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学英名早年扬,单骑平荆志亦昂。
劝农兴教民安乐,保境安民岁月长。
可惜胸无吞楚志,奈何眼浅误家邦。
襄阳城外江依旧,不见当年刘景升。
东汉末年,山阳高平(今山东微山)有个叫刘表的读书人,出身不算顶级豪门,但也是正经的官宦之后——他的祖父刘仁做过太守,父亲刘不疑当过县令,家里有读书的传统,从小就把他往方向培养。
刘表年轻时,那可是洛阳太学里的风云人物。太学是东汉的最高学府,相当于现在的顶尖大学,能进去的都是各地的精英。刘表在太学里,不仅成绩好,还特别会交朋友,跟当时的名士张俭、岑晊等人并称(东汉末年名士群体的称号,指能以德行引导他人的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校园里的意见领袖,走到哪儿都有一群人围着。《后汉书·刘表传》里说他少知名,号八顾。长八尺余,姿貌温伟,意思是刘表年轻时就有名气,位列,身高八尺多(东汉一尺约23厘米,八尺就是1.84米以上),外形温文尔雅,妥妥的高富帅 学霸配置。
不过,刘表的青年时代赶上了东汉最乱的党锢之祸——宦官集团迫害正直官员和名士,很多太学生因为反对宦官被抓。刘表因为名气大,也被列入了黑名单,只能四处躲藏,差点丢了性命。直到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朝廷为了稳定人心,才解除了,刘表这才敢出来做官,一开始被任命为北军中候(负责京城北部禁军的官职),算是正式踏入了仕途。
要是换作别人,经历过党锢之祸的惊吓,可能会选择安安稳稳混日子,可刘表不一样。他虽然看着温文尔雅,心里却藏着抱负——他想在这个乱世里,找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干出一番事业。而命运很快就给了他一个机会,一个去荆州当一把手的机会。
公元190年,董卓乱政,关东诸侯起兵讨伐董卓,天下彻底乱了。当时的荆州刺史王叡被孙坚杀死,荆州群龙无首,各地豪强趁机割据,比如襄阳的蒯越、江陵的蔡瑁,还有南阳的张羡,互相抢地盘,把荆州搞得乌烟瘴气。朝廷急需派人去稳定荆州,有人就推荐了刘表——说他是名士出身,有威望,又懂治理,是最合适的人选。
可当时的荆州,简直是个火药桶:外面有诸侯虎视眈眈,里面有豪强割据,路上还有叛军作乱。朝廷只给了刘表一个荆州刺史的头衔,连一兵一卒都没派。很多人都觉得刘表这一去就是送人头,可刘表偏不信邪,他决定单骑入荆州——只带了几个随从,就偷偷从洛阳出发,直奔荆州的治所襄阳(今湖北襄阳)。
这一路有多惊险?据说刘表刚到荆州边界,就遇到了叛军,多亏他机智,假装成商人,才躲过一劫。到了襄阳附近,他又不敢直接进城,怕被豪强们杀了,只能先找当地的名士蒯良、蒯越兄弟和豪强蔡瑁帮忙。
刘表找到蒯越等人后,开门见山地说:现在荆州豪强割据,百姓不安,我想平定荆州,却没兵没粮,你们有什么办法?蒯越笑着说:刺史您是名士,天下人都敬您,只要您能拿出诚意,这些豪强根本不足为惧。他给刘表出了个主意:先派人去招抚那些小豪强,许给他们官职和好处;对于那些不听招抚的大豪强,就设计把他们骗来杀掉,震慑其他人。
刘表觉得这个主意好,立刻照办。他先是派人去招抚了五十多个小豪强,然后在襄阳摆了一场鸿门宴,把那些不听话的大豪强骗来赴宴,趁他们喝酒的时候,埋伏好的士兵一拥而上,把三十多个大豪强全杀了。这下,荆州的豪强们都吓傻了,纷纷表示愿意归顺刘表。《后汉书·刘表传》里记载:越乃说表曰:诛其无道,施其才用,威德既行,襁负而至矣。表从之,遂斩宗贼帅十五人,皆袭取其众。意思是蒯越劝刘表诛杀无道的豪强,任用有才能的人,威德施行后,百姓自然会来归附,刘表听从了他的建议,斩杀了十五个豪强首领,吞并了他们的部众。
搞定了豪强,刘表又派兵平定了南阳、江夏等地的叛军,只用了一年多时间,就把荆州七郡(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长沙、武陵)全部平定了。他不仅稳住了荆州的局势,还把治所迁到了襄阳,开始用心治理荆州。从一个光杆刺史荆州霸主,刘表这波空手套白狼的操作,堪称汉末乱世的创业教科书。
刘表治理荆州的本事,在汉末诸侯里绝对能排进前三。他知道,乱世里老百姓最想要的就是安稳,所以他把保境安民当成首要任务,不主动跟其他诸侯打仗,而是专心发展生产、兴办教育。
首先是搞经济。荆州地处长江中游,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特别适合种地。刘表下令鼓励农民开垦荒地,还兴修水利,比如修复了襄阳附近的灌溉工程,让粮食产量大大提高。没过几年,荆州就成了汉末的,不仅能满足自己的需求,还能接济周边的灾民。当时很多中原地区的百姓因为战乱逃到荆州,刘表都派人给他们分土地、送种子,让他们能安居乐业。
然后是兴教育。刘表是读书人出身,特别重视教育。他在襄阳创办了荆州官学,邀请当时的大儒宋忠、司马徽等人来当老师,教授学生儒家经典和兵法、历法等知识。荆州官学规模很大,最多的时候有上千名学生,不仅培养了很多人才,还吸引了天下的名士来荆州避难,比如诸葛亮、徐庶、庞统等人,都曾在荆州游学或隐居。可以说,刘表把荆州打造成了汉末的文化中心。
最后是强军事。刘表虽然不
劝农兴教民安乐,保境安民岁月长。
可惜胸无吞楚志,奈何眼浅误家邦。
襄阳城外江依旧,不见当年刘景升。
东汉末年,山阳高平(今山东微山)有个叫刘表的读书人,出身不算顶级豪门,但也是正经的官宦之后——他的祖父刘仁做过太守,父亲刘不疑当过县令,家里有读书的传统,从小就把他往方向培养。
刘表年轻时,那可是洛阳太学里的风云人物。太学是东汉的最高学府,相当于现在的顶尖大学,能进去的都是各地的精英。刘表在太学里,不仅成绩好,还特别会交朋友,跟当时的名士张俭、岑晊等人并称(东汉末年名士群体的称号,指能以德行引导他人的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校园里的意见领袖,走到哪儿都有一群人围着。《后汉书·刘表传》里说他少知名,号八顾。长八尺余,姿貌温伟,意思是刘表年轻时就有名气,位列,身高八尺多(东汉一尺约23厘米,八尺就是1.84米以上),外形温文尔雅,妥妥的高富帅 学霸配置。
不过,刘表的青年时代赶上了东汉最乱的党锢之祸——宦官集团迫害正直官员和名士,很多太学生因为反对宦官被抓。刘表因为名气大,也被列入了黑名单,只能四处躲藏,差点丢了性命。直到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朝廷为了稳定人心,才解除了,刘表这才敢出来做官,一开始被任命为北军中候(负责京城北部禁军的官职),算是正式踏入了仕途。
要是换作别人,经历过党锢之祸的惊吓,可能会选择安安稳稳混日子,可刘表不一样。他虽然看着温文尔雅,心里却藏着抱负——他想在这个乱世里,找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干出一番事业。而命运很快就给了他一个机会,一个去荆州当一把手的机会。
公元190年,董卓乱政,关东诸侯起兵讨伐董卓,天下彻底乱了。当时的荆州刺史王叡被孙坚杀死,荆州群龙无首,各地豪强趁机割据,比如襄阳的蒯越、江陵的蔡瑁,还有南阳的张羡,互相抢地盘,把荆州搞得乌烟瘴气。朝廷急需派人去稳定荆州,有人就推荐了刘表——说他是名士出身,有威望,又懂治理,是最合适的人选。
可当时的荆州,简直是个火药桶:外面有诸侯虎视眈眈,里面有豪强割据,路上还有叛军作乱。朝廷只给了刘表一个荆州刺史的头衔,连一兵一卒都没派。很多人都觉得刘表这一去就是送人头,可刘表偏不信邪,他决定单骑入荆州——只带了几个随从,就偷偷从洛阳出发,直奔荆州的治所襄阳(今湖北襄阳)。
这一路有多惊险?据说刘表刚到荆州边界,就遇到了叛军,多亏他机智,假装成商人,才躲过一劫。到了襄阳附近,他又不敢直接进城,怕被豪强们杀了,只能先找当地的名士蒯良、蒯越兄弟和豪强蔡瑁帮忙。
刘表找到蒯越等人后,开门见山地说:现在荆州豪强割据,百姓不安,我想平定荆州,却没兵没粮,你们有什么办法?蒯越笑着说:刺史您是名士,天下人都敬您,只要您能拿出诚意,这些豪强根本不足为惧。他给刘表出了个主意:先派人去招抚那些小豪强,许给他们官职和好处;对于那些不听招抚的大豪强,就设计把他们骗来杀掉,震慑其他人。
刘表觉得这个主意好,立刻照办。他先是派人去招抚了五十多个小豪强,然后在襄阳摆了一场鸿门宴,把那些不听话的大豪强骗来赴宴,趁他们喝酒的时候,埋伏好的士兵一拥而上,把三十多个大豪强全杀了。这下,荆州的豪强们都吓傻了,纷纷表示愿意归顺刘表。《后汉书·刘表传》里记载:越乃说表曰:诛其无道,施其才用,威德既行,襁负而至矣。表从之,遂斩宗贼帅十五人,皆袭取其众。意思是蒯越劝刘表诛杀无道的豪强,任用有才能的人,威德施行后,百姓自然会来归附,刘表听从了他的建议,斩杀了十五个豪强首领,吞并了他们的部众。
搞定了豪强,刘表又派兵平定了南阳、江夏等地的叛军,只用了一年多时间,就把荆州七郡(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长沙、武陵)全部平定了。他不仅稳住了荆州的局势,还把治所迁到了襄阳,开始用心治理荆州。从一个光杆刺史荆州霸主,刘表这波空手套白狼的操作,堪称汉末乱世的创业教科书。
刘表治理荆州的本事,在汉末诸侯里绝对能排进前三。他知道,乱世里老百姓最想要的就是安稳,所以他把保境安民当成首要任务,不主动跟其他诸侯打仗,而是专心发展生产、兴办教育。
首先是搞经济。荆州地处长江中游,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特别适合种地。刘表下令鼓励农民开垦荒地,还兴修水利,比如修复了襄阳附近的灌溉工程,让粮食产量大大提高。没过几年,荆州就成了汉末的,不仅能满足自己的需求,还能接济周边的灾民。当时很多中原地区的百姓因为战乱逃到荆州,刘表都派人给他们分土地、送种子,让他们能安居乐业。
然后是兴教育。刘表是读书人出身,特别重视教育。他在襄阳创办了荆州官学,邀请当时的大儒宋忠、司马徽等人来当老师,教授学生儒家经典和兵法、历法等知识。荆州官学规模很大,最多的时候有上千名学生,不仅培养了很多人才,还吸引了天下的名士来荆州避难,比如诸葛亮、徐庶、庞统等人,都曾在荆州游学或隐居。可以说,刘表把荆州打造成了汉末的文化中心。
最后是强军事。刘表虽然不