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天空依旧悬挂着那轮挥之不去的血月,
极夜的严寒也只是稍有缓解,但日子总是要继续努力过下去的。
“中秋了,说啥也得弄点像样的吃食。”
许母一边扯下手抄版日历的页码,一边念叨,
“月饼那玩意儿太费事,烤起来也麻烦,咱们弄点实在的!”
许阳头点的跟小鸡啄米似的,
往年吃月饼的时候,就是收秋的时候,
每年都是一口月饼半瓶矿泉水,然后挥起镰刀就是一个割。
对秋收的恐惧,让每个干过农活儿的东北孩子都对中秋节有种特别的情愫。
张月附和道:
“妈说的对,我看那两只大鹅肥得很,再宰只兔子?用土窑烤出来,肯定香掉眉毛!”
“这个好!”
许阳立刻赞成,“再和点面,烤点饼干当零嘴,甜的咸的都弄点。”
“烤东西火候重要,”
许父发话了,带着点专家的自信,
“放心吧,我是老司机了,你们只管做,我负责烤。”
张父则提醒道:
“烤肉燥热,得多配点清热下火的茶水或汤水。我那儿还有些金银花和菊花,正好泡来喝。”
计划就这么定下了。
节前的准备热火朝天地开始了。
许父和许阳负责处理肉类。
两只肥鹅和一只肥兔子被拎出来,许父手法利落地处理干净。
许阳则忙着调制腌料:
大量的葱段、姜片、粗盐、花椒、以及一点点舍不得多用的料酒和香料粉末,用力揉搓进肉的每一个缝隙里,确保入味。
“爸,这鹅得腌多久才够味?”
许阳一边揉搓一边问。
“起码得半天,”
许父经验老道,
“得让味道吃进去。土窑火猛,入味了才香。”
另一边,女人们则忙着和面准备烤饼干。
张母负责和一种咸口味的面团,加入细细的香葱末、碾碎的芝麻和一点点猪油。
许母则负责甜面团,打入四季鹅刚下的蛋,加入之前晒干的野果仁和储存的花生碎。
振振兴奋地围着几个面团打转,一会儿摸摸这个,一会儿闻闻那个。
“奶奶,甜的面团能给我一小块捏着玩吗?”
“去去去,面粉金贵着呢,哪能给你玩。”
许母笑骂着,却还是揪了一小坨甜面团,塞进他手里,
“一边捏小兔子去,等会儿一起烤了。”
索菲亚和它的两个孩子似乎也知道要有大餐,显得比平时更兴奋些,
但它们很懂事地待在不会碍事的地方,
只是眼神时不时地瞟向那两大盆正在腌制的肉。
土窑生火是个技术活。
许父负责掌控,他并不急于求成,先用干燥的柴火将窑壁慢慢烘热,仔细调整着通风口,让热量均匀分布。
“窑温得慢慢上来,不能急,”
他对在一旁学习的许阳说,
“急了外面焦里面生,白瞎了好东西。”
许阳一边记一边道:“知道了爸。”
腌制好的鹅和兔子被用粗长的金属杆穿好,
肥硕的体型几乎占满了土窑的内部空间。
许父小心地将它们送入窑膛,封好窑门,只留下小小的观察孔。
“接下来就是等了,火候到了就行。”
等待的时间里,饼干面团已经醒发好。
用各种简陋但别致的模具压出形状,
或者就直接用手捏成小饼,整齐地码放在烤盘里。
甜饼干上,许母还用牙签细心地划出简单的花纹。
土窑里的肉香开始丝丝缕缕地飘散出来,混合着香料和油脂被炙烤的诱人气息,弥漫在整个山洞里,勾得人馋虫大动。
“差不多了,该放饼干了。”
许父透过观察孔看了看肉的颜色,判断道。
烤盘被小心地塞进土窑上层温度稍低的位置,利用余热来烘烤饼干。
当最终打开窑门的那一刻,浓郁的香气如同实质般扑面而来。
两只烤鹅通体呈现出诱人的金红色,油光锃亮,皮脆肉嫩。
烤兔子体型小些,颜色更深,看着就紧实入味。
上层的饼干也恰到好处,咸香的葱油饼干边缘微黄,甜味的红糖饼干则散发着焦糖般的香气。
巨大的烤鹅和兔子被抬出来,放在大盘子里稍稍晾凉。
张月麻利地将它们斩成小块。饼干也被捡拾到篮子里。
中秋的晚餐异常丰盛:
主食是米饭,主菜是堆得满满的烤鹅和烤兔肉,配着一大盆清爽的菌菇汤和凉拌土豆丝。
一壶温热的金银花菊花茶在一旁温着。
大家围坐在一起,酒杯和果汁杯再次碰在一起。
“中秋快乐!不管外面怎么样,咱一家人团圆健康最重要!”
许父作为大家长,简单却真挚地祝酒。
“中秋快乐!”
烤鹅肉肥而不腻,皮脆肉香,带着浓郁的椒盐风味。
烤兔肉紧实有嚼劲,越嚼越香。
咸香的葱油饼干和甜酥的红糖饼干成了最好的调剂。
简单的饭菜,因着用心的制作和团圆的氛围,变得格外美味。
“这土窑烤出来的就是不一样!”
张月吃得赞不绝口。
“爸,您这火候掌握得绝了!”
许阳给父亲倒了一小杯酒。
“主要是窑好,窑好。”
振振一手拿着鹅腿,一手抓着甜饼干,吃得不亦乐乎,含糊不清地说:
“比月饼好吃多了!”
大家都笑起来。
索菲亚一家也分到了大块的肉和骨头,趴在角落啃得津津有味。
饭后,大家喝着清茶,吃着饼干,聊着天。
山洞外是血色的天空和无尽的寒冷,山洞内却充满了食物的热气、家人的笑语和节日的温情。
极夜的严寒也只是稍有缓解,但日子总是要继续努力过下去的。
“中秋了,说啥也得弄点像样的吃食。”
许母一边扯下手抄版日历的页码,一边念叨,
“月饼那玩意儿太费事,烤起来也麻烦,咱们弄点实在的!”
许阳头点的跟小鸡啄米似的,
往年吃月饼的时候,就是收秋的时候,
每年都是一口月饼半瓶矿泉水,然后挥起镰刀就是一个割。
对秋收的恐惧,让每个干过农活儿的东北孩子都对中秋节有种特别的情愫。
张月附和道:
“妈说的对,我看那两只大鹅肥得很,再宰只兔子?用土窑烤出来,肯定香掉眉毛!”
“这个好!”
许阳立刻赞成,“再和点面,烤点饼干当零嘴,甜的咸的都弄点。”
“烤东西火候重要,”
许父发话了,带着点专家的自信,
“放心吧,我是老司机了,你们只管做,我负责烤。”
张父则提醒道:
“烤肉燥热,得多配点清热下火的茶水或汤水。我那儿还有些金银花和菊花,正好泡来喝。”
计划就这么定下了。
节前的准备热火朝天地开始了。
许父和许阳负责处理肉类。
两只肥鹅和一只肥兔子被拎出来,许父手法利落地处理干净。
许阳则忙着调制腌料:
大量的葱段、姜片、粗盐、花椒、以及一点点舍不得多用的料酒和香料粉末,用力揉搓进肉的每一个缝隙里,确保入味。
“爸,这鹅得腌多久才够味?”
许阳一边揉搓一边问。
“起码得半天,”
许父经验老道,
“得让味道吃进去。土窑火猛,入味了才香。”
另一边,女人们则忙着和面准备烤饼干。
张母负责和一种咸口味的面团,加入细细的香葱末、碾碎的芝麻和一点点猪油。
许母则负责甜面团,打入四季鹅刚下的蛋,加入之前晒干的野果仁和储存的花生碎。
振振兴奋地围着几个面团打转,一会儿摸摸这个,一会儿闻闻那个。
“奶奶,甜的面团能给我一小块捏着玩吗?”
“去去去,面粉金贵着呢,哪能给你玩。”
许母笑骂着,却还是揪了一小坨甜面团,塞进他手里,
“一边捏小兔子去,等会儿一起烤了。”
索菲亚和它的两个孩子似乎也知道要有大餐,显得比平时更兴奋些,
但它们很懂事地待在不会碍事的地方,
只是眼神时不时地瞟向那两大盆正在腌制的肉。
土窑生火是个技术活。
许父负责掌控,他并不急于求成,先用干燥的柴火将窑壁慢慢烘热,仔细调整着通风口,让热量均匀分布。
“窑温得慢慢上来,不能急,”
他对在一旁学习的许阳说,
“急了外面焦里面生,白瞎了好东西。”
许阳一边记一边道:“知道了爸。”
腌制好的鹅和兔子被用粗长的金属杆穿好,
肥硕的体型几乎占满了土窑的内部空间。
许父小心地将它们送入窑膛,封好窑门,只留下小小的观察孔。
“接下来就是等了,火候到了就行。”
等待的时间里,饼干面团已经醒发好。
用各种简陋但别致的模具压出形状,
或者就直接用手捏成小饼,整齐地码放在烤盘里。
甜饼干上,许母还用牙签细心地划出简单的花纹。
土窑里的肉香开始丝丝缕缕地飘散出来,混合着香料和油脂被炙烤的诱人气息,弥漫在整个山洞里,勾得人馋虫大动。
“差不多了,该放饼干了。”
许父透过观察孔看了看肉的颜色,判断道。
烤盘被小心地塞进土窑上层温度稍低的位置,利用余热来烘烤饼干。
当最终打开窑门的那一刻,浓郁的香气如同实质般扑面而来。
两只烤鹅通体呈现出诱人的金红色,油光锃亮,皮脆肉嫩。
烤兔子体型小些,颜色更深,看着就紧实入味。
上层的饼干也恰到好处,咸香的葱油饼干边缘微黄,甜味的红糖饼干则散发着焦糖般的香气。
巨大的烤鹅和兔子被抬出来,放在大盘子里稍稍晾凉。
张月麻利地将它们斩成小块。饼干也被捡拾到篮子里。
中秋的晚餐异常丰盛:
主食是米饭,主菜是堆得满满的烤鹅和烤兔肉,配着一大盆清爽的菌菇汤和凉拌土豆丝。
一壶温热的金银花菊花茶在一旁温着。
大家围坐在一起,酒杯和果汁杯再次碰在一起。
“中秋快乐!不管外面怎么样,咱一家人团圆健康最重要!”
许父作为大家长,简单却真挚地祝酒。
“中秋快乐!”
烤鹅肉肥而不腻,皮脆肉香,带着浓郁的椒盐风味。
烤兔肉紧实有嚼劲,越嚼越香。
咸香的葱油饼干和甜酥的红糖饼干成了最好的调剂。
简单的饭菜,因着用心的制作和团圆的氛围,变得格外美味。
“这土窑烤出来的就是不一样!”
张月吃得赞不绝口。
“爸,您这火候掌握得绝了!”
许阳给父亲倒了一小杯酒。
“主要是窑好,窑好。”
振振一手拿着鹅腿,一手抓着甜饼干,吃得不亦乐乎,含糊不清地说:
“比月饼好吃多了!”
大家都笑起来。
索菲亚一家也分到了大块的肉和骨头,趴在角落啃得津津有味。
饭后,大家喝着清茶,吃着饼干,聊着天。
山洞外是血色的天空和无尽的寒冷,山洞内却充满了食物的热气、家人的笑语和节日的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