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势力-《港岛:从60年代开始称霸商界》

  浪澄湾汇集了林朝羽的制药厂、塑胶花厂、塑胶玩具厂、林青山饮料厂以及医学院。

  林朝羽的势力范围辐射整个九龙地区。

  称他为西九龙之王毫不夸张,深水埗和石硖尾有大量居民都在为他工作。

  在他手下谋生的工人已接近两万,此外还有近八千名赤脚医生。

  青山医馆和青山诊所的规模几乎达到顶峰,香江的平民百姓大多选择在此就医。

  即便业务饱和,林朝羽并未停办医学院,反而将生源拓展至东南亚。

  完成基础培训后,他计划增设进修课程,细分专业,最终筹建大型医院。

  这家培训机构不会关闭,而是逐步向高端医疗人才培养转型。

  ……

  在与十二位商界人士洽谈合作时,林朝羽顺势提出请求:

  希望能将父亲林青山的着作推广至东南亚,若能将自家小说翻译外销更佳。

  此次虽以药品合作为主,但其他领域的合作同样大有可为。

  多方协商下,最终达成多项业务协议。

  培训费用并不低廉,每人需支付近八千元。

  毕竟学员要在此接受长达九个月的全日制培训,且不属于青山医馆的赤脚医生培养体系。

  有钱不赚,实属浪费。

  林朝羽还需承担学员的食宿开销,收取这笔费用合情合理。

  然而他低估了商人们的精明算计。

  原以为富商会资助贫困学员——这本是稳赚不赔的长线投资。

  但这群商人分文不出,反而要求学员自掏腰包。

  他们大肆宣扬培训项目,以香江赤脚医生的成功案例为噱头,描绘出学成即可脱贫致富的美景。

  等到收费环节,富商们立刻变得吝啬。

  学费?生活费?统统由学员自行承担。

  没钱?不要紧——银行可提供助学贷款。

  这个主意,正是陈弼臣提出的。

  盘古银行为有意接受培训的赤脚医生提供充足贷款,支持他们前往香港进修,直至完成学业。

  毕业后,这些医生将进入各大资本家的企业工作,贷款会从他们的薪资中逐步扣除。

  前来学习的学员大多具备一定文化基础,若能顺利成为合格医生,未来的薪资足以偿还贷款,无需担心违约风险。

  这一计划无需投入任何成本,就能培养出所需的医疗人才。

  不仅如此,银行还能从中赚取利息收益,同时拓展客户群体。

  总体来看,林朝羽获得了培训收益,学生掌握了专业技能,富豪们吸纳了这批医生,盘古银行也扩大了业务范围——各方皆有所得。

  面对富豪们的精妙运作,林朝羽深感佩服。

  资本家的手段果然高明。

  起初,他还担心这些学员是否愿意前来,生怕计划被资本家搞砸。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东南亚地区愿意赴港学习的底层华人数目可观。

  报名者需满足基本条件:通晓汉语和当地土着语言,否则难以与患者沟通。

  首批学员规模达五千人。

  林朝羽迅速完善课程体系,延长学习与实习时间。

  反正费用无需自己承担,资源自然要充分使用。

  不过在食宿方面,他并未苛待学员,提供了相对舒适的环境。

  此外,林朝羽还联合乔建春反复宣传,稳定学员心态,鼓励他们学成后回乡行医。

  ……

  “赤脚医生协会?”李嘉成坐在办公室,惊讶地问道,“这是林朝羽成立的?”

  陈秘书确认道:“是的,不久前刚成立,似乎是和东南亚富豪合作推动的,林朝羽担任会长。”

  “这家伙果然有一套!”李嘉成低声自语。

  此前塑胶花生意让他损失惨重,转眼间林朝羽又重回老本行。

  他快速盘算了一番,按此趋势,林朝羽几乎要垄断整个东南亚医药市场,未来患者用药的选择权恐怕都将掌握在他手中。

  就医时遵从医嘱是基本常识。

  不知不觉间,林朝羽竟已取得了如此成就。

  看着年纪轻轻的林朝羽,李嘉成心中一阵酸涩。

  他年轻时虽也赚了些钱,但远远达不到林朝羽的高度。

  人比人,气死人。

  李嘉成不由得暗自叹息。

  李嘉成心中满是嫉妒与不甘。

  他不明白,林朝羽究竟是何方神圣,明明比自己年轻许多,如今却已能与自己的舅父平起平坐。

  “罢了,还是专注自己的事业吧。”

  他定了定神。

  北角的楼盘即将竣工,不久后便可开售,后续还能收取物业费和厂房租金。

  尽管羡慕林朝羽,但他清楚,两人的经营模式截然不同。

  林朝羽已经开始垄断行业并制定规则,而自己仍与之相差甚远。

  不过,李嘉成坚信,香江的未来属于房地产。

  只有打好根基,才能向其他领域拓展。

  一时的得失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未来的发展。

  林朝羽,我们走着瞧!

  开完内部会议,李嘉成又拨通了表妹庄明月的电话。

  他必须争取舅父的支持,而这位表妹便是关键。

  ……

  另一边,青山集团。

  林朝羽也对人事进行了调整。

  陈琪芸被调任至“林青山”饮料厂,担任总经理一职。

  林朝羽信任她的忠诚,但她的能力已难以胜任集团财务管理工作。

  经过沟通,陈琪芸坦然接受了新安排。

  她并无怨言。

  林朝羽给予的回报足够丰厚,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

  曾经蜗居在石硖尾贫民区的她,如今已在九龙塘拥有别墅,儿子也进入了贵族学校。

  未来一片光明。

  林朝羽早有言在先——跟不上集团步伐,就需调整至更适合的岗位。

  陈琪芸清楚自己的实力,林朝羽将她调离原职,她稍加思考便欣然接受。

  目前,王荣担任集团总经理一职。

  尽管王荣出身药材行业,但他的能力足以胜任这一职位。

  新任财务部经理张牧,是一名海归留学生,曾在美工作,经验丰富。

  加入青山集团后,凭借出色表现,迅速获得林朝羽提拔,不到两年便完全取代陈琪芸的位置。

  当初跟随林朝羽创业的四位元老,如今仍有两人留在集团高层。

  一位是王志成,另一位是丁来旺。

  丁来旺负责人事部门,王志成则出任朝武传媒总经理。

  目前,林朝羽共设立了17名董事会成员。

  其中少数来自集团总部,其余均来自旗下子公司。

  现阶段董事由林朝羽直接指定,未来他计划制定更明确的选拔标准。

  除正式董事外,林朝羽还设立了候补董事,在席位空缺时依次递补。

  所有董事及候补董事均可享受集团虚拟股权分红。

  虽然股权全部掌握在林朝羽手中,但部分董事有权参与分红。

  林朝羽旗下企业持续扩张,包括:

  青山医药厂、青山食品有限公司、青山医学院、朝羽实业、朝羽地产、朝羽物业、朝武传媒、朝武教育、朝武投资。

  集团管理层架构如下:

  董事长:林朝羽

  副董事长:林朝武

  常务董事:王荣、张牧、丁来旺、李茂空

  董事会成员:林朝羽、林朝武、王荣、张牧、丁来旺、李茂空、王志成、陈琪芸等

  总经理由王荣担任。

  林朝武在管理层存在感较低,心思不在公司经营上,仅是挂名。

  这体现了林朝羽的态度:弟弟可以低调,但不容忽视。

  其余成员为各分公司负责人。

  在公司决策与发展计划表决中,每位成员持有一票,常务董事拥有两票,总经理额外持有一票。

  因此,王荣实际掌握三票表决权。

  林朝羽则拥有一票否决权及最终决策权。

  通过这一架构,林朝羽稳固了集团管理体系。

  总公司在确定发展方向后,各分公司依此明确分工执行。

  林朝羽设立了一个直通高层的反馈渠道,基层员工和销售人员可以直接向集团管理层反映问题。

  他强调,高层管理者需要重视一线的声音,及时汇总分析。

  企业规模可以扩张,但必须保持高效运转。

  当前线急需支援时,公司必须快速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好了!”林朝羽语气沉稳地说道,“大家尽管放心,公司绝不会亏待任何一位员工。

  企业发展得越好,大家的回报就会越丰厚!”

  “董事长说得对!”王荣情绪振奋。

  此刻,他彻底明白,林朝羽并未因他曾经的背叛而心存芥蒂,依旧给予他充分的信任。

  王荣粗略估算,林朝羽开出的薪资本就优厚,若再加上承诺的分红,他的年收入将接近三百万。

  更重要的是,尽管林朝羽强调制度化管理,看似缺乏人情味,但王荣却感受到了一种职业化的尊重。

  在工作之外,林朝羽极少打扰他,让他觉得自己是在从事一份正当的职业,而非依附于某人的私仆。

  这种感觉,非常好!

  ………………

  夜幕降临,新的篇章即将展开!

  ### 会议结束后,王荣带着朝羽地产总经理贺志洪来到林朝羽的办公室。

  贺志洪此前负责张家的地产项目,如今被王荣挖至青山集团,全面掌管朝羽地产的业务,包括住宅开发、物业管理、商业地产租赁以及工业用地规划。

  他的能力毋庸置疑,同时对港英政府的运作流程了如指掌,清楚如何与各部门高效对接。

  林朝羽对贺志洪委以重任,给予充分信任和资源支持。

  下半年,他直接批准了近四千万资金用于地产投资。

  借助张家原有的土地储备,朝羽地产迅速崛起,已成为香港华资地产界的领军企业之一。

  “林董,张家遗留的楼盘已经完工。

  ”贺志洪直奔主题,他知道林朝羽喜欢高效沟通。

  “坐。

  ”林朝羽指了指沙发,微笑着问道,“情况如何?”

  “现在开发的住宅楼主要集中在北角这一带。

  ”贺志洪拿出之前的资料,附带一张地图递了过去。

  林朝羽点点头,笑着问:“北角这边的消费水平如何?”

  贺志洪笑了笑:“相当不错,价格也已经涨上来了,比西九龙每套贵五千块左右。

  不过,这里的开发商也不少,之前长江实业在这里也有项目。”

  “什么?”林朝羽微微一愣,“李嘉成在这里也有产业?”

  “他把公司设在了北角,自然要开发这边的项目。

  ”一旁的王荣接过话,笑道,“林总,李嘉成最近也在忙这个项目,现在差不多快完工了。”

  王荣清楚林朝羽和李嘉成之间的过往。

  其实也谈不上什么深仇大恨。

  无非是林朝羽想进军塑胶花行业,主动出击,李嘉成被迫防守,最终被林朝羽挤出了这个市场罢了。

  “目前来说,”贺志洪缓缓开口,“李嘉成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叫公摊面积。”

  “公摊面积?”林朝羽当然知道这东西。

  李嘉成搞出公摊面积,不知道挨了多少骂。

  最初他声称公摊能降低住宅单价,忽悠了不少人,结果房价还是节节攀升,白白从香港市民手里赚走大把利润。

  后来,这个概念更是传到了内地。

  光凭这一点,李嘉成就该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骂一万年。

  “简单来说,就是把电梯井、管道井、楼梯间、垃圾道、变电室、设备间、公共门厅、过道、值班室这些公共区域的面积全算进去。

  房子实际面积可能小一点,但总价反而更高。”

  贺志洪解释完,看向林朝羽:“林董,您觉得我们是不是也该往这个方向走?”

  “你说的我都懂。

  ”林朝羽笑了笑,“你觉得香港市民是傻子吗?”

  贺志洪一愣。

  “我是说,推出公摊面积,市民会怎么想?”林朝羽看着他。

  “这要看我们怎么宣传了。

  ”贺志洪察觉到林朝羽的倾向——他似乎不想搞公摊。

  他斟酌着说道:“现在大部分开发商都在用这种方式,既然大家都在做,我们其实也可以跟进。

  ”

  “公摊虽然能降低成本,但对口碑确实有影响,我有个疑问!”

  林朝羽思索片刻,缓缓说道:“如果其他人都这么做,唯独我们不跟进,结果会怎样?”

  贺志洪一时愣住。

  随后迟疑道:“林董,我觉得这样不太妥当。”

  “说说你的想法。

  ”林朝羽微笑着示意。

  贺志洪认真道:“首先,公摊能减少成本;其次,如果同行都在推行公摊,而我们不参与,恐怕会得罪其他地产商。

  林董,这件事还需要慎重考虑。”

  林朝羽沉吟片刻,淡然道:“得罪不得罪他们,重要吗?我们的房子是卖给这些地产商的吗?”

  贺志洪一怔。

  “我们的客户是香江市民。

  ”林朝羽语气从容,“就算得罪了同行,又能如何?”

  “我们买地,是和港英政府交易;我们建房,自己出资;小区和物业,也是独立运营。

  这些同行能干涉什么?不让我们买地,还是阻止我们施工?至于找社团……”

  林朝羽轻描淡写道:“他们想和我硬碰硬?警察会站在我们这边,况且我们手下也有近两万人手。

  他们有能力和我抗衡吗?”

  贺志洪沉默片刻,意识到林朝羽确实有这份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