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华人资本已开始稳步崛起-《港岛:从60年代开始称霸商界》

  郑雨桐的事业蒸蒸日上,在跑马地建造了蓝塘别墅,同时在铜锣湾兴建香港大厦。

  包玉刚与董浩云仍在为船王称号激烈竞争,专注于航运业务。

  香江尚未出现新的四大家族格局,但华人资本已开始稳步崛起。

  与此同时,林朝羽正忙于注册自己的公司。

  他常常带着刘海柱四处奔波,有这家伙帮忙办理公司注册手续确实顺利许多。

  为此,多付些报酬也无所谓。

  刘海柱总是乐此不疲地为林朝羽奔走,只要有钱拿,他就能想出各种门路。

  不过这家伙也没闲着,总琢磨着怎么多捞点油水。

  对此林朝羽心知肚明,事情办成了少不了好处,若只是花言巧语,他绝不会上当。

  林朝羽根本没打算让这种人进入自己的公司,这种贪婪又愚蠢的家伙迟早会坏事,用完了就该像垃圾一样处理掉。

  最终,林朝羽成功注册了三家公司。

  公司股东仅有林朝羽和林朝武两兄弟,林朝羽担任董事长,林朝武出任理事,股权基本都由林朝羽持有。

  这并非林朝羽吝啬,而是弟弟主动推辞——解决了温饱问题后,林朝武的心思全放在了练武上。

  对这个弟弟,林朝羽自然不会亏待。

  第一家是青山医药有限公司,以他们父亲的名字命名。

  第二家是朝羽实业有限公司,主营塑胶花业务,未来可能涉足地产领域。

  第三家是朝武传媒有限公司,旨在打造自己的媒体发声渠道。

  林朝羽计划从医药行业入手,同时发展塑胶花产业。

  他清楚记得,前世李嘉成正是靠塑胶花赚得数千万,才得以进军房地产。

  这样的机会,林朝羽绝不会让给他人。

  塑胶花的生产工艺并不复杂。

  前世研究过李嘉成发家史的林朝羽,甚至观看过相关制作视频。

  只要招募熟练工人,配备相应设备就能投产。

  这段时间,他一直在采购机器并进行调试,决心一定要把这个项目做起来。

  手握资本后,林朝羽迫切想要快速积累财富。

  周经理!

  林朝羽慢条斯理地说道:“我这次采购的糖量不小,但按目前的价格,还是偏高了些,能不能再优惠一些?”

  “林先生!”周经理无奈地笑了笑,“现在市面上的糖价是五元一斤,我给您三块五,已经是最低价了。”

  “可据我所知,”林朝羽微微一笑,“你们给和记的报价是两块八,他们的采购量还不如我,更不用说我这边的长期合作,周经理,您觉得呢?”

  周经理愣了一下,显然没料到林朝羽竟调查得如此清楚。

  “这个价格。

  ”林朝羽继续道,“我可以和你们签三年合同,保证每年不低于一定量,但我的条件是——两块五。”

  周经理快速权衡一番,点头答应:“好,就按林先生的意思来。”

  两人握手达成协议,随后签署合同。

  接下来的制药环节相对简单,主要是用机器将砂糖溶解,再按比例混入苦楝子粉,制成药丸即可。

  初期阶段,林朝羽只雇用了五十多名工人,后续再逐步扩充。

  他琢磨着,有机会一定要去欧洲的制药厂考察,看看他们使用的先进设备。

  光靠一家制药厂和单一药品还不够,必须扩充品类。

  自己研发困难,那就先从仿制入手。

  这个年代,仿制药根本无人监管。

  即便日后香江开始严查,大不了将生产线转移至印渡,或者换个负责人避嫌。

  但林朝羽也清楚,长期依赖仿制并非长久之计,必须逐步建立自主研发能力,向高端领域迈进。

  医药行业利润丰厚,绝不能轻易放弃。

  比如辉瑞研发的枸橼酸西地那非,原本是用于治疗心脏病,却意外衍生出“伟哥”这一爆款,为辉瑞带来数百亿利润。

  至于药品监管?

  目前英国直到1964年才开始实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1968年才颁布《药品法》。

  而现在,他几乎可以无所顾忌。

  四年后,林朝羽计划让自己的药品在英国成功上市。

  再过八年,药物注册也将顺利完成。

  七八年之后,他相信自己的医药企业能够在大陆市场稳固立足。

  工厂迅速投入生产,主要制造糖丸。

  糖丸呈咖啡色,含在口中会慢慢融化,剂量经过精确计算。

  销售前,林朝羽再三叮嘱,绝不可过量服用,每日一粒即可。

  此外,他还特意用纸张包裹每一粒糖丸,并印上“青山医药”的标志。

  产品命名为“青山驱虫丸”。

  定价每粒五元。

  经过周进勇的试验,大约七粒即可治愈。

  相比之下,市面上的驱虫药一盒售价高达一百五十元,且无法保证根治。

  “如果病这么快治好,我还怎么赚钱?”

  在当时的香江,医药行业利润惊人,原因很简单——垄断。

  华人买药只能依赖张家,他们从四十年代起便垄断洋药进口。

  洋人药店则几乎不对华人开放,即便有,也仅限少数人。

  华人被迫承受张家的高价剥削。

  林朝羽曾患疟疾,一盒药被拆成三份出售,他不得不花费一千四百元购买十盒。

  垄断之下,张家态度强硬:“爱买不买,生病的是你不是我们。”

  普通人面对疾病,要么硬扛,要么冒险尝试中医——但中医水平参差不齐,难辨真伪。

  治病仅有三条路:硬扛、赌运气找中医,或是花大钱买西药。

  张家的暴利正源于此。

  他们的手段不止于此,五十年代曾向大陆销售过期盘尼西林,甚至掺入墙灰和鼠药。

  九十年代后,尤其是97临近,张家匆匆撤离香江,迁往澳洲。

  后来,英国人解除了药店的限制,张家的垄断就此终结。

  然而,此时的张家早已不再依赖医药行业生存。

  张家的第二代核心成员兴建了联邦大厦和国际大厦,并于1970年将这两栋大楼出售给联邦地产公司,换取了该公司77%的股权。

  借壳上市后,从1970年至1972年间,他们陆续用联邦地产的股份及半山梅道、花园台等物业置换会德丰的股份,逐渐成为会德丰洋行的第一大股东。

  世事难料,恶人未必有恶报。

  不过,此时的林朝羽无暇考虑长远之计。

  眼下最要紧的是尽快将青山驱虫丸销售出去。

  至于未来的销量,他并不担心。

  要么等待自来水普及和消毒技术提升,要么培养大众多喝热水的习惯。

  无论如何,林朝羽至少二十年内都不用担心销路。

  况且,除了香江,整个东南亚都是他的潜在市场。

  工厂配备了五十名工人,而销售团队则由十六人组成。

  丁来旺等四人各自带领三名销售员,团队采用提成制,不愁他们不卖力推销。

  ……

  “青山驱虫丸?”培正小学门口,一位家长满脸疑惑地看着丁来旺,“这东西真能驱蛔虫?”

  “大姐,您有所不知,我们的青山驱虫丸可是从英国人手里买来的专利,自主研发生产的!”丁来旺眼都不眨,张口就是一套编好的说辞。

  这也是林朝羽教的话术。

  在这个年代,提老中医没人理会,西方代表的就是先进和文明。

  当然,从当时来看,这话倒也不假。

  “就这么小小一粒,只要五块钱,买回去试试就知道效果了!”丁来旺热情地说道,“五块钱,您绝对不亏!”

  少妇略显迟疑。

  儿子的肚子疼了很久,去药店买药嫌贵,找中医开了几副药又不见效,苦药汤灌下去依旧无济于事。

  这药五块钱,虽然比中药贵了点,但也不是负担不起。

  见她心动,丁来旺趁热打铁:“大姐,让孩子吃下去,六个小时后排便时您仔细看,肯定能见到虫子!到时候您就知道有没有用了。”

  “好吧,先给我一粒,如果效果好,我去哪儿找你?”少妇问道。

  “就算我不来,我手下的人也会过来。

  ”丁来旺接着说道:“你也可以去青山医馆,我们在石硖尾和西九龙的浪澄湾都有分馆。”

  少妇点头:“好!”

  丁来旺收下五块钱。

  眼下,林朝羽并不担心丁来旺或其他人私吞钱款。

  每天的青山驱虫丸数量固定,卖多少就必须带回相应的钱,未售出的也必须如数上交,不给任何人中饱私囊的机会。

  林朝羽并不着急,等青山驱虫丸的名声传开后,青山医馆自然也会跟着火爆起来,到时候就不需要再主动推销,顾客会自行上门购买。

  很快,青山驱虫丸的销量开始迅猛增长。

  服下一粒糖丸后,六小时内见效,排泄时能看到一条条虫子。

  虽然画面恶心,但腹痛确实缓解了。

  每天一粒,连续七天,药到病除。

  青山驱虫丸的名气彻底打响。

  五块钱一粒的价格不算昂贵,即便七天疗程花费三十五元,大多数人也能负担,何况孩子还爱吃。

  销量迅速攀升。

  青山医馆是林朝羽注册的诊所。

  在这个年代,只要资金到位,开个诊所并不难。

  港英政府对华人如何治病并不关心,反正洋人也不会去中医馆就诊。

  林朝羽先带着刘海柱完成了注册,分别在浪澄湾和石硖尾开设了两家医馆,前者规模较大,后者较小。

  医馆的主要职能是治病救人,同时打响“青山”品牌。

  这段时间,林朝羽也没闲着,招募了一批中医加入青山医馆坐诊,月薪定为一千五百元。

  看到这样的待遇,中医们纷纷欣然接受。

  他们并非高收入群体,自己开诊所看似风光,实则常受社团盘剥。

  而在林朝羽这里,每月一千五百元的收入已相当可观。

  不过,青山医馆也有规矩,入职就得遵守这里的制度。

  目前,林朝羽麾下共有十二名中医,浪澄湾八人,石硖尾四人。

  林朝羽目前每月支出约一万八千元。

  让他略感困扰的是,诊所内中医们的医术参差不齐。

  他考虑将前世见过的《赤脚医生手册》编写出来,虽然这是大陆的出版物,但如今还未问世,他想抓紧时间整理出来。

  关键是培养一批能应对常见病症的医生。

  不必指望他们治疗疑难杂症,能处理小病小痛就行。

  真要动手术的话,目前还指望不上。

  除了医生的费用,

  林朝羽还需承担工人和销售团队的工资。

  此外,砂糖采购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还有场地租金等杂项。

  这些花费让资金周转并不宽裕。

  幸亏西九龙尚未发展起来,若在七十年代末,仅房租就能让他难以承受。

  算下来,每月总开销竟达到八万元。

  他手头的三十万资金,最多只能维持不到四个月。

  这还没算上他采购机器、准备进军塑胶花行业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