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朝堂对峙揭罪证,南洋暗流窥军工-《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

  《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第 412 章:朝堂对峙揭罪证,南洋暗流窥军工

  嘉靖二年(1526 年)8 月 7 日辰时,京城的朝阳透过云层,洒在紫禁城的金銮殿上。殿内文武百官分列两侧,手持朝笏躬身而立,与往日不同的是,龙椅左侧设了一张铺着明黄色软垫的座椅,沈太后身着朱红宫装,端坐其上 —— 因嘉靖帝朱栽霖年仅九岁,尚需太后从旁辅佐,今日关乎泉州走私案的重议,沈太后特意亲临朝会。

  “陛下驾到!” 随着太监尖细的唱喏声,嘉靖帝身着明黄色龙袍,在太监的搀扶下缓步走上龙椅,沈太后微微侧身,伸手轻扶了扶他的衣袖,低声嘱咐:“陛下莫慌,有哀家在。” 嘉靖帝点点头,小手紧紧握着龙椅扶手。百官齐齐跪拜:“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太后千岁千岁千千岁!”

  “众卿平身。” 沈太后的声音温和却带着威严,目光扫过殿内,“今日早朝,主要议处泉州走私案及李嵩涉案之事。徐爱卿,昨日泉州送来的密报,你且当众宣读。”

  “遵旨!” 徐阁老上前一步,展开手中的密信,清了清嗓子道:“嘉靖二年八月六日,藏锋队海疆组指挥佥事李斌,于泉州废弃码头截获五辆私自改造的黄绿色卡车,查获火铳零件三百余件、私盐两千斤,抓获主犯李岩及蒙面人二十一名。经审讯,李岩供认,其兄李嵩于嘉靖元年三月至十二月间,先后三次暗中提供白银共计五万两,用于购买仿制火铳的机器与钢材;另据泉州秘密工坊工匠招供,李嵩曾派人传递工部车辆调度文书样式,助李岩伪造批文……”

  密信内容宣读完毕,殿内百官哗然。站在文官队列中的李嵩脸色煞白,双手紧握朝笏,指节泛白,急步出列躬身:“陛下!太后!臣冤枉!此乃李岩为脱罪凭空捏造的谎言!臣与他虽为兄弟,却因他早年嗜赌成性早已断绝往来,何来私相授受、支持走私之说?还请陛下、太后明察!”

  “李大人,你且稍安勿躁。” 陆砚昭从武将队列中走出,手持一份卷宗,神色凝重,“昨日收到泉州密报后,本公便觉此事有疑,连夜安排核查 —— 先由工部文书房核验笔迹与印章,后又派枭龙卫直属营藏锋队稽查组指挥佥事秦康,带队进行二次核验,今日正好当众厘清证据疑点。”

  他展开卷宗,逐一说道:“第一份所谓‘李嵩给李岩的书信’,经工部文书房初步核验,已发现笔迹模仿痕迹;后秦康指挥佥事带队细查,不仅确认书信所用纸张为泉州特产竹纸 —— 而李大人去年五月任职京城期间,所用纸张均为宫廷供应的宣纸,更查出书信落款印章的篆刻手法,与李大人常用印章的匠人风格截然不同,印章边缘还有未清理干净的仿刻毛刺,显是他人仓促仿刻;第二份‘李岩府中搜出的银票’,背面虽有李府管家私印,但银号掌柜回忆,去年六月存入五万两白银的客户,是一名戴着斗笠的陌生男子,并非李大人本人;秦康带队核查李府管家时,管家也供认去年三月私印曾不慎遗失,后虽寻回,却已被人拓印过痕迹,不排除被李岩盗用的可能;第三份‘工匠供词’,今早泉州传来补充密报,两名招供工匠已翻供,称是李岩以家人性命相要挟,逼迫他们捏造了‘李府侍卫送文书图样’的证词,秦康也已派人将工匠家属接到京城保护,防止李岩余党报复。”

  陆砚昭话音刚落,殿内再次哗然。李嵩眼中泛起泪光,连连磕头:“多谢镇国公!多谢秦指挥佥事!若非二位连夜核查、厘清疑点,臣险些蒙冤,此恩臣必铭记在心!臣虽与李岩有兄弟之名,却从未纵容其恶行,还请太后、陛下明鉴!”

  沈太后看向陆砚昭,语气带着赞许:“陆爱卿行事周全,秦康指挥佥事核查细致,未让忠臣蒙冤,实属难得。既然证据均为李岩栽赃,李嵩便无罪释放,恢复原职;秦康核查有功,可赏白银百两,以示嘉奖。”

  “谢太后!谢陛下!” 李嵩起身躬身退列,殿外值守的秦康也闻声入殿,单膝跪地领旨:“末将秦康,谢太后、陛下恩典!末将只是尽稽查之责,不敢居功!”

  嘉靖帝虽年幼,却也似懂非懂地点头:“查得好,好人不能冤枉……”

  沈太后转向陆砚昭,话锋一转:“陆爱卿,虽李嵩蒙冤,但李岩走私之事属实,且其供出的‘南洋商会’暗中售卖仿制机器,此事仍需谨慎应对。你可有应对之策?”

  陆砚昭躬身道:“回太后、陛下,臣有两点提议:其一,恳请太后与陛下准许军工总院扩大防护衣与嘉靖一世步枪的生产规模,配给沿海卫所,加强沿海防务;其二,派专人前往南洋探查‘南洋商会’底细,查明其与倭寇、海外势力的关联。臣举荐直属营副营将林宇 —— 林宇现任指挥使兼军工总院副院长,既懂军务又通技术,可带队前往,随行配置直属营 3 名镇抚及 300 名精锐,再加直属营藏锋队特勤组 1 名镇抚与 100 名特勤人员,足以应对南洋复杂局势,无需臣亲自前往。”

  沈太后与嘉靖帝对视一眼,点头道:“陆爱卿举荐得当,便依你所言。徐爱卿,全国卡车核查章程之事,仍需你牵头推进,避免再出现类似走私案件;秦康,后续李岩案的证据梳理,需联合锦衣卫协同查办 —— 锦衣卫代理指挥使王彦副指挥使,你即刻调派锦衣卫精干力量,配合秦康指挥佥事查漏补缺,尤其是李岩在京城的旧部与往来人员,务必逐一核查,防止遗漏关键线索。”

  站在武将队列中的王彦立即出列,单膝跪地领旨:“臣王彦遵旨!臣即刻安排锦衣卫人员与秦康指挥佥事对接,全力配合证据梳理,绝不放过任何疑点!”

  “臣遵旨!” 徐阁老、陆砚昭与秦康也齐声应下。

  早朝结束后,李嵩特意追上陆砚昭、秦康与王彦,拱手致谢:“镇国公、秦指挥佥事、王副指挥使,今日若非诸位,臣怕是难洗冤屈!后续若需臣配合调查李岩过往行踪,臣定当全力协助!”

  陆砚昭回礼道:“李大人不必多礼,这是我等职责所在。秦康、王彦,你二人可尽快敲定联合查案方案,秦康侧重证据核验,王彦负责人员排查,李大人熟悉李岩早年行径,可作为顾问协助,或许能从细节中找到南洋商会的关联线索。”

  “末将领命!” 秦康与王彦齐声应下,随后便与李嵩一同前往锦衣卫衙门,商议联合查案的具体分工。

  陆砚昭刚走出紫禁城,便看到直属营副营将林宇等候在宫门外。林宇身着黑色劲装,外披深红色披风,腰间佩着一把绣春刀,见到陆砚昭,快步上前拱手:“末将林宇,参见镇国公!听闻国公举荐末将前往南洋,末将定不负所托!”

  陆砚昭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带着期许:“林将军,你随本公多年,从直属营亲兵一步步成长起来,本公教你的军务谋略与处事之道,你都学得扎实,这些年在直属营也历经不少历练 —— 直属营本就是本公的亲兵营,给你的历练机会从不吝啬。只是你兼任军工总院副院长后,精力多放在技术事务上,军事实战经验反倒少了些,这对后续提拔终究不利。此次派你前往南洋,既是让你查明‘南洋商会’底细,也是给你一个独当一面的军事历练机会,你务必珍惜。南洋局势复杂,‘南洋商会’背后恐有海外势力支持,你此去需多加谨慎 —— 既要查明其底细,也要保护好随行人员,若遇危险,可先退至大明驻南洋商栈,再传信回京求援。另外,你带些军工总院的特殊颜料与焊接点纹路图,若在南洋发现疑似大明改造卡车,可及时核查。”

  “末将领命!” 林宇眼中泛起感激之色,用力点头,“多谢国公体恤与栽培!末将定不辜负国公期望,查清南洋商会底细,为大明铲除隐患,也不负此次历练机会!” 他接过陆砚昭递来的图纸与颜料样本,“末将今日便整理行装,三日后启程前往南洋。”

  陆砚昭点头:“甚好。你先去准备,有任何疑问,可随时来镇国公府找我。”

  林宇离去后,陆砚昭转身前往军工总院。此时的军工总院院内,工匠们正围着新搭建的试验台忙碌,院长赵小匠手持图纸,在一旁指点着机器调试。见到陆砚昭前来,赵小匠连忙迎上前:“镇国公,您怎么来了?可是有新的指令?”

  “确实有要事与你商议。” 陆砚昭带着赵小匠走进书房,从怀中掏出两张图纸,先拿起其中一张递给赵小匠,“此前按你的提议,军工总院已在两个月前绘制了冲锋枪的初步图纸,但这段时间研发进度偏缓。今日我带了自己绘制的冲锋枪图纸,上面补充了枪管散热结构与供弹装置的优化方案,你们可结合这两张图纸研究一番,尽快组织核心工匠推进研发 —— 最终成品需满足有效射程不低于 300 米,每分钟射速达到 60 发以上,适合近距离作战,弥补嘉靖一世步枪在近战中的不足。”

  赵小匠接过图纸,快速翻阅起来,越看眼中越亮:“国公这图纸竟考虑到了供弹卡顿的问题!之前我们研发时总在供弹节奏上出问题,您这优化方案正好能解决!有了这张图纸,研发进度至少能加快一半!”

  “这些难题需你多费心攻克。” 陆砚昭又递过另一张图纸,“这是‘边三轮摩托车’的设计图,前轮负责转向,后轮驱动,侧边附带一个边斗,可乘坐一人,既能载人又能运输小型物资,速度比马车快三倍以上,适合侦查与短途机动。研发时不用从零开始 —— 咱们此前已造出汽车,你可从现有汽车发动机入手,研究如何缩小体积、减轻重量,改良出适配摩托车的小型发动机,这样能大大缩短研发周期,优先解决发动机与轮胎材质问题。”

  赵小匠展开边三轮摩托车图纸,又联想到汽车发动机的构造,眼前一亮:“对啊!汽车发动机的核心原理与摩托车相通,只是尺寸不同!若从汽车发动机改良,不仅能节省重新设计的时间,还能降低故障风险!镇国公放心,臣即刻组织核心工匠团队,分两组推进冲锋枪与边三轮摩托车研发,争取三个月内做出原型机!”

  “三个月时间紧迫,但也并非不可为。” 陆砚昭道,“所需的钢材、橡胶与火药,我会让苏州制造优先供应,你只管放手研发。另外,南洋‘南洋商会’可能派密探潜入京城,妄图盗取军工图纸,你需加强军工总院守卫 —— 尤其是图纸仓库,除你与核心工匠外,只允许林宇将军临行前查看相关技术资料,其余人等一律不得靠近。”

  赵小匠脸色一凛:“镇国公放心,臣已在图纸仓库设置三重守卫,门口有枭龙卫站岗,仓库内安装了机关锁,需三道不同钥匙才能打开,且图纸均按部分拆分保管,就算有人潜入,也无法拿到完整图纸。”

  陆砚昭满意地点头:“如此甚好。对了,防护衣的生产进度如何?沿海卫所还等着装备呢。”

  “防护衣已扩大生产规模,本月可产出 500 件,下月起每月能稳定生产 1000 件,再过半年,便能满足沿海所有卫所精锐的装备需求。” 赵小匠回道,“嘉靖一世步枪的产量也在提升,目前每月能生产 200 支,足以应对部队换装。”

  两人正说着,一名工匠匆匆走进书房:“院长,嘉靖一世步枪的改良试验有新进展 —— 我们在枪管上增加了散热槽,连续射击 50 发后,枪管温度比之前降低了 20%,精准度也未受影响!”

  赵小匠大喜,连忙拉着陆砚昭前往试验台:“镇国公,您快看看!这改良后的步枪,实战性能又提升了不少!”

  陆砚昭跟着赵小匠来到试验台,看着工匠们进行射击试验 —— 改良后的嘉靖一世步枪连续发射 50 发子弹,枪口几乎没有明显过热现象,子弹均命中 300 米外的靶心。陆砚昭点头道:“很好!这种改良技术要尽快推广到所有步枪生产中,同时记录好数据,为后续冲锋枪研发提供参考。”

  此时,京城城外的一处客栈内,一名身着青色长衫的男子正对着镜子整理斗笠 —— 他正是南洋商会派来的密探阿坤。阿坤从怀中掏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军工总院的位置与守卫换班时间,这是他通过收买京城小吏得来的情报。

  “没想到李嵩那蠢货竟被陆砚昭与秦康救下,还让锦衣卫也掺和进来,不过没关系,只要能拿到大明军工总院的核心图纸,苏先生的计划照样能成。” 阿坤嘴角露出一丝阴笑,将纸条藏进鞋底,换上一身粗布短打,背着一个装满工具的布包,朝着军工总院的方向走去。他不知道的是,林宇在启程前往南洋前,已安排藏锋队特勤组在京城各重要地点布下暗哨,专门排查形迹可疑之人。

  三日后,京城码头。林宇与所有随行人员均身着统一的黑色劲装,内里是用黑布严密包裹的薄钢板防护衣,外层套着深黑色战术马甲 —— 马甲将防护衣完全遮盖,从外观上看与普通劲装并无二致,既保证隐蔽性,又兼顾防护力。每人肩头都斜挎着一把嘉靖一世步枪,有效射程可达 500 米,枪口朝下斜靠在身侧;战术马甲设计极为精巧,正面上下两排整齐排列着 8 个步枪弹夹,左右两侧分别对应 64 式与 1911 式手枪弹夹,伸手即可快速取用;马甲后腰部位缝制着长方形备用子弹弹袋,内装 400 发子弹 —— 其中 200 发步枪弹,64 式与 1911 式手枪弹各 100 发;左右大腿外侧各别着一把手枪,左侧是 64 式,右侧是 1911 式,枪身均做了消光处理;腰间还挂着威龙格斗匕首,漆黑的刀鞘在晨光下泛着冷冽的光泽,整套装备既便于实战,又适合南洋复杂环境下的隐蔽行动。林宇背后还额外背着一个牛皮密封袋,里面装着军工总院的特殊颜料与焊接纹路图,是此次南洋查案的关键物品。

  陆砚昭、秦康与王彦一同前来送行,陆砚昭递给林宇一面令牌:“此乃镇国公府的通行令牌,在南洋若遇到大明商栈或驻外官员,可凭此令牌调动资源。切记,安全第一,若察觉局势超出掌控,切勿硬拼。”

  秦康上前一步,递过一份卷宗:“林将军,这是我与王副指挥使联合整理的李岩案疑点汇总,其中提到南洋商会可能通过泉州商栈传递消息,你此去可重点排查相关商栈,或许能找到线索。”

  王彦也补充道:“林将军,若在南洋遇到与李岩有往来的人员,可先控制起来,我们已将相关人员画像附在卷宗后,方便你辨识。”

  “末将领命!多谢镇国公,多谢秦指挥佥事、王副指挥使!” 林宇双手接过令牌与卷宗,单膝跪地,“末将定不辜负国公栽培,查明南洋商会底细,为大明铲除隐患!”

  大船缓缓驶离码头,朝着南洋方向而去。陆砚昭、秦康与王彦站在码头,望着渐渐远去的船影,王彦低声道:“镇国公,有锦衣卫与枭龙卫联合查案,李岩案的线索定能尽快理清;只是南洋那边,林将军孤身深入,会不会太过危险?”

  陆砚昭目光深邃:“林将军有勇有谋,这些年在直属营与军工总院的历练也让他兼顾军务与技术,此次任务正是他证明自己的机会。我们当下要做的,一是守好京城与军工总院,防止南洋密探盗取图纸;二是加快李岩案核查,从他口中撬出更多南洋商会的秘密,为林将军提供支援。”

  秦康与王彦同时点头:“末将明白!定不辱命!”

  而在他们身后,京城的街道上车水马龙,军工总院的机器声隐约传来 —— 一场围绕着军工技术的攻防战,已在大明与南洋之间悄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