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明成祖朱棣:靖难漠北下西洋,永乐雄风留后名!-《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靖难挥师入帝京,龙椅血染手足情。

  五征漠北惊胡胆,七下西洋扬国名。

  紫禁巍峨凝匠意,《永乐》恢弘汇史声。

  功过千载凭谁说?永乐宏图照汗青。

  在中国历史上,要是评选最能打的皇帝,明成祖朱棣绝对能排进前三。这位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本是驻守北平的燕王,却凭着一场靖难之役,把侄子朱允炆拉下皇位,自己当了皇帝。他的一生,就像一场停不下来的战斗——打蒙古、打安南、建北京、下西洋,忙得脚不沾地,却也硬生生造出了一个永乐盛世。

  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应天府的战火还没平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降生了。这孩子就是朱棣,但他出生时,老爹正忙着跟陈友谅死磕,连看他一眼的功夫都没有。直到七岁,朱元璋当了皇帝,才给他取了这个名字——跟大哥朱标、二哥朱樉比起来,这待遇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朱棣的童年,是在军营里泡大的。朱元璋对儿子们要求极严,尤其是几个年长的藩王,从小就得学兵法、练骑射。朱棣跟着徐达、常遇春这些开国猛将练过武,又跟着宋濂这些大儒读过书,算是个文武双全的主。不过他骨子里还是更爱舞刀弄枪,据说十二岁就能拉开强弓,十五岁跟着朱元璋北征,亲手杀过蒙古兵——这履历,比温室里长大的侄子朱允炆硬核多了。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二十岁的朱棣到北平就藩,成了燕王。北平这地方,是元朝的大都,紧挨着蒙古草原,堪称明朝北境第一防火墙。朱元璋把他放这儿,就是看中了他能打。朱棣也没辜负老爹的期望,到任后天天带着兵在边境溜达,没事就跟邻居,也就是蒙古人干仗。打了好几仗,把朵颜三卫这些蒙古部落收拾得服服帖帖。

  有一次,他率精骑突袭蒙古乃儿不花部,恰逢大雪,手下劝他等雪停了再进兵。朱棣眼睛一瞪:就是要趁下雪,他们才想不到我们会来!结果一鼓作气端了乃儿不花的老巢,还把人家整个部落都招降了。朱元璋收到捷报,高兴得直夸:老四像我!

  在北平的二十年,朱棣不光练出了一支能打的军队,还攒下了不少人脉。谋士姚广孝(就是那个和尚道衍)主动找上门,说要送他一顶白帽子王白,就是。朱棣表面骂他胡说,心里却乐开了花。还有张玉、朱能这些将领,跟他出生入死,成了后来靖难的核心班底。

  这时候的朱棣,就像一头潜伏在北方的猛虎,看似安分守己,实则磨爪砺牙,等着属于自己的机会。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就是建文帝。这位新皇帝,书读得不少,心眼却有点实,一上台就被齐泰、黄子澄这些大臣撺掇着削藩。

  削藩这事儿,本身没毛病,藩王权力太大确实威胁中央。但朱允炆的操作,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他先拿周王、齐王这些软柿子开刀,废的废,抓的抓,手段狠辣,一点不念叔侄情分。朱棣看在眼里,心里直发毛:下一个肯定轮到我!

  果然,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朱允炆派人到北平,要削去朱棣的王爵。朱棣知道,再不反就没活路了。但他兵力不如朝廷,硬拼肯定不行。于是,他先装疯——大夏天裹着棉被烤火,在街上抢人家馒头吃,把来监视他的官员骗得团团转。暗地里,却在王府地窖里打造兵器,训练士兵。

  等准备得差不多了,朱棣召集手下,哭着说:我爹把我封到北平,本来好好的,现在侄子听了奸臣的话,要置我于死地。我没办法,只能起兵,帮侄子清除奸臣!这就是靖难之役的由来,名义上是清君侧,实际上就是抢皇位。

  朱允炆听说朱棣反了,压根没当回事,派老将耿炳文率三十万大军北伐。结果耿炳文太保守,被朱棣打了个伏击,输了一阵。朱允炆更蠢,临阵换将,让李景隆这个草包接替耿炳文。

  李景隆这人,是朱元璋外甥李文忠的儿子,典型的官二代,纸上谈兵还行,真打仗就是个笑话。他率五十万大军围攻北平,朱棣不在家,世子朱高炽(后来的仁宗)带着老弱病残死守。李景隆打了半天打不下来,等朱棣回师救援,他吓得掉头就跑,五十万大军丢盔弃甲,连粮草辎重都送给了朱棣。

  就这,朱允炆还没醒悟,继续让李景隆带兵。结果可想而知,明军是越打越少,朱棣的队伍却越打越强。打到后来,朱棣都琢磨透了:这侄子是真不会打仗,只要我敢打,就有机会!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朱棣绕开济南这些硬骨头,率大军直扑南京。灵璧一战,把南军主力打垮,吓得李景隆(没错,这货又被派来了)直接打开金川门,放朱棣进城。

  南京城破那天,皇宫起了大火,朱允炆不见了踪影。有人说他烧死了,有人说他从密道跑了,当了和尚,还有人说他漂洋过海去了国外——这成了明朝第一大悬案。朱棣不管那么多,先在群臣的下,登上了皇位,改元。

  《明史》里写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短短十几个字,藏着多少刀光剑影和骨肉相残。朱棣的皇位,来得确实不光彩,但成王败寇,历史从来都是胜利者书写的。

  朱棣刚上台,朝廷里还有不少建文旧臣不服。最有名的就是方孝孺,朱棣让他写即位诏书,他偏不,还骂朱棣燕贼篡位。朱棣恼了,说要诛他九族。方孝孺梗着脖子:诛十族又如何?结果朱棣真就把他的门生故吏算成第十族,杀了八百多人。

  这事儿确实够狠,但也别怪朱棣心黑。他这皇位来得名不正言不顺,不杀几个人立威,根本镇不住场子。除了方孝孺,齐泰、黄子澄这些建文重臣也都被处死,家属流放。不过,朱棣也不是乱杀人,只要肯归顺的,比如夏原吉、蹇义这些有本事的,他都照用不误,而且委以重任。

  稳住局面后,朱棣开始搞建设。他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迁都北平。南京这地方,虽然富庶,但离北方太远,不利于防备蒙古。北平是他的老巢,又是战略要地,迁都再合适不过。

  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开始,朱棣下令修建北平宫殿,也就是后来的紫禁城。这工程可太大了,光是准备材料就花了十年,召集了全国上百万工匠和民工。光是一块太和殿的丹陛石,就从房山用了两万多人拉了二十多天。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宫殿建成,朱棣正式迁都,把北平改名为。

  迁都这事儿,遭到不少大臣反对,说劳民伤财。但朱棣力排众议,硬是办成了。事实证明,这步棋走得太对了——北京作为都城,既巩固了北方边防,又加强了对全国的控制,影响了中国几百年的政治格局。

  除了迁都,朱棣还干了不少大事:

  一、编修《永乐大典》:他让解缙、姚广孝主持,召集了三千多文人,用了五年时间,编成了一部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这部书收录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字数超过三亿,可惜后来大部分失传了。朱棣编这部书,一是为了炫耀文治,二是为了把建文旧臣的精力从政治上引开,可谓一石二鸟。

  二、疏通大运河:元朝的大运河有些地方淤塞了,朱棣派宋礼等人重新疏浚,打通了从北京到杭州的水路。这一下,南方的粮食和物资就能源源不断运到北方,解决了迁都后的供应问题。

  三、改革官制:他设立了内阁,让几个有学问的大臣帮他处理奏章,这就是后来内阁制的雏形。还加强了锦衣卫,又设立了东厂,让太监负责,监视官民——这一手,后来虽然出了不少乱子,但在当时确实帮他巩固了权力。

  朱棣治国,跟他老爹朱元璋很像,既严厉又勤政。他每天天不亮就上朝,中午就吃点简单的饭菜,接着处理政务,晚上还经常召见大臣讨论国事。有大臣劝他注意身体,他说:老百姓都在干活,我当皇帝的,能偷懒吗?

  在他的治理下,明朝国力蒸蒸日上,粮食满仓,人口增加,史称永乐盛世。《明史》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虽然有点夸张,但也确实反映了当时的繁荣景象。

  朱棣这辈子,最惦记的就是蒙古人。毕竟,他在北平跟蒙古打了半辈子交道,知道这些不老实,不打服了,明朝就别想安生。

  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朱棣第一次亲征蒙古。这次打的是鞑靼部,首领本雅失里和阿鲁台,一个傲慢,一个狡猾。朱棣率五十万大军出塞,本雅失里吓得往西跑,阿鲁台则往东躲。朱棣兵分两路,自己追本雅失里,在斡难河(就是成吉思汗发家的地方)把他打垮;另一路追阿鲁台,也大胜而归。

  班师回朝的时候,朱棣还在擒胡山刻了块碑,写着瀚海为镡,天山为锷,又在清流泉刻了于铄六师,禁暴止侮,那叫一个意气风发。

  但蒙古人就像打不死的小强,这边鞑靼刚消停,那边瓦剌又起来了。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朱棣第二次亲征,在忽兰忽失温(今蒙古乌兰巴托附近)跟瓦剌大战。瓦剌骑兵很猛,还带了神机铳(一种火器)。朱棣亲自督战,派神机营先打一轮,再让骑兵冲锋,硬是把瓦剌打垮,斩杀王子十余人,士兵数千。

  接下来的几年,蒙古各部老实了不少,纷纷遣使朝贡。但朱棣还是不放心,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到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又三次亲征,目标主要是阿鲁台的鞑靼部。这几次虽然没打什么大仗,但朱棣就是要让蒙古人知道:明朝皇帝不好惹,敢来捣乱,就打到你服为止!

  五征漠北,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有大臣劝他别打了。朱棣却说:我打蒙古,不是为了好大喜功,是为了让子孙后代能过上安稳日子。现在多流点血,将来就少流血。这话虽然有道理,但连续用兵也确实让明朝的财政有点吃不消。

  除了打蒙古,朱棣还派兵征服了安南(今越南)。安南本来是明朝的属国,后来内部作乱,还杀了明朝的使者。朱棣怒了,派张辅率军征讨,把安南变成了明朝的一个省,设交趾布政使司管辖。虽然后来安南又独立了,但至少在永乐年间,明朝的版图达到了顶峰。

  如果说五征漠北是朱棣的,那七下西洋就是他的(或者说外交秀)。这事儿的策划者,是朱棣和姚广孝,执行者则是三宝太监郑和。

  郑和本来叫马三保,是云南的回族人,小时候被明军俘虏,净身当了太监,后来跟着朱棣打靖难之役,立了不少功,被赐姓郑。这人体格魁梧,懂兵法,还熟悉航海,让他带队下西洋,再合适不过。

  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郑和第一次出海,带着六十二艘大船(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堪称当时的航空母舰),两万七千多人,从苏州刘家港出发,一路南下,经过爪哇、苏门答腊,一直到印度半岛的古里,这可比世界“第一次大航海时代”的哥伦布、麦哲伦等早好多年。

  这趟出海,排场大得吓人。船上装着丝绸、瓷器、茶叶这些好东西,走到哪儿就跟哪儿贸易,顺便宣传明朝的威德。遇到不老实的,比如海盗陈祖义,就直接动手收拾;遇到愿意臣服的,就请人家的国王去中国看看。

  之后,郑和又六次下西洋,最远到了非洲东海岸的麻林(今肯尼亚),还带回来了长颈鹿(当时叫),把朱棣高兴坏了,觉得这是。

  七下西洋,让明朝的威名远播海外,有三十多个国家派使者来朝贡,甚至还有国王亲自来中国,比如渤泥国王、苏禄国王,最后还死在了中国,葬在了南京、德州。朱棣看着万国来朝的景象,估计心里美得不行——老爹朱元璋当年搞,哪见过这阵仗!

  但也有人说,朱棣让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失踪的朱允炆。毕竟,有传言说朱允炆逃到了海外。这说法不是没可能,但肯定不是主要目的。“七下西洋”就是想让全世界都知道,东方的大明帝国有多厉害,他这个皇帝有多牛。

  当然,下西洋花费也极大,光是造船、备货、发军饷,就花了无数银子。后来因为财政紧张,加上大臣反对,到了宣德年间就停了,实在可惜。

  朱棣虽然是个铁血帝王,但在自家事儿上,也挺头疼,尤其是立太子。

  他有四个儿子,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四子早夭。按规矩,该立长子朱高炽。但朱高炽是个胖子,走路都得人扶,还不善骑射,朱棣打心底里瞧不上。

  他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