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后汉隐帝刘承佑:急脾气天子的作死人生-《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少年登极掌乾坤,偏学孤狼斗虎群。

  轻信近臣诛元辅,妄开杀戒惹兵燔。

  逃紫殿,丧青春,一杯黄土掩荒榛。

  若非急智成急祸,怎教后汉作前尘?

  后晋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契丹人打进开封,把后晋给灭了。可契丹人不懂怎么治理中原,烧杀抢掠一通后,被中原百姓的反抗逼得退回了北方。这时候,一个叫刘知远的武将站了出来——他以前是后晋的河东节度使,手里有兵有地盘,趁机在太原称帝,建立了后汉,后来又率军开进开封,成了中原的新主人。

  可刘知远没当多久皇帝,乾佑元年(公元948年)正月就病死了。临死前,他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刘承佑,还安排了五个顾命大臣:杨邠、史弘肇、王章、苏逢吉、郭威。这五个大臣里,杨邠管朝政,史弘肇掌兵权,王章管财政,苏逢吉管人事,郭威则在外领兵打仗,算是后汉的“五虎上将”,专门给刘承佑保驾护航。

  这年刘承佑才十五岁,放在现在也就是个初中生,突然从“皇子”变成“皇帝”,心里既兴奋又慌。他刚登基那会儿,还挺乖的,每天按时上朝,听大臣们汇报工作,遇到不懂的就问杨邠——毕竟杨邠是老臣,做事稳重,刘承佑一开始还喊他“杨公”,把他当长辈看。

  可小孩子心性,哪能一直坐得住?刘承佑慢慢就觉得当皇帝没意思了:每天要早起上朝,听大臣们说些听不懂的“民生疾苦”“军政要务”,还不能随便出去玩。他想找点乐子,比如在宫里组织个歌舞表演,或者带着太监去御花园打猎,可每次刚提出来,杨邠和史弘肇就跳出来反对。

  有次,刘承佑想给皇后的亲戚封个官,杨邠直接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怼他:“陛下,当官要看本事,不是看亲戚关系!现在天下还没太平,要是随便封官,士兵们会不服气的!”刘承佑脸都红了,只能把话咽回去。还有一回,刘承佑跟史弘肇商量:“最近宫里的侍卫太少了,能不能调点禁军进来?”史弘肇眼皮都没抬:“禁军是用来保卫国家的,不是给陛下当保镖的!陛下安心待在宫里,有我们在,没人敢害您!”

  次数多了,刘承佑心里就有点不痛快了:我是皇帝,还是你们是皇帝?怎么我想干点啥都不行?《宋史·杨邠传》里记载了当时的情况:“隐帝春秋浸长,与左右近臣日狎,邠等屡裁抑之,帝心积不平。”意思是刘承佑年纪慢慢大了,跟身边的太监、亲信越来越亲近,可杨邠等人老是限制他,他心里的不满越积越多。

  这时候,有两个人看出了刘承佑的心思,开始在他耳边吹风——一个是太监聂文进,一个是宰相苏逢吉。聂文进是刘承佑的贴身太监,平时没少被史弘肇欺负(史弘肇讨厌太监,觉得他们只会祸乱朝政),所以一直想找机会报复。苏逢吉则是跟杨邠、史弘肇不和:杨邠管朝政,把苏逢吉的权力挤得没剩多少;史弘肇掌兵权,说话比苏逢吉还硬气,苏逢吉早就看他们不顺眼了。

  聂文进每天跟刘承佑说:“陛下,杨邠和史弘肇太嚣张了,他们根本没把您放在眼里!您要是再不管管,以后说不定他们会篡权呢!”苏逢吉则更阴险,他不直接骂杨邠、史弘肇,而是故意跟刘承佑说:“杨公他们确实是忠臣,就是有时候太固执了,陛下年轻,得多忍忍。”这话听着是劝,其实是在提醒刘承佑:你看,连我都觉得他们欺负你年轻!

  刘承佑本来就对杨邠、史弘肇不满,被这两个人一挑唆,心里的火气就更大了。他开始觉得,杨邠、史弘肇不是“保驾护航”,而是“挟制皇帝”,必须把他们除掉,自己才能真正当这个家。

  乾佑三年(公元950年)十一月,刘承佑终于忍不住了。他找来了聂文进、苏逢吉,还有自己的舅舅李业(李业是李太后的弟弟,平时也被杨邠限制,心里有气),几个人躲在后宫里商量怎么除掉杨邠、史弘肇、王章。

  李业说:“这三个人手握大权,直接杀肯定不行,得想个办法把他们骗进宫里来!”聂文进接着说:“陛下可以下道圣旨,说要商量边境的军情,召他们进宫议事,等他们来了,埋伏好士兵,直接动手!”刘承佑有点犹豫:“这三个人的手下还有不少兵,要是杀了他们,他们的部下造反怎么办?”苏逢吉拍着胸脯说:“陛下放心,杨邠他们虽然有权,但不得人心,只要陛下下旨说他们谋反,士兵们肯定不会帮他们!”

  其实苏逢吉这话是骗人的——杨邠、史弘肇虽然对皇帝不客气,但对士兵很好,史弘肇更是出身行伍,士兵们都服他。可刘承佑被“亲政”的念头冲昏了头,根本没多想,就拍板决定:“就这么办!明天就动手!”

  第二天一早,刘承佑下了道圣旨,召杨邠、史弘肇、王章进宫,说是有紧急军情商议。杨邠三人一点都没怀疑——他们平时经常进宫议事,再说他们觉得自己是顾命大臣,皇帝再不满,也不敢对他们怎么样。

  三人刚走进宫殿的东门(永福门),就听见刘承佑喊了一声:“动手!”埋伏在两边的士兵立马冲了出来,拿着刀就往三人身上砍。史弘肇是武将,反应快,想拔刀反抗,可士兵太多,没几下就被砍倒了。杨邠和王章是文官,根本没还手之力,当场就被杀死了。

  杀了三人后,刘承佑还觉得不解气,又下旨把三人的家人、亲信全部抓起来处死,连婴儿都没放过。《旧五代史·隐帝纪》里记载:“(隐帝)命诛邠、弘肇、章并其家属、部曲,无少长皆死。”一时间,开封城里血流成河,大臣们都吓得不敢出门——谁也没想到,这个平时看起来老实的少年皇帝,下手居然这么狠。

  可刘承佑还没意识到,他杀了杨邠、史弘肇、王章,等于捅了马蜂窝——因为这三个人里,史弘肇是禁军的最高指挥官,他的部下遍布禁军;而更重要的是,当时郭威还在外面领兵打仗,郭威跟史弘肇是好兄弟,两人一起出生入死,关系铁得很。

  有人劝刘承佑:“郭威还在邺都(今河北临漳)领兵,他跟史弘肇关系好,要是知道史弘肇被杀了,肯定会造反!陛下不如先安抚郭威,再想办法除掉他。”可刘承佑这时候已经杀红了眼,他觉得自己连杨邠、史弘肇都敢杀,还怕一个郭威?他说:“郭威算什么东西?他要是敢反,朕就派兵去灭了他!”

  于是,刘承佑又下了一道圣旨,派使者去邺都,要杀郭威和郭威的部将王峻、王殷。可他没想到,派去的使者里,有个叫李澄的人,是郭威的老部下。李澄一看圣旨,就知道郭威要倒霉,偷偷把消息告诉了郭威。

  郭威当时正在邺都防备契丹,听说杨邠、史弘肇被杀,还要杀自己,气得浑身发抖。他把部将们召集起来,拿着圣旨说:“我跟杨公、史公一起辅佐陛下,从来没想过谋反,可陛下居然要杀我!你们说,我该怎么办?”部将们早就听说了开封的事,都觉得刘承佑太过分了,纷纷说:“将军,陛下昏庸,咱们不如起兵杀回开封,清君侧!”

  郭威本来还不想造反,可被部将们一劝,再想想自己的处境——要是不反,迟早会被刘承佑杀死,干脆就坡下驴,决定起兵南下。他写了一封奏折,派人送给刘承佑,说自己要“入朝请罪”,其实就是要逼刘承佑认错。

  可刘承佑看了奏折,不仅没认错,反而更生气了。他觉得郭威这是在威胁自己,于是又干了一件蠢事:把郭威留在开封的家人全部抓起来,不管老幼,一律处死。郭威的妻子张氏、儿子郭侗、郭信,还有其他亲戚,全被刘承佑杀了个干净。

  消息传到邺都,郭威彻底疯了。他哭着对部将们说:“陛下杀了我全家,我跟他不共戴天!咱们现在不是清君侧了,是要报仇!”这下,士兵们的士气更高了——郭威的家人都被杀死了,大家都觉得刘承佑太残忍,跟着郭威造反,不仅能活命,还能替郭威报仇。

  乾佑三年(公元950年)十一月下旬,郭威率领大军从邺都出发,往开封方向进军。一路上,郭威的军队几乎没遇到什么抵抗——各地的守军要么是郭威的老部下,要么知道刘承佑杀了杨邠、史弘肇,觉得刘承佑昏庸,不愿意替他卖命。

  刘承佑这时候才慌了。他本来以为郭威的军队会像杨邠说的那样“不堪一击”,可没想到郭威这么快就打到了开封附近。他赶紧召集大臣们商量对策,可大臣们都低着头,没人说话——苏逢吉早就跑了(后来自杀了),聂文进和李业虽然还在,可他们只会耍嘴皮子,根本不懂打仗。

  最后,还是一个叫慕容彦超的节度使站了出来。慕容彦超是刘知远的亲戚,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