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迁徙续程运物资?春耕研技两相忙-《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

  《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第 349 章:迁徙续程运物资?春耕研技两相忙

  嘉靖元年(1525 年)?三月十二

  辰时·辽东营口港,比三日前提早了几分热闹 —— 首批迁移的成功让后续筹备更显顺畅,第二批三千名迁移民众(以工匠与青年农夫为主)已按分组列队,他们手中除了个人行李,还提着工具箱、稻种袋,行李上的绿色分组布条与战船上的标识一一对应,与首批的黄色布条形成清晰区分。

  陆砚青站在码头的调度台上,身旁的小桌上摊着物资运输清单。“今日启航的‘靖波号’‘安海号’,除了运送民众,还要搭载两百套木屋构件与五十袋稻种,” 他对着身旁的副官叮嘱,“构件要放在船舱底层,用稻草垫好,避免航行中碰撞损坏;稻种放在中层通风处,每天安排人检查防潮情况。” 副官点头应下,转身向战船跑去传达指令。

  阿古拉的徒弟木合塔尔正带着工匠们搬运工具箱,箱内整齐摆放着改良锯子、刨子与测量工具。“大家轻拿轻放,这些工具是咱们在东瀛建房子、修水渠的关键,可不能磕坏了,” 木合塔尔一边指挥,一边将一把精钢刨子轻轻放入箱中,“等到了鹿儿岛,咱们要帮首批民众完善木屋,还要赶建粮仓,工具不够可不行。” 工匠们齐声应和,动作轻柔却迅速,不到半个时辰,所有工具箱便已搬上战船。

  登船时,一名青年农夫捧着稻种袋,有些紧张地问引导员:“咱们的稻种能顺利种下吗?鹿儿岛的气候和辽东不一样,会不会长不好?” 引导员笑着递给他一张手绘的《东瀛气候农事图》:“放心吧!萧先生早就和武田首领摸清了鹿儿岛的气候,这稻种是工部特意选的耐寒早熟品种,三月播种,七月就能收获,比在辽东还早半个月呢。” 青年农夫接过图,反复翻看,紧张的神情渐渐消散。

  辰时三刻,随着周航(完成首批护航后连夜返回)的指令,第二批战船缓缓驶离港口。陆砚青站在码头,望着远去的战船,又看向不远处驶来的铁路机车 —— 机车牵引着十节装满物资的车厢,蒸汽轰鸣声中,车厢上的 “大明迁徙物资” 字样格外醒目。“按这个速度,四月初就能完成所有迁移,” 陆砚青轻声自语,眼中满是对迁徙圆满的期待。

  巳时·京城军工总院,工坊内的测试场被围得水泄不通 ——“64 式” 手枪的首批三把样品已制作完成,赵小匠正带着研发小组进行性能测试,徐阶、张鹤鸣与陆砚昭也一同前来查看,三人站在测试场前排,目光紧盯着即将测试的手枪。

  赵小匠拿起一把 “64 式” 手枪,枪身通体亮银色,因是纯手工反复打磨,表面泛着细腻的金属光泽;全长相比后世的 64 式手枪尺寸略大一寸,约九寸长,比改良手枪缩短近两寸,握柄处缠绕着黑色防滑绳,弹夹容量为六发。“徐大人、张大人、国公,这‘64 式’手枪最核心的优势是便携与隐蔽,枪身重量仅八两,可藏在腰间或袖中,适合密探执行任务;射程虽比改良手枪近十米,但五十步内精度能保证,近战防身足够用。” 他一边介绍,一边装上弹夹,走到五十步外的靶位前。

  “砰!砰!砰!” 三枪过后,子弹均命中靶心周围三寸范围。赵小匠放下手枪,拿起靶纸递给徐阶:“您看,这精度完全符合预期,而且装弹速度比改良手枪快三分之一,弹夹装卸时的卡顿问题也解决了。” 徐阶接过靶纸,仔细查看弹孔分布,点头赞道:“好!这手枪轻便又精准,密探们带着执行任务,既安全又不引人注目。” 张鹤鸣则拿起一把 “64 式” 手枪,握在手中试了试重量:“手感确实轻便,就是握柄处虽有防滑绳,长时间握持怕是仍会硌手,尤其是在潮湿环境中,手心出汗后容易打滑。”

  陆砚昭接过手枪,手指在握柄两侧轻轻摩挲,沉吟片刻后道:“我倒有个建议 —— 可在握柄两侧各安装一块木质护手,选用质地坚硬且纹路细腻的胡桃木,先将木材打磨成与握柄贴合的弧形,再用铜钉固定在握柄两侧。这样一来,不仅能减少金属握柄对掌心的硌痛感,木质表面的摩擦力也能增强防滑效果,长时间握持会更舒适。” 他说着,还伸手比划了木质护手的大致形状:“护手不用太宽,能覆盖握柄两侧即可,边缘要打磨圆润,避免划伤手心。”

  赵小匠眼睛一亮,连忙接过手枪,在握柄两侧比划起来:“国公这个建议好!咱们之前只想着用防滑绳,倒没考虑到木质护手的作用。胡桃木质地坚硬,还不容易受潮变形,确实适合做护手。后续我们就按这个想法琢磨,先做几块木质护手样品,测试贴合度与防滑效果,再调整尺寸与固定方式。” 徐阶也点头赞同:“木质护手既实用又不影响便携性,还能提升手枪的握持舒适度,确实该加上,尽快完善样品,争取五月前批量生产,配备给锦衣卫与海外探查队。”

  随后,赵小匠又展示了 “1911 式” 手枪的半成品零件 —— 枪管与弹夹已初步锻造完成,枪身比 “64 式” 更大,全长约一尺二寸,枪管更长,弹夹容量为七发,因威力更强,枪管厚度也比 “64 式” 增加一分。“按当前进度,‘1911 式’手枪的样品下个月就能完成,” 一名工匠向赵小匠汇报,“就是枪管闭锁机制还需调整,确保射击时的稳定性,而且枪身重量比‘64 式’重三两,后续还需优化结构,尽量减轻重量。” 赵小匠点头:“优先保证‘64 式’的量产与木质护手的改进,‘1911 式’要打磨细节,争取做到威力与精度双优,重量也要控制在十一两以内,避免影响握持与携带。”

  工坊角落,几名工匠已开始讨论木质护手的制作 —— 有的说要先绘制护手的尺寸图纸,有的说要挑选合适的胡桃木,还有的说要测试不同木质的防滑效果。赵小匠看着热闹的讨论场景,笑着对陆砚昭道:“多谢国公的建议,有了木质护手,‘64 式’手枪的实用性定能再上一个台阶。” 陆砚昭点头:“武器研发本就是不断打磨的过程,你们多琢磨细节,才能造出更适合实战的装备。” 工坊内,金属撞击声、讨论声与测试枪声交织,大明的武器研发正朝着更精细、更实用的方向推进。

  午时·西北延绥镇,烈日炙烤着戈壁滩,枭龙卫探员李七带着三名队员,正围着一处渗出黑色液体的洼地忙碌 —— 这里正是此前发现猛火油的黑油山区域,经过十日的探查,他们找到了更集中的储量点。

  “大人,您看这液体,点燃后火势比煤炭旺三倍,而且烧得更久,” 一名队员用火把点燃一小勺黑色液体,火焰瞬间窜起半丈高,热浪扑面而来。李七蹲下身,用木勺舀起一勺液体,放在鼻尖轻嗅,一股刺鼻的气味传来:“这就是陆国公说的猛火油!咱们挖个深坑,将油引到坑内,再用陶罐密封保存,避免挥发。”

  队员们立刻行动,用铁锹挖掘深坑,再用芦苇杆将洼地中的猛火油引流到坑内。“这一片的储量至少有上千石,” 李七看着不断流入坑内的猛火油,兴奋地对队员道,“咱们再向西北探查十里,说不定还有更大的储量点。” 此前,他们已在附近发现三处小型渗出点,此次的发现无疑是重大突破。

  探查间隙,李七拿出纸笔,绘制猛火油分布地图,标注出储量、渗出速度与周边地形。“要把地图尽快送回京城,让赵总匠知道这里的情况,” 李七对队员道,“有了足够的猛火油,新式机械的测试就能加速,以后造机车、锻钢材,就不用再依赖煤炭了。” 队员们纷纷点头,手中的动作更快 —— 他们知道,这黑色的液体,将为大明的工业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夕阳西下时,李七让人将密封好的十罐猛火油装上骆驼,准备送往京城。“留下两人继续探查,其余人随我押送猛火油返回,” 李七下令,“路上要小心,这东西遇火就燃,绝不能出差错。” 骆驼队缓缓驶离黑油山,夕阳将他们的身影拉得很长,大明的能源探索,在西北戈壁滩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未时·东瀛鹿儿岛,南部平原的水田旁热闹非凡 —— 萧策与武田信长组织首批迁来的农夫,开始播种大明稻种,长门部族的民众也赶来帮忙,田埂上满是忙碌的身影。

  巴图蹲在水田边,手中拿着稻种,向农夫们演示播种技巧:“每穴播三粒种子,间距一尺,播得太密会影响生长,太疏又浪费土地,” 他一边说,一边将稻种均匀撒入水田,“播完后要用脚轻轻踩实,让种子与泥土贴合,这样才能更快发芽。” 农夫们认真学习,有的弯腰播种,有的用木耙平整水田,动作虽生疏却格外认真。

  武田信长带着几名长门部族的农夫,推着改良犁在水田旁开垦新田。“这改良犁比咱们的木犁好用太多了,一天能开垦两亩地,” 一名长门农夫笑着对巴图道,“等咱们学会了用这犁,就能帮你们开垦更多水田,明年就能多种些稻子。” 巴图笑着点头:“等稻子成熟了,咱们一起打稻谷、做米饭,让你们尝尝大明的米饭有多香。”

  萧策则带着几名工匠,在水田旁搭建灌溉水车。水车由木材与铁件制成,利用河流的动力转动,可将河水引到高处的水田中。“有了这水车,就算遇到干旱,水田也能及时灌溉,” 萧策对围过来的民众道,“咱们再挖几条支流,把水引到更远的水田,以后就算种五千亩稻子,也不用担心缺水。” 民众们看着转动的水车,眼中满是惊叹,纷纷上前帮忙搭建水车支架。

  田埂上,娜仁与几名妇人正为忙碌的农夫们准备茶水与点心。“大家歇会儿,喝杯热茶,吃块点心再干活,” 娜仁端着茶碗,递给一名满头大汗的农夫,“春耕辛苦,可不能累坏了身子,以后咱们还要靠这水田过日子呢。” 农夫们接过茶碗,一饮而尽,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

  夕阳西下时,两千亩水田已全部播种完毕,灌溉水车也搭建完成,水流顺着沟渠缓缓流入水田,滋润着刚播下的种子。萧策、武田信长与民众们站在田埂上,望着波光粼粼的水田,眼中满是期待。“等到七月,这里就会变成金黄色的稻田,” 萧策笑着道,“咱们一起丰收,一起在鹿儿岛过上好日子。” 武田信长点头:“是啊,这是咱们共同的家园,咱们一起努力,让它越来越兴旺。” 暮色中,水田旁的欢声笑语渐渐散去,只留下水车转动的 “吱呀” 声,仿佛在为即将到来的丰收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