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第8章:寒梅映雪?凸透镜下的宫城细谨
弘治十一年(1498年)?春?京城?紫禁城?东宫御花园
残雪未消的晨光里,陆砚昭蹲在假山下,用凸透镜对准石缝。阳光透过水晶片,在苔藓覆盖的石壁上聚成光点,映照出一道极细的金属反光。朱厚照裹着狐裘蹲在一旁,龙纹靴尖踢开半块冻僵的青砖:“砚昭,你说这石缝里能藏什么?昨日孤踢毽子,明明看见毽子滚进了这里,再找就没了。”
“殿下,” 陆砚昭拨开苔藓,指尖触到一块生锈的铁钉,“毽子怕是被野猫叼走了。这石壁后有空腔,像是旧排水道,” 他轻叩石壁,发出沉闷的回响,“许是永乐年间的老构造,年久失修罢了。”
少年天子松了口气,狐裘披风扫落了石桌上的茶盏:“吓孤一跳!还以为有刺客挖洞呢。”
陆砚昭收起凸透镜,目光扫过石壁缝隙 —— 铁钉上缠着半根丝线,线尾染着微量龙涎香。这熏香在东宫常见,刘瑾每日为朱厚照整理衣冠时,身上便带着这味道。“殿下,” 他不动声色,“这假山年久易塌,臣请下旨加固,顺便查查排水道。”
朱厚照搓着手:“好!就叫工部来修,顺便在旁边搭个暖阁,春天能赏梅。”
弘治十一年?春?镇国公府?影阁密道
暮色浸透京城时,陆砚昭穿过西跨院的月洞门,腰间玉佩在暗中发出微光。密道内烛火摇曳,老鸹捧着信鸽脚环:“二公子,‘风堂’回报,刘瑾今日去慈宁宫给张皇后请安,带了新孵的金丝雀,还顺道去御膳房给太子取了蜜渍山楂。”
陆崇渊放下舆图,眉头微蹙:“瑾每日的行程都记在册子上,连给宫女赏钱都要报备,倒是滴水不漏。” 他指向桌上的铜哨,“这东西在假山石缝里找到,查了,是前两年走失的小太监玩物。”
陆砚昭用放大镜观察铜哨,哨口残留着孩童咬痕:“看来是哪个小内侍藏的玩意儿,被殿下的毽子惊了出来。” 他想起东宫流传的童谣,刘瑾常教小内侍唱《击壤歌》,“父亲,瑾现在是东宫的‘大家长’,事无巨细都要管,倒像是……”
“像是在练手。” 陆崇渊接过铜哨,“他每日给皇后请安,实则是报太子起居,连太子昨日打了几个喷嚏都要写在帖子上。这种人,心思太细。”
老鸹突然压低声音:“还有件事…… 今日有个锦衣卫掌刑百户在东市查偷鸡案,叫沈知微,听说身手不错。”
陆砚昭摩挲着袖中丝巾 —— 那是今早从假山石缝里拾的,边角绣着朵极小的方孝孺手植兰。他想起父亲提过的靖难遗孤名录,沈知微的名字赫然在列。“沈百户查偷鸡案?” 他轻笑,“倒像是大材小用。”
弘治十一年?春?东宫?文渊阁
掌灯时分,陆砚昭展开《东宫修缮图》,朱砂笔圈出假山排水道。朱厚照趴在案头,用象牙尺量着图纸:“砚昭,你说把排水道改成‘暖气管’?用炭火烧水,热气通到暖阁里?”
“正是,” 陆砚昭指着图中铜管走向,“铜管埋地三尺,连接厨房灶台,冬日可取暖,春日能防潮。” 他取出陶管模型,“管口蒙细纱,可防灰尘。”
少年天子抢过模型:“妙!比熏笼好用多了!对了,刘伴伴说皇后娘娘夸你上次送的‘防风手筒’精巧,让你有空去慈宁宫一趟。”
陆砚昭心中一动。张皇后素来节俭,极少召见外臣,此次相邀必与刘瑾有关。“臣遵旨,” 他不动声色,“顺便给皇后娘娘送个‘日晷’,方便看时辰。”
朱厚照拍案叫绝:“好!就这么办!” 他忽然从袖中掏出锦袋,“刘伴伴给你的梅花烙,说你上次吃了半块,特意让小厨房少放了糖。”
陆砚昭接过锦袋,糕点甜香中混着熟悉的龙涎香。他想起影阁探子回报,刘瑾每日亲自检查太子膳食,连厨子用的油都要过目。这细致背后,不知藏着多少心思。
弘治十一年?春?慈宁宫偏殿
次日午后,陆砚昭捧着日晷拜见张皇后。殿内熏着百合香,刘瑾垂手立在皇后身侧,穿一身素色内侍服,头上的乌纱帽洗得发白。
“陆公子费心了,” 张皇后看着日晷上的刻度,“这东西比漏壶方便。”
“皇后娘娘谬赞,” 陆砚昭躬身,余光瞥见刘瑾袖口露出的记账本,“臣听闻刘伴伴将东宫打理得井井有条,连洒扫时辰都记在册上,实为内侍楷模。”
刘瑾慌忙跪下:“奴才不敢,只是尽本分罢了。昨日太子殿下看书到戌时,咳嗽了三声,奴才已让御药房备了杏仁膏。” 他从怀中掏出个小册子,“这是太子近日起居,请皇后娘娘过目。”
张皇后翻开册子,每页都记着朱厚照的饮食、读书、玩闹,甚至连踢毽子赢了几个都写得清楚。“难得你细心,” 她合上册子,“太子顽劣,还要你多费心。”
陆砚昭注意到册子最后一页夹着张纸条,上面写着 “陆公子善用火器”,字迹工整,是刘瑾的笔迹。看来自己在东宫试爆 “震天雷” 的事,早已传到皇后耳中。
弘治十一年?春?东宫?假山工地
修缮工人开挖排水道时,挖出个锈铁盒,里面装着半枚玉佩。陆砚昭用凸透镜照看,玉佩刻着朵残莲 —— 这是二十年前失踪的某位王爷信物。
“二公子,” 老鸹从影阁赶来,“沈百户在东市抓到偷鸡贼了,竟是个惯犯,以前在王府当差。”
陆砚昭摩挲着残莲玉佩,忽然明白刘瑾为何每日向皇后请安 —— 他不是在报太子起居,而是在借皇后的名义,清理东宫旧物。那假山下的密道,恐怕是某位废王所留,如今被刘瑾借机填了。
“告诉沈百户,” 陆砚昭将玉佩交给老鸹,“就说这偷鸡贼以前在景王府当差,让她查查景王府旧人。” 他望向司礼监方向,刘瑾正陪着朱厚照放风筝,“至于瑾…… 由他去吧。一个连鸡毛蒜皮都要记账的人,暂时翻不起大浪。”
夜风拂过修缮一新的假山,陆砚昭望着暖阁上的琉璃瓦,想起张皇后手中的起居册。刘瑾的谨慎如同一把梳子,将东宫梳得一丝不苟,却也梳出了无数细缝。而自己要做的,就是在这些细缝里,埋下真正的安防之网 —— 不是为了防刘瑾,而是为了防那些藏在历史尘埃里的,未知的危险。当沈知微在东市敲响捕快腰牌时,陆砚昭忽然意识到,这个靖难遗孤的女子,或许能梳开刘瑾那把梳子漏掉的线头。
弘治十一年(1498年)?春?京城?紫禁城?东宫御花园
残雪未消的晨光里,陆砚昭蹲在假山下,用凸透镜对准石缝。阳光透过水晶片,在苔藓覆盖的石壁上聚成光点,映照出一道极细的金属反光。朱厚照裹着狐裘蹲在一旁,龙纹靴尖踢开半块冻僵的青砖:“砚昭,你说这石缝里能藏什么?昨日孤踢毽子,明明看见毽子滚进了这里,再找就没了。”
“殿下,” 陆砚昭拨开苔藓,指尖触到一块生锈的铁钉,“毽子怕是被野猫叼走了。这石壁后有空腔,像是旧排水道,” 他轻叩石壁,发出沉闷的回响,“许是永乐年间的老构造,年久失修罢了。”
少年天子松了口气,狐裘披风扫落了石桌上的茶盏:“吓孤一跳!还以为有刺客挖洞呢。”
陆砚昭收起凸透镜,目光扫过石壁缝隙 —— 铁钉上缠着半根丝线,线尾染着微量龙涎香。这熏香在东宫常见,刘瑾每日为朱厚照整理衣冠时,身上便带着这味道。“殿下,” 他不动声色,“这假山年久易塌,臣请下旨加固,顺便查查排水道。”
朱厚照搓着手:“好!就叫工部来修,顺便在旁边搭个暖阁,春天能赏梅。”
弘治十一年?春?镇国公府?影阁密道
暮色浸透京城时,陆砚昭穿过西跨院的月洞门,腰间玉佩在暗中发出微光。密道内烛火摇曳,老鸹捧着信鸽脚环:“二公子,‘风堂’回报,刘瑾今日去慈宁宫给张皇后请安,带了新孵的金丝雀,还顺道去御膳房给太子取了蜜渍山楂。”
陆崇渊放下舆图,眉头微蹙:“瑾每日的行程都记在册子上,连给宫女赏钱都要报备,倒是滴水不漏。” 他指向桌上的铜哨,“这东西在假山石缝里找到,查了,是前两年走失的小太监玩物。”
陆砚昭用放大镜观察铜哨,哨口残留着孩童咬痕:“看来是哪个小内侍藏的玩意儿,被殿下的毽子惊了出来。” 他想起东宫流传的童谣,刘瑾常教小内侍唱《击壤歌》,“父亲,瑾现在是东宫的‘大家长’,事无巨细都要管,倒像是……”
“像是在练手。” 陆崇渊接过铜哨,“他每日给皇后请安,实则是报太子起居,连太子昨日打了几个喷嚏都要写在帖子上。这种人,心思太细。”
老鸹突然压低声音:“还有件事…… 今日有个锦衣卫掌刑百户在东市查偷鸡案,叫沈知微,听说身手不错。”
陆砚昭摩挲着袖中丝巾 —— 那是今早从假山石缝里拾的,边角绣着朵极小的方孝孺手植兰。他想起父亲提过的靖难遗孤名录,沈知微的名字赫然在列。“沈百户查偷鸡案?” 他轻笑,“倒像是大材小用。”
弘治十一年?春?东宫?文渊阁
掌灯时分,陆砚昭展开《东宫修缮图》,朱砂笔圈出假山排水道。朱厚照趴在案头,用象牙尺量着图纸:“砚昭,你说把排水道改成‘暖气管’?用炭火烧水,热气通到暖阁里?”
“正是,” 陆砚昭指着图中铜管走向,“铜管埋地三尺,连接厨房灶台,冬日可取暖,春日能防潮。” 他取出陶管模型,“管口蒙细纱,可防灰尘。”
少年天子抢过模型:“妙!比熏笼好用多了!对了,刘伴伴说皇后娘娘夸你上次送的‘防风手筒’精巧,让你有空去慈宁宫一趟。”
陆砚昭心中一动。张皇后素来节俭,极少召见外臣,此次相邀必与刘瑾有关。“臣遵旨,” 他不动声色,“顺便给皇后娘娘送个‘日晷’,方便看时辰。”
朱厚照拍案叫绝:“好!就这么办!” 他忽然从袖中掏出锦袋,“刘伴伴给你的梅花烙,说你上次吃了半块,特意让小厨房少放了糖。”
陆砚昭接过锦袋,糕点甜香中混着熟悉的龙涎香。他想起影阁探子回报,刘瑾每日亲自检查太子膳食,连厨子用的油都要过目。这细致背后,不知藏着多少心思。
弘治十一年?春?慈宁宫偏殿
次日午后,陆砚昭捧着日晷拜见张皇后。殿内熏着百合香,刘瑾垂手立在皇后身侧,穿一身素色内侍服,头上的乌纱帽洗得发白。
“陆公子费心了,” 张皇后看着日晷上的刻度,“这东西比漏壶方便。”
“皇后娘娘谬赞,” 陆砚昭躬身,余光瞥见刘瑾袖口露出的记账本,“臣听闻刘伴伴将东宫打理得井井有条,连洒扫时辰都记在册上,实为内侍楷模。”
刘瑾慌忙跪下:“奴才不敢,只是尽本分罢了。昨日太子殿下看书到戌时,咳嗽了三声,奴才已让御药房备了杏仁膏。” 他从怀中掏出个小册子,“这是太子近日起居,请皇后娘娘过目。”
张皇后翻开册子,每页都记着朱厚照的饮食、读书、玩闹,甚至连踢毽子赢了几个都写得清楚。“难得你细心,” 她合上册子,“太子顽劣,还要你多费心。”
陆砚昭注意到册子最后一页夹着张纸条,上面写着 “陆公子善用火器”,字迹工整,是刘瑾的笔迹。看来自己在东宫试爆 “震天雷” 的事,早已传到皇后耳中。
弘治十一年?春?东宫?假山工地
修缮工人开挖排水道时,挖出个锈铁盒,里面装着半枚玉佩。陆砚昭用凸透镜照看,玉佩刻着朵残莲 —— 这是二十年前失踪的某位王爷信物。
“二公子,” 老鸹从影阁赶来,“沈百户在东市抓到偷鸡贼了,竟是个惯犯,以前在王府当差。”
陆砚昭摩挲着残莲玉佩,忽然明白刘瑾为何每日向皇后请安 —— 他不是在报太子起居,而是在借皇后的名义,清理东宫旧物。那假山下的密道,恐怕是某位废王所留,如今被刘瑾借机填了。
“告诉沈百户,” 陆砚昭将玉佩交给老鸹,“就说这偷鸡贼以前在景王府当差,让她查查景王府旧人。” 他望向司礼监方向,刘瑾正陪着朱厚照放风筝,“至于瑾…… 由他去吧。一个连鸡毛蒜皮都要记账的人,暂时翻不起大浪。”
夜风拂过修缮一新的假山,陆砚昭望着暖阁上的琉璃瓦,想起张皇后手中的起居册。刘瑾的谨慎如同一把梳子,将东宫梳得一丝不苟,却也梳出了无数细缝。而自己要做的,就是在这些细缝里,埋下真正的安防之网 —— 不是为了防刘瑾,而是为了防那些藏在历史尘埃里的,未知的危险。当沈知微在东市敲响捕快腰牌时,陆砚昭忽然意识到,这个靖难遗孤的女子,或许能梳开刘瑾那把梳子漏掉的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