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被牵连-《港岛:从60年代开始称霸商界》

  只要适当提高他们的分成比例,他们自然会全力推广我们的产品。

  当然,自主销售网络也必须同步搭建,而且要做到一步到位,打造顶级服务体系,甚至超越那些豪华品牌。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升我们的品牌价值。

  至于通过合作品牌来抬高自身形象,这种做法反而会让二汽显得定位混乱,难以专注品质。

  更关键的是,如果合作方出现问题,我们也会被牵连。

  因此……我并不考虑与其他车企展开合作。”

  “不过……”

  许漫丽仍有疑虑:“我认为合作是有必要的,即便不涉及整车制造,至少可以为他们供应部分零部件。”

  “如果只是零部件业务,不必经过我,直接联系许经理处理。

  就这样,你替我转达他们,就说我近期没有时间洽谈。

  有任何事务请对接许范英,但务必强调一点:坚决不设立合资整车厂,零部件合作可以适当考虑。”

  “明白!”

  尽管无法完全认同林朝羽的决策,但许漫丽清楚自己作为秘书的职责……

  林朝羽的拒绝背后,其实另有深层考量。

  即将推出的混动车型才是关键所在!

  这类车型能大幅简化传统汽车结构,却依然保持卓越性能,甚至接近赛车水准。

  其百公里加速可轻松突破4秒大关,燃油经济性同样出色。

  早年日系车企曾宣称能实现4-6升的超低油耗,但这一成绩并非源自发动机技术突破,而是通过偷工减料达成——大量采用塑料件,甚至用铝合金或泡沫材料充当防撞梁,导致整车重量仅1.2吨,比标准轿车轻了近半吨。

  这种减重严重牺牲安全性:当时速60公里发生碰撞,日系车往往直接报废;若遭遇货车撞击,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正因如此,日系车的技术路线对林朝羽毫无借鉴价值。

  相比之下,得系汽车在行驶品质、驾乘体验及安全性能方面的执着追求,才是值得关注的方向。

  这就是为何街头巷尾随处可见bbA的身影。

  即便价格比日系车高昂,仍有大批消费者愿意买单。

  唯有被油耗传言蒙蔽的普通大众,才会过分纠结燃油经济性。

  近期,二汽在电池技术领域取得重大进展,配套发动机也已研发成功。

  目前各项技术正处于调试阶段。

  但若以为仅凭这些就让林朝羽底气十足?

  远非如此。

  虽然现有发动机已问世,但新型发动机的研发从未停歇。

  每款发动机采用的技术路线截然不同。

  即便当前型号表现不佳,林朝羽仍有多套备选方案可供切换,

  无需推倒重来。

  其余型号发动机的研发也在同步推进,

  加之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的专项攻关——

  每项技术均由独立团队负责,

  且至少配置双研发部门。

  这种模式助推二汽创下半年推出三款新车的行业纪录。

  当然,技术突破的背后是巨额投入。

  仅年度研发经费就高达十亿港币——

  须知这个时代的十亿,足以媲美前世的二百亿规模。

  而这仅仅是青山集团的单方面投入。

  即便面临行业打压,林朝羽也毫无惧色。

  他手握充足技术储备与超前战略布局,

  甚至做好以一敌十的准备。

  既然无法被扼制,终将实现全面反超……

  威龙S1虽引发热议,

  但公众焦点仍集中在年货节。

  春节前夕,采办年货是家家户户的刚需。

  即便时间紧迫,人们也会挤半天时间扫货备年。

  本届年货节再度破纪录:

  15天会期中,单日销售额均突破三亿,

  更有五天单日冲高至五亿,

  总成交额飙升至六十亿港币——

  这仅是青山系渠道的业绩。

  若计入全港商铺,总额预计突破八十亿。

  当数据经媒体公布,香江全城为之轰动。

  天哪,这数字太惊人了!青山集团相关销售额居然突破六十亿!按三成利润算,至少十八亿进账。

  不过实际市场折扣普遍在八五折左右,这么折算下来,青山集团这几天的净利润少说也有九亿!这敛财速度简直像开了 。

  哪有这么简单?活动宣传费用不是钱?每天调动的警力安保不要开支?还有各类补偿金杂费,零零总总至少两三亿开销。

  扣除这些,青山集团实际盈利也就六亿上下。

  虽说收入可观,可想到这些钱最终要化作员工奖金发放……唉,这么一算,感觉青山集团简直在赔本赚吆喝!

  净瞎说!香江年货节创办初衷本就不是为盈利。

  当年林先生纯粹是想让员工过年能买到实惠年货,如今这初心丝毫未改。

  就说我买的这件外套,平时卖九十八港币,年货节非但没涨价还打八二折。

  你说林先生图什么?更别提年货节带旺了整个香江消费市场,这才是真正的价值!

  说得对!何必计较林先生赚多少。

  他为市民衣食住行操了多少心?日常用品、家具家电样样涉足,买他家产品比其他品牌起码省三成,有些家电甚至便宜一半。

  省下的钱存银行吃利息不香吗?

  年货节的火爆销售印证着香江经济正重焕生机,那些裁员潮的阴霾早已被抛诸脑后。

  可就在年货节落幕之际,一件怪事令众人摸不着头脑。

  不少市民揣着年终奖和存款去楼盘看房,却撞见前所未有的火爆场面——每个售楼处都挤满了询价者。

  怎么回事?张珂愣在原地。

  他转了好几圈,终于在角落发现个稍显冷清的置业顾问,赶忙挤过去询问:劳驾,今天怎么突然这么多人来看房?

  “肯定是买房啊!”

  “听说这次只加推一百零六套房,可现场至少三四百人,房子够卖吗?”

  置业顾问微笑着回答:“这种情况,当然是先付款的客户优先购买。

  后面的人只能等下次加推。”

  这……

  居然还得抢着买!

  张珂实在想不通这种状况。

  他今天来原本是想仔细看看楼盘信息,慢慢挑选,选一套最合适的户型,最好不超过一百平。

  可眼下这阵势,根本没法挑。

  因为好户型人人抢,等你想要时早就没了。

  于是张珂决定改天去别的楼盘转转,或者……等这个楼盘下次加推再说。

  反正房价稳得很,没必要将就差的户型。

  简单了解情况后,张珂离开了。

  可他没想到,这次犹豫会让他后悔莫及。

  一周后,张珂来到青山集团另一处楼盘想看看行情。

  结果……

  人山人海。

  整个售楼部挤得水泄不通。

  这场面让张珂又一次懵了。

  现在买房怎么跟抢年货似的?

  难道是房价大跌,大家都在抄底?

  张珂挤进售楼大厅,找到一位正忙的置业顾问:“你好,我想买套一百平的房子,要方正户型,带双阳台,另外……”

  “抱歉,户型模型在那边,您先看,待会儿再咨询。”

  “可是……”

  见对方已转身接待其他客户,张珂只好先去研究模型。

  看完后,他相中了一套一百零六平的户型。

  张珂急忙找回那位顾问:“我看好了,一百零六平那套在几号楼?现在有哪些楼层可选?”

  “一百零六平?”

  置业顾问回忆片刻,遗憾地摇头:“真不巧,那个户型卖完了。

  您看看别的吧。”

  “卖完了?”

  张珂不解地询问:“你们的房子现在是在搞促销活动吗?怎么销售速度这么快?”

  “房子作为一种商品,当它具备足够的价值时,自然会吸引众多买家。

  先生,您不妨先看看其他户型再做决定。”

  “没有折扣?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抢购?”

  “先生,目前我们的售价是每平方两千七百港币。

  此次推出的房源仅有五十二套,现已售出三十八套,剩余十四套预计半小时内就会卖完。

  建议您选定户型后尽快下单。”

  两千七百港币?

  比上周的价格涨了两百港币?

  这样的涨幅还能吸引这么多买家?

  张珂实在无法理解。

  价格一涨,他的购房热情顿时消退。

  尽管心有不甘,他还是默默离开了销售中心。

  随后,他乘公交车前往另一个楼盘。

  这个项目并非青山集团开发。

  还未走进售楼处,他就看到门口排着长队。

  打听后得知,这里的房价也攀升至两千四百六十港币。

  虽然比青山集团的楼盘略低,但品质和地段都逊色不少。

  即便便宜两三百,张珂依然提不起兴趣。

  他此行的目的只是了解市场行情,准备回家再作打算。

  简单考察后,他发现这里的户型确实比不上青山集团的设计。

  最终,他只能空手而归。

  家人询问看房情况时,张珂简要描述了当天的经历。

  家人安慰道:“可能只是这段时间购房需求集中爆发,既然没有合适的,不妨再等等。

  下个月情况可能会好转。”

  “我也这么想。

  唉,没想到现在大家收入提高了,租房的人越来越少。”

  “这一切都要感谢林先生,否则我们这辈子哪有机会买房……”

  事实上,像张珂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他们认为香江房价短期上涨是因为年终奖和补贴发放,导致购房需求激增。

  等这段时间过去,价格自然会回落,甚至可能更划算。

  毕竟购房人群有限,房价不可能一直攀升。

  然而现实是——这一切背后的推手,正是林朝羽。

  表面上推出上百套房源,实际放出的仅有十套。

  这十套迅速售罄后,开发商便宣布下周再次加推。

  不过新推的房源数量大幅缩减,可能只有之前的一半。

  与此同时,价格悄然上调。

  最终……

  真正成交的寥寥无几。

  而这几套的买家,很可能并非普通购房者,而是内部人员。

  房源“售空”,人为营造出供不应求的假象。

  下一次,你还抢吗?

  时隔一月,张珂踏入青山集团另一处楼盘。

  选择这里实属无奈——此前关注的楼盘加推后再度“秒光”,即便单价上涨五百港币,依然挡不住抢购热潮。

  他只能退而求其次,挑选这个地段稍逊的楼盘。

  好在价格便宜两百港币。

  别小看这两百,以百平计算便是两万港币,抵得上他两年薪资。

  为了早日安家,他决定尽快入手。

  可当他带着钱直奔售楼处时,置业顾问却告知:“抱歉先生,您要的户型已售罄。”

  “又没了?”张珂难以置信。

  他明明提前到场,前面仅排了数十人,而房源足有百余套。

  置业顾问解释:“有位大客户一次性购入二十套,其余买家也多是两三套起购。

  目前只剩几套一百三十平户型,若您有意向需立刻决定,否则只能等下次加推。”

  “二十套?什么人买这么多?”

  “据说是企业为员工购置。”

  “其他买家呢?”

  “有自住,有出租,还有投资的。

  张先生,若无其他问题,我先接待下一位客户了。”

  “等等!”张珂攥紧拳头,“带我看一百三十平的户型。”

  两人刚走向沙盘,销售经理突然高声宣布:“各位抱歉,剩余房源已被大客户全款包圆!”

  现场顿时一片哗然。

  “明明是我们先来的,凭什么房子要卖给别人?现在卖光了,我们怎么办?又要空手而归吗?”

  “说得对……做生意总得讲究先来后到吧?我们先到却买不到,这是什么道理?经理,你必须给个交代!难道我们不配做你们的客户?”

  张珂也扯着嗓子喊道:“今天不给个说法,我们就找媒体曝光你们!”

  面对众人的怒火,经理无奈地笑了笑,解释道:“真的很抱歉让大家等了这么久。

  但我们的规矩一直是优先成交,否则只看不买,我们损失谁来负责?为了表示歉意,午餐由我们安排。”

  “谁稀罕你们的饭?我们是来买房的!今天必须讨个公道!”

  “没错!我们不吃!既然房子卖得这么火,为什么不提前通知?害我们白跑一趟!”

  台上的经理压下火气,继续耐心说道:“我再说一遍,先付款的先得房。

  就像在商场买东西,谁先付钱谁拿走,我们怎么判断你们是不是真心要买?”

  他顿了顿,接着道:“下次开盘是半个月后,三月十二日。

  想买房的可以交两万定金锁定房源,当天付清尾款。

  当然,期间房价可能会有调整。

  如果不放心,也可以等开盘当天再来。

  另外,锁定房源后,我们保留一周的付款时间,逾期定金作为违约金。”

  其实道理大家都懂。

  可他们不甘心啊!

  过年后,他们每周都在看房。

  眼睁睁看着心仪的楼盘价格飞涨。

  涨价也就罢了,咬牙买就是。

  可等他们决定买时,喜欢的户型已经售罄。

  再看别的,也没了!

  现在又是这样,刚想问问情况,房子又卖光了!

  妈的,香江的房子有这么抢手?

  以前房价稳如泰山,怎么轮到他们买时就成这样了?

  实在难以理解……简直无法接受!

  当他们又一次遭遇同样的困境,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

  当然,这不过是情绪宣泄罢了。

  并非不懂其中的道理!

  更何况,经理已经给出了解决方案——立即锁定房源,待期限到后再补缴尾款。

  然而,这一方案看似可行,却隐藏着诸多变数。

  比如,房价会涨多少?

  如果付完定金后,半个月后对方突然加价五百港币,难道真要当冤大头认栽吗?

  再者,房源选择也是个问题。

  原本看中的是一百平的户型,可半个月后只剩下一百三十平的,资金根本不够。

  万一七天内凑不齐尾款,又该如何是好?

  白白损失两万块?

  种种不合理之处,让他们觉得提前付款根本是个陷阱,而非真正解决需求的办法。

  当然,也有人慌了神,当场表示愿意交钱。

  张珂见状,忍不住皱眉劝道:“兄弟,现在付钱,万一之后遇到更好的楼盘,或是更便宜的呢?”

  “你傻吗?这段时间哪有楼盘降价?去一次涨一次,再不买,手里的钱以后连五十平都买不起了……”

  其实,钱不够还可以申请银行贷款。

  但眼下利率太高,分期几十年还款极其不划算,因此多数人更倾向于全款支付。

  可房价一天一个样,继续拖延,手中的资金只会不断贬值。

  即便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仍有人甘愿冒险。

  毕竟比起房价飙升或错失房源,损失两万块的风险简直微不足道。

  更何况,实在筹不到钱还能贷款。

  虽然利率高达6%甚至7%,但至少房子到手了。

  未来涨跌都与自己无关。

  可若一味观望,永远也买不到心仪的房子。

  很快,现场的人分成了两派:

  一派爽快支付两万港币定金,另一派则担心套路,选择离开去其他楼盘碰运气。

  香江楼市的狂热,终于引起了媒体的关注。

  各大报刊开始争相报道楼市动态。

  短短一个月,楼价飙升五百港币,抢购热潮堪比年货节!

  香江楼市火爆,彰显经济腾飞!

  购房狂潮席卷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