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顺义入觐?互鉴共荣-《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

  《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第 263 章:顺义入觐?互鉴共荣

  正德十四年(1519 年)?腊月

  京城郊外的官道上,一队浩荡的人马正缓缓前行 —— 瓦剌顺义王率领的使团身着皮袍,带着草原特产的骏马、皮毛与玉石,在锦衣卫与藏锋队的护送下,朝着京城方向进发。顺义王勒住马缰,望着远处京城的轮廓,眼中满是感慨 —— 这是他首次踏入大明都城,也是草原部落与大明从冲突走向合作的重要一步。

  负责护送的藏锋队统领沈锋,策马来到顺义王身边:“王爷,前方就是京城外的迎客驿,陛下已派礼部官员在此等候,为您接风洗尘。”

  顺义王点头,语气中带着敬意:“多谢沈千户。一路而来,见大明官道平整、百姓安居,与传闻中截然不同 —— 尤其是宣府至京城的农田,虽已入冬,却能看出规划整齐,想来明年定是丰收之年。”

  沈锋笑着回应:“王爷过奖了。大明如今的安稳,离不开陛下的治理,也离不开草原部落的和平意愿。待您入京后,还能看到更多繁荣景象。”

  当日午后,顺义王使团抵达迎客驿,礼部尚书率官员早已等候在此,以大明最高礼仪迎接 —— 鼓乐齐鸣,百姓夹道欢迎,手中挥舞着写有 “汉蒙一家” 的布条,让顺义王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热情。

  次日?大明讲武堂

  阳光洒在讲武堂的演武场上,500 名学员正在进行战术演练 —— 藏锋队队员演示隐蔽侦查,海巡队队员模拟水上作战,边军学员则展示骑兵冲锋,动作整齐划一,气势如虹。顺义王带着草原使团成员,在陆砚昭的陪同下,站在高台上观看,眼中满是惊叹。

  “陆公爷,这便是大明的军事训练?” 顺义王指着演武场,语气中带着钦佩,“隐蔽侦查如鬼魅,水上作战似蛟龙,骑兵冲锋若猛虎,难怪能击溃兀良哈部与倭寇!”

  陆砚昭点头,邀请顺义王来到火器展示区:“王爷请看,这是赵小匠改良的连发火铳,可连续发射 15 发铅弹;这是神威炮,射程可达三里;还有用于海疆的水雷,能有效防御海盗袭扰。讲武堂的学员不仅要学习战术,还要掌握这些新式火器的操作与原理。”

  赵小匠上前,拆解连发火铳,讲解其构造:“王爷,这火器的核心在于弹仓设计,可快速装弹,比草原的弓箭射速快三倍,且杀伤力更强。若草原部落有需要,大明可在互市中提供少量火器,用于防御外敌。”

  顺义王接过拆解的火铳部件,仔细查看,感慨道:“大明的技术果然先进!本王此次带来的草原子弟,若能在讲武堂学到这些,定能提升草原的防御能力,避免再受其他部落侵扰。”

  随后,陆砚昭安排草原子弟与讲武堂学员进行战术切磋 —— 草原子弟擅长骑兵近战,讲武堂学员则擅长协同作战,双方各有胜负,却在切磋中加深了对彼此战术的理解。顺义王看着这一幕,笑着对陆砚昭道:“如此交流,比单纯的谈判更能拉近彼此距离。往后,草原与大明应多些这样的互鉴,才能长久和平。”

  三日后?泉州海贸港

  顺义王在陆砚昭与礼部官员的陪同下,来到泉州海贸港 —— 码头上,数十艘商船正在装卸货物,大明的绸缎、茶叶、农具被搬上船,准备运往南洋;南洋的香料、珠宝、象牙则被卸下,送往京城与各地商铺。藏锋队队员与海贸督查司官员正在核验货物,秩序井然。

  “王爷,这便是大明的海贸港,” 陆砚昭指着繁忙的码头,“自开港以来,已有百余艘商船往返南洋,带来的税银不仅支撑了讲武堂与边防建设,还补贴了北方农桑新政的推广。”

  海贸督查司负责人陈默上前,递上贸易清单:“王爷,这是本月的贸易记录 —— 大明出口绸缎五千匹、茶叶万斤、农具两千件,进口香料三千斤、珠宝百件、象牙五十根,税银达 50 万两。草原的马匹与皮毛,也可通过海贸港运往南洋,获取更多利润。”

  顺义王看着清单,眼中满是惊喜:“草原的马匹向来受中原青睐,若能通过海贸运往南洋,定能为部落带来更多收入!本王回去后,便组织草原商人,与大明合作开展马匹贸易,实现互利共赢。”

  随后,顺义王登上一艘即将前往南洋的商船,查看货物存放与火器防御情况。当看到商船上配备的神威炮与连发火铳时,他点头道:“有如此严密的防御,海盗定不敢轻易袭扰。大明的海贸,不仅能赚钱,还能保障安全,值得草原学习。”

  五日后?北方山东农桑区

  冬日的山东农桑区,虽无农作物生长,却仍有忙碌的身影 —— 农民们正在农技官的指导下,修缮育苗棚,为明年春天播种做准备;“粮种繁育基地” 里,农技官正在筛选改良后的 “耐寒粟” 种子,确保明年推广的种子质量。顺义王站在育苗棚前,看着整齐的竹木结构与保暖层,眼中满是好奇。

  “王爷,这育苗棚可在寒冷天气中培育种子,” 负责农桑推广的周明上前,解释道,“去年山东推广这种育苗棚与改良粮种后,‘耐寒粟’亩产比原来多收三成,百姓不仅能吃饱饭,还能卖出多余的粮食,改善生活。”

  一名老农捧着一袋改良种子,走到顺义王面前,笑着说:“王爷,这种子好得很!去年我家种了五亩,收的粟米比往年多了两成,还卖了不少银子,给家里添了新家具。若草原也能种,定能让更多牧民吃饱饭。”

  顺义王接过种子,仔细查看,感慨道:“草原多草原,少农田,但若能引进这种耐寒粮种,在靠近中原的草原边缘种植,定能缓解部落的粮食短缺问题。本王恳请大明派农技官前往草原,指导牧民种植,大明所需的马匹与皮毛,草原定当优先供应。”

  周明点头:“陛下已同意向草原提供改良粮种与农技指导,待明年春天,便会派农技官前往草原,协助牧民建设育苗棚与农田。”

  七日后?京城太和殿

  顺义王带着草原使团,在礼部官员的引领下,走进太和殿 —— 殿内,朱厚照坐在龙椅上,百官分列两侧,气氛庄重而热烈。顺义王手持贡品清单,躬身行礼:“瓦剌顺义王,代表草原各部,向大明陛下献上骏马百匹、皮毛千张、玉石百块,祝陛下万寿无疆!愿草原与大明永结秦晋之好,世代和平!”

  朱厚照笑着起身,示意顺义王平身:“顺义王远道而来,一路辛苦。草原与大明本是一家,无需如此多礼。朕已决定,与草原达成三项协议:其一,深化互市 —— 在宣府、大同增设互市口岸,允许草原马匹、皮毛通过海贸港运往南洋,大明则向草原提供改良粮种、农技指导与少量防御性火器;其二,文化交流 —— 每年选派 10 名草原子弟入读大明讲武堂,同时大明选派 10 名文人前往草原,教授中原文化与农耕技术;其三,军事协作 —— 若草原或大明遭遇外敌侵扰,双方需出兵相助,共同维护边境安稳。”

  顺义王闻言,大喜过望,再次躬身行礼:“多谢陛下!草原各部定当遵守协议,与大明同心协力,共创和平繁荣!”

  朱厚照点头,下令设宴款待顺义王与草原使团。太和殿外,阳光明媚,钟声悠扬 —— 这不仅是草原与大明和平的见证,更是大明走向 “万国来朝” 的重要一步。

  当日黄昏?陆府

  陆砚昭回到府中时,沈知薇正整理此次顺义王入京的成果文书。“你看,” 她递过文书,“深化互市、文化交流、军事协作,这三项协议不仅稳固了边防,还为大明带来了更多的贸易机会与盟友。讲武堂的草原子弟已入学,农技官也准备明年春天前往草原,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春桃端着刚做好的点心走进来,笑着说:“公爷,夫人,街上都在说顺义王与陛下达成了和平协议,百姓们都很开心,说以后再也不用担心草原部落袭扰了。还有,泉州港的商人已开始准备与草原的马匹贸易,说要把大明的绸缎与草原的马匹一起卖到南洋去呢!”

  陆砚昭接过点心,尝了一口,心中满是欣慰:“从平定叛乱到边防稳固,从海疆安澜到万国来朝,从粮荒四起到农桑丰收,大明终于实现了‘山河永固、百姓安康’的愿景。这背后,是君臣同心、将士用命、百姓努力,缺一不可。”

  沈知薇握住他的手,眼中满是暖意:“未来,大明还会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 讲武堂的人才会守护山河,海贸港的商船会连接万国,农田里的粮食会滋养百姓。而我们,会一直陪着大明,见证它的每一次成长。”

  窗外,夕阳西下,将京城染成金色。陆砚昭望着远方的宫墙,心中暗忖:这不是结束,而是大明繁荣的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与机遇,但只要君臣同心、军民协力,大明定能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出更辉煌的篇章 —— 而他与藏锋队、讲武堂、海贸督查司的将士们,也将继续守护着这片山河,守护着百姓的安稳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