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李清照的忧郁-《北宋,我家仆役越买越多》

  给李清照心头挂了个刺后,金家的教学就开始了。

  李清照负责讲。

  金小山、豆娘、李师师,刘娘子六个厨娘,豆二娘,小金奴,十一个人负责学。

  时隔三年,金小山的修炼又续上了。

  李清照把轮海境的修炼方法和自己这些年的体悟和经验,详细的给众人讲了一遍又一遍,又把道宫秘境给讲了一遍。

  这一讲就是半年的时间。

  实在是没办法,都是没有经验的新手,她也是没有经验的新手老师,这个过程就艰难多了。

  然而,有个人在前面蹚路的话,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豆娘在道宫境界突飞猛进,李师师也在几番周折后,进入了道宫境界,六个厨娘也先后达到了神桥境界,豆二娘也踏入了命泉境界,就连小金奴也在李清照的手把手教导下,努力开辟着苦海。

  金老爷摸石头过河的策略成功了。

  然而,李清照却忧郁了。

  金小山没有突破!

  他也认真学习,努力听讲了,他就是突破不了彼岸境界!

  你这家伙就是天生折磨我的!

  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愚笨之人!

  又一次暴躁的教学后,李清照摔桌子离开了。

  金小山也拎起自己的鱼竿。

  心情不好,去钓鱼。

  “又是没教会的一天,这一天天的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回到家中,李清照更加忧郁了,坐在自己的紫檀木书桌前,看着窗外掉光了树叶的桂花树,俏脸上全是苦闷。

  金小山的话,她不愿意相信,但是,都在一点点应验着。

  她老爹李格非身体越来越差了。

  而且,无法修炼,遮天法修炼的是自身,李格非都快六十岁了,身体油尽灯枯,哪里还能打开苦海。

  看样子,也就两三年的时间了。

  朝政也正以一种她无法理解的方式失败着。

  赵佶是新君,做事还是很积极的。在撮合新派和旧派不成功后,就果断放弃了旧派,启用新派新法,新法一出台就是大招。

  崇宁兴学,赵佶主导,蔡京执行。

  扩大太学,让太学可以容纳更多的学生。

  在州县普遍设立学校,让更多的人可以读书,县学可升州学,州学可升太学。

  以学校取士取代科举取士,正式废除科举制度。

  兴办技校,书法学校、画画学校,音律学校,厨师学校,医官学校等等。

  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可是办着办着就变味了,朝廷没钱,这兴学自然也就慢慢变味了,而且,文人越来越多,武人就会越来越少,事情也向着金小山说的那种情况走去,有文化,没武力。

  另外,还有一件事情困扰着她。

  她娘,催婚了。

  宋朝男女结婚的年龄比其他朝代晚的多,其他朝代基本上十五岁左右就结婚了,宋朝文风鼎盛啊,读书人多,有科举,就演变成了读书人要考中功名了才结婚,女子也普遍有想找个有功名的文人的想法,这就造成了,男子结婚年龄二十三四,女人二十一二。

  当然,这是读书人。

  普通人,或者与读书人扯不上的,还是成亲很早。

  现在是年底,马上过年,过了年,李清照就二十了。

  二十岁不算事儿,事儿是她的名头太大,不好嫁,找不到门当户对的人家。

  “你准备什么时候找个如意郎君?”

  王氏又跑过来了。

  她无论白天还是晚上,都很闲,她也才十九岁,精力充沛,老头子无用,她就缠上了女儿。

  “娘,我能活几千岁呢,不着急。”

  李清照看着这个和自己一样年轻的娘,不知道该如何推脱。

  “你爹可等不到那个时候,再说了,你赶紧生个娃,我闲得无聊,正好给你带娃。”

  王氏百无聊赖的在女儿的闺房转着圈,她是真的闲坏了。

  她虽然成功的被接受了,可是生活融入不是那么容易的,晚上李格非不用她陪,他都六十来岁了,陪不动,白天李格非不是上班就是编书,家里大小事情都是管家和大王氏在管,她也插不上手。

  一闲就是半年,她也没有闺中密友,能不无聊嘛。

  “带什么娃……”

  李清照羞红了脸,她再洒脱也是个待字闺中的女子,这话,受不了。

  “装,你接着装!你爹都跟我说了,你和那个金员外三年前就行过那周公之礼了,你说吧,你们什么时候成亲!”

  李格非把这个话憋了三年多了,他对别人不好说,对自己的夫人,终于张开了嘴。王氏也不负他所望,终于把这话传到了李清照耳中。

  “啥?!”

  李清照一下子就站起来了。

  自从有了力量后,她觉得他已经可以做到处事不惊了,再也没有能威胁到她的东西了。

  如今看来还是太天真了。

  “是不是那个混蛋又在造谣生事?”

  李清长一想到金小山那个莽夫可能趴在自己身上,就感觉一阵眼黑,那个王八蛋又在搞什么?

  王氏看了她一眼,没有丝毫动容。转身来到她的床前,掀开被子的一角,从下面抽出一本儿《清照词女集》,然后从后面缓缓打开,翻了两页儿。

  “这个,你怎么解释?”

  王氏指着那首《晚来一阵风兼雨》,翻了个白眼。

  “这是他胡编乱造的。”

  这上面的词当初他没有来得及问,两个人就打了起来,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了,谁知道今天又被揪出来了。

  “他不擅长诗词。”

  王氏说的话都是昧着良心了,金员外不是不擅长诗词,而是压根儿不会。

  “他擅长花钱啊,他花钱找人编的呗。”

  尽管嘴上的解释着但是李清照觉得自己可能解释不清了。

  “好,就算是他找人编的,你天天去他家,这又怎么说?”

  王氏也不死盯着这首诗。

  “我在教东西啊,我在教他们学东西。”

  “那么你每天往回拎东西又是什么情况?酒、菜,咸菜,肉。你是什么都往回拎,这个又怎么说。”

  “他家做的好吃嘛……”

  “好吃你就能往回拎了,没有一点儿关系,你就随便拎人家东西。你这拎着东西回来,跟回娘家有什么区别?”

  “不是你们想的那个样子,真的,就是关系好一点而已,通财之谊呀!”

  李清照要抓狂了。

  这是古代,你本事再大,儿还是儿,爹还是爹,关系不变,不像现代,哪怕是亲父子,谁本事大,家里谁说了就算,谁说的就对。

  “前院儿昨天买了一只羊,你要不要拎半只送去金府上?”

  王氏忽然换了个话头。

  “为啥要给他送?他家里有厨娘做的比我们做的好吃,我才不送呢。”

  李清照下意识的就回答道。

  这是她娘,她也没什么防范心,顺口就把心里话出溜出来了。

  “你不是说通财之意吗?合着就是这么个通财之意,只往回拎,不往那儿拿,是吧?”

  王氏更加确定女儿的情况了。

  就是嘴硬,行动上已经说明了一切。

  “哎,我去钓鱼了。”

  李清照落荒而逃。

  解释不清,根本解释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