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第 373 章:西道铺管忙复工?朝堂议补惠民生
嘉靖二年(1526 年)?三月初十
辰时?春日的阳光已褪去晨凉,变得暖意融融,西主干道上的复工热潮比往日更盛 —— 六十余名民夫分成六组,围着刚运到的青灰色水泥管忙碌,管身上还沾着军工总院烧制后的余温,连空气里都飘着淡淡的水泥气息。街道两旁的柳树新枝已长至半尺,风一吹,柳枝轻晃,拂过民夫们汗湿的粗布工装,却丝毫没减他们的干劲,反倒添了几分春日的鲜活。
“都把木杠垫稳了!这根水泥管比东主干道的粗半寸,重两百八十斤,别摔着!” 锦衣卫副千户周正站在沟槽旁,手里拿着东主干道的施工图纸,图纸边缘已被翻得有些毛糙 —— 自三月初三东主干道亮灯后,他便带着图纸反复研究,就是要把成熟经验稳稳用在西主干道上。民夫刘大柱与三名同伴一起,用木杠穿过水泥管两端的铁环,喊着号子起身:“嘿哟!起喽!慢步走!” 木杠被压得微微弯曲,四人脚步却稳如磐石,一步步将水泥管抬到沟槽旁,动作比复工首日熟练了不少。
“对准前面的管口!左边再挪半寸!” 周正高声指挥,刘大柱立刻调整脚步,水泥管缓缓落入沟槽,管口严丝合缝,连薄纸都插不进去。旁边的民夫立刻用碎石在水泥管两侧垫实,周正蹲下身,用水平仪测量:“好!水平刚好!比复工第一天快了两盏茶的功夫!” 民夫们听了,干劲更足 —— 东主干道亮灯的消息已传遍京城大街小巷,连住在西主干道尽头的老掌柜都天天来问进度,他们都盼着自家门口也能早日亮起暖黄的灯光。
辰时过半,已铺好三十丈水泥管,周正看着整齐排列的管子,心里盘算着:按这个进度,再有七天,西主干道的水泥管就能全部铺完,比原计划还能提前三天。他抬头望向远处,街角围了十余名百姓,正踮着脚观望,眼神里满是期待,周正忍不住喊道:“乡亲们放心!咱们加把劲,保证三月底前让西主干道亮起来!” 百姓们立刻欢呼起来,掌声与民夫的号子声交织在一起,成了西主干道最鲜活的晨曲。
巳时?京郊永定河发电站工地,阳光烈得晃眼,河面上泛着粼粼波光,水坝旁的临时工坊已搭起多日,十余名工匠围着钢材忙碌得热火朝天 —— 自三月初三上巳节停工后,他们已连续赶工五天,今日要加快预制水闸部件,这是发电站控水的关键,容不得半点马虎。工部郎中王大人站在工坊旁,手里拿着水闸设计图,图纸上已标注了不少修改痕迹,都是前几日施工时优化的细节。
“这水闸闸门要用厚五分的钢板,边缘要打磨光滑,不然关闸时会漏水!” 王大人指着图纸上的闸门标注,对工匠头老李说。老李点点头,手里拿着钢锉,正仔细打磨钢板边缘,钢屑在阳光下泛着银光,他的袖口已被钢屑划破了一道小口,却毫不在意:“王大人放心!我们用的是军工总院新炼的精钢,硬度够,韧性也好,前几日试做的样品,您也看过,保证严丝合缝。” 旁边的工匠们则忙着钻孔、焊接,“叮叮当当” 的打铁声在工地回荡,比往日更急促,与永定河的流水声相映成趣。
一名年轻工匠拿着卡尺,测量刚焊好的水闸拉杆:“李师傅,拉杆长度正好三尺五,直径两寸,误差不到半毫!” 老李走过去,用手握住拉杆用力晃了晃,拉杆纹丝不动:“好!焊接得结实!这拉杆要承受水闸的重量,必须焊牢,不然水闸关不上,发电站就没法正常供水发电。” 王大人凑过来,看着拉杆上整齐的焊点,满意地点头:“老李,你们这几天赶工辛苦了!务必在三月底前完成所有预制,四月初就能安装,不耽误水坝后续施工。” 老李立刻应诺,手里的钢锉又加快了速度 —— 他知道,这水闸部件关系到整个发电站的安危,早一天完成,就能早一天安心。
午时?京城军工总院变压器工坊,炉火 “噼啪” 作响,比往日更旺,六台轧机同时运转,将硅钢片轧成薄薄的片状,工匠们穿梭在机器之间,脚步比往日更急促 —— 经过几日调试,生产线已完全顺畅,今日要冲击更高产量。赵小匠手里拿着图纸,时不时停下来查看硅钢片的厚度,指尖划过硅钢片表面,感受着光滑度:“这硅钢片必须薄如蝉翼,偏差不能超半毫,不然铁芯磁导率会受影响,前几日就有一片因厚度不够,废了一组线圈。” 工匠们立刻调整轧机参数,硅钢片的厚度渐渐达到标准,边缘光滑无刺。
工坊的另一头,八名工匠围着线圈绕制机忙碌,漆包铜线在机器的带动下,均匀地绕在铁芯上,初级 220 匝、次级 110 匝,匝数分毫不差。“之前手工绕线,一天只能绕两台,现在有了绕制机,调试好后一天能绕六台,效率提高了两倍!” 负责绕线的刘工匠笑着对赵小匠说,手里的铜线还在源源不断地绕向铁芯,他的额头上满是汗水,却没工夫擦。赵小匠点点头,心里盘算着:之前日产量只有五台,现在生产线顺畅了,日产量能稳定在十二台,不仅够供应西主干道,还能提前给皇宫周边街巷备货。
午时过半,第一批十二台变压器的铁芯与线圈已制作完成,工匠们开始组装外壳,灌桐油冷却。赵小匠打开一台刚组装好的变压器,查看内部情况:“线圈绕制整齐,桐油灌封到位,散热孔也开得标准,合格!” 他让人将变压器搬到马车上,准备送往西主干道:“这十二台先送过去,后续每天都按这个量送,保证不耽误施工进度!” 马车缓缓驶离工坊,车轮碾过地面,留下两道清晰的痕迹,比往日更深,像在朝着光明的未来稳步前进。
未时?紫禁城乾清宫,阳光透过窗棂,洒在金砖地面上,泛着温润的光泽。八岁的朱载林坐在龙椅上,小手轻轻握着户部呈上的民居通电预算报告,报告上的字迹虽有些复杂,却也能辨认一二 —— 这是户部与工部连日商议的结果。徐阶、李三才、陆砚昭等大臣分立两侧,气氛严肃却不失温和,顾及着小皇帝的年纪,议事节奏比往日稍缓,今日要敲定民居通电补贴方案,让普通百姓也能用得起电灯。
“陛下,经过几日核算,每户民居通电需要白银五两,包括电线、灯泡、简易开关等费用。但京城普通百姓家境贫寒,近七成人家拿不出这笔钱,若不补贴,民居通电计划恐难推进。” 李三才躬身禀报,语气放缓,手里拿着账本,账本上的数字都用大字标注,方便小皇帝查看,“户部与工部商议后建议,朝廷补贴三成,即一两五钱,百姓自付三成,剩下的四成由地方商号捐助。前几日已与京城十五家商号沟通,他们都愿意捐助,预计能筹到白银八万两,足够覆盖首批八千户民居的补贴。”
徐阶立刻附和:“李大人所言极是!商号捐助后,可允许其在店铺门口挂‘光明捐助商’的牌匾,还能在官府文书中留名,既能提升商号名气,也能鼓励更多商号参与。昨日已有三家商号主动上门,愿意追加捐助。”
话音刚落,陆砚昭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臣有不同建议,还请陛下容禀。” 朱载林抬起头,稚嫩的脸上露出认真的神情,抬手示意:“老师请讲。” 这声 “老师” 让殿内气氛更显温和 —— 早在朱厚照在位时,便已任命陆砚昭为朱载林的老师,如今虽登基为帝,小皇帝仍习惯这样称呼。
陆砚昭心中微暖,继续道:“自正德皇帝在位时推行农业改革,减免赋税、推广新粮种,至今已十余年,百姓粮食产量已翻了一番;而海洋贸易自正德初年兴起,至今也有十余年,江南丝绸、景德镇瓷器远销海外,带动京城及周边工坊发展,铁匠、织工、瓷匠等工匠收入大增;再加上军工总院带动的上下游产业,普通百姓早已不愁吃穿,家家户户都有了余钱。臣曾派人走访京城各街道,像东主干道旁的织工家庭,每年能攒下三十两白银;西市的杂货铺掌柜,年结余甚至能达百两;就是最普通的佃农,除了交租和日常用度,每年也能存下十两左右 —— 也就是说,多数百姓并非拿不出通电费用,只是可能不愿一次性支出。”
他顿了顿,目光温和地看向朱载林,继续道:“臣建议,百姓自付三成,即一两五钱,朝廷补贴剩余的七成。一来,朝廷近年因贸易与工业税收增长,国库充裕,七成补贴并不会造成负担;二来,让百姓自付部分费用,能让他们更珍惜电灯这一便利,减少浪费与损坏;三来,也能避免商号捐助可能带来的商业依附问题。此外,对于确实一次性拿不出三成费用的家庭,比如孤寡老人、残疾工匠等,我们可以允许他们分期支付,约定两年内缴清即可,每月只需缴纳不到七分银子,相当于半斗米的价钱,百姓完全能承担。”
这番话一出,殿内顿时安静下来。李三才思索片刻,拱手道:“陆大人所言有理!臣之前只算了百姓的‘当下支付能力’,却忽略了近年民生改善的大背景。若朝廷补贴七成,既能减轻百姓负担,也能让通电计划推进更快,还不用依赖商号捐助,确实更稳妥。” 徐阶也点头附和:“分期支付的办法更是周全,能覆盖到所有百姓,避免有人因一时拮据错过通电机会。”
朱载林听得认真,小手轻轻敲击着龙椅扶手,片刻后说道:“老师考虑得周全!既让百姓少花钱,又不让朝廷有负担,还能让所有人家都用上电灯,就按老师说的办!” 他转向李三才与徐阶,语气虽稚嫩却透着帝王的决断:“李爱卿,你让户部赶紧调整预算,把补贴的银子准备好;徐爱卿,分期支付的规矩要定清楚,别让百姓吃亏。” 大臣们齐声应诺,阳光照在小皇帝身上,映得他眼中满是对 “全民光明” 的期待 —— 民居通电计划的敲定,不仅贴合大明当下的富庶国情,更让这八岁帝王心中,种下了为民谋福的种子。
酉时?京城东主干道,暮色渐渐降临,五十盏路灯依次亮起,暖黄的光线照亮了整条街道,比三月初三刚亮灯时更稳定。赵小匠带着两名工匠,正沿着街道检查路灯,手里拿着万用表,时不时测量电压:“电压稳定在 110 伏,所有路灯都正常,变压器运行了七天,状态越来越好。” 旁边的百姓们看到他们,立刻围了过来,比往日更热闹,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路灯的好处。
“赵师傅,有了这路灯,我家孩子晚上读书再也不用点油灯了,这几天眼睛都亮堂多了!” 一名妇人笑着说,手里还拿着刚买的点心,是特意给孩子准备的。卖油条的张老汉也凑过来,笑得合不拢嘴:“可不是嘛!我现在晚上能多卖两个时辰的油条,收入比以前多了三成,这几天还雇了个小伙计!” 赵小匠听着百姓们的夸赞,心里满是自豪:“乡亲们放心,我们每天都会来检查路灯,保证亮灯正常,过几日还会在路灯旁装垃圾桶,让街道更干净!”
百姓们立刻欢呼起来,一名孩童跑到路灯下,仰着头说:“赵师傅,我长大了也要造路灯,让城外的村子也亮起来!” 赵小匠笑着摸了摸孩童的头:“好啊!只要你好好读书,以后一定能造出更好的路灯,让更多地方亮起来!” 暮色渐深,路灯的光芒依旧温暖,照亮了百姓们的笑容,也照亮了京城的未来。
嘉靖二年(1526 年)?三月初十
辰时?春日的阳光已褪去晨凉,变得暖意融融,西主干道上的复工热潮比往日更盛 —— 六十余名民夫分成六组,围着刚运到的青灰色水泥管忙碌,管身上还沾着军工总院烧制后的余温,连空气里都飘着淡淡的水泥气息。街道两旁的柳树新枝已长至半尺,风一吹,柳枝轻晃,拂过民夫们汗湿的粗布工装,却丝毫没减他们的干劲,反倒添了几分春日的鲜活。
“都把木杠垫稳了!这根水泥管比东主干道的粗半寸,重两百八十斤,别摔着!” 锦衣卫副千户周正站在沟槽旁,手里拿着东主干道的施工图纸,图纸边缘已被翻得有些毛糙 —— 自三月初三东主干道亮灯后,他便带着图纸反复研究,就是要把成熟经验稳稳用在西主干道上。民夫刘大柱与三名同伴一起,用木杠穿过水泥管两端的铁环,喊着号子起身:“嘿哟!起喽!慢步走!” 木杠被压得微微弯曲,四人脚步却稳如磐石,一步步将水泥管抬到沟槽旁,动作比复工首日熟练了不少。
“对准前面的管口!左边再挪半寸!” 周正高声指挥,刘大柱立刻调整脚步,水泥管缓缓落入沟槽,管口严丝合缝,连薄纸都插不进去。旁边的民夫立刻用碎石在水泥管两侧垫实,周正蹲下身,用水平仪测量:“好!水平刚好!比复工第一天快了两盏茶的功夫!” 民夫们听了,干劲更足 —— 东主干道亮灯的消息已传遍京城大街小巷,连住在西主干道尽头的老掌柜都天天来问进度,他们都盼着自家门口也能早日亮起暖黄的灯光。
辰时过半,已铺好三十丈水泥管,周正看着整齐排列的管子,心里盘算着:按这个进度,再有七天,西主干道的水泥管就能全部铺完,比原计划还能提前三天。他抬头望向远处,街角围了十余名百姓,正踮着脚观望,眼神里满是期待,周正忍不住喊道:“乡亲们放心!咱们加把劲,保证三月底前让西主干道亮起来!” 百姓们立刻欢呼起来,掌声与民夫的号子声交织在一起,成了西主干道最鲜活的晨曲。
巳时?京郊永定河发电站工地,阳光烈得晃眼,河面上泛着粼粼波光,水坝旁的临时工坊已搭起多日,十余名工匠围着钢材忙碌得热火朝天 —— 自三月初三上巳节停工后,他们已连续赶工五天,今日要加快预制水闸部件,这是发电站控水的关键,容不得半点马虎。工部郎中王大人站在工坊旁,手里拿着水闸设计图,图纸上已标注了不少修改痕迹,都是前几日施工时优化的细节。
“这水闸闸门要用厚五分的钢板,边缘要打磨光滑,不然关闸时会漏水!” 王大人指着图纸上的闸门标注,对工匠头老李说。老李点点头,手里拿着钢锉,正仔细打磨钢板边缘,钢屑在阳光下泛着银光,他的袖口已被钢屑划破了一道小口,却毫不在意:“王大人放心!我们用的是军工总院新炼的精钢,硬度够,韧性也好,前几日试做的样品,您也看过,保证严丝合缝。” 旁边的工匠们则忙着钻孔、焊接,“叮叮当当” 的打铁声在工地回荡,比往日更急促,与永定河的流水声相映成趣。
一名年轻工匠拿着卡尺,测量刚焊好的水闸拉杆:“李师傅,拉杆长度正好三尺五,直径两寸,误差不到半毫!” 老李走过去,用手握住拉杆用力晃了晃,拉杆纹丝不动:“好!焊接得结实!这拉杆要承受水闸的重量,必须焊牢,不然水闸关不上,发电站就没法正常供水发电。” 王大人凑过来,看着拉杆上整齐的焊点,满意地点头:“老李,你们这几天赶工辛苦了!务必在三月底前完成所有预制,四月初就能安装,不耽误水坝后续施工。” 老李立刻应诺,手里的钢锉又加快了速度 —— 他知道,这水闸部件关系到整个发电站的安危,早一天完成,就能早一天安心。
午时?京城军工总院变压器工坊,炉火 “噼啪” 作响,比往日更旺,六台轧机同时运转,将硅钢片轧成薄薄的片状,工匠们穿梭在机器之间,脚步比往日更急促 —— 经过几日调试,生产线已完全顺畅,今日要冲击更高产量。赵小匠手里拿着图纸,时不时停下来查看硅钢片的厚度,指尖划过硅钢片表面,感受着光滑度:“这硅钢片必须薄如蝉翼,偏差不能超半毫,不然铁芯磁导率会受影响,前几日就有一片因厚度不够,废了一组线圈。” 工匠们立刻调整轧机参数,硅钢片的厚度渐渐达到标准,边缘光滑无刺。
工坊的另一头,八名工匠围着线圈绕制机忙碌,漆包铜线在机器的带动下,均匀地绕在铁芯上,初级 220 匝、次级 110 匝,匝数分毫不差。“之前手工绕线,一天只能绕两台,现在有了绕制机,调试好后一天能绕六台,效率提高了两倍!” 负责绕线的刘工匠笑着对赵小匠说,手里的铜线还在源源不断地绕向铁芯,他的额头上满是汗水,却没工夫擦。赵小匠点点头,心里盘算着:之前日产量只有五台,现在生产线顺畅了,日产量能稳定在十二台,不仅够供应西主干道,还能提前给皇宫周边街巷备货。
午时过半,第一批十二台变压器的铁芯与线圈已制作完成,工匠们开始组装外壳,灌桐油冷却。赵小匠打开一台刚组装好的变压器,查看内部情况:“线圈绕制整齐,桐油灌封到位,散热孔也开得标准,合格!” 他让人将变压器搬到马车上,准备送往西主干道:“这十二台先送过去,后续每天都按这个量送,保证不耽误施工进度!” 马车缓缓驶离工坊,车轮碾过地面,留下两道清晰的痕迹,比往日更深,像在朝着光明的未来稳步前进。
未时?紫禁城乾清宫,阳光透过窗棂,洒在金砖地面上,泛着温润的光泽。八岁的朱载林坐在龙椅上,小手轻轻握着户部呈上的民居通电预算报告,报告上的字迹虽有些复杂,却也能辨认一二 —— 这是户部与工部连日商议的结果。徐阶、李三才、陆砚昭等大臣分立两侧,气氛严肃却不失温和,顾及着小皇帝的年纪,议事节奏比往日稍缓,今日要敲定民居通电补贴方案,让普通百姓也能用得起电灯。
“陛下,经过几日核算,每户民居通电需要白银五两,包括电线、灯泡、简易开关等费用。但京城普通百姓家境贫寒,近七成人家拿不出这笔钱,若不补贴,民居通电计划恐难推进。” 李三才躬身禀报,语气放缓,手里拿着账本,账本上的数字都用大字标注,方便小皇帝查看,“户部与工部商议后建议,朝廷补贴三成,即一两五钱,百姓自付三成,剩下的四成由地方商号捐助。前几日已与京城十五家商号沟通,他们都愿意捐助,预计能筹到白银八万两,足够覆盖首批八千户民居的补贴。”
徐阶立刻附和:“李大人所言极是!商号捐助后,可允许其在店铺门口挂‘光明捐助商’的牌匾,还能在官府文书中留名,既能提升商号名气,也能鼓励更多商号参与。昨日已有三家商号主动上门,愿意追加捐助。”
话音刚落,陆砚昭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臣有不同建议,还请陛下容禀。” 朱载林抬起头,稚嫩的脸上露出认真的神情,抬手示意:“老师请讲。” 这声 “老师” 让殿内气氛更显温和 —— 早在朱厚照在位时,便已任命陆砚昭为朱载林的老师,如今虽登基为帝,小皇帝仍习惯这样称呼。
陆砚昭心中微暖,继续道:“自正德皇帝在位时推行农业改革,减免赋税、推广新粮种,至今已十余年,百姓粮食产量已翻了一番;而海洋贸易自正德初年兴起,至今也有十余年,江南丝绸、景德镇瓷器远销海外,带动京城及周边工坊发展,铁匠、织工、瓷匠等工匠收入大增;再加上军工总院带动的上下游产业,普通百姓早已不愁吃穿,家家户户都有了余钱。臣曾派人走访京城各街道,像东主干道旁的织工家庭,每年能攒下三十两白银;西市的杂货铺掌柜,年结余甚至能达百两;就是最普通的佃农,除了交租和日常用度,每年也能存下十两左右 —— 也就是说,多数百姓并非拿不出通电费用,只是可能不愿一次性支出。”
他顿了顿,目光温和地看向朱载林,继续道:“臣建议,百姓自付三成,即一两五钱,朝廷补贴剩余的七成。一来,朝廷近年因贸易与工业税收增长,国库充裕,七成补贴并不会造成负担;二来,让百姓自付部分费用,能让他们更珍惜电灯这一便利,减少浪费与损坏;三来,也能避免商号捐助可能带来的商业依附问题。此外,对于确实一次性拿不出三成费用的家庭,比如孤寡老人、残疾工匠等,我们可以允许他们分期支付,约定两年内缴清即可,每月只需缴纳不到七分银子,相当于半斗米的价钱,百姓完全能承担。”
这番话一出,殿内顿时安静下来。李三才思索片刻,拱手道:“陆大人所言有理!臣之前只算了百姓的‘当下支付能力’,却忽略了近年民生改善的大背景。若朝廷补贴七成,既能减轻百姓负担,也能让通电计划推进更快,还不用依赖商号捐助,确实更稳妥。” 徐阶也点头附和:“分期支付的办法更是周全,能覆盖到所有百姓,避免有人因一时拮据错过通电机会。”
朱载林听得认真,小手轻轻敲击着龙椅扶手,片刻后说道:“老师考虑得周全!既让百姓少花钱,又不让朝廷有负担,还能让所有人家都用上电灯,就按老师说的办!” 他转向李三才与徐阶,语气虽稚嫩却透着帝王的决断:“李爱卿,你让户部赶紧调整预算,把补贴的银子准备好;徐爱卿,分期支付的规矩要定清楚,别让百姓吃亏。” 大臣们齐声应诺,阳光照在小皇帝身上,映得他眼中满是对 “全民光明” 的期待 —— 民居通电计划的敲定,不仅贴合大明当下的富庶国情,更让这八岁帝王心中,种下了为民谋福的种子。
酉时?京城东主干道,暮色渐渐降临,五十盏路灯依次亮起,暖黄的光线照亮了整条街道,比三月初三刚亮灯时更稳定。赵小匠带着两名工匠,正沿着街道检查路灯,手里拿着万用表,时不时测量电压:“电压稳定在 110 伏,所有路灯都正常,变压器运行了七天,状态越来越好。” 旁边的百姓们看到他们,立刻围了过来,比往日更热闹,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路灯的好处。
“赵师傅,有了这路灯,我家孩子晚上读书再也不用点油灯了,这几天眼睛都亮堂多了!” 一名妇人笑着说,手里还拿着刚买的点心,是特意给孩子准备的。卖油条的张老汉也凑过来,笑得合不拢嘴:“可不是嘛!我现在晚上能多卖两个时辰的油条,收入比以前多了三成,这几天还雇了个小伙计!” 赵小匠听着百姓们的夸赞,心里满是自豪:“乡亲们放心,我们每天都会来检查路灯,保证亮灯正常,过几日还会在路灯旁装垃圾桶,让街道更干净!”
百姓们立刻欢呼起来,一名孩童跑到路灯下,仰着头说:“赵师傅,我长大了也要造路灯,让城外的村子也亮起来!” 赵小匠笑着摸了摸孩童的头:“好啊!只要你好好读书,以后一定能造出更好的路灯,让更多地方亮起来!” 暮色渐深,路灯的光芒依旧温暖,照亮了百姓们的笑容,也照亮了京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