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试驾遇困显巧思?江南织坊候君至-《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

  《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第 390 章:试驾遇困显巧思?江南织坊候君至

  嘉靖二年(1526 年)?六月十二

  卯时?京杭大运河沿岸驿站已升起袅袅炊烟,晨雾像一层薄纱笼罩在官道上,远处的运河水面泛着淡淡的波光。陆砚昭一行人吃过刚出锅的米粥与咸菜,便围着改进后的汽车忙碌起来 —— 昨日首日试驾虽顺利抵达驿站,但轮胎被小石子扎破的插曲,让众人对今日行程多了几分谨慎,每一个细节都不愿放过。

  赵小匠蹲在车旁,手里握着力矩扳手,逐颗检查轮胎螺丝的松紧度,金属扳手与螺丝碰撞的 “咔嗒” 声在晨雾中格外清晰。“陆国公,您放心,昨晚我不仅把备用轮胎都充好了气,还在车厢里备了补胎用的橡胶补丁和打气筒,万一再扎胎,咱们半个时辰内肯定能修好,绝不耽误行程。” 他一边说,一边从工具箱里掏出补丁展示,眼神里满是对自家工具的自信。

  陆砚昭点点头,伸手掀开油箱盖,借着驿站的灯光查看油量,指尖触到冰凉的铁皮箱,轻声说道:“汽油还够跑一百五十里,前面三十里的清河镇有驿站,我已让枭龙卫内卫组提前打过招呼,到那里再补满 —— 沿途驿站的汽油都是军工总院特制的,纯度高,能让发动机运转更平稳。” 沈知薇则站在车厢旁,将油纸包好的干粮与陶壶装的凉茶一一摆放在座位旁的储物格里,动作细致又熟练:“昨天走了两百里,大家都累了,今天咱们适当放慢些速度,中午在清河镇多歇会儿,我还带了些安神的薄荷糖,赶路时含一颗,能提神。”

  陆绎早已坐进驾驶座,双手握住方向盘轻轻转动,感受着转向机的灵活度,又踩了踩刹车踏板,确认制动没问题后,才探出头说:“父亲放心,我会控制好车速,遇到坑洼路段就减速,保证安全。而且这汽车的减震器改进后,就算路面不平整,也不会太颠,您和母亲坐着也舒服。” 卯时末,朝阳渐渐穿透薄雾,金色的光线洒在官道上,陆砚昭拍了拍车门,一声 “出发” 落下,汽车缓缓驶出驿站,发动机 “嗡嗡” 的运转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沿着运河向东南方向驶去 —— 试驾次日的行程,正式开启。

  辰时?清河镇郊外,晨雾已散,官道旁的农田里,农户们扛着锄头、牵着耕牛,开始了一天的劳作。田埂上的野草沾着露珠,微风拂过,带着泥土与禾苗的清香。汽车正以每时辰十八里的速度平稳行驶,车轮碾过官道的碎石,发出轻微的 “沙沙” 声,沈知薇正指着窗外的麦田,跟陆绎说着江南的农作物,气氛轻松又惬意。

  突然,前方不远处传来 “轰隆” 一声闷响,紧接着是泥土滑落的声音。陆绎反应极快,立刻踩下刹车,汽车在惯性作用下向前滑行了两丈远,才稳稳停在一处新出现的坑洼前。众人连忙下车查看,只见官道中央塌陷出一个宽约三尺、深约两尺的坑洞,边缘的泥土还在不断往下掉,显然是连日降雨浸泡了路基,导致路面塌陷。

  “这可怎么办?” 沈知薇探着身子看向坑洞底部,语气带着几分焦急,“刚才问过农户,绕路的话要走乡间小路,不仅多走五十里,路面还全是泥,汽车怕是不好走。” 赵小匠跳下车,蹲在坑边仔细观察,还用树枝戳了戳坑底的泥土:“陆国公,这坑不算太深,而且坑底是硬土,只要填上些碎石和干泥土,把路面垫平,汽车应该能开过去 —— 咱们车上有备用的铁锹,再找些枯枝当垫层,应该没问题。”

  陆砚昭也走过来,环顾四周,目光落在不远处的一片松树林:“那里有不少枯枝和石块,咱们分头行动:陆绎跟赵小匠去树林里搬石块、捡枯枝,沈知薇去附近农田找农户借锄头和箩筐,我在这里规划填充的顺序,先铺枯枝打底,再填石块,最后用泥土找平,这样路面更结实。” 众人刚要行动,旁边农田里的农户王大叔扛着锄头走了过来,看到坑洞和忙碌的众人,立刻放下工具凑上前:“这位可是陆国公?俺刚才听这铁家伙的声音就觉得稀奇,没想到是国公爷的车。这坑俺们帮着填,人多力量大,一会儿就能好!”

  王大叔话音刚落,附近田里的十几个农户都围了过来,有的扛着锄头,有的提着箩筐,七嘴八舌地说:“是啊陆国公,俺们也来帮忙!” “这铁车能自己跑,以后俺们赶集、运粮食都方便,帮这点忙不算啥!” 陆砚昭连忙拱手道谢:“多谢乡亲们相助,这份情我记在心里,以后官道修缮,一定优先考虑咱们清河镇。”

  众人立刻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年轻些的农户跟着陆绎、赵小匠去树林搬石块,力气大的则用锄头挖路边的干泥土,王大叔则带着几个老人整理枯枝,按粗细分类铺在坑底。沈知薇也没闲着,从车上拿出凉茶,给忙碌的农户们递水:“大家歇会儿喝口水,别累着。” 王大叔接过凉茶喝了一口,笑着说:“沈夫人太客气了,俺们庄稼人有的是力气,这点活不算啥!”

  辰时过半,坑洞已被填得满满当当。赵小匠拿着锄头,将路面仔细拍实,又在车轮要经过的地方铺了一层细土,还从车上取下干草垫在车轮下:“陆国公,可以试了!干草能防滑,您慢慢开,我在旁边看着,有问题随时喊停。” 陆砚昭点点头,坐进驾驶座,缓缓踩下油门。汽车 “嗡嗡” 运转起来,车轮先是碾过干草,接着压上填充好的路面,虽然有轻微的颠簸,但车身始终平稳,没有出现打滑的情况,顺利驶过了坑洞。

  “过去了!过去了!” 农户们欢呼起来,王大叔更是激动地拍着手。沈知薇拿出些碎银子,递到王大叔手里:“乡亲们辛苦了,这点银子买点茶水喝。” 可王大叔却连连摆手,把银子推了回去:“陆国公是为了推广能造福百姓的汽车,俺们帮点小忙,怎么能要银子?要是以后这铁车能在咱们镇上跑,俺们就知足了!” 陆砚昭看着热情淳朴的农户们,心里满是感慨:“多谢乡亲们,等汽车批量生产了,我一定让清河镇先用上。” 告别时,农户们一直站在路边挥手,直到汽车消失在官道尽头 —— 阳光下,那一张张笑脸,成了试驾途中最温暖的风景。

  午时?清河镇驿站,人声鼎沸,往来的客商、赶路的官员络绎不绝,驿站的伙计们端着饭菜穿梭在桌椅间,吆喝声、谈笑声此起彼伏。陆砚昭一行人将汽车停在驿站后院的空地上,刚锁好车门,就看到一名身着枭龙卫制服的士兵快步走来 —— 士兵头戴黑色斗笠,腰间别着手枪,肩上挎着一个密封的布包,显然是传递紧急消息的信使。

  “属下参见陆国公!” 信使见到陆砚昭,立刻单膝跪地行礼,动作标准利落,“直属营林宇副营将让属下给您送密报,事关江浙海疆,需您亲阅。” 陆砚昭连忙扶起他:“免礼,密报拿来我看。” 信使从布包里取出一封火漆密封的信件,双手递上,又补充道:“林副营将说,海疆组李斌营尉传来消息,倭寇近期在江浙沿海活动频繁,已袭击了三艘商船,还劫掠了两个渔村,怕他们往内陆渗透,让您到苏州后多加留意。”

  陆砚昭接过密报,撕开火漆,快速浏览着信上的内容,眉头渐渐皱了起来。沈知薇站在一旁,见他神色凝重,连忙问道:“出什么事了?是不是海疆那边有情况?” 陆砚昭将密报递给她,语气沉声道:“倭寇在江浙沿海活动,不仅袭击商船,还劫掠渔村,我担心他们会趁机骚扰苏州附近的港口,影响丝绸运输 —— 苏州织坊刚接到海外订单,要是商船出了问题,损失就大了。”

  赵小匠闻言,立刻紧张起来:“陆国公,咱们的汽车虽然速度快,但没有防护,车身是铁皮做的,挡不住刀枪,要是在路上遇到倭寇,怕是不安全。要不要让枭龙卫派些人手护送?” 陆绎却摇了摇头,语气坚定地说:“倭寇多在沿海活动,咱们走的是内陆官道,离海边还有几十里,遇到的概率不大。而且咱们每个人都有手枪,我和父亲还有步枪,真遇到危险,也能应对 —— 再说,咱们还有汽车,打不过也能快速撤离,比马车安全多了。”

  陆砚昭沉思片刻,点头认同儿子的说法,又对信使叮嘱道:“你立刻回复林副营将,让海疆组李斌加强沿海巡逻,重点保护苏州港的商船,一旦发现倭寇踪迹,及时通报苏州府衙和锦衣卫分署;另外,让内卫组赵乾程联系苏州府尹,让他增派衙役,加强城门和官道的戒备,排查可疑人员。” 信使躬身领命:“属下遵令,这就去回复林副营将!” 说完,便快步离去,消失在驿站的人流中。

  众人走进驿站大堂,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伙计很快端来四菜一汤 —— 清炒时蔬、酱牛肉、红烧鱼,还有一碗冬瓜汤,都是江南常见的口味。沈知薇夹了一块鱼肉,尝了尝说:“这江南的菜就是鲜,比京城的口味清淡些,很合我胃口。” 赵小匠则一边吃着米饭,一边说:“等咱们到了苏州,一定要尝尝当地的特色菜,听说松鼠鳜鱼和蟹粉豆腐很有名。” 陆砚昭看着众人轻松的模样,心里的担忧也消散了些,笑着说:“到了苏州,我请大家吃,咱们先好好吃饭,下午继续赶路,争取明天一早到苏州。”

  未时?苏州织坊,一片忙碌景象,作坊外的大槐树上挂着红灯笼,伙计们正踩着梯子,将写有 “欢迎陆国公” 的横幅挂在大门上方,空气中弥漫着丝线与皂角的清香。沈老板穿着一身崭新的绸缎长袍,手里拿着账本,穿梭在作坊的各个角落,时不时停下来叮嘱伙计 —— 昨日接到枭龙卫内卫组的消息,陆砚昭一行人明日就能抵达苏州,他要把织坊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不能让贵客失望。

  “王大娘,你们把新织的西洋花纹丝绸都挂到前院的展示架上,要按颜色分类,红的、绿的、蓝的分开挂,再用木架撑起来,让陆国公一眼就能看到。” 沈老板对着正在整理丝绸的老织工王大娘喊道,“还有,丝绸上的灰尘要擦干净,用软布轻轻擦,别刮坏了丝线 —— 这些都是要给海外客商看的样品,也是咱们织坊的脸面。”

  王大娘手里拿着一块天蓝色的西洋花纹丝绸,正用软布仔细擦拭,听到沈老板的叮嘱,笑着应道:“沈掌柜放心,俺们都擦三遍了,丝绸亮得能照见人,保证让陆国公满意!您看这块‘流云纹’,是俺们用新织机织的,丝线细得像头发,摸着手感比云朵还软,海外客商见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