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朝堂定策推全域?电力兴邦启新程-《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

  《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第 383 章:朝堂定策推全域?电力兴邦启新程

  嘉靖二年(1526 年)?五月十二

  辰时?紫禁城文华殿内熏香袅袅,朱载林端坐于御座之上,御案铺着明黄锦缎,其上整齐叠放着通州电站并网预案、景德镇瓷窑改造奏报与河间乡村电力应用册。殿中两侧,内阁与六部官员依次而立 —— 内阁首辅徐阶居左首第一位,身旁是次辅张璁、内阁学士桂萼,最末位立着一位身着青色官服的年轻官员,正是新晋内阁成员张居正;六部尚书则按吏、户、礼、兵、刑、工排序,吏部尚书乔宇、户部尚书孙交、礼部尚书汪俊、兵部尚书金献民、刑部尚书林俊、工部尚书赵璜,皆身着绯色官服,手持奏本,神色肃穆。镇国公陆砚昭立于御座侧方,一身玄色蟒袍,更显沉稳。

  “今日召诸位前来,是为全国电力推广定策。” 朱载林的声音虽稚嫩,却带着帝王的威仪,“通州、昌平、河间等地试点已见成效,朕意将电力推向全国,诸位有何良策,尽可直言。”

  话音刚落,内阁首辅徐阶便上前一步,躬身奏道:“陛下圣明。电力推广乃国之大事,需分‘轻重缓急’推进。臣以为,首当明确推广优先级 —— 正如镇国公此前所言,应先保工业、官府与民生照明,再及生产应用。” 他抬手示意身侧的工部尚书赵璜,“赵尚书,工部此前核算的全国电站建设成本,可与诸位大人分说?”

  赵璜上前,展开手中账册:“启禀陛下、诸位大人,按当前规制,建一座中型水利电站需白银三十万两,小型火力电站需十五万两;铺设百里输电线路,含电线杆、电缆等,需八万两。若全国各府皆建电站,初步估算需白银千万两,耗时三年方可覆盖。”

  “千万两?” 户部尚书孙交眉头微蹙,立刻接话,“国库虽有盈余,但近年北方边饷、东南治水亦需拨款,若一次性投入过多,恐影响其他要务。臣建议,先在各省选‘冲要之府’试点,如江南苏州、浙江杭州、湖广武昌,这些地方商旅繁盛、民生需求迫切,试点成功后再逐步推广,可节省成本,也能积累经验。”

  次辅张璁微微颔首,补充道:“孙尚书所言极是。且各省情况不同,江南多水,宜建水利电站;北方干旱,当推火力电站。臣建议让各省抚按先提交‘电力规划奏本’,标注本地水源、煤炭储量与人口分布,内阁再据此统筹,避免盲目建设。”

  此时,一直静立在阁臣末位的张居正,轻轻上前半步,躬身道:“启禀陛下,张次辅与孙尚书之议,臣亦赞同。臣近日查阅各省方志,发现西南云贵之地,虽多山地少大河,却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如云南曲靖、贵州安顺,可优先建设小型火力电站,供应府城照明与铜矿冶炼 —— 西南铜矿乃铸币关键,若有电力助力,冶炼效率可提升三成,于国计民生大有裨益。”

  朱载林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张阁臣此议甚佳,西南铜矿确是要紧之事,可将云贵两地纳入首批试点。” 徐阶也点头道:“居正虽入阁不久,却能关注地方实际,此等细致考量,值得诸位借鉴。” 张居正谦逊躬身:“首辅谬赞,臣只是尽分内之责。”

  兵部尚书金献民这时上前,语气急切:“启禀陛下,臣有一事需奏。边境九边重镇,如宣府、大同、延绥,此前宣府堡垒已试用火力发电机,效果甚佳 —— 夜晚岗哨有电灯照明,传递军情更快捷,甚至可配合电报机使用。臣恳请陛下优先保障边镇电力供应,这不仅是民生之事,更是防务要事!”

  陆砚昭闻言,适时补充:“金尚书所言极是。边镇电站建设,可与军户屯田结合 —— 如大同周边有云冈煤矿,可建火力电站,既供边镇照明、通讯,还能带动军户屯田的抽水灌溉,一举两得。臣已让军工总院准备了适配边镇的小型发电机,体积小、易维护,适合边境使用。”

  吏部尚书乔宇这时轻咳一声,道:“陛下,推广电力,人才为要。如今懂电力技术的工匠多在京城、通州,各省工匠稀缺。臣建议在吏部设‘电力工匠科’,从全国招募有冶炼、机械基础的工匠,由军工总院培训三月,再分派各省,负责电站建设与维护。同时,可在国子监增设‘格致课’,教授算术、机械之学,为日后培养更多技术人才。”

  张居正再次开口,补充道:“乔尚书提及人才,臣有一浅见:除招募工匠、增设课程外,可让军工总院编印《电力技艺图谱》,详细绘制发电机、输电线路的构造与安装步骤,分发至各省州县,让地方工匠即便未受系统培训,也能按图施工,减少技术壁垒。”

  “此议甚好!” 工部尚书赵璜立刻响应,“《电力技艺图谱》可由工部协同军工总院编撰,加入常见故障维修方法,实用性更强。” 徐阶也道:“居正此议,可补人才培训之不足,内阁当纳入推广方案。”

  “乔尚书考虑周全,张阁臣补充得当。” 徐阶转而说道,“此外,臣还需提及‘电力管理’—— 电站建成后,需专人值守,电价需统一规制,不可任由地方随意定价。臣建议在内阁设‘电力总办’,由内阁学士桂萼兼任,协调六部事务;各省设‘电力分办’,由布政使司分管,确保政令畅通。”

  桂萼立刻躬身领命:“臣必尽心尽责,不负陛下与首辅所托。”

  礼部尚书汪俊这时也开口:“启禀陛下,电力乃新生事物,百姓多有好奇,亦有疑虑。臣建议礼部编印《电力便民册》,绘图文解电灯、抽水机之用法,让地方官下乡宣讲;同时,可在各地通电仪式时,举办‘电力集市’,展示电力农具、照明设备,让百姓亲身体验,消除疑虑。”

  刑部尚书林俊则补充道:“臣需提醒诸位,电力有风险,需立法规。臣已让刑部草拟《电力安全律》,明确私自破坏电站、线路者,按‘破坏官物’治罪;工匠操作失误导致事故者,轻则罚俸,重则流放。此律需陛下御批后,与推广方案同步推行。”

  朱载林静静听着众臣议论,小手指轻轻敲击御案,待众人话音稍歇,才缓缓开口:“诸位所言皆有道理。朕意:以‘先边镇、再冲要府与西南工矿重地、后偏远州县’为序,三年内在全国建成三十座中型电站、百座小型电站;由徐首辅总领全局,桂萼任电力总办,协调六部;孙尚书从国库拨款五百万两,分三年拨付;乔尚书负责工匠培训与人才选拔,赵尚书牵头编撰《电力技艺图谱》;金尚书、陆国公保障边镇电力建设;汪尚书、林尚书分别负责宣传与律法 —— 诸卿需同心协力,让电力早日照亮大明每一寸土地!”

  “臣等遵旨!” 众臣齐声躬身,声音震彻文华殿。阳光透过殿宇的格窗,洒在官员们的官服上,青色与绯色交相辉映,也洒在御案的电力推广预案上 —— 那张标注着全国电站选址的图纸,正预示着一个属于大明的 “电力时代”,即将全面开启。

  巳时?文华殿外,议事结束后,徐阶与陆砚昭并肩走在文华殿外的汉白玉甬道上,张居正快步跟上,恭敬地立于侧后。

  “镇国公此前提出的‘优先工业、官府、民生照明’,今日已纳入定策,后续还需你多费心军工总院的设备供应。” 徐阶笑着对陆砚昭说道,随即转头看向张居正,“居正今日在殿上的两条建议,皆切中要害,可见你确有务实之才。日后内阁商议电力推广细节,你可多参与,多提见解。”

  张居正躬身致谢:“多谢首辅提携,臣定当全力以赴,不负信任。”

  陆砚昭也看向张居正,点头道:“张阁臣对西南工矿与技术图谱的考量,甚合实际。军工总院编撰图谱时,若需地方数据,可随时与镇国公府联络,我会让人协助整理各省矿产、水源资料。”

  “多谢镇国公。” 张居正拱手道,“臣近日计划草拟一份《西南电力推广细案》,待完成后呈交首辅与陛下,进一步细化云贵电站的选址与建设步骤。”

  徐阶赞许点头:“甚好。如今推广电力,正需你这般细致务实之人。你且放手去做,内阁会为你提供支持。” 他转而对陆砚昭道:“镇国公,江南织机之事,还需你与军工总院加快进度,苏州等地已多次来函询问,百姓与商户皆翘首以盼。”

  陆砚昭点头:“首辅放心,首批电力织机已在组装,下月中旬便可运抵苏州。”

  三人并肩前行,春日的微风拂过,吹动袍角。张居正跟在两人身后,目光望向远处的紫禁城角楼,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期许 —— 他知道,这场席卷大明的电力变革,不仅是民生之幸,更是国家兴盛之基,而自己能参与其中,便是此生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