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藏锋秘练?边隙暗防-《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

  《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第 253 章:藏锋秘练?边隙暗防

  正德十三年(1518 年)?二月

  枭龙卫直属营的后山训练场,与演武场的喧嚣不同,这里林木茂密,仅开辟出一片隐蔽的空地,连周遭的巡逻路线都被陆砚昭特意调整 —— 今日,他要在这里秘密组建一支 100 人精锐小队,暂不告知朱厚照,只为避开朝堂纷扰,进行针对性的隐秘训练。

  夕阳西下,直属营 5000名将士中,被秘密选中的 100 人陆续抵达后山。他们都是陆砚昭亲自筛选的:有百步穿杨的铳手、近战无敌的刀客、擅长追踪的斥候,还有精通地形测绘的老兵,每个人都在过往战役中展现出 “稳、准、狠” 的特质,且身家清白,忠诚可靠。

  陆砚昭身着常服,站在空地中央,目光扫过众人:“今日将你们召集于此,是要组建一支特殊小队 —— 名为‘藏锋队’。藏锋敛锷,不事张扬,却要在关键时刻潜入敌后、侦查情报、执行突袭,成为枭龙卫的‘暗刃’。”

  他顿了顿,加重语气:“此事暂不禀明陛下,也不对外声张,训练与任务均需保密。若有人不愿参与,可即刻退出,绝不勉强;若愿留下,需严守纪律,哪怕付出生命,也不能泄露半点风声。”

  100 名将士齐声呐喊:“愿随公爷,严守秘密,死而后已!” 没有一人退出 —— 能成为直属营中的 “精锐之精锐”,是他们的荣耀。陆砚昭点头,任命跟随自己多年的校尉沈锋为藏锋队统领(沈锋曾是锦衣卫斥候,精通隐秘作战,与沈知薇并无亲属关系,却因名字相近,常被人误认),又将 100 人分为 10 个小队,每队 10 人,各设一名队长,负责日常训练。

  次日?藏锋队秘密训练

  天还未亮,后山训练场已响起轻微的脚步声。藏锋队的训练与直属营常规训练截然不同:射击训练要求在移动中用连发火铳命中百米外的移动靶,且需控制枪声,避免惊动 “敌人”;近战训练侧重无声搏杀,用绣春刀的刀背或短匕制服对手,而非斩杀;侦察训练则让将士们在山林中模拟敌后环境,绘制地形地图、标记敌军布防,还要躲避 “巡逻队” 的搜查,考验隐蔽与应变能力。

  赵小匠也悄悄来到后山,带来为藏锋队量身打造的装备:轻便的玄色劲装(可融入夜色与山林)、带消音装置的改良连发火铳(降低射击声响)、可折叠的钢盾(便于携带),还有用于标记情报的荧光粉(仅在夜间可见,白天隐形)。“公爷,这些装备都是按您的要求做的,轻便、隐蔽,还能保证战力。” 赵小匠压低声音,“我让人单独开辟了一个作坊,专门维护这些装备,绝不会泄露消息。”

  陆砚昭接过一套劲装,试穿后满意道:“很好。藏锋队的装备需单独管理,训练结束后统一存放,不得带出后山。另外,再研发一批烟雾弹与信号弹,烟雾弹要能遮蔽视线却无刺鼻气味,信号弹则用特殊频率,只有藏锋队能识别。”

  “明白!” 赵小匠躬身应下,悄悄离开后山,仿佛从未出现过。沈锋则带着藏锋队继续训练,一名年轻将士在移动射击时不慎暴露位置,沈锋立刻上前,用短匕抵住他的喉咙:“在敌后,暴露位置就意味着死亡!记住,藏锋队的第一准则是‘隐’,再是‘杀’!”

  将士们牢记教训,后续训练更加专注,连呼吸都刻意放缓,生怕发出多余声响。

  三日后?宣府边境密报与太和殿朝会

  漕运事件后,朝堂派系势力已悄然变化:保守派因刘健降职、三名官员被查,势力受损,却仍掌控礼部、吏部部分职权,主张 “维稳避战”,暗中抵制新政;改革派则因周明升职、农桑新政试点成功,势力渐长,主张 “强兵固边”,支持加强边防与深化改革;地方派系则因漕运恢复、粮价稳定,对朝廷信任度提升,却更关注地方利益,担心战事波及本地民生 —— 三方虽暂未爆发激烈冲突,却在边防、财政等议题上分歧明显,朱厚照也需在派系平衡中推进政务。

  陆砚昭正在后山查看藏锋队的训练成果,亲兵悄悄送来一封密信 —— 是陆砚青从宣府发来的,用的是兄弟间独有的暗号:“兀良哈部与土默特部勾结,约两万骑兵屯兵边境,似要袭扰宣府,但每日仅派小股骑兵试探,不知其真实意图。锦衣卫的情报点被察觉,已有两名斥候牺牲,无法深入侦查。”

  陆砚昭眉头微蹙,指尖摩挲着密信上的暗号 —— 大哥在信中特意强调 “无法深入侦查”,显然常规手段已失效,这正是藏锋队派上用场的时机。他将密信折好藏入怀中,快步前往皇宫,心中已有计较:朝会定会因 “战”“和” 争论不休,绝不能暴露藏锋队,需用 “精锐斥候” 的名义掩盖,同时提出折中方案,为藏锋队争取侦查时间。

  抵达太和殿时,争论果然已进入白热化。刘健主张议和的声音传来,陆砚昭心中暗忖:刘侍郎只看到财政压力,却忽略了草原部落的贪婪 —— 去年议和的绸缎茶叶刚送到,今年便再次来犯,若再退让,宣府恐成下一个被劫掠的目标,边境百姓更无安宁之日。

  紧接着,周明主张主动出击的声音响起,陆砚昭又想:周御史的热血可嘉,却不够审慎 —— 敌军两万骑兵机动性极强,若不知其粮草位置与作战计划,贸然出击,恐中诱敌深入之计,枭龙卫的伤亡会成为保守派攻击改革派的把柄,反而不利于新政推进。

  待张昊与张启提及兵力粮草不足,陆砚昭的思路逐渐清晰:地方派系的担忧最切实际,宣府兵力薄弱、粮草短缺是事实,若不先解决这两点,任何决策都是空中楼阁。他悄悄观察朱厚照的神色 —— 陛下手指轻叩龙椅,显然也对派系争论感到厌烦,更关注 “情报缺失” 的核心问题。

  终于,朱厚照点名让他发言。陆砚昭深吸一口气,走上前躬身行礼,目光缓缓扫过殿内:“陛下,臣刚从直属营赶来,已听闻诸位卿家的分歧。臣以为,当前局势下,‘查情报、稳防御、备粮草’三者缺一不可,无需急于定‘战’或‘和’。”

  他看向刘健时,心中暗忖:需先安抚保守派,避免他们激烈反对,才能为侦查争取时间。于是语气平和地说:“刘侍郎担忧民生财政,臣理解。但议和需以实力为后盾,若仅靠财物安抚,只会让敌军得寸进尺;不如先加强防御,暂不主动进攻,既避免战事扩大,又能保住边境安稳,后续再根据情报决定是否议和。”

  转向周明时,他又想:改革派需顾全大局,不能因急于立功而冒进。于是补充道:“周御史主张强兵固边,臣赞同。但目前情报不明,贸然派主力出击,恐中敌军诱敌深入之计;不如先调部分兵力驰援外围,形成威慑,待摸清敌军部署后,再集中兵力反击,胜算更大。”

  面对张昊与张启,陆砚昭则直接抛出解决方案,心中已有部署:从通州调李颖右营,既能避开京畿防卫空虚的争议,又能快速支援宣府;紧急调拨五千石粮草,由枭龙卫护送,可确保三日抵达 —— 这些安排既能解燃眉之急,又不会让地方派系觉得朝廷不顾及他们的难处。

  最后提及情报时,陆砚昭刻意用 “直属营精锐斥候” 代指藏锋队,心中默念:藏锋队的训练已初见成效,三日内定能传回情报,届时有了确凿证据,无论是战是和,都能让各方信服,也能让陛下看到这支秘密精锐的价值。

  这番话既尊重了各派系的核心关切,又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折中方案,太和殿内瞬间安静下来。朱厚照满意点头,下令按此方案执行,朝会的争论终于平息。

  散朝后,王勇悄悄拉住他询问 “精锐斥候” 的身份,陆砚昭拍了拍他的肩膀,心中暗笑:王兄虽是挚友,却也不能过早透露藏锋队的存在,等任务成功,再给他一个惊喜不迟。他压低声音道:“是我在直属营秘密训练的队伍,隐蔽能力远超常规斥候,三日内定能给你惊喜。你只需做好情报接收准备,别问太多,也别声张。” 王勇虽好奇,却也信任他,点头应下。

  当夜?藏锋队出征

  陆砚昭回到直属营后山,立刻召集沈锋与 10 名小队长:“宣府边境有两万联军屯兵,常规侦查受阻,藏锋队的首次任务来了 —— 潜入敌军营地,查清他们的作战计划、粮草位置与火器配备,三日内必须返回。”

  沈锋躬身领命:“请公爷放心,藏锋队定不辱命!” 陆砚昭递给他一份标注详细的地形图,红笔圈出西侧山谷的潜行路线,心中满是期许:这是藏锋队的第一战,不仅关乎宣府边防,更关乎这支队伍未来能否被朝廷认可,一定要成功。

  “记住,你们的任务是侦查,不是作战 —— 若遇危险,优先撤离,保全情报比斩杀敌人更重要。” 陆砚昭再次叮嘱,看着将士们换上玄色劲装,在夜色中悄然出发。他站在山巅,望着队伍消失的方向,心中暗忖:藏锋队,愿你们如利刃藏鞘,待出鞘时,必能破敌制胜。

  三日后?宣府西侧山谷与京城密报

  藏锋队经过三日潜行,终于抵达宣府西侧山谷。沈锋用望远镜观察敌军营地,按陆砚昭的指令,分三组行动:一组制造混乱,二组标记布防,三组潜入侦查。最终,他们成功摸清敌军计划 —— 三日后凌晨突袭宣府南门,粮草仅够五日之需,且无火器储备。

  同一时间,陆砚昭正在后山等待,亲兵送来沈锋的密信。他快速浏览后,脸上露出笑容,心中悬着的石头终于落地:藏锋队果然不负所望,不仅查清了敌军意图,还全身而退。他立刻写下两封书信:一封送往宣府,让陆砚青与林峰设伏;另一封送往皇宫,禀明朱厚照敌军计划。

  窗外,天已微亮,后山的训练场上,赵小匠正调试新的信号弹。陆砚昭看着远方,心中暗忖:待此次击溃联军,定要向陛下禀明藏锋队的存在 —— 这支 “暗刃”,终将成为大明边防最可靠的保障,在无人知晓的地方,默默守护着这片山河的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