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第 266 章:远使朝京?共绘繁荣卷
正德十五年(1520 年)?四月
京城正阳门外,鎏金铜狮旁的街道被车马踏得平整。满剌加使者马哈茂德掀开镶嵌珍珠的马车帘,目光被街角的 “西洋商品预售处” 吸引 —— 绸缎铺旁搭起的临时货架上,摆着玻璃花瓶、黄铜怀表,百姓们围着掌柜追问价格,孩童们踮脚盯着怀表的跳动指针。
“这便是大明的市井?” 马哈茂德转头对随从感慨,指尖无意识摩挲着腰间的象牙佩饰,“满剌加的香料在故乡只供贵族,可在这儿,连寻常百姓都能问津西洋物件。”
负责护送的锦衣卫指挥使王勇勒马笑道:“使者有所不知,这是泉州商人赶在您入京前设的摊位,就是想让京城百姓先尝尝‘西洋滋味’。前面便是‘西洋通商馆’的新址,再过十日便可启用,往后您的随从也能在这儿常驻,打理贸易事务。”
马车行至午门,礼部官员已按大明礼仪等候。马哈茂德整理好绣着孔雀纹的纱笼,捧着嵌宝石的贡品盒,在引导下踏入太和殿 —— 殿内盘龙柱上的金漆在日光下流转,百官朝服的青绿与绯红连成一片,让他不由自主放慢了脚步。
“满剌加使者马哈茂德,奉国王之命,向大明陛下问好!” 他躬身时,腰间佩饰轻响,“谨献香料三百斤、象牙五十根、红宝石百颗,愿大明与满剌加友谊如赤道之阳,永续炽烈!”
朱厚照抬手示意平身,目光落在贡品盒上:“使者的诚意,朕已收下。沈锋与李锐在满剌加市集与百姓换礼、化解饮食误会之事,朕亦知晓 —— 大明与远邦相交,向来重礼更重心。”
马哈茂德眼中闪过惊喜,趁热禀道:“我王有三求:一求大明派工匠传授锻铁、织绸之术,满剌加愿以三倍肉桂、胡椒偿还;二求共设‘西洋航线联防署’,共享海盗情报;三求赐《农桑要术》与‘雪粟’种子,让我国百姓也能饱食。”
杨廷和出列躬身:“陛下,三求皆合‘互利共赢’之道。派工匠可扬大明技艺,联防可保海贸税银,传农术可结民心,臣以为当允。”
陆砚昭补充细节:“联防署已选址满剌加港西侧,藏锋队海疆组将派驻 50 名侦查骨干,配备新制远航望远镜,可实时传递海盗动向;工匠方面,赵小匠已从后勤部筛选 20 人,含 8 名织机师傅、12 名农具锻工,均带过学徒,传技经验充足。”
朱厚照闻言大笑:“准奏!朕再加赐改良连发火铳二十把、育苗棚图纸百张!下月回访船队出发时,让讲武堂派 5 名教官同行,教满剌加将士火器防御之法。”
马哈茂德双膝跪地谢恩,额头轻触金砖:“大明之恩,满剌加永世不忘!”
同日午后?大明讲武堂
演武场的黄沙被马蹄踏得飞扬,“多兵种协同演练” 正达高潮:讲武堂学员操控便携火箭筒,“轰” 的一声炸碎百米外的靶标;瓦剌学员策动战马,弯刀划出弧线斩断吊在半空的草人;藏锋队队员如狸猫般潜入 “敌营”,片刻便举着代表胜利的红旗钻出。
马哈茂德攥紧手中的望远镜,镜片里火箭筒的硝烟尚未散尽,声音因激动微微发颤:“此等‘远攻 近战 隐蔽’的战术,若用在满剌加港防御,哪怕十艘海盗船也讨不到好!”
陆砚昭示意学员暂停,让人搬来火器陈列台:“这是便携火箭筒,射程一里,装弹只需三息;那是水雷模型,可布在港口暗礁区,遇船即炸。赵小匠还改良了火药配方,受潮也能点燃,适合西洋多雨气候。”
赵小匠正带着工匠调试新望远镜,闻言上前补充:“这望远镜加了防雾镜片,海上用着清楚。上次沈千户他们在满剌加,就是靠这玩意儿提前发现了三艘伪装成商船的海盗船。”
这时,一名满剌加随从指着藏锋队队员的玄色劲装:“这衣服在草丛里几乎隐形,我国猎人也想要!” 沈锋恰好巡场路过,当即解开衣扣:“这是染了‘变色草汁’的布料,遇绿变深、遇沙变黄。下次船队可带些布料样品,若你们想要,工匠能教染色之法。”
马哈茂德拉着陆砚昭的手走到演武场东侧:“我想让我国二十名贵族子弟留在此处求学,不知可否?” 陆砚昭指着不远处的异族学员营:“早已备好营房!课程会加授‘西洋地理’‘贸易礼仪’,结业后还能随藏锋队出海实战。”
三日后?辽东辽阳府
辽东的春风带着寒意,却吹得田野里的 “雪粟” 幼苗直起腰杆。周明蹲在田埂上,用改良小铲拨开土壤,查看根系长势,藏锋队内地组队员则背着药箱,挨棚检查育苗情况。
“周大人,您快看!” 老农王老汉举着一株带分蘖的幼苗跑来,皱纹里都浸着笑,“农技官说这叫‘双穗苗’,一棵能结两穗粟米,亩产定能超三百斤!”
不远处,张婶正跟着瓦剌农技学徒学堆肥。瓦剌长老指挥着随从卸羊粪,羊粪被装在特制的陶瓮里,还撒了草木灰除臭。“这法子比咱们烧秸秆肥有劲!” 张婶用木叉翻拌着肥料,“等粟米熟了,我给你们缝件羊皮袄,冬天巡田暖和!”
藏锋队队员赵虎正帮小豆子扎风筝,风筝上画着火箭筒与战船,惹得孩子们围着看。“虎哥哥,昨天来的货郎说,京城有西洋人卖‘能照见脸的镜子’?” 小豆子扯着他的衣袖问。赵虎点头:“等秋收了,我带你去京城,不仅能看镜子,还能听西洋人讲海上故事。”
突然,两名队员押着一个穿绸缎的汉子走来:“周大人,这人冒充农技官,骗了三家农户的种子钱,已搜出假文书!” 周明皱眉查看文书,发现印章模糊、术语错漏:“交由锦衣卫审讯,顺便查查是否有豪强指使 —— 藏锋队要再排查周边州县,别让骗子坏了农桑新政。”
七日后?泉州海贸港
桅杆如林的码头边,沈锋与李锐刚走下战船,就被商人围住。“沈千户,下次能多带些满剌加的肉豆蔻吗?江南药商抢着要!”“李大人,西洋钟表太稀罕了,能不能让葡萄牙商人多运些来?”
陈默挤开人群,递上两份文书:“这是联防署的筹建进度,满剌加已派 30 名水兵来学习;这是刚截获的走私清单,有人想把硫磺伪装成香料运出海,已被藏锋队查获。”
沈锋翻看清单,眉头微蹙:“硫磺是制火药的关键,定是给海盗的。让海疆组盯着那艘‘福顺号’商船,顺藤摸瓜找出走私网络。” 李锐补充:“已安排十艘战船明日启航,每艘配 50 名藏锋队员、3 门神威炮,还带了二十台织机样品,满剌加国王特意派使者在港口等。”
正说着,葡萄牙商人阿尔瓦带着几名西洋水手走来,水手们捧着玻璃器皿鞠躬:“感谢大明将士上次相救!我们带来了威尼斯的玻璃工艺,想与赵小匠的工坊合作。” 沈锋笑着回应:“赵部长已在赶来的路上,他最喜研究新奇技艺。”
码头另一侧,马哈茂德的随从正与泉州织户讨价还价。“你们的绸缎织得比满剌加的细十倍!” 随从摸着一匹云锦,“下次我们用象牙换,十斤象牙换一匹,如何?” 织户笑得眯起眼:“再加些胡椒就成交!” 海风掠过码头,带着香料与绸缎的气息,混着船工的号子声,格外热闹。
三日后?陆府
暮色透过雕花窗棂,洒在书房的文书上。沈知薇正将讲武堂异族学员的课程表与海贸订单分类归档,桌上摆着三样物件:辽东送来的 “雪粟” 穗、满剌加的肉桂、西洋的玻璃镇纸。
“你看,” 她拿起课程表,“给满剌加学员加了‘航海测绘’,给瓦剌学员加了‘火器维修’,这样更贴合他们的需求。海贸订单也超预期,下个月要加派五艘商船。”
春桃端着粥碗进来,鼻尖还沾着米粒:“公爷,夫人,厨房煮的辽东粟米粥可香了!街上的西洋商品街更热闹,那家玻璃铺的镜子要二两银子一面,还是有人排队买。对了,王勇大人派人送消息,说截获的走私犯招了,是倭寇余党在背后指使。”
陆砚昭接过粥碗,温热的粥滑入喉咙,清甜回甘。他走到窗前,望着庭院里刚开的芍药,声音里满是感慨:“三年前还在平叛,如今已是远邦来朝、农桑兴旺。藏锋队的弟兄们没白流血,赵小匠的工匠们没白熬夜,百姓们也没白盼着。”
沈知薇走到他身边,指尖轻触玻璃镇纸:“昨天马哈茂德使者说,满剌加的孩子们已开始学汉语,说长大了要当‘大明通’。等夏天到了,辽东的粟米熟了,西洋的商船来了,日子会更热闹。”
陆砚昭握住她的手,看向远处的皇城 —— 夕阳为宫墙镀上金边,讲武堂的晚钟、海贸港的归航笛、辽东田野的蛙鸣,顺着晚风飘来。他知道,这卷 “繁荣图” 才刚铺开,藏锋队的望远镜会望向更远的海洋,讲武堂的教官会带出更多的人才,田野里的幼苗会结出更饱满的果实,而大明的故事,还将在时光里续写更多温暖与辉煌。
正德十五年(1520 年)?四月
京城正阳门外,鎏金铜狮旁的街道被车马踏得平整。满剌加使者马哈茂德掀开镶嵌珍珠的马车帘,目光被街角的 “西洋商品预售处” 吸引 —— 绸缎铺旁搭起的临时货架上,摆着玻璃花瓶、黄铜怀表,百姓们围着掌柜追问价格,孩童们踮脚盯着怀表的跳动指针。
“这便是大明的市井?” 马哈茂德转头对随从感慨,指尖无意识摩挲着腰间的象牙佩饰,“满剌加的香料在故乡只供贵族,可在这儿,连寻常百姓都能问津西洋物件。”
负责护送的锦衣卫指挥使王勇勒马笑道:“使者有所不知,这是泉州商人赶在您入京前设的摊位,就是想让京城百姓先尝尝‘西洋滋味’。前面便是‘西洋通商馆’的新址,再过十日便可启用,往后您的随从也能在这儿常驻,打理贸易事务。”
马车行至午门,礼部官员已按大明礼仪等候。马哈茂德整理好绣着孔雀纹的纱笼,捧着嵌宝石的贡品盒,在引导下踏入太和殿 —— 殿内盘龙柱上的金漆在日光下流转,百官朝服的青绿与绯红连成一片,让他不由自主放慢了脚步。
“满剌加使者马哈茂德,奉国王之命,向大明陛下问好!” 他躬身时,腰间佩饰轻响,“谨献香料三百斤、象牙五十根、红宝石百颗,愿大明与满剌加友谊如赤道之阳,永续炽烈!”
朱厚照抬手示意平身,目光落在贡品盒上:“使者的诚意,朕已收下。沈锋与李锐在满剌加市集与百姓换礼、化解饮食误会之事,朕亦知晓 —— 大明与远邦相交,向来重礼更重心。”
马哈茂德眼中闪过惊喜,趁热禀道:“我王有三求:一求大明派工匠传授锻铁、织绸之术,满剌加愿以三倍肉桂、胡椒偿还;二求共设‘西洋航线联防署’,共享海盗情报;三求赐《农桑要术》与‘雪粟’种子,让我国百姓也能饱食。”
杨廷和出列躬身:“陛下,三求皆合‘互利共赢’之道。派工匠可扬大明技艺,联防可保海贸税银,传农术可结民心,臣以为当允。”
陆砚昭补充细节:“联防署已选址满剌加港西侧,藏锋队海疆组将派驻 50 名侦查骨干,配备新制远航望远镜,可实时传递海盗动向;工匠方面,赵小匠已从后勤部筛选 20 人,含 8 名织机师傅、12 名农具锻工,均带过学徒,传技经验充足。”
朱厚照闻言大笑:“准奏!朕再加赐改良连发火铳二十把、育苗棚图纸百张!下月回访船队出发时,让讲武堂派 5 名教官同行,教满剌加将士火器防御之法。”
马哈茂德双膝跪地谢恩,额头轻触金砖:“大明之恩,满剌加永世不忘!”
同日午后?大明讲武堂
演武场的黄沙被马蹄踏得飞扬,“多兵种协同演练” 正达高潮:讲武堂学员操控便携火箭筒,“轰” 的一声炸碎百米外的靶标;瓦剌学员策动战马,弯刀划出弧线斩断吊在半空的草人;藏锋队队员如狸猫般潜入 “敌营”,片刻便举着代表胜利的红旗钻出。
马哈茂德攥紧手中的望远镜,镜片里火箭筒的硝烟尚未散尽,声音因激动微微发颤:“此等‘远攻 近战 隐蔽’的战术,若用在满剌加港防御,哪怕十艘海盗船也讨不到好!”
陆砚昭示意学员暂停,让人搬来火器陈列台:“这是便携火箭筒,射程一里,装弹只需三息;那是水雷模型,可布在港口暗礁区,遇船即炸。赵小匠还改良了火药配方,受潮也能点燃,适合西洋多雨气候。”
赵小匠正带着工匠调试新望远镜,闻言上前补充:“这望远镜加了防雾镜片,海上用着清楚。上次沈千户他们在满剌加,就是靠这玩意儿提前发现了三艘伪装成商船的海盗船。”
这时,一名满剌加随从指着藏锋队队员的玄色劲装:“这衣服在草丛里几乎隐形,我国猎人也想要!” 沈锋恰好巡场路过,当即解开衣扣:“这是染了‘变色草汁’的布料,遇绿变深、遇沙变黄。下次船队可带些布料样品,若你们想要,工匠能教染色之法。”
马哈茂德拉着陆砚昭的手走到演武场东侧:“我想让我国二十名贵族子弟留在此处求学,不知可否?” 陆砚昭指着不远处的异族学员营:“早已备好营房!课程会加授‘西洋地理’‘贸易礼仪’,结业后还能随藏锋队出海实战。”
三日后?辽东辽阳府
辽东的春风带着寒意,却吹得田野里的 “雪粟” 幼苗直起腰杆。周明蹲在田埂上,用改良小铲拨开土壤,查看根系长势,藏锋队内地组队员则背着药箱,挨棚检查育苗情况。
“周大人,您快看!” 老农王老汉举着一株带分蘖的幼苗跑来,皱纹里都浸着笑,“农技官说这叫‘双穗苗’,一棵能结两穗粟米,亩产定能超三百斤!”
不远处,张婶正跟着瓦剌农技学徒学堆肥。瓦剌长老指挥着随从卸羊粪,羊粪被装在特制的陶瓮里,还撒了草木灰除臭。“这法子比咱们烧秸秆肥有劲!” 张婶用木叉翻拌着肥料,“等粟米熟了,我给你们缝件羊皮袄,冬天巡田暖和!”
藏锋队队员赵虎正帮小豆子扎风筝,风筝上画着火箭筒与战船,惹得孩子们围着看。“虎哥哥,昨天来的货郎说,京城有西洋人卖‘能照见脸的镜子’?” 小豆子扯着他的衣袖问。赵虎点头:“等秋收了,我带你去京城,不仅能看镜子,还能听西洋人讲海上故事。”
突然,两名队员押着一个穿绸缎的汉子走来:“周大人,这人冒充农技官,骗了三家农户的种子钱,已搜出假文书!” 周明皱眉查看文书,发现印章模糊、术语错漏:“交由锦衣卫审讯,顺便查查是否有豪强指使 —— 藏锋队要再排查周边州县,别让骗子坏了农桑新政。”
七日后?泉州海贸港
桅杆如林的码头边,沈锋与李锐刚走下战船,就被商人围住。“沈千户,下次能多带些满剌加的肉豆蔻吗?江南药商抢着要!”“李大人,西洋钟表太稀罕了,能不能让葡萄牙商人多运些来?”
陈默挤开人群,递上两份文书:“这是联防署的筹建进度,满剌加已派 30 名水兵来学习;这是刚截获的走私清单,有人想把硫磺伪装成香料运出海,已被藏锋队查获。”
沈锋翻看清单,眉头微蹙:“硫磺是制火药的关键,定是给海盗的。让海疆组盯着那艘‘福顺号’商船,顺藤摸瓜找出走私网络。” 李锐补充:“已安排十艘战船明日启航,每艘配 50 名藏锋队员、3 门神威炮,还带了二十台织机样品,满剌加国王特意派使者在港口等。”
正说着,葡萄牙商人阿尔瓦带着几名西洋水手走来,水手们捧着玻璃器皿鞠躬:“感谢大明将士上次相救!我们带来了威尼斯的玻璃工艺,想与赵小匠的工坊合作。” 沈锋笑着回应:“赵部长已在赶来的路上,他最喜研究新奇技艺。”
码头另一侧,马哈茂德的随从正与泉州织户讨价还价。“你们的绸缎织得比满剌加的细十倍!” 随从摸着一匹云锦,“下次我们用象牙换,十斤象牙换一匹,如何?” 织户笑得眯起眼:“再加些胡椒就成交!” 海风掠过码头,带着香料与绸缎的气息,混着船工的号子声,格外热闹。
三日后?陆府
暮色透过雕花窗棂,洒在书房的文书上。沈知薇正将讲武堂异族学员的课程表与海贸订单分类归档,桌上摆着三样物件:辽东送来的 “雪粟” 穗、满剌加的肉桂、西洋的玻璃镇纸。
“你看,” 她拿起课程表,“给满剌加学员加了‘航海测绘’,给瓦剌学员加了‘火器维修’,这样更贴合他们的需求。海贸订单也超预期,下个月要加派五艘商船。”
春桃端着粥碗进来,鼻尖还沾着米粒:“公爷,夫人,厨房煮的辽东粟米粥可香了!街上的西洋商品街更热闹,那家玻璃铺的镜子要二两银子一面,还是有人排队买。对了,王勇大人派人送消息,说截获的走私犯招了,是倭寇余党在背后指使。”
陆砚昭接过粥碗,温热的粥滑入喉咙,清甜回甘。他走到窗前,望着庭院里刚开的芍药,声音里满是感慨:“三年前还在平叛,如今已是远邦来朝、农桑兴旺。藏锋队的弟兄们没白流血,赵小匠的工匠们没白熬夜,百姓们也没白盼着。”
沈知薇走到他身边,指尖轻触玻璃镇纸:“昨天马哈茂德使者说,满剌加的孩子们已开始学汉语,说长大了要当‘大明通’。等夏天到了,辽东的粟米熟了,西洋的商船来了,日子会更热闹。”
陆砚昭握住她的手,看向远处的皇城 —— 夕阳为宫墙镀上金边,讲武堂的晚钟、海贸港的归航笛、辽东田野的蛙鸣,顺着晚风飘来。他知道,这卷 “繁荣图” 才刚铺开,藏锋队的望远镜会望向更远的海洋,讲武堂的教官会带出更多的人才,田野里的幼苗会结出更饱满的果实,而大明的故事,还将在时光里续写更多温暖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