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第 294 章:朝堂奏对?新政启章
正德十八年(1523 年)?正月十六
卯时?京城朝阳门
初春的晓风带着料峭寒意,朝阳门的城楼已升起明黄龙旗。百姓们自发地站在街道两侧,手中捧着 “雪粟” 秸秆编的花环,翘首以盼 —— 今日,陆砚昭的使团将随朱厚照的銮驾一同回京。
城门内侧,沈锋带着藏锋队内卫组 400 人列队肃立,队员们身着银色鳞甲,十连发步枪斜挎腰间,枪刺在晨光中闪着冷光。王勇则率锦衣卫千户所校尉守在另一侧,绯色官服在风中整齐划一。“沈统领,国公的銮驾已过通州,飞鸢传信说巳时初能到城门。” 王勇走上前来,低声道,“陛下特意交代,让咱们用新造的信号弹迎接,显我大明气象。”
沈锋点头,示意信号兵准备:“等銮驾过了护城河,就放三红两绿信号弹。赵小匠说这信号弹能在空中炸开‘归航’二字,定能让百姓们欢欣。” 话音刚落,远方传来马蹄声与鼓乐声,百姓们立刻欢呼起来 —— 銮驾的旗帜已出现在地平线尽头。
巳时?紫禁城太和殿
香烟缭绕,文武百官分列两侧,朱厚照端坐龙椅,目光灼灼地望向殿外。陆砚昭身着绣着海浪纹样的锦袍,捧着装着盟约与作物样本的鎏金托盘,稳步走进殿内,身后跟着沈知薇与使团核心成员。
“臣陆砚昭,奉命出使欧洲,今日幸不辱命,归来复命!” 陆砚昭躬身叩首,声音洪亮如钟,“此次远航,臣已与西班牙国王签订《中西同盟条约》,共抗佛郎机,互通贸易与技艺;带回美洲作物种子五十箱,含番薯、玉米等五种耐旱高产作物;另绘制《海外舆图》一卷,标注欧洲诸国疆域与航路。”
朱厚照抬手示意平身,眼中满是赞许:“陆爱卿一路辛苦,快快呈上盟约与样本,让众卿一观。” 陆砚昭起身,将托盘递予内侍,沈知薇则上前展开《海外舆图》—— 巨大的丝绢地图上,大明与欧洲隔海相望,航路用金线标出,格外醒目。
“陛下,此盟约明确规定,西班牙每年向大明输出白银十万两,换取丝绸与瓷器;大明则向西班牙传授‘雪粟’种植技术与火炮铸造工艺。” 陆砚昭指着盟约条款,“更重要的是,两国约定共同清剿南洋佛郎机势力,西班牙水师将在马尼拉海域与我大明水师协同巡逻。”
百官纷纷颔首称赞,杨廷和出列道:“陛下,此盟约利国利民,既能充实国库,又能稳固海疆,实乃千古盛事!” 朱厚照龙颜大悦,对陆砚昭道:“爱卿之功,朕定厚赏!今日朝议暂歇,午后你随朕到御书房,朕有要事与你细谈。”
午时?御花园试验田
暖阳透过梅枝洒下,御花园东侧已开辟出十亩试验田,田埂上插着写有作物名称的木牌。陆砚昭正带着朱厚照与百官查看育苗情况,赵小匠早已备好农具,等候在旁。
“陛下请看,此为番薯,适应性极强,山地、沙地均可种植,亩产可达五石;此为玉米,生长期仅四个月,可与‘雪粟’轮作,一年两熟。” 陆砚昭拿起一株番薯幼苗,根部已长出细小的块茎,“臣已让农技官在辽东军屯试种,周明传来飞鸢简讯,幼苗长势良好,预计夏收便可初见成效。”
朱厚照蹲下身,轻轻抚摸着玉米幼苗,眼中满是憧憬:“若这些作物能在全国推广,我大明百姓便再也不愁饿肚子了!陆爱卿,此事需速速推进,朕任命你为‘新政总领’,统筹作物推广与军改事宜。”
“臣遵旨!” 陆砚昭躬身领命,“臣已与沈副营将、沈统领商议,计划分三步推进:先在辽东、泉州等地试点,由藏锋队边军组与海疆组协助农技官指导种植;再培训军校学员,派往各地担任农技专员;最后由锦衣卫核查种植成效,确保不违农时。” 沈锋与王勇齐声附和:“臣等定全力配合!”
未时?紫禁城御书房
暖阁内炉火正旺,朱厚照卸下龙袍,换上常服,亲手为陆砚昭倒了杯热茶:“爱卿在欧洲所见所闻,定有远超盟约与作物之事,不妨细细讲来。”
陆砚昭接过茶杯,神色凝重却难掩振奋:“陛下慧眼如炬!此次远航,臣见欧洲诸国虽国力不及大明,却在‘工业’一事上有独到之处。他们设专门工坊,用统一模具铸造火炮零件,不仅效率是我大明三倍,且零件可互换,战场抢修极为便捷;纺织工坊用水力驱动纺车,一日纺出的丝线抵得上十名织女,成本却低三成。”
朱厚照眼中闪过精光,身体微微前倾:“依爱卿之见,这‘工业’于我大明有何益处?”
“益处有三,且能与新政相辅相成!” 陆砚昭起身拱手,侃侃而谈,“其一强军事:若按欧洲工坊之法改良后勤部,批量铸造标准化步枪、火炮,不仅能让枭龙卫全员换装十连发步枪,还能造出更轻便的野战炮,今后边军防御如虎添翼;其二兴经济:水力纺车、采煤器械等可降低民生成本,织出的丝绸更精细,能卖更高价钱,再通过南洋航线销往欧洲,白银将源源不断流入大明;其三固根基:工业需培养工匠人才,可在军校旁设‘技艺学堂’,既教军工技艺,又传民生手艺,百姓有活干、有饭吃,天下自然安定。”
朱厚照沉吟片刻,指尖敲击着桌面:“爱卿所言极是!昔日军改靠制度,今日强国需技艺。只是此事耗资巨大,且需打破旧制,如何推进?”
“臣已有预案!” 陆砚昭取出早已备好的《工业发展方略》,“可先从军工入手,拨户部白银五十万两扩建枭龙卫后勤部,设‘火炮、步枪、器械’三坊,由赵小匠总领;再在山西、河南开煤矿,用煤取代木炭炼铁,降低成本;同时让锦衣卫核查各地工匠技艺,选拔能人入宫授课。待军工见效,再推及民生,循序渐进,方无风险。”
朱厚照接过方略,逐页翻看,眼中愈发明亮:“好!朕准了!此事仍由你统筹,所需银两、人手,朕全力支持。切记,工业是强国之本,既要快,更要稳,不可急功近利。” 他顿了顿,补充道,“沈知薇身兼两职,心思缜密,可让她协助你核查工坊账目,防止贪腐。”
陆砚昭躬身叩首:“臣定不负陛下重托!年内定让新工坊造出第一批标准化火炮,为大明工业开个好头!”
未时?枭龙卫指挥使司议事厅
离开御书房,陆砚昭立刻召集沈锋、王勇、秦安等核心将领商议军改与工业协同细则,墙上挂着新修订的《枭龙卫编制图》与《工业工坊布局图》。“陛下已准工业发展方略,今后后勤部将扩建为‘军工总院’,赵小匠任总院主事,优先量产标准化步枪与火炮。” 陆砚昭指着沙盘,“军改需与工业同步推进,六营今后的训练要适配新装备,每季度进行一次跨营演习,由直属营统筹调度。”
秦安起身道:“国公放心,夜枭营已在泉州水师试点‘舰炮协同’,待新火炮列装,便可在全军推广。水师战船也需按工业标准改造,统一船型与炮位,战斗力定能翻倍。” 王勇补充道:“锦衣卫已根据带回的密信,彻底肃清佛郎机在大明的潜伏势力,可抽调千户所校尉守护煤矿与工坊,确保生产安全。”
陆砚昭点头,目光落在沈知薇身上:“知薇,你身兼锦衣卫指挥同知与直属营副营将,新政推广与工业核查需两手抓。尤其是工坊账目、工匠选拔,需用锦衣卫的稽查手段严格把控,确保每一分银子都用在实处。” 沈知薇躬身应道:“臣定不负所托,已拟定《工业工坊核查章程》,与《作物推广核查章程》并行,用飞鸢传信至各地,确保全程透明。”
申时?陆府书房
夕阳透过窗棂,照在 “盼归” 木盒上,里面已装满此次远航的书信与纪念品。陆砚昭坐在书桌前,沈知薇正为他研磨墨汁,承煜与明玥趴在桌上,好奇地翻看《海外舆图》与《工业工坊图纸》。
“爹爹,这画的是什么呀?像个大轮子。” 承煜指着水力纺车图纸,问道。陆砚昭笑着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个简易纺车:“这是能自动纺线的轮子,以后娘做衣服就不用那么辛苦了。” 明玥则捧着番薯种子,小声道:“爹爹,我想在院子里种一棵,等它长出来,就能给爹爹做番薯干了。”
沈知薇端来热茶,眼中满是温柔:“刚收到飞鸢简讯,赵小匠已带着工匠们勘察工坊选址,山西的煤矿也派锦衣卫去核查了。王指挥使说,佛郎机在欧洲的联络网已被西班牙协助捣毁,今后工业原料运输再无后顾之忧。”
陆砚昭接过茶杯,望着窗外的庭院 —— 腊梅虽谢,柳枝已冒出新芽。他知道,这场远航的结束,不仅是新政的开始,更是大明工业崛起的序章。盟约已签,种子已播,工业蓝图已绘,将士已备,百姓已盼,这盛世的根基,终将在他们的手中愈发坚实。
夜色渐深,陆府的灯火与京城的万家灯火融为一体。远处的枭龙卫工坊仍亮着灯,赵小匠正带着工匠们调试新的铸造模具;飞鸢驿站的信号灯在夜空中闪烁,传递着各地的平安消息;皇宫里,朱厚照仍在批阅《工业发展方略》,笔尖落下的每一个字,都在书写着大明的新篇。这跨越山海的归航,终将迎来繁花似锦的春天。
正德十八年(1523 年)?正月十六
卯时?京城朝阳门
初春的晓风带着料峭寒意,朝阳门的城楼已升起明黄龙旗。百姓们自发地站在街道两侧,手中捧着 “雪粟” 秸秆编的花环,翘首以盼 —— 今日,陆砚昭的使团将随朱厚照的銮驾一同回京。
城门内侧,沈锋带着藏锋队内卫组 400 人列队肃立,队员们身着银色鳞甲,十连发步枪斜挎腰间,枪刺在晨光中闪着冷光。王勇则率锦衣卫千户所校尉守在另一侧,绯色官服在风中整齐划一。“沈统领,国公的銮驾已过通州,飞鸢传信说巳时初能到城门。” 王勇走上前来,低声道,“陛下特意交代,让咱们用新造的信号弹迎接,显我大明气象。”
沈锋点头,示意信号兵准备:“等銮驾过了护城河,就放三红两绿信号弹。赵小匠说这信号弹能在空中炸开‘归航’二字,定能让百姓们欢欣。” 话音刚落,远方传来马蹄声与鼓乐声,百姓们立刻欢呼起来 —— 銮驾的旗帜已出现在地平线尽头。
巳时?紫禁城太和殿
香烟缭绕,文武百官分列两侧,朱厚照端坐龙椅,目光灼灼地望向殿外。陆砚昭身着绣着海浪纹样的锦袍,捧着装着盟约与作物样本的鎏金托盘,稳步走进殿内,身后跟着沈知薇与使团核心成员。
“臣陆砚昭,奉命出使欧洲,今日幸不辱命,归来复命!” 陆砚昭躬身叩首,声音洪亮如钟,“此次远航,臣已与西班牙国王签订《中西同盟条约》,共抗佛郎机,互通贸易与技艺;带回美洲作物种子五十箱,含番薯、玉米等五种耐旱高产作物;另绘制《海外舆图》一卷,标注欧洲诸国疆域与航路。”
朱厚照抬手示意平身,眼中满是赞许:“陆爱卿一路辛苦,快快呈上盟约与样本,让众卿一观。” 陆砚昭起身,将托盘递予内侍,沈知薇则上前展开《海外舆图》—— 巨大的丝绢地图上,大明与欧洲隔海相望,航路用金线标出,格外醒目。
“陛下,此盟约明确规定,西班牙每年向大明输出白银十万两,换取丝绸与瓷器;大明则向西班牙传授‘雪粟’种植技术与火炮铸造工艺。” 陆砚昭指着盟约条款,“更重要的是,两国约定共同清剿南洋佛郎机势力,西班牙水师将在马尼拉海域与我大明水师协同巡逻。”
百官纷纷颔首称赞,杨廷和出列道:“陛下,此盟约利国利民,既能充实国库,又能稳固海疆,实乃千古盛事!” 朱厚照龙颜大悦,对陆砚昭道:“爱卿之功,朕定厚赏!今日朝议暂歇,午后你随朕到御书房,朕有要事与你细谈。”
午时?御花园试验田
暖阳透过梅枝洒下,御花园东侧已开辟出十亩试验田,田埂上插着写有作物名称的木牌。陆砚昭正带着朱厚照与百官查看育苗情况,赵小匠早已备好农具,等候在旁。
“陛下请看,此为番薯,适应性极强,山地、沙地均可种植,亩产可达五石;此为玉米,生长期仅四个月,可与‘雪粟’轮作,一年两熟。” 陆砚昭拿起一株番薯幼苗,根部已长出细小的块茎,“臣已让农技官在辽东军屯试种,周明传来飞鸢简讯,幼苗长势良好,预计夏收便可初见成效。”
朱厚照蹲下身,轻轻抚摸着玉米幼苗,眼中满是憧憬:“若这些作物能在全国推广,我大明百姓便再也不愁饿肚子了!陆爱卿,此事需速速推进,朕任命你为‘新政总领’,统筹作物推广与军改事宜。”
“臣遵旨!” 陆砚昭躬身领命,“臣已与沈副营将、沈统领商议,计划分三步推进:先在辽东、泉州等地试点,由藏锋队边军组与海疆组协助农技官指导种植;再培训军校学员,派往各地担任农技专员;最后由锦衣卫核查种植成效,确保不违农时。” 沈锋与王勇齐声附和:“臣等定全力配合!”
未时?紫禁城御书房
暖阁内炉火正旺,朱厚照卸下龙袍,换上常服,亲手为陆砚昭倒了杯热茶:“爱卿在欧洲所见所闻,定有远超盟约与作物之事,不妨细细讲来。”
陆砚昭接过茶杯,神色凝重却难掩振奋:“陛下慧眼如炬!此次远航,臣见欧洲诸国虽国力不及大明,却在‘工业’一事上有独到之处。他们设专门工坊,用统一模具铸造火炮零件,不仅效率是我大明三倍,且零件可互换,战场抢修极为便捷;纺织工坊用水力驱动纺车,一日纺出的丝线抵得上十名织女,成本却低三成。”
朱厚照眼中闪过精光,身体微微前倾:“依爱卿之见,这‘工业’于我大明有何益处?”
“益处有三,且能与新政相辅相成!” 陆砚昭起身拱手,侃侃而谈,“其一强军事:若按欧洲工坊之法改良后勤部,批量铸造标准化步枪、火炮,不仅能让枭龙卫全员换装十连发步枪,还能造出更轻便的野战炮,今后边军防御如虎添翼;其二兴经济:水力纺车、采煤器械等可降低民生成本,织出的丝绸更精细,能卖更高价钱,再通过南洋航线销往欧洲,白银将源源不断流入大明;其三固根基:工业需培养工匠人才,可在军校旁设‘技艺学堂’,既教军工技艺,又传民生手艺,百姓有活干、有饭吃,天下自然安定。”
朱厚照沉吟片刻,指尖敲击着桌面:“爱卿所言极是!昔日军改靠制度,今日强国需技艺。只是此事耗资巨大,且需打破旧制,如何推进?”
“臣已有预案!” 陆砚昭取出早已备好的《工业发展方略》,“可先从军工入手,拨户部白银五十万两扩建枭龙卫后勤部,设‘火炮、步枪、器械’三坊,由赵小匠总领;再在山西、河南开煤矿,用煤取代木炭炼铁,降低成本;同时让锦衣卫核查各地工匠技艺,选拔能人入宫授课。待军工见效,再推及民生,循序渐进,方无风险。”
朱厚照接过方略,逐页翻看,眼中愈发明亮:“好!朕准了!此事仍由你统筹,所需银两、人手,朕全力支持。切记,工业是强国之本,既要快,更要稳,不可急功近利。” 他顿了顿,补充道,“沈知薇身兼两职,心思缜密,可让她协助你核查工坊账目,防止贪腐。”
陆砚昭躬身叩首:“臣定不负陛下重托!年内定让新工坊造出第一批标准化火炮,为大明工业开个好头!”
未时?枭龙卫指挥使司议事厅
离开御书房,陆砚昭立刻召集沈锋、王勇、秦安等核心将领商议军改与工业协同细则,墙上挂着新修订的《枭龙卫编制图》与《工业工坊布局图》。“陛下已准工业发展方略,今后后勤部将扩建为‘军工总院’,赵小匠任总院主事,优先量产标准化步枪与火炮。” 陆砚昭指着沙盘,“军改需与工业同步推进,六营今后的训练要适配新装备,每季度进行一次跨营演习,由直属营统筹调度。”
秦安起身道:“国公放心,夜枭营已在泉州水师试点‘舰炮协同’,待新火炮列装,便可在全军推广。水师战船也需按工业标准改造,统一船型与炮位,战斗力定能翻倍。” 王勇补充道:“锦衣卫已根据带回的密信,彻底肃清佛郎机在大明的潜伏势力,可抽调千户所校尉守护煤矿与工坊,确保生产安全。”
陆砚昭点头,目光落在沈知薇身上:“知薇,你身兼锦衣卫指挥同知与直属营副营将,新政推广与工业核查需两手抓。尤其是工坊账目、工匠选拔,需用锦衣卫的稽查手段严格把控,确保每一分银子都用在实处。” 沈知薇躬身应道:“臣定不负所托,已拟定《工业工坊核查章程》,与《作物推广核查章程》并行,用飞鸢传信至各地,确保全程透明。”
申时?陆府书房
夕阳透过窗棂,照在 “盼归” 木盒上,里面已装满此次远航的书信与纪念品。陆砚昭坐在书桌前,沈知薇正为他研磨墨汁,承煜与明玥趴在桌上,好奇地翻看《海外舆图》与《工业工坊图纸》。
“爹爹,这画的是什么呀?像个大轮子。” 承煜指着水力纺车图纸,问道。陆砚昭笑着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个简易纺车:“这是能自动纺线的轮子,以后娘做衣服就不用那么辛苦了。” 明玥则捧着番薯种子,小声道:“爹爹,我想在院子里种一棵,等它长出来,就能给爹爹做番薯干了。”
沈知薇端来热茶,眼中满是温柔:“刚收到飞鸢简讯,赵小匠已带着工匠们勘察工坊选址,山西的煤矿也派锦衣卫去核查了。王指挥使说,佛郎机在欧洲的联络网已被西班牙协助捣毁,今后工业原料运输再无后顾之忧。”
陆砚昭接过茶杯,望着窗外的庭院 —— 腊梅虽谢,柳枝已冒出新芽。他知道,这场远航的结束,不仅是新政的开始,更是大明工业崛起的序章。盟约已签,种子已播,工业蓝图已绘,将士已备,百姓已盼,这盛世的根基,终将在他们的手中愈发坚实。
夜色渐深,陆府的灯火与京城的万家灯火融为一体。远处的枭龙卫工坊仍亮着灯,赵小匠正带着工匠们调试新的铸造模具;飞鸢驿站的信号灯在夜空中闪烁,传递着各地的平安消息;皇宫里,朱厚照仍在批阅《工业发展方略》,笔尖落下的每一个字,都在书写着大明的新篇。这跨越山海的归航,终将迎来繁花似锦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