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第 402 章:后宫懿旨定去留,朝会宣旨明权责
嘉靖二年(1526 年)?七月二十三
辰时?紫禁城长乐宫
晨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长乐宫的紫檀木桌案上,案上摆放着陆砚昭的请辞奏疏与徐阶整理的海防文书。张太后端坐在主位,身着明黄色宫装,神色沉稳;沈皇后陪坐在侧,手中轻捻佛珠,目光温和。九岁的朱载林站在桌案前,小小的身影挺得笔直,正将金銮殿上的情形细细禀报,从陆砚昭的请辞缘由,到百官的议论,一一说来。
“…… 陆国公说,陆家权势过盛恐遭非议,想辞了枭龙卫统领,沈指挥使也愿辞去锦衣卫指挥使。吏部尚书说该准,赵谦却劝朕暂缓,朕不知该如何决断,便来请母后与皇祖母定夺。” 朱载林说完,眼神带着几分孩童的困惑 —— 他信任常陪自己说话的陆国公夫妇,却也隐约明白 “避嫌” 二字背后的重量,一时拿不定主意。
徐阶站在殿侧,补充道:“太后、皇后娘娘,陆国公此举确是深明大义,只是当前海疆虽暂稳,倭寇仍在吕宋岛盘踞,南洋局势复杂,若陆国公辞去枭龙卫统领,恐无人能担此统筹海防之责。沈指挥使掌管锦衣卫多年,虽能力出众,但锦衣卫事务可由副手暂代,待选拔贤能后再正式接任,倒无大碍。”
张太后闻言,指尖轻轻敲击桌案,沉吟片刻后开口,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哀家与皇后商议过了 —— 陆家世代忠良,先帝在位时便倚重陆家,如今载林登基,陆砚昭更是护得海疆安稳,这份功劳与忠心,哀家看在眼里。但陆砚昭说的‘避嫌’,也并非无道理。”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案上的奏疏,继续道:“传哀家懿旨:准沈知薇辞去锦衣卫指挥使一职,待交接完事务后,便可归家侍奉婆母、教养子女;陆砚昭的请辞,哀家不准 —— 枭龙卫与海防离不开他,只是可免去其锦衣卫提督之职,专心掌管枭龙卫,既避了‘权势过盛’的非议,也能让他集中精力应对海疆之事。此乃懿旨,不可更改。”
沈皇后点头附和,语气温和却坚定:“母后所言极是。陆砚昭掌枭龙卫,能保海疆无虞;知薇归家,也能让承煜、承玥得到更好的教养,两全其美。只是需让他们明白,朝廷与后宫对陆家的信任,从未改变。”
“既已决定,便传陆砚昭、沈知薇入宫吧。” 张太后对宫女下令,随即看向朱载林,“载林,日后朝堂之事,需慢慢学会权衡利弊,陆家是忠臣,但若权势太盛,难免让其他大臣心生疑虑,此次调整,既是护陆家,也是护朝堂安稳。”
朱载林似懂非懂地点头,小手攥着衣角,将 “权衡” 二字悄悄记在心里。
不到半个时辰,陆砚昭与沈知薇便身着朝服,快步走进长乐宫。两人跪拜行礼后,起身垂手而立,静待太后与皇后的旨意。
张太后看着两人,语气缓和了几分:“陆砚昭、沈知薇,你们的请辞奏疏,哀家与皇后、陛下都看过了。你们的苦心,哀家明白,也知道你们是为了避嫌,为了朝廷安稳。”
她看向沈知薇,继续道:“知薇,你掌管锦衣卫多年,劳苦功高。如今承煜十岁(比朱载林大 1 岁)、承玥六岁(比朱载林小 3 岁),正是需要母亲在身边教导的年纪,准你辞去锦衣卫指挥使,交接完事务后,便归家好好照顾孩子,侍奉婆母。锦衣卫暂由副指挥使王彦代理,待日后选拔出合适人选,再正式任命。”
沈知薇心中一暖,俯身谢恩:“谢太后恩典,臣妾定不负太后所托,好好教养子女,侍奉婆母。” 提及一双儿女,她眼中泛起柔软 —— 承煜已能读通兵法浅注,承玥还在学描红,正是需要陪伴的时候。
张太后又转向陆砚昭,语气严肃起来:“陆砚昭,你的请辞,哀家不准。你或许觉得陆家权势过盛,但你要清楚,当前海疆虽暂稳,倭寇仍在吕宋岛,南洋局势不明,枭龙卫与海防离不开你。哀家已决定,免去你锦衣卫提督之职,你只需专心掌管枭龙卫,统筹海防事务,这样既避了非议,也能让你无后顾之忧。往后你便留在京城,专心训练枭龙卫将士,也好随时向陛下与哀家汇报进展。”
陆砚昭闻言,心中微动 —— 他本想彻底辞去兵权,却未料太后不仅不准辞,还安排他留京训练,既避了离京的奔波,也能就近统筹海防。他正要开口,张太后却抬手打断了他:“你不必多言,这是哀家的懿旨。哀家与先帝、皇后都信得过陆家,也信得过你,但君臣相处,需有分寸。你掌枭龙卫,是为了保大明海疆,不是为了争权,其他大臣若有非议,哀家自会为你做主。”
沈皇后也补充道:“陆国公,留京训练既能稳定军心,也能让你多些时间陪伴家人,待海疆有需,再调派将士前往便是。陆家的忠心,朝廷记着,百姓也记着。”
陆砚昭与沈知薇对视一眼,心中明白太后与皇后的安排,既是信任,也是保护。他们不再推辞,一同俯身谢恩:“臣(臣妾)遵懿旨,定不负太后、皇后与陛下的信任。”
张太后满意点头:“你们明白就好。日后陆砚昭需多向陛下汇报训练与海防事务,让陛下也多了解军务;知薇归家后,若锦衣卫有需要咨询的地方,你也可随时协助,不必完全置身事外。”
“臣(臣妾)遵旨。” 两人再次应下。
离开长乐宫时,阳光已洒满皇宫的石板路。沈知薇轻声对陆砚昭道:“太后与皇后思虑周全,留京训练再好不过,日后你也能常回家,承玥昨日还问我,父亲什么时候能教她骑小马呢。”
陆砚昭点头,心中却多了几分郑重:“太后信任,我更不能辜负。定要好好训练枭龙卫,为大明练出精兵,也让孩子们能在安稳的日子里长大。”
七月二十四
清晨,金銮殿内文武百官齐聚。九岁的朱载林坐在龙椅上,虽身形尚小,却已有几分帝王气度,他目光扫过殿内,朗声道:“传朕旨意!关于陆国公、沈指挥使的请辞,经朕与母后、皇祖母商议,已定下结果:准沈知薇辞去锦衣卫指挥使一职,锦衣卫暂由副指挥使王彦代理;陆砚昭辞去锦衣卫提督之职,仍掌管枭龙卫,留京训练将士,统筹海防事务。钦此!”
话音刚落,殿内百官议论纷纷 —— 吏部尚书面露赞同,显然认可这一安排;赵谦则微微皱眉,眼中闪过一丝失望,却也不敢当众反驳,毕竟这是太后的懿旨;其他大臣大多觉得这一调整合理,既保留了陆砚昭的治军能力,又避了权势过盛的非议。
陆砚昭与沈知薇出列谢恩:“臣(臣妾)谢陛下恩典!”
朱载林看着两人,继续道:“陆国公,朕命你留在京城继续训练枭龙卫将士,为大明输送精兵良将,同时安排人继续监视吕宋岛倭寇动向,定期向朕汇报;沈指挥使,你需在十日内完成锦衣卫事务交接,归家后也要好好教养承煜、承玥,日后若锦衣卫有需要,朕还会召你咨询。”
“臣(臣妾)遵旨!”
朝会结束后,陆砚昭与沈知薇并肩走出金銮殿。陆砚昭看向沈知薇,语气带着暖意:“留京训练,往后也能常伴你们左右,不用再像从前那般奔波了。”
沈知薇摇头,眼中带着笑意:“夫君一心为国,无论在哪都是为了大明,为了咱们这个家。你放心去安排训练事宜,家中之事有我,承煜也会帮着照看承玥。”
两人在宫门外分别 —— 沈知薇返回锦衣卫衙门,开始交接事务;陆砚昭则前往陆府,收拾出往日的兵法书籍与训练图谱,准备次日便前往枭龙卫京营主持训练。他知道,虽然辞去了锦衣卫提督之职,但训练枭龙卫、监视倭寇动向的责任仍在,而这场围绕权力与信任的安排,也让他更清楚自己的使命 —— 不是为了权势,而是为了大明的安稳,为了家人的平安,为了承煜能早日明白 “家国” 二字的重量,为了承玥能在太平岁月里安心学画描红。
此时,户部尚书赵谦站在不远处的廊柱后,看着陆砚昭离去的背影,眼中闪过一丝算计 —— 陆砚昭虽仍掌枭龙卫,但失去了锦衣卫提督之职,且留京训练看似离权力中心近,实则更容易被掣肘。只要再找到机会,或许能在训练经费、将士选拔上挑出纰漏,或是让自己的心腹进入枭龙卫担任副官,逐步削弱陆砚昭的影响力。一场新的权力博弈,已在悄然酝酿。
嘉靖二年(1526 年)?七月二十三
辰时?紫禁城长乐宫
晨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长乐宫的紫檀木桌案上,案上摆放着陆砚昭的请辞奏疏与徐阶整理的海防文书。张太后端坐在主位,身着明黄色宫装,神色沉稳;沈皇后陪坐在侧,手中轻捻佛珠,目光温和。九岁的朱载林站在桌案前,小小的身影挺得笔直,正将金銮殿上的情形细细禀报,从陆砚昭的请辞缘由,到百官的议论,一一说来。
“…… 陆国公说,陆家权势过盛恐遭非议,想辞了枭龙卫统领,沈指挥使也愿辞去锦衣卫指挥使。吏部尚书说该准,赵谦却劝朕暂缓,朕不知该如何决断,便来请母后与皇祖母定夺。” 朱载林说完,眼神带着几分孩童的困惑 —— 他信任常陪自己说话的陆国公夫妇,却也隐约明白 “避嫌” 二字背后的重量,一时拿不定主意。
徐阶站在殿侧,补充道:“太后、皇后娘娘,陆国公此举确是深明大义,只是当前海疆虽暂稳,倭寇仍在吕宋岛盘踞,南洋局势复杂,若陆国公辞去枭龙卫统领,恐无人能担此统筹海防之责。沈指挥使掌管锦衣卫多年,虽能力出众,但锦衣卫事务可由副手暂代,待选拔贤能后再正式接任,倒无大碍。”
张太后闻言,指尖轻轻敲击桌案,沉吟片刻后开口,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哀家与皇后商议过了 —— 陆家世代忠良,先帝在位时便倚重陆家,如今载林登基,陆砚昭更是护得海疆安稳,这份功劳与忠心,哀家看在眼里。但陆砚昭说的‘避嫌’,也并非无道理。”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案上的奏疏,继续道:“传哀家懿旨:准沈知薇辞去锦衣卫指挥使一职,待交接完事务后,便可归家侍奉婆母、教养子女;陆砚昭的请辞,哀家不准 —— 枭龙卫与海防离不开他,只是可免去其锦衣卫提督之职,专心掌管枭龙卫,既避了‘权势过盛’的非议,也能让他集中精力应对海疆之事。此乃懿旨,不可更改。”
沈皇后点头附和,语气温和却坚定:“母后所言极是。陆砚昭掌枭龙卫,能保海疆无虞;知薇归家,也能让承煜、承玥得到更好的教养,两全其美。只是需让他们明白,朝廷与后宫对陆家的信任,从未改变。”
“既已决定,便传陆砚昭、沈知薇入宫吧。” 张太后对宫女下令,随即看向朱载林,“载林,日后朝堂之事,需慢慢学会权衡利弊,陆家是忠臣,但若权势太盛,难免让其他大臣心生疑虑,此次调整,既是护陆家,也是护朝堂安稳。”
朱载林似懂非懂地点头,小手攥着衣角,将 “权衡” 二字悄悄记在心里。
不到半个时辰,陆砚昭与沈知薇便身着朝服,快步走进长乐宫。两人跪拜行礼后,起身垂手而立,静待太后与皇后的旨意。
张太后看着两人,语气缓和了几分:“陆砚昭、沈知薇,你们的请辞奏疏,哀家与皇后、陛下都看过了。你们的苦心,哀家明白,也知道你们是为了避嫌,为了朝廷安稳。”
她看向沈知薇,继续道:“知薇,你掌管锦衣卫多年,劳苦功高。如今承煜十岁(比朱载林大 1 岁)、承玥六岁(比朱载林小 3 岁),正是需要母亲在身边教导的年纪,准你辞去锦衣卫指挥使,交接完事务后,便归家好好照顾孩子,侍奉婆母。锦衣卫暂由副指挥使王彦代理,待日后选拔出合适人选,再正式任命。”
沈知薇心中一暖,俯身谢恩:“谢太后恩典,臣妾定不负太后所托,好好教养子女,侍奉婆母。” 提及一双儿女,她眼中泛起柔软 —— 承煜已能读通兵法浅注,承玥还在学描红,正是需要陪伴的时候。
张太后又转向陆砚昭,语气严肃起来:“陆砚昭,你的请辞,哀家不准。你或许觉得陆家权势过盛,但你要清楚,当前海疆虽暂稳,倭寇仍在吕宋岛,南洋局势不明,枭龙卫与海防离不开你。哀家已决定,免去你锦衣卫提督之职,你只需专心掌管枭龙卫,统筹海防事务,这样既避了非议,也能让你无后顾之忧。往后你便留在京城,专心训练枭龙卫将士,也好随时向陛下与哀家汇报进展。”
陆砚昭闻言,心中微动 —— 他本想彻底辞去兵权,却未料太后不仅不准辞,还安排他留京训练,既避了离京的奔波,也能就近统筹海防。他正要开口,张太后却抬手打断了他:“你不必多言,这是哀家的懿旨。哀家与先帝、皇后都信得过陆家,也信得过你,但君臣相处,需有分寸。你掌枭龙卫,是为了保大明海疆,不是为了争权,其他大臣若有非议,哀家自会为你做主。”
沈皇后也补充道:“陆国公,留京训练既能稳定军心,也能让你多些时间陪伴家人,待海疆有需,再调派将士前往便是。陆家的忠心,朝廷记着,百姓也记着。”
陆砚昭与沈知薇对视一眼,心中明白太后与皇后的安排,既是信任,也是保护。他们不再推辞,一同俯身谢恩:“臣(臣妾)遵懿旨,定不负太后、皇后与陛下的信任。”
张太后满意点头:“你们明白就好。日后陆砚昭需多向陛下汇报训练与海防事务,让陛下也多了解军务;知薇归家后,若锦衣卫有需要咨询的地方,你也可随时协助,不必完全置身事外。”
“臣(臣妾)遵旨。” 两人再次应下。
离开长乐宫时,阳光已洒满皇宫的石板路。沈知薇轻声对陆砚昭道:“太后与皇后思虑周全,留京训练再好不过,日后你也能常回家,承玥昨日还问我,父亲什么时候能教她骑小马呢。”
陆砚昭点头,心中却多了几分郑重:“太后信任,我更不能辜负。定要好好训练枭龙卫,为大明练出精兵,也让孩子们能在安稳的日子里长大。”
七月二十四
清晨,金銮殿内文武百官齐聚。九岁的朱载林坐在龙椅上,虽身形尚小,却已有几分帝王气度,他目光扫过殿内,朗声道:“传朕旨意!关于陆国公、沈指挥使的请辞,经朕与母后、皇祖母商议,已定下结果:准沈知薇辞去锦衣卫指挥使一职,锦衣卫暂由副指挥使王彦代理;陆砚昭辞去锦衣卫提督之职,仍掌管枭龙卫,留京训练将士,统筹海防事务。钦此!”
话音刚落,殿内百官议论纷纷 —— 吏部尚书面露赞同,显然认可这一安排;赵谦则微微皱眉,眼中闪过一丝失望,却也不敢当众反驳,毕竟这是太后的懿旨;其他大臣大多觉得这一调整合理,既保留了陆砚昭的治军能力,又避了权势过盛的非议。
陆砚昭与沈知薇出列谢恩:“臣(臣妾)谢陛下恩典!”
朱载林看着两人,继续道:“陆国公,朕命你留在京城继续训练枭龙卫将士,为大明输送精兵良将,同时安排人继续监视吕宋岛倭寇动向,定期向朕汇报;沈指挥使,你需在十日内完成锦衣卫事务交接,归家后也要好好教养承煜、承玥,日后若锦衣卫有需要,朕还会召你咨询。”
“臣(臣妾)遵旨!”
朝会结束后,陆砚昭与沈知薇并肩走出金銮殿。陆砚昭看向沈知薇,语气带着暖意:“留京训练,往后也能常伴你们左右,不用再像从前那般奔波了。”
沈知薇摇头,眼中带着笑意:“夫君一心为国,无论在哪都是为了大明,为了咱们这个家。你放心去安排训练事宜,家中之事有我,承煜也会帮着照看承玥。”
两人在宫门外分别 —— 沈知薇返回锦衣卫衙门,开始交接事务;陆砚昭则前往陆府,收拾出往日的兵法书籍与训练图谱,准备次日便前往枭龙卫京营主持训练。他知道,虽然辞去了锦衣卫提督之职,但训练枭龙卫、监视倭寇动向的责任仍在,而这场围绕权力与信任的安排,也让他更清楚自己的使命 —— 不是为了权势,而是为了大明的安稳,为了家人的平安,为了承煜能早日明白 “家国” 二字的重量,为了承玥能在太平岁月里安心学画描红。
此时,户部尚书赵谦站在不远处的廊柱后,看着陆砚昭离去的背影,眼中闪过一丝算计 —— 陆砚昭虽仍掌枭龙卫,但失去了锦衣卫提督之职,且留京训练看似离权力中心近,实则更容易被掣肘。只要再找到机会,或许能在训练经费、将士选拔上挑出纰漏,或是让自己的心腹进入枭龙卫担任副官,逐步削弱陆砚昭的影响力。一场新的权力博弈,已在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