进展如何?刘全的同党已肃清,掌印太监是否可靠?”

  王勇躬身道:“陛下,臣已彻查东厂掌印太监王振,未发现他与叛党有勾结,但此人行事谨慎,与部分宗室往来密切,臣已命人密切监视。另外,臣建议从锦衣卫北镇抚司调十名官员入驻东厂,协助处理文书与缉捕事务,既加强东厂管理,又能防止再次出现内鬼。”

  “准奏!” 朱厚照道,“东厂是朕的耳目,绝不能再出问题。王爱卿,此事就交给你负责,务必整顿到位。”

  当日午后?枭龙卫后勤部

  赵小匠正在指挥工匠们赶制改良农具与火器,陆砚昭的到来让他立刻停下手中的活计:“公爷,您怎么来了?改良 10 连铳的测试已完成,正准备明日送往前、中营;农具也按工部的要求制作了 2000 件,就等您下令运往江南。”

  陆砚昭点头,看着工匠们忙碌的身影:“陛下已准奏,让后勤部协助工部推进农桑新政。你挑选 10 名熟悉农具制作的工匠,随工部农技官前往江南,指导百姓改良农具;另外,加快改良神威炮的进度,下个月需运送 10 门至宣府,加强边防。”

  “遵公爷令!” 赵小匠躬身应下,又递上一份图纸,“公爷,这是臣新设计的‘连发火铳’,可连续发射 15 发铅弹,装弹速度比 10 连铳再快两成,只是制作工艺复杂,需多调配工匠。”

  陆砚昭接过图纸,仔细查看后道:“此铳若能成功,对提升战力大有助益。你从其他作坊抽调 50 名熟练工匠,专门研发连发火铳,所需银两与材料,我会向兵部申请调拨。”

  同日?锦衣卫衙门

  王勇正在与督查队成员商议 “吏治考核” 的具体流程,沈知薇走进来,递上一份密报:“王大人,江南督查队传来消息,苏州知府张霖涉嫌贪腐,克扣农桑补贴,百姓怨声载道。”

  王勇接过密报,快速浏览后道:“张霖是前宁王的门生,当年宁王谋反时他虽未参与,却也收受过宁王的贿赂。你立刻派锦衣卫前往苏州,将张霖押解回京审讯,同时彻查苏州府的农桑补贴发放情况,务必将克扣的银两追回,还给百姓。”

  沈知薇点头:“我已让人备好车马,明日一早就出发。另外,东厂调来的十名锦衣卫官员已到岗,正在熟悉东厂事务,未发现异常。”

  王勇满意道:“好!东厂整顿不容有失,你多留意那边的动静,若有情况,立刻禀报。”

  黄昏?陆府

  陆砚昭回到府中时,沈知薇已从锦衣卫衙门返回,正与春桃在书房整理文书。看到陆砚昭进来,春桃立刻迎上前:“公爷,您回来了!厨房炖了您爱吃的鸡汤,还热着,我去给您盛一碗。”

  沈知薇递过一份江南农桑新政的细则:“砚昭,这是杨首辅送来的试点细则,你看看是否需要调整 —— 江南多水患,农具需适应水田耕作,赵小匠那边可能需要改良。”

  陆砚昭接过细则,仔细查看后道:“确实,水田农具与旱地不同,我明日让赵小匠派人去江南考察,根据当地地形改良农具。另外,苏州知府张霖贪腐一事,你明日派人押送时务必小心,张霖在江南经营多年,恐有党羽沿途阻挠。”

  “放心吧,” 沈知薇道,“我已安排了 50 名锦衣卫精锐护送,还让赵小匠准备了 10 把改良 10 连铳,确保万无一失。”

  春桃端来鸡汤,笑着说:“公爷,夫人,你们也别总忙着公务,明日是小年,府里准备了饺子,咱们一家人好好过个节。”

  陆砚昭接过鸡汤,喝了一口,心中满是温暖:“好,明日小年,咱们好好团聚。等江南新政试点成功,吏治考核落地,大明定会越来越好。”

  窗外,夕阳西下,将陆府的庭院染成金色。沈知薇看着陆砚昭,眼中满是坚定 —— 她知道,虽然新政推行仍有挑战,但只要君臣同心、挚友相守,定能克服困难,让大明走向更繁荣的未来。

  三日后?苏州

  锦衣卫抵达苏州府衙,张霖见势不妙,想要翻墙逃跑,却被早已埋伏在外的锦衣卫用钢盾挡住,当场抓获。从府衙地窖中,锦衣卫搜出克扣的农桑补贴白银 5 万两,还有与前宁王党羽的往来书信。

  消息传回京城,朱厚照下令:“张霖贪赃枉法,欺压百姓,斩立决!抄没家产,用于补充江南农桑补贴;苏州知府一职,由督查队中表现优秀的御史接任。”

  此令一出,朝野震动,地方官员纷纷收敛贪腐行为,“吏治考核” 的威慑力初步显现。江南农桑试点也顺利推进,在农技官与工匠的指导下,百姓们开始使用改良农具,桑蚕产量稳步提升。

  陆砚昭站在枭龙卫演武场上,看着将士们训练新装备,又望向远方的京城方向,心中满是感慨 —— 从平定叛乱到推行新政,从整顿吏治到加强边防,每一步都离不开君臣与军民的共同努力。他知道,大明的繁荣安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守护与付出。

  而此时的太和殿内,朱厚照正与杨廷和商议明年的新政推广计划,王勇则在锦衣卫衙门整理督查报告,沈知薇在江南协调农桑试点 —— 每个人都在为大明的未来忙碌着,一幅国泰民安、朝堂清明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