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持续性黑暗,极夜来临-《天灾降临:全家囤货万斤苟在山洞》

  最权威的一条标题骇人听闻:

  《全球性持续黑暗事件——“极夜”预警通知》。

  通告里,专家们用尽可能通俗的语言解释着一种他们自己也未必完全理解的、远超现有气候模型的诡异现象:

  并非地球自转或公转轨道变化,而是一种疑似与大气层顶端聚集的未知吸光微粒、以及地磁活动剧烈减弱相关的综合效应,

  将导致全球绝大部分地区陷入持续时间未知的、近乎完全黑暗的时期。

  网络瞬间炸开了锅。

  恐慌如同病毒般蔓延。

  一开始是难以置信,紧接着是铺天盖地的质疑和愤怒。

  “开什么玩笑?极夜?下一步是不是要告诉我们太阳系要解体了?”

  “砖家又在放屁!之前极寒病毒还没整明白,现在又来极夜?能不能编点靠谱的?”

  “天呐,还让不让人活了?没吃的没喝的,现在连太阳都没了?”

  “世界末日真的来了……这次是真的完了……”

  “我们的命未免太苦了点吧,各种稀奇古怪的事儿都让我们遇上了。”

  “怎么地球那么多年都没事,我才活二十多年就撑不住了?”

  “苍天呐,大地啊!!!谁来救救我啊!!!”

  “累了,毁灭吧………”

  各种科普博主、生存博主开始疯狂输出内容。

  有的在分析极夜可能带来的具体影响:

  气温降低、光合作用停止,植物大规模死亡、生物钟紊乱、心理问题爆发……

  有的则在紧急传授“极夜生存指南”:

  如何保存食物、如何保持体温、如何调节心理,如何在极夜情况下种植菌类和蔬菜,保证人体生存所需。

  有的人在努力学着,

  有的人已经开始摆烂。

  所有这些信息,最终都汇聚成一种更深沉的无力感。

  知道又如何?

  对于绝大多数挣扎在生存线上的普通人来说,

  他们缺乏应对这种灾难的任何实质性资源。

  除了关紧门窗,蜷缩在黑暗中瑟瑟发抖,祈祷这噩梦早点结束,他们还能做什么?

  菌类?种植?他们去哪里拿到种子呢?

  怨声载道,却无可奈何。

  网络上充斥着绝望的哀嚎、歇斯底里的咒骂,以及死寂般的沉默。

  文明社会的秩序之光,在网络空间里,比现实中的日光更早地熄灭了。

  山洞里的一家人,也通过断续的网络信号,密切关注着外界的这场信息风暴。

  看着那些充满恐慌和绝望的文字、视频,他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自己所在的这个山洞是何其幸运的孤岛。

  “外面……真的乱套了。”

  张月放下平板电脑,声音有些发沉。

  那些文字里的绝望,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

  “我们能做的有限,先顾好自己。”

  “这种极端情况下,咱们能护住自己,不给别人添麻烦,就已经不错了。”

  “若这一切都是天灾倒还好,若是人为,一旦贸然暴露,对咱们的小家来说将会是灭顶之灾。”

  许阳搂住她的肩膀,

  “我们做好了准备,就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

  张济民叹了口气:

  “大灾之下,人性百态。我们能安守于此,已是上天眷顾。”

  倒计时第三天开始,天象的异变已经明显到无需任何仪器也能察觉。

  白天不再是白天,更像是一场持续时间越来越短的、昏暗的黄昏。

  太阳即使出现在天际,也仿佛被蒙上了一层厚厚的毛玻璃,光线孱弱而冰冷,毫无温度。

  黑夜变得无比漫长,星光和月光似乎也被某种东西吞噬了,夜空是一种浓稠得化不开的、令人心悸的墨黑。

  这两天晚上的气温开始了自由落体式的下降。

  洞口的岩壁上也会有些冰凉,即使开着通风,洞内也能感受到那股无孔不入的、越来越凌厉的寒意。

  空调外机所在的岔路口,即便有空气流动,也开始出现结冰现象,

  许父不得不定期去查看。

  屋内的炕,火就没停过,

  最后一天。

  这一天,所谓的“白天”只持续了不到两个小时。

  那段时间,天空是一种诡异的昏黄色,

  看不到太阳的轮廓,只有一片浑浊的光晕,

  勉强让人分辨出近处物体的轮廓。

  下午三点刚过,最后那点微弱的光线也如同被一只无形的手彻底抹去。

  绝对的、彻底的黑暗,瞬间笼罩了整个世界。

  许阳和张月脑海中的机械声停止,

  他们都明白,

  极夜,降临了。

  华国的军队还在,秩序也没有彻底崩塌,只是大城市还能勉强照顾,

  一些偏僻的山区几乎只能通过电台和广播接受到最新的动态。

  新闻上面说,长久的极夜也许会导致温度上升,也许会导致一些具有攻击性的猛兽休眠,反而对大家的安全有好处。

  因此也不算特别坏。

  跟极昼比起来,极夜虽然让人不适,但至少更安全些。

  又冷又黑,又有谁会来他们这里呢?

  只要能保证物资的供应充足,

  在这里待着要比外面任何地方都更加安全。

  现在一切都被冰封,若是出现极昼,太阳光照射到冰面上,冰面又像镜子一般,将太阳光照射回去,

  雪没法化,漫长的降温冰封之下,

  那才是真正的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